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親密關係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親密關係讀後感1

讀了《親密關係》,才發現婚姻中有這麼多學問。書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這些原理都是對具體生活的提煉總結,我們每個人婚姻中都遇到這些問題,只是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聽了樊登老師的講課,突然對婚姻有了另外一種認識,對在婚姻中如何獲取幸福有了更加具體的方法。

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覺得那必須是人生的一個路程,從小我對婚姻並不嚮往,覺得那只是一個任務,一個人過其實也不會很悲傷,農村封建告訴我婚姻只是爲了老去時靈魂有歸處,就僅僅因爲這個,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結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就結婚了,只是因爲年齡到了,婚姻中從吵架到冷戰再到平靜,除了對自己的內心折磨及對真愛的懷疑,發現親密關係並沒有得到改善和進步。慢慢的,不會再吵架,因爲沒有了期待,學會了接受現實。只是某個時候想起來我還是經常問問自己,我幸福嗎?

都說女人結婚後,一個月中在腦海中有多少次閃過離婚的念頭,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當時牽上的手,當時許下的承諾,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毀滅走向放手。我們對對方的不滿意,期望的得不到,我們永遠在埋怨對方不理解自己的內心不懂自己,永遠在懷疑自己不夠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個,那就接納生活接納愛人,不再期望就不會有失望。

也開始學會提醒幸福,開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裏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對方的好,於是發現也許自己還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親密關係中說到婚姻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你認爲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那麼不管你怎麼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幸福。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就基本不願意動,都在等對方先行動,最差也要大家同頻率一起努力吧,憑啥是我一個人付出呢。這種想法很可怕,如果你總是盯着對方,而不是自己內心的話,你會發現對方永遠滿足不了你。

書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爲以及無理取鬧其實都來源於童年時期愛的缺乏。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確實很多的吵架不是因爲本身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問題上去,我們吵架並不是針對一件事情,而是爲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關愛某些需求。

我們一開始戀愛都覺得對方很棒,只是因爲我們表現出對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個自己。書中說到人爲什麼要戀愛,其實是找一個滿足自己潛意識的一個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裝自己具備這些特質,我們忽略了其實對方也在假裝,於是,在婚姻中,我們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們找不到曾經眼中的對方了,於是開始失望,開始爭吵,潛意識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這種需求。

本書中說到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我們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對伴侶的期望,本着愛出發共同處理面臨的問題。

婚後的期望走到幻滅階段後,必然會產生憤怒情緒,憤怒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僅僅是表達憤怒,只是把問題表達出來,第二種是情緒抽離,逃避問題,最後一種是被動攻擊,把自己處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懲罰。這三種是我們經常憤怒的三種表示方式。如何解決,如何化解吵架,正確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會是表面的外在的導火線,而是潛意識的缺失的心路歷程,學會同理心的傾聽,與對方同時面對自己的問題,最好的方法用愛來回應對方的傷痛。比如你要生氣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想法,假如你現在還深愛着對方,那麼你很快表現出來的行爲就是擁抱,溫暖和撫慰。

幻滅之後的內省階段說的也特別棒,一種方式是無止境的追求需求導致最終妥協放棄,正確的方式是放棄期望,把伴侶的需求當做自己的需求,雙方積極溝通創造快樂!

作者更是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家庭中的三種角色,受害者(心甘情願的受害),破壞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這三者角色是可以轉換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籠,想明白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跟隨真理選擇,不要讓自己處於犧牲者的心態,同樣的處境,學會積極心態,才能找到快樂源泉。我們對世界的不滿往往是自己內心的不滿意,對配偶的不滿就是對自我的不滿。如何在婚姻中穿牆而過,要先跳出問題的框架,解決自己內心匱乏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是自身的投射,對自己生活負責,發現問題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後的啓示階段說到愛才能帶來啓發,不求回報沒有條件的付出纔會快樂!空洞由愛來填補,跟隨自己的內心,本自具足。打開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來就在那裏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達親密關係的中心。

特別是允許兩字更是讓我深受啓發,學會允許,靈魂關係的關鍵是允許,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慾,當你煩心時想想允許這個詞,允許具有偉大的力量。焦慮來源於對無常的抗拒,依據靈魂的本質出發,需求不從對方尋找,從自我找。

記住,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愛出發,從心出發,讓愛在內心生根,愛才能帶來持續的幸福感!

  親密關係讀後感2

對伴侶的需求來源於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愛。幼兒時代兩大需求分別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幼兒時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於很快忘記了事情原委,卻仍保留着從事件中獲得的狹隘的理論,伴隨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說是狹隘理論,是因爲幼小的創傷對於幼小的心靈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大。這些帶有閱歷限制的理論可能隨時在與伴侶的相處中爆發出來。親密關係就是通過伴侶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來治癒小時候的心理陰影。幼兒時代一次次未被滿足的需求逐漸構建起來理想伴侶的模樣。事實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理想的伴侶,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適當放棄一些想要強加到伴侶身上的事物,這樣會好很多。伴侶之間應該會經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內容對方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希望通過提高音量或一種近似威脅的態度企圖控制對方,讓對方聽從自己的安排。

創建親密關係的祕訣就是通過解決現在的衝突來解決內心積蓄的衝突。並且,一旦度過了蜜月期,可能會對伴侶有諸多的意見,找個愛你的人不是換個主角就能過的很好。既然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改變,但是又要爲了伴侶改變自己。主動改變自己,重新審視伴侶的缺點,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體驗。

書中提到一些解決爭吵的小技巧,比如擁抱,親吻。這些動作都能給生氣的人帶來特別強烈的被需要感,這絕對能治癒內心的憤怒。另外一個靠自己情緒的跳躍,書裏稱他爲“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論我們當前的情緒在何處,都可以瞬間轉換到幸福、開心的狀態裏去。當爭吵的面紅耳赤、且爭執不下時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對親密關係的可持續發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覺,若是小時候家庭有很好的親密關係,離開家庭的庇護之後應該會很快嘗試建立新的親密關係。否則可能不會急着去尋求親密的伴侶關係。由於家庭的傳承關係,可能親密關係也具有一定的傳承。

  親密關係讀後感3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係中的組合關係

一對關係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爲,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係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瞭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着於尋找到使得關係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羣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裏有講到解決的辦法麼?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係中的人,他們爲什麼會遇到衝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係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係裏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親密關係讀後感4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麼關係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係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爲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於是我們打着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爲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迴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爲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着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於是惡性循環。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後有後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親密關係讀後感5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後並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後,纔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係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現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係,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裏發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於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蕩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醜陋,本身並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於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後,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麼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係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於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爲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係,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儘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於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爲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於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纔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裏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於親密關係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着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裏,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係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裏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爲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爲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並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係讀後感6

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樑。這本書深度剖析了親密關係的發展進程,每個階段產生的原因,色彩,要素,發展方向,解決辦法。親密關係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不同反應,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其行爲背後的信念。而書中關於靈魂關係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讓我產生了想去嘗試的勇氣和想體驗一下它的美好的意願。

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親密關係不僅是慰藉與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能激發我們的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與我們幫助的靈魂關係,也就是無條件的愛。而書中最終的定義是這種靈魂關係還要不僅限於兩個人,還要推及到整個世界。因爲,你可以感受到靈魂的指引,與每個人的相遇都會成爲神聖的邂逅。

然而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險,荊棘,痛苦,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終也無法到達。

第一階段:月暈現象

我們的情感之旅從開始的互相吸引,發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墜入情網,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我們以爲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實根源都是情緒上的需求。(我們生活中的所作所爲,絕大部分也都是爲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每個人都是製造夢想的機器。我們的夢中情人便是用這個機器積累的,根據我們從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來的(夢中情人)。然而,當我們發現找不到一個百分之百一致的夢中情人時,我們會挑一個相似的,然後開始我們的改造計劃。這時通往地獄之路的門就打開了。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是回想一下我們的婚姻,哪一個不是按照這種方式一路走來的呢。

起初,我們會發展出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的素質,來吸引並找到能彌補自己不足的那個他,進入親密關係。然而當月暈過後,光環褪去,我們就會發現對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達不到我們要求的缺點,夾在你和他之間。我們會努力,撒嬌,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對方。而這些期望必然會變成失望,壓力,憤恨。因爲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覺(靈魂)來幫助我們放棄需求。我們原本被需求填滿的空間會被我們的愛填滿。在親密關係的月暈中心存在着真愛之光,這纔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階段:幻滅

特點:時間可能甚長。幻滅是靈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從而改變方向“向內”。

因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控制,因控制失敗而產生偏差行爲: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權力鬥爭可以掩蓋我們的沮喪,帶給我們爭吵的力量,顯示我們的強大。

我們的信念(自我侷限性)來自我們過去的創傷,它束縛着我們,使我們寧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對心碎或衝破自己的信念。因爲你的伴侶會深深潛入你的領域,你們發現你和他都沒有那麼迷人。權力之爭就會伴隨着憤怒。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讓對方有憤怒感。然而憤怒的表達方式,並不只是攻擊,還包括情緒抽離和被動攻擊。如何拯救我們的幻滅呢?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憤怒負責,要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和充滿愛的感覺(愛意)。它是一種心靈的召喚—不自覺地慾望。如果我們願意選擇,並跟隨它的指引,就能幫助我們提升並超脫痛苦,否則只能繼續與痛苦長期作戰,直到感覺麻痹。我們可以領會,親密關係的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的意願如果是放下立場,是互相成就,就不會有爭執。參照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但是執行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靈魂的指導。會讓你察覺你內心的深層的痛苦;讓你學會去愛、去欣賞並感激伴侶,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縛。否則,我們只能在痛苦中煎熬,並發展爲報復。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把愛擺在執着之上,會讓溝通更加親近。

第三階段:內省

要素:醜陋的、最難的、陷阱最多的、與其它階段有所區別的它是親密關係的精神生命的起點。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定義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每個人一半,那麼即使我們付出100%的努力,實際的結果卻只有50%,這樣是不夠的。因爲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投射,你會發現伴侶只付出50%,你們都會堅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繼續指責對方。我們就會無力的選擇自我放逐。這也是一個清晰的指標,我們的內省過程已經過半了。其實親密關係是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我們把它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時,你的決心就讓你度過“不可能的難關”。這個難關就是“受害者監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這個監牢的全部成員。無論你在扮演哪個角色,都證明你身在牢籠中,只會讓問題惡化。而想要穿牆而出,只需要一個選擇,是兩難之路的另一條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會自己找上門。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左右爲難,對家庭死忠,(真正的愛是可以自由地順從你的心來做事)犧牲,依附關係。

內省階段的一大發現是我們所做出的許多行爲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罪惡感,暴露出犧牲的心態。犧牲會招致放縱,而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犧牲者。犧牲危害親密關係的三種方式:被迫犧牲,感到憤恨;爲了擺脫犧牲做出極端行爲;末日的徵兆,心力交瘁。想要畫上句號的方式就是爲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負責,面對心中的折磨者和壞人,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犧牲的動機就是依附情結,往往來源於兒童時期與家人的關係。

陰影人物是一個具備你自身最糟糕特質的人,是你拒絕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你甚至會完全否認有這些特質的存在。攻擊別人的缺點,正是潛意識裏攻擊自己的缺點,因爲這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你必須接受挑戰,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才能更愛自己,不再攻擊伴侶的缺點,把他看作是你的鏡像。

親密關係如果想要到達靈魂關係最重要的是啓示。特點:隨時、不易察覺、神奇。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產生:1、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動以及你的成;2、神蹟出現的時刻;3;自己選擇的力量。

當你藉助啓示的力量,你就發現牆外的生活無限寬廣。擁抱愛人就像擁抱自己一樣。

第四個階段:靈魂關係

你的伴侶是你的良師,而那呼喚你的聲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學習無條件的愛,然後去愛全人類。

  親密關係讀後感7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獲得自己嚮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於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於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嚮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癒。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係”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爲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爲都是爲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爲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瞭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一切的行爲都是有動機的,瞭解這些行爲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爲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爲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爲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着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爲我們行爲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着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爲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着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爲什麼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麼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着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爲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係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係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爲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係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爲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迴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如何“穿牆而出”?

在親密關係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着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僞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爲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瞭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係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親密關係讀後感8

作爲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難在親密關係中無師自通,這部書給了我一個啓示,就是試圖在人際交往尤其是伴侶關係中尋求一套方法或者祕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這本來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邏輯來詮釋的科學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複雜神祕的奧祕一樣,無條件的愛和靈魂關係,吸引我們發揮人性最真實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卻同樣如星雲一樣,充滿綺麗的美妙體驗卻極爲難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彼此感覺到止步不前,或面臨絕望,都可以來看一看本書。幻想的破滅,在書中被形容爲月暈,是關係開始前最讓人暈眩的階段,也爲以後的相處埋下了隱患,這一段通常我們會充滿失望,偏差行爲由此而生,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佔據了思維,想要擺脫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棄期待與控制,當愛替我們做出了選擇的時候,再看我們所愛的人就如我們的一面鏡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夠坦然面對伴侶。可即使度過了這個階段,下面還有更危險的一段旅途,在這個階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侶選擇分道揚鑣,所有我們童年時期留下的痛苦印記都會在此階段被反覆播放,受害者監牢通常讓伴侶間互相仇視,傷害彼此,一個幾乎貫穿始終的想法就是自己懷疑當初的選擇,認爲這時是放棄的時候了。

如果我們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監牢,需求被忽視而得不到滿足,親密關係會給我們的痛楚遠超曾經甜蜜的感受。選擇聽從靈魂,追尋能夠雙贏的辦法是唯一解決的途徑,因爲一旦我們選擇了與伴侶對立的立場,我們就永遠沒辦法體會自己和對方真實的需求和感受。

而對於書中結尾裏,達到啓示階段的伴侶,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未曾經歷我真的想像不到,在這裏作者提到的一個關鍵點,是作者提出要讓個人的需求與真正重要的事情協調吻合,真正的愛不是犧牲、妥協,而是發自內心的給予和信任,究竟我們會到達這個境界,還是我們會原路折返這都是隨時會發生的。

雖然書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經歷中不少死穴,給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啓示,可我還是認爲作者在書寫上太主觀和隨性了,導致很多時候讀起來接受無能,思維跳躍。而且不單是心理層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對於何爲靈魂,什麼是對真理的追隨有着雞湯和玄學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對於情侶翻看還是很有借鑑意義

  親密關係讀後感9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源於自己一直在苦惱怎麼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麼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麼跟認識的並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其實還適用於任何的關係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爲,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爲出發點。

行爲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後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爲:引起注意,權利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繫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於後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範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3、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爲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願埋着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願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係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係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係親密並不意味着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係也並不是永恆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並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係讀後感10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爲、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係(主要是愛情)分爲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啓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爲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係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啓示。“尋找親密關係,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裏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人際交往,從書裏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