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後感

《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隨着老一輩文學大師的逐漸遠去,對文學的忠貞信仰在新生代作者的眼裏開始成爲一紙談,譁衆取寵的泡沫文學開始取代嚴肅主義文學而成爲當代主流,而寫作這項崇高的工作也被迫成爲一種謀利手段,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除卻那些早耳熟能詳的世界文學巨着,想於魚龍混雜的書海找到一本寧可神、可怡情、耐品讀、耐品味、令人受益無窮的作品實非易事,我輾轉於各大書店,終不負苦心,看到了《只緣身在此山中》,一開始想到了蘇軾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以爲書中意境隨詩名而來,表達了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主題,但當我真正翻開書時,才發現遠遠不僅於此,它的砌詞之博雅,意境之深奧大大的超出了我的能力之範疇,以至於一遍下來,我根本駕馭不了簡媜用語言爲我們所呈現的那個世界。

《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後感

讀這本書彷彿是做了一次痛苦的旅行,我艱難的跟隨作者的步伐,隨她一起經歷生死、情劫、幻滅、到了一個山空水逝的盡頭,雪地漫步、尋找一種純粹的追求。說實話,在我十九年的生命裏,無幸與不幸,一直是平靜無波,碌碌無爲,我也不曾像現在這樣,做一次徹底的關於生命的思考,我懷着敬畏而虞誠的心境於霧迷津渡之時投石問路,於平凡生活中體味人生真諦,這個過程極慢極苦,我彷彿陷入一個又一個漩渦,處身於一個又一個矛盾的中心,我不斷追問什麼纔是生命的歸宿?要怎樣才能算了然一切世事?我們存在的意義在哪裏?功成名就和簡單幸福哪個才應成爲人的追求?這些問題仿若一個永恆的謎題,衝擊着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旦涉及、便會牽引出無數智慧的箴言和矯情的感慨,而以我短短的生命歷程,面對這些問題,內心只能一片混沌,不能的做出任何明確的答案,我只能是一個跟隨者,在這個時候,選擇一個好的引導者至關重要,而《只緣身在此山中》無疑爲些命題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品讀《只緣身在此山中》我無時無刻不被作者的思如泉涌所震撼,她對語言操控自如,一段段故事並無過分強烈的感情修飾,平常的語調娓娓道來,卻有蕩氣迴腸的意味,直觸心底。短短167頁的書,惜字如金卻包羅萬象,“萬里天”中闡述自然與人的和諧和生命的起源;“尋常飲水”中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體現一種禪意而寧靜的境界;“行僧”中展示一羣生於清苦,在漫長的一生中修行靈魂的行者,來完成生命涅盤;“無盡意”中以各種形式來演繹感人至深血脈相承的天倫;“無緣緣”中以幾對尋常夫婦來歌詠相濡以沫,細水長流的愛以及各自對信仰的執着。點點滴滴、一字一句,都經過作者的反覆推敲和斟酌。只有對人世經過深邃的思考和對語言有太過虔誠的信仰,纔能有這樣的文字,纔能有這樣的風采。

寫這篇讀後感的時間比我的預期整整晚了一個月,期間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我滿懷煩鬱的丟開了這本書,說實話,這本書在我看來絕算不了引人入勝,佶屈聱牙的文字穿插於故事之中。時常讓我頭疼不已,一遍下來,我一頭霧水,之後耐着性子反覆讀了三遍,依然只能略見一斑,介於我能力的粗淺,我實在無力將我的想法表達得清清楚楚,多次思量,才能落筆寫下這一篇讀後感。在無限廣闊的宇宙中,我們沿着無窮無盡的生命脈絡,像朝聖一般苦苦追逐,渴望一個因果,然蒼翠古鬆恆在,暮鼓晨鐘長鳴,來者轉眼成古人,身爲夢裏過客的我們最終難以用短暫的一生去征服生命巉巖高峯,唯有無悔今生是心之所願,故有那麼多人執着的爲心中的信念獻出一切,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完成對生命的禮讚。縱觀全文,作者倡導的是心境決定生命的深度,信仰決定生命的高度,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於人生無數跌宕起伏之後還原最初的自我;只有堅定頑強的信仰,才能立足於世俗之上而不因物慾橫流而迷失。說到這裏,前面我說出的種種問題,在我這裏,已經有了一個回答,世事多崎嶇,又何須因了這些無謂的糾結耽擱人事,保留本心,深懷感恩,去做我選擇的事情,做一根思想的蘆葦,平凡亦是境界。

總而言之,無論文筆還是意境,《只緣身在此山中》都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優秀書集,寓靜於動,藏有於無,於喧囂中尋一處靜謐,借一方樂土以爽居,人生大化、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