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蘇武傳》有感

讀《蘇武傳》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蘇武傳》(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蘇建是蘇武的父親)好像是第一次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前我也沒讀過,這是第一次講。前面幾段寫蘇武如何威武不能屈,冰天雪地裏如何艱難生存,我都覺得一般般,到李陵勸降以下,我才覺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讀《蘇武傳》有感

李陵勸降蘇武,最重要的理由有二:一是蘇武在漢朝的家人已經死的死,離的離。兄長因爲侍御時不小心“觸柱折轅”,被“劾大不敬”,導致“伏劍自刎”;弟弟因爲追捕犯下殺人罪的“宦騎”不得,“惶恐飲藥而死”;母親去世;年輕的妻子“聞已更嫁矣”;妹妹和子女“存亡不可知”。換言之,在漢朝已經沒有蘇武的家,回去已經沒有意義。二是漢武帝“春秋”已經高到經常犯糊塗的地步,大臣經常無辜被滅族,朝野人人自危,不再值得蘇武效忠。

李陵是降將,本身有人格污點,心含愧疚,對蘇武是很尊敬的,所以他勸蘇武的出發點,不在於投降有多麼好,而在於不投降也已無路可走,這是實實在在地爲蘇武着想。但正如我們所料,蘇武並不動搖,他有他不降的理由:

“武父子亡(無)功德,皆爲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爲父死,無所恨,願勿復再言!”

分析起來,理由有二:一是自己一家父子兄弟蒙主隆恩,理當隕身相報;二是“臣事君猶子事父”,不需要任何條件,雖死無憾。這段話真是可圈可點。

先說“報恩”。自己一家人的功名利祿都來自“陛下”的恩賜,所以現在面臨單于的“斧鉞湯鑊”,正是報恩的大好時機。在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這倒真是一個“硬道理”,沒什麼好說。問題在於,漢武帝不見得是一個值得讓人爲之“肝腦塗地”的主兒。李陵本身就是一個例子。李陵率孤軍五千深入不毛,與匈奴八萬主力作戰十餘日,殺敵數千,彈盡糧絕,而“貳師將軍”(相當於代表皇帝監督軍隊的職務)、國戚李廣利卻不發援兵。李陵在只剩下十餘騎的情況下,無奈投降。李陵投降有沒有道理暫且不說,至少漢武帝用人不當,過後又把責任全部歸咎於李陵,將李陵滅族。司馬遷只不過站出來爲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結果慘遭宮刑。那蘇武撈了什麼好呢?兩個兄弟,因爲小小的工作過失,一個“伏劍自刎”,一個“惶恐飲藥而死”。不要輕描淡寫說這是畏罪自殺,沒有強大的壓力,是不會做出這種激烈的舉動來的。這種“陛下”,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真不知道對他有什麼恩好報。

再說“君臣父子”……不過這個問題雖然很大,卻似乎沒多少討論的空間。在蘇武的時代這是一個公理,不需要證明;今天它當然顯得很好笑,但我們又沒法拿現代的倫理價值去要求古人。愛國不等於愛皇帝,但事實上蘇武的不降就是站在愛皇帝的立場,所以我對此無話可說。

回頭再看降將李陵。我覺得《蘇武傳》裏頭寫他的有一段讓人感觸特別深。蘇武被釋放回漢朝前夕,李陵“置酒賀武”,最後唱了一首歌:

徑萬里兮度沙幕,爲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衆滅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我試着把它意譯一下:

行軍萬里啊穿越漠漠黃沙,我率領將士爲君奮勇殺敵。英雄末路啊彈盡糧絕,血染疆場我卻落得千古罵名。老母親死了,縱想報恩我也已無家可歸!

據說美軍士兵手冊裏有一條,如果遇到敵人包圍,在無法突圍取勝的情況下,應該第一保證自己的生命,投降對方,並要求受國際法保護。這種觀念對於孔子的精神後裔們來說,可能太過振聾發聵。不過我讀這首歌時,我真不覺得李陵的投降有多麼可恥。把仗打成那樣,夠對得起劉皇帝了吧,誰還能一輩子不打場敗仗啊?打了敗仗就得揮刀自殺,不自殺劉皇帝就把你全家殺得一個不剩,這叫他媽的什麼邏輯。從這首歌裏,我們似乎可以讀到李陵內心的痛苦,屈原式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

蘇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英雄,值得敬重,不過他的不降只是爲了對劉皇帝效忠,我覺得有點遺憾;李陵投降匈奴,不能說不是一個污點,但我覺得可以理解和寬容,他是一個人,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最後我要說的是,對於“忠”,應該允許有討論的自由。如果確實有的話,那我先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忠”是個好東西,但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忠”是無條件的,我第一個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