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通用24篇)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6K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親密關係》的讀後感(通用2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通用24篇)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

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樑。這本書深度剖析了親密關係的發展進程,每個階段產生的原因,色彩,要素,發展方向,解決辦法。親密關係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不同反應,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及其行爲背後的信念。而書中關於靈魂關係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讓我產生了想去嘗試的勇氣和想體驗一下它的美好的意願。

我們大多數人想要的親密關係不僅是慰藉與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能激發我們的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與我們幫助的靈魂關係,也就是無條件的愛。而書中最終的定義是這種靈魂關係還要不僅限於兩個人,還要推及到整個世界。因爲,你可以感受到靈魂的指引,與每個人的相遇都會成爲神聖的邂逅。

然而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險,荊棘,痛苦,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終也無法到達。

  第一階段:月暈現象

我們的情感之旅從開始的互相吸引,發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墜入情網,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我們以爲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實根源都是情緒上的需求。(我們生活中的所作所爲,絕大部分也都是爲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每個人都是製造夢想的機器。我們的夢中情人便是用這個機器積累的,根據我們從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來的(夢中情人)。然而,當我們發現找不到一個百分之百一致的夢中情人時,我們會挑一個相似的,然後開始我們的改造計劃。這時通往地獄之路的門就打開了。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是回想一下我們的婚姻,哪一個不是按照這種方式一路走來的呢。

起初,我們會發展出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的素質,來吸引並找到能彌補自己不足的那個他,進入親密關係。然而當月暈過後,光環褪去,我們就會發現對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達不到我們要求的缺點,夾在你和他之間。我們會努力,撒嬌,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對方。而這些期望必然會變成失望,壓力,憤恨。因爲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覺(靈魂)來幫助我們放棄需求。我們原本被需求填滿的空間會被我們的愛填滿。在親密關係的月暈中心存在着真愛之光,這纔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階段:幻滅

特點:時間可能甚長。幻滅是靈魂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從而改變方向“向內”。

因需求未被滿足,而產生控制,因控制失敗而產生偏差行爲: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權力鬥爭可以掩蓋我們的沮喪,帶給我們爭吵的力量,顯示我們的強大。我們的信念(自我侷限性)來自我們過去的創傷,它束縛着我們,使我們寧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對心碎或衝破自己的信念。因爲你的伴侶會深深潛入你的領域,你們發現你和他都沒有那麼迷人。權力之爭就會伴隨着憤怒。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讓對方有憤怒感。然而憤怒的表達方式,並不只是攻擊,還包括情緒抽離和被動攻擊。如何拯救我們的幻滅呢?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憤怒負責,要發掘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和充滿愛的感覺(愛意)。它是一種心靈的召喚—不自覺地慾望。如果我們願意選擇,並跟隨它的指引,就能幫助我們提升並超脫痛苦,否則只能繼續與痛苦長期作戰,直到感覺麻痹。我們可以領會,親密關係的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的意願如果是放下立場,是互相成就,就不會有爭執。參照有效溝通的八個綱要問題。但是執行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靈魂的指導。會讓你察覺你內心的深層的痛苦;讓你學會去愛、去欣賞並感激伴侶,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縛。否則,我們只能在痛苦中煎熬,並發展爲報復。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把愛擺在執着之上,會讓溝通更加親近。

  第三階段:內省

要素:醜陋的、最難的、陷阱最多的、與其它階段有所區別的它是親密關係的精神生命的起點。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定義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每個人一半,那麼即使我們付出100%的努力,實際的結果卻只有50%,這樣是不夠的。因爲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投射,你會發現伴侶只付出50%,你們都會堅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繼續指責對方。我們就會無力的選擇自我放逐。這也是一個清晰的指標,我們的內省過程已經過半了。其實親密關係是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我們把它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時,你的決心就讓你度過“不可能的難關”。這個難關就是“受害者監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這個監牢的全部成員。無論你在扮演哪個角色,都證明你身在牢籠中,只會讓問題惡化。而想要穿牆而出,只需要一個選擇,是兩難之路的另一條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會自己找上門。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左右爲難,對家庭死忠,(真正的愛是可以自由地順從你的心來做事)犧牲,依附關係。

內省階段的一大發現是我們所做出的許多行爲都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罪惡感,暴露出犧牲的心態。犧牲會招致放縱,而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犧牲者。犧牲危害親密關係的三種方式:被迫犧牲,感到憤恨;爲了擺脫犧牲做出極端行爲;末日的徵兆,心力交瘁。想要畫上句號的方式就是爲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負責,面對心中的折磨者和壞人,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犧牲的動機就是依附情結,往往來源於兒童時期與家人的關係。

陰影人物是一個具備你自身最糟糕特質的人,是你拒絕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你甚至會完全否認有這些特質的存在。攻擊別人的缺點,正是潛意識裏攻擊自己的缺點,因爲這是我們內心的投射。你必須接受挑戰,接受自己的陰暗面,才能更愛自己,不再攻擊伴侶的缺點,把他看作是你的鏡像。

親密關係如果想要到達靈魂關係最重要的是啓示。特點:隨時、不易察覺、神奇。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產生:1、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動以及你的成;2、神蹟出現的時刻; 3 ;自己選擇的力量。

當你藉助啓示的力量,你就發現牆外的生活無限寬廣。擁抱愛人就像擁抱自己一樣。

  第四個階段:靈魂關係

你的伴侶是你的良師,而那呼喚你的聲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學習無條件的愛,然後去愛全人類。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2

昨晚開始看一本書《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剛開始就被吸引了,書中所寫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我們每個人都有親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當然還有伴侶,我們的生活與他們息息相關,大多數時候我們受到傷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們引起的。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由一個沒什麼關係的人去做去說我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我們那些親密關係的人做我們卻會受不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對最親密的人很苛刻,對陌生人卻很寬容。而事實就是如此,因爲我們在乎他們我們需要他們。於是我們打着愛的名義對我們最親密的人有種種要求與期望,一旦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會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在伴侶中最爲明顯。

伴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是陪伴我們最久的那個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點點改變,我們都希望他們給予迴應,甚至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我們都有個預期,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他們應該這樣,而一旦達不到,我們會失落,我們以爲他們不耐煩了不在乎了不愛了,接着我們陷入了痛苦,開始對他們不斷責備開始挑刺兒,於是惡性循環。

所以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閉上眼睛深呼吸數十下,讓自己平靜點理智點,換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陷入了那種可怕的模式。我們不再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不想以後有後悔,我想做得很好,我們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經營,互相體諒,好嗎?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3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源於自己一直在苦惱怎麼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麼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麼跟認識的並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其實還適用於任何的關係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爲,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爲出發點。

行爲不端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後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爲:引起注意,權利鬥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繫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於後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範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麼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3、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爲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願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願埋着一顆定時炸彈也不願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係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係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係親密並不意味着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係也並不是永恆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並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4

關於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看得極少,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因爲時間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沒怎麼好好的品悟,但還是感悟蠻深的,今天想寫寫關於它的一點感悟。

如同找數學和音樂的關係一樣,以前的我,很難將科學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但此書,不僅將兩者聯繫起來了,還用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這些關係,並發現了我們平時難以發現的東西。對於此書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不得不說聲贊。作者試圖以一種引人入勝的、協調而直接的方式來描述關係科學。

這裏的親密關係,主要講的是與我們聯繫緊密的伴侶之間的關係。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都有歸屬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愛和愛他人,能與周圍的朋友建立友好的關係,被團體所接納。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得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與我們生活得是否快樂有着極其大的關係,所以,我們需要對關係科學有一定的瞭解。

首先就是相識。對於親密關係的建立,這是第一步。對於互不相識的兩個人,能夠相識,並繼續交往下去,就是因爲兩人之間產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礎是一種回報,我們喜歡接觸我們喜歡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周圍的人。我們會被那些其出現對我們有着回報的人所吸引,他們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或是一種直接的回報,能使我們開心愉悅或是滿足我們的某些慾望。我們從我們周圍的人當中選擇朋友或是仇人,因爲了解我們周圍的人更加方便,先對於其他人而言,他們更加熟悉。關於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們會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不盡相同,這與個人的經歷性格以及成長環境都有一定關係,人們對美都有一定的偏見,認爲“美的即是好的”,因爲在一定情況下,人們的外貌、體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並且,外表吸引力的進化觀念認爲,標準的腰臀比例與健康都有一定關係,他們有更多機會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麗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去。但因爲這種思想存在年代久遠,就容易達到另一個反面,產生偏見,過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們一般更喜歡那些與我們相像的人。人們是不願意冒被拒絕的危險,所以就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而喜歡我們的人一般都是與我們在思想、價值觀方面有相同之處的人,他們與我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有可能瞭解彼此。在交往的過程中,第一印象佔有比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應都會對我們關係的發展有着特別的影響力,會影響到我們對後續信息的選擇。一個好的第一印象,會讓我們以一個積極的態度看待對方,而這種自然的積極的情緒會被對方察覺到,對方將更有可能以一個積極的態度迴應你,而這種積極的態度又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對他人的積極認識,進一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爲啥總說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熱戀中的男女中,因爲這種情緒,容易將伴侶理想化,認爲對方什麼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會慢慢減退,而對方的缺點再一次暴露出來的時候,與我們心裏的那種積極的印象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我們的情緒波動更大,()從而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導致“七年之癢”出現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過程中及時調節自己的認知,同樣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對待伴侶,使伴侶自己也打心裏認爲他就是你所認爲的那麼美好,他也會不自覺的向那個方向發展,成爲那個你們都認爲的更好的對方。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塑造伴侶。

在交往過程中,除了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之外,還有語言所表達的信息,這都是交流。在關係的發展和質量中,交流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交流過程中,自我表露是一個很重要的標籤,除非兩個人向彼此表露關於自己的個人信息,否則他們之間不存在親密關係。自我表露和有選擇的祕密都有助於關係的滿意度。在交流的過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實的說出我們所想要說出的話,積極傾聽,保持禮貌和冷靜,而且要善於運用尊重和確認的力量,來使得交流更加舒暢美好。

在關係中存在經濟觀,對於關係投入更多的一方對關係的依賴性更大,更不願意放棄這段關係。相互依賴理論認爲,人們尋求的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回報,總想得到最好的人際交往。每個人都這樣做,會依賴伴侶而不願離開彼此,這就意味着他們要使自己的伴侶快樂,這樣才能繼續得到想要的回報。投入的人對關係採取長期的傾向,會把伴侶和自己視爲一體,會採取行動保護並維持關係,會寬容、會樂於犧牲,伴侶雙方都這樣做時,投入有力的影響着關係的穩定性。

關係的產生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這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和經營,才能贏得積極而又美好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5

讀《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後並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後,纔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係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現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係,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裏發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於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蕩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醜陋,本身並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於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後,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麼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係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於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爲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係,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儘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於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爲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於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纔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裏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於親密關係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着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裏,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係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裏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爲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爲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並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6

我覺得這是一本將“親密關係”歸因的書,但在字裏行間對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導。具體如何處理,目前我仍然認爲NVC是實用性最好的方法,兩者結合着參考、印證、理解讓我收穫很大。

總體感覺書中蘊含了很多個體心理學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親密關係只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他也希望大家通過梳理親密關係,最終達到自身與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我覺得這點與個體心理學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

作者將親密關係分爲五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啓示、靈魂。我分爲三個任務——擇偶、交流、昇華。無論是五個階段還是三個任務,都存在一條看不見的線將它們串聯起來——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都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些客觀對我們主觀形成的影響後果——信念,纔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幾乎都是雙方行爲碰撞出來的,行爲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們對經歷進行詮釋後得出的結論。按照這個邏輯,解決“問題”的終極祕密武器,最終將導向重新審視兒時的經歷以及當時自己所做的決定。有意思的是,只有當自己的某些意識甦醒,並接納和承認某些“真理”後,才能進入“審視”階段;同時堅持“審視”狀態也是個需要練習的技能。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7

作爲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難在親密關係中無師自通,這部書給了我一個啓示,就是試圖在人際交往尤其是伴侶關係中尋求一套方法或者祕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這本來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邏輯來詮釋的科學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複雜神祕的奧祕一樣,無條件的愛和靈魂關係,吸引我們發揮人性最真實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卻同樣如星雲一樣,充滿綺麗的美妙體驗卻極爲難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彼此感覺到止步不前,或面臨絕望,都可以來看一看本書。幻想的破滅,在書中被形容爲月暈,是關係開始前最讓人暈眩的階段,也爲以後的相處埋下了隱患,這一段通常我們會充滿失望,偏差行爲由此而生,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佔據了思維,想要擺脫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棄期待與控制,當愛替我們做出了選擇的時候,再看我們所愛的人就如我們的一面鏡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夠坦然面對伴侶。可即使度過了這個階段,下面還有更危險的一段旅途,在這個階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侶選擇分道揚鑣,所有我們童年時期留下的痛苦印記都會在此階段被反覆播放,受害者監牢通常讓伴侶間互相仇視,傷害彼此,一個幾乎貫穿始終的想法就是自己懷疑當初的選擇,認爲這時是放棄的時候了。如果我們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監牢,需求被忽視而得不到滿足,親密關係會給我們的痛楚遠超曾經甜蜜的感受。選擇聽從靈魂,追尋能夠雙贏的辦法是唯一解決的途徑,因爲一旦我們選擇了與伴侶對立的立場,我們就永遠沒辦法體會自己和對方真實的需求和感受。

而對於書中結尾裏,達到啓示階段的伴侶,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未曾經歷我真的想像不到,在這裏作者提到的一個關鍵點,是作者提出要讓個人的需求與真正重要的事情協調吻合,真正的愛不是犧牲、妥協,而是發自內心的給予和信任,究竟我們會到達這個境界,還是我們會原路折返這都是隨時會發生的。

雖然書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經歷中不少死穴,給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啓示,可我還是認爲作者在書寫上太主觀和隨性了,導致很多時候讀起來接受無能,思維跳躍。而且不單是心理層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對於何爲靈魂,什麼是對真理的追隨有着雞湯和玄學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對於情侶翻看還是很有借鑑意義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8

  1.宇宙中心呼喚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2.關係中的組合關係

一對關係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製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3.事情發生本身是中性的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並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並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聖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麼感覺的。

  5.不要固執地認爲,你應該跟目前的伴侶過一輩子

”你的心最關心的不是你在親密關係中的去留,而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你瞭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願意順從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會領悟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法”

一開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執着於尋找到使得關係永葆親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後,和一羣書友分享了最近看的這本書,講了其中的某一觀點後,他們也是問我,那書裏有講到解決的辦法麼?我被問住了,只說我還沒看完,今天再往後翻翻,感覺這本書大篇幅是在展示,關係中的人,他們爲什麼會遇到衝突,共有的情緒指向,慣有的應對方式是什麼,關係中的人如何懷有覺知來應對。也從親身經歷來說明,即使有覺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處理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時,也時常會有落入陷阱的時候,提醒我們,要有永懷愛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決心來應對問題。書的末尾,留下了一個提示,這本書並不是讓你在一段不適合你的關係裏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問你的心?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9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個愛我們、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了。”

“責怪他人、批評他人行爲、指責他人不願改變,其實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地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於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了自身的不安。”

克里斯多福將親密關係(主要是愛情)分爲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和啓示。在這方面,他的觀點和《少有人走的路》中愛這一章有些相似,愛情在起初是熱情狂喜與極樂,一切那麼美好不存在任何缺點,這個階段的愛願意爲對方做任何事。進入到第二階段後,矛盾爭吵開始產生,你甚至會覺得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任何吸引你的地方。一直到第三階段,親密關係能夠讓你找到機會直視自己的內心,由此可以發現多數爭吵的源點是人在逃避內心的痛苦,而那個痛苦多半是你幼時或者曾經的求而不得。如果你有勇氣正視過去的痛苦,那麼就有機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看到自己的本質得到啓示。“尋找親密關係,尋找真摯的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如果要衡量從這本書裏學會了什麼,還很難,時至今日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人際交往,從書裏到實際運用還是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時常感覺挫敗在於讀過的書聽過的道理看過的經驗不少,卻還是碰到那麼多焦頭爛額挫敗憤怒的事,直到看到這句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0

讀了《親密關係》,才發現婚姻中有這麼多學問。書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這些原理都是對具體生活的提煉總結,我們每個人婚姻中都遇到這些問題,只是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聽了樊登老師的講課,突然對婚姻有了另外一種認識,對在婚姻中如何獲取幸福有了更加具體的方法。

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覺得那必須是人生的一個路程,從小我對婚姻並不嚮往,覺得那只是一個任務,一個人過其實也不會很悲傷,農村封建告訴我婚姻只是爲了老去時靈魂有歸處,就僅僅因爲這個,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結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就結婚了,只是因爲年齡到了,婚姻中從吵架到冷戰再到平靜,除了對自己的內心折磨及對真愛的懷疑,發現親密關係並沒有得到改善和進步。慢慢的,不會再吵架,因爲沒有了期待,學會了接受現實。只是某個時候想起來我還是經常問問自己,我幸福嗎?

都說女人結婚後,一個月中在腦海中有多少次閃過離婚的念頭,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當時牽上的手,當時許下的承諾,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毀滅走向放手。我們對對方的不滿意,期望的得不到,我們永遠在埋怨對方不理解自己的內心不懂自己,永遠在懷疑自己不夠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個,那就接納生活接納愛人,不再期望就不會有失望。

也開始學會提醒幸福,開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裏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對方的好,於是發現也許自己還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親密關係中說到婚姻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你認爲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那麼不管你怎麼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幸福。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就基本不願意動,都在等對方先行動,最差也要大家同頻率一起努力吧,憑啥是我一個人付出呢。這種想法很可怕,如果你總是盯着對方,而不是自己內心的話,你會發現對方永遠滿足不了你。

書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爲以及無理取鬧其實都來源於童年時期愛的缺乏。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確實很多的吵架不是因爲本身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問題上去,我們吵架並不是針對一件事情,而是爲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關愛某些需求。

我們一開始戀愛都覺得對方很棒,只是因爲我們表現出對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個自己。書中說到人爲什麼要戀愛,其實是找一個滿足自己潛意識的一個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裝自己具備這些特質,我們忽略了其實對方也在假裝,於是,在婚姻中,我們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們找不到曾經眼中的對方了,於是開始失望,開始爭吵,潛意識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這種需求。

本書中說到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我們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對伴侶的期望,本着愛出發共同處理面臨的問題。

婚後的期望走到幻滅階段後,必然會產生憤怒情緒,憤怒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僅僅是表達憤怒,只是把問題表達出來,第二種是情緒抽離,逃避問題,最後一種是被動攻擊,把自己處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懲罰。這三種是我們經常憤怒的三種表示方式。如何解決,如何化解吵架,正確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會是表面的外在的導火線,而是潛意識的缺失的心路歷程,學會同理心的傾聽,與對方同時面對自己的問題,最好的方法用愛來回應對方的傷痛。比如你要生氣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想法,假如你現在還深愛着對方,那麼你很快表現出來的行爲就是擁抱,溫暖和撫慰。

幻滅之後的內省階段說的也特別棒,一種方式是無止境的追求需求導致最終妥協放棄,正確的方式是放棄期望,把伴侶的需求當做自己的需求,雙方積極溝通創造快樂!

作者更是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家庭中的三種角色,受害者(心甘情願的受害),破壞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這三者角色是可以轉換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籠,想明白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跟隨真理選擇,不要讓自己處於犧牲者的心態,同樣的處境,學會積極心態,才能找到快樂源泉。我們對世界的不滿往往是自己內心的不滿意,對配偶的不滿就是對自我的不滿。如何在婚姻中穿牆而過,要先跳出問題的框架,解決自己內心匱乏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是自身的投射,對自己生活負責,發現問題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後的啓示階段說到愛才能帶來啓發,不求回報沒有條件的付出纔會快樂!空洞由愛來填補,跟隨自己的內心,本自具足。打開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來就在那裏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達親密關係的中心。

特別是允許兩字更是讓我深受啓發,學會允許,靈魂關係的關鍵是允許,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慾,當你煩心時想想允許這個詞,允許具有偉大的力量。焦慮來源於對無常的抗拒,依據靈魂的本質出發,需求不從對方尋找,從自我找。

記住,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愛出發,從心出發,讓愛在內心生根,愛才能帶來持續的幸福感!

親密關係讀後感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1

對伴侶的需求來源於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父母的愛。幼兒時代兩大需求分別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幼兒時代更容易受到刺激。由於很快忘記了事情原委,卻仍保留着從事件中獲得的狹隘的理論,伴隨自己直到成年。之所以說是狹隘理論,是因爲幼小的創傷對於幼小的心靈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大。這些帶有閱歷限制的理論可能隨時在與伴侶的相處中爆發出來。親密關係就是通過伴侶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來治癒小時候的心理陰影。幼兒時代一次次未被滿足的需求逐漸構建起來理想伴侶的模樣。事實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理想的伴侶,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適當放棄一些想要強加到伴侶身上的事物,這樣會好很多。伴侶之間應該會經常吵架,吵架有可能是自己多次提醒的內容對方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希望通過提高音量或一種近似威脅的態度企圖控制對方,讓對方聽從自己的安排。

創建親密關係的祕訣就是通過解決現在的衝突來解決內心積蓄的衝突。並且,一旦度過了蜜月期,可能會對伴侶有諸多的意見,找個愛你的人不是換個主角就能過的很好。既然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改變,但是又要爲了伴侶改變自己。主動改變自己,重新審視伴侶的缺點,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體驗。

書中提到一些解決爭吵的小技巧,比如擁抱,親吻。這些動作都能給生氣的人帶來特別強烈的被需要感,這絕對能治癒內心的憤怒。另外一個靠自己情緒的跳躍,書裏稱他爲“量子隧穿”。也就是不論我們當前的情緒在何處,都可以瞬間轉換到幸福、開心的狀態裏去。當爭吵的面紅耳赤、且爭執不下時其中一方做出退步對親密關係的可持續發展真是太重要了。

另外我自我感覺,若是小時候家庭有很好的親密關係,離開家庭的庇護之後應該會很快嘗試建立新的親密關係。否則可能不會急着去尋求親密的伴侶關係。由於家庭的傳承關係,可能親密關係也具有一定的傳承。

亂七八糟不知所云。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2

曾思索一個問題:戀愛、乃至婚姻,之於我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從常理來看,交友戀愛、結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過場,似乎經歷過這些才得以圓滿。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嗎?經歷與否給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何影響?

一個人若能在生活中強大勇敢、內心足以堅強應對任何風雨波瀾,且更加嚮往獨立與自由,真切享受獨自行走的狀態。那獨自一人或許便已足夠,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說,這十分令人欽佩讚賞。

然於我恐怕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獨自“走在冷風中”。

於我而言,戀愛或是婚姻,是尋找同行人,尋找一半、一伴,尋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於戀愛還是婚姻,不過是形式、是狀態、是過程。

那又不得不問,爲什麼還要另尋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嗎?血緣至親難道還不夠嗎?親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佔據了我們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運的話,會一直延續到我們生命的盡頭。但是受到人生長規律的限制,從年齡和身體機能上來看,原生親情的陪伴便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環境,我們之間或許就有同樣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裏拿着相同的拼圖,拼來拼去可能更多是重疊、衝突,而難以相互補充、擴展。

所以我們“手裏拿着拼圖”,開始尋找可以滿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發現一個人,手中握着我們需要的碎片,拼湊在一起竟還是一副不錯的畫面。既然這樣,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覺得,戀愛、婚姻於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和他我的補充、滿足和實現。就像那段話說的“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他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實只是藉助他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着她,愛着你,其實只不過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的慾望”。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3

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獲得自己嚮往的幸福?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我們當然可以把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挫折、苦難、傷痛歸結於外因或他人,可是這樣往往是於事無補的,我們還是得不到我們嚮往的幸福,傷痛依舊無法痊癒。

就讓這本書帶我們一起來了解“親密關係”的本質。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爲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爲都是爲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爲我們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顧、瞭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一切的行爲都是有動機的,瞭解這些行爲的動機能夠更好的看清我們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維)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爲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爲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爲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們需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有需求就會提出要求,想把他們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然而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道理,試着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爲我們行爲背後的需求,並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着接納你的伴侶,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爲你需要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如果我們執着於期望和要求,那麼,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會失敗。你終究會發現,你的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

我們都應該思考,爲什麼會感到失望和憤恨,是什麼沒有被滿足,而這些都是一定要被滿足的嗎?有沒有別的辦法。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着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爲理解。(覺察他人)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係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係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內醒,覺察自己)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爲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係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爲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讓你痛苦萬分。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迴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如何“穿牆而出”?

在親密關係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着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僞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爲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瞭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係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4

年輕時,每個人都一刻也不得閒,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當我們追逐的某個自以爲很重要的目標達成之後,這個目標便顯得一點兒也不重要了。於是,我們又轉而追逐下一個遙遠的目標。

不管我們有沒有達成追逐的目標,很少有人停下來問問自己:這些目標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去追逐?

年輕時,“做事”就是我們全部的生活,因爲只有那樣,我們才覺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纔有目的,但我們還是常常感到空虛。

但是,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之人一直在嘗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在精神導師馬哈拉吉年輕時,有人問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允許”(LET)。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一定早已突破親密關係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爲靈魂關係的關鍵,正是“允許”。

當然,這不是要我們整天呆坐着無所事事,而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心的引導而做的事。如果我們能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啓示。

“爲做而做”與“允許”之間,生活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允許→→接受→→容納→→愛”,這是我們愛自己、愛家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靈魂關係中,我們所要練習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許。溝通不再依循公式來進行,而是讓我們心中的直覺、靈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覺的明燈來做我們的引導。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5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後,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想來也是有幾分道理,畢竟在我最窮的時候,每天想的都是什麼時候能吃頓肉,女朋友什麼的總感覺不是自己要考慮的問題,也算側面驗證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隨着日子越來越好過,每天中午穩定的一葷兩素,讓我的內心開始急劇膨脹,需求層次也從低級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仰望星空時,我不再關心“明天的腸粉能不能加個蛋?下個月的房租還差幾塊錢?”而是開始思考“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許久,終於也沒想出什麼正兒八經的東西,反倒脖子酸的厲害。無奈之下,只能求助於人類最好的朋友-書籍,於是花了幾十大洋買了這本《親密關係》。

450多頁的正文,卻也不枯燥,比起曾經那本令人哈欠連連的《社會學新編》,甚至覺得津津有味。這大概就是國外學者編書的優點吧,沒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論和名詞解釋。他們習慣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獲取數據支撐,形成結論,讓你無可辯駁,再舉出生活中的類似場景讓你來加以想像理解。當然我們看書不是來討論學術的,我可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找對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麼,怎樣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是什麼?就是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無論是實際的物質利益還是愉悅的情感體驗。當你想到一個人都會忍不住嘴角上揚,證明她對你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樣,每個月都會給你多發工資的老闆,你也會覺得他和藹可親。

我們更容易喜歡身邊的、經常交往、重複接觸的人,無論男女我們都喜歡長相可愛的人(果然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卻不喜歡他喜歡所有人,而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絕了別人,又喜歡我們的人。我們喜歡和我們相像的人,外貌、性格、愛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點越多,彼此越喜歡。

可能一些小朋友會有很多問號“你看某人長得還沒我帥,他居然有這麼好看的對象?這不科學!”對此,作者也說了,匹配是一個廣泛的過程,名望、財富、健康、才能、和長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樣,能用來吸引心儀的伴侶。太完美的人,我們根本高攀不起,我們都會綜合各種條件之後,選擇和我們綜合實力旗鼓相當的人配成一對。只是男女兩性最看重的東西不一樣,男性特別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齡,而女性更關心伴侶的經濟狀況,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歡沒什麼錢、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歡有一定經濟基礎、友善、長相一般的男性作爲伴侶。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議題: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男女之間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誼嗎?他爲什麼會出軌?分手後還可以做朋友嗎?委婉的拒絕還是直接的拒絕更令人難過?離婚究竟傷害了誰?孤獨終老與不愛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個更痛苦?待有緣人學習,在此不一一贅述。

讀完此書,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愈發覺得曾經的自己天真爛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願承認現在的自己是變的現實利己。我想回到許多年前,把這些道理講給過去的自己聽,告訴他什麼是愛情,誰又值得珍惜,當然無論他願不願聽,我都會先給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滿地找牙。人推翻曾經的自己,何其難,無異於一場蛻變。三月的暖風已去,七月的陽光正烈,初春的嫩芽,雖春雨未至,卻仍該向陽生長,遮一片陰涼。待秋風蕭瑟,與枝共舞。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6

最近終於把《親密關係》這本書讀完了,從打開到讀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估計是我讀的時間最長一本書了,上次讀《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時間。

親密關係的重要性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人陪你一段時間,然後各奔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有些會成爲我們的朋友,有些會成爲閨蜜或者哥們。但是最後會發現真正能一起走很長時間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們經過很長時間也遇不到互相欣賞的戀人。我很困惑,爲什麼我們會是這樣子,是我們聯繫不夠緊密,還是一起吃的飯次數比較少。

我們覺得和自己有關聯的人正常社會交往變得必不可少。爲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係,我們還期望與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吸引力的祕密

吸引力的基礎是一種獎賞。和他人會給人愉悅,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讚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而這種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獎賞越多,對我們來說吸引力就越強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人們更可能喜歡和結識更臨近我們的人,因爲臨近常常能夠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

禮尚往來,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對方是否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交友時思索的重要問題,而對方也喜歡你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們喜歡與我們想象的人。如果我們能遇到和我們剛好相像的人,與我們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味,也會令人感到愉悅快樂。

溝通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爲聯繫少而慢慢疏遠,有些是因爲吵架而開始互相詆譭,有些是因爲聊不到一起,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對方犯了一個你無法原諒的錯誤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積累需要漫長的打交道,但是摧毀感情基礎,卻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這個東西是個脆弱的東西,有時候不堪一擊,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友誼的小船就翻了。

寫到這裏我也不知道怎麼寫了,可能經歷的還是不夠,很多地方還沒消化,只能先這樣了。以後有新的感悟,再進行補充作者:曾永富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7

看錯本了,要看的是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沒做好功課,尷尬了。

一切建立在清醒愛的基礎上時,纔有資格談論親密關係。否則就是各取所需爲目的,或是稀裏糊塗掉進陷阱。只要是清楚並自願,那也挺好的。擁有愛的能力,需要人格完善。兩個人有獨立的人格並且真心相愛,經營關係的過程中,付出爲基調,尊重爲基本,享受甜蜜爲目的。至於成長,是自己的事,有沒有這段關係你都要成長。

另一個人越來越融進自己的生命裏時,自身暴露出來的問題,要自己去正視和解決。談論挺多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否認有影響,但不管童年有過什麼樣的經歷,都不該指望着有人來幫助你走出來。依賴是因爲愛ta,不是沒奶找媽媽。

與伴侶一起共同成長進步是好事,但莫要過度強求。戀愛的初心是心無雜念的愛這個人,喜歡和ta在一起幸福快樂的感覺,而不是爲了成長而去發展關係。

整本書濃濃雞湯味,有點囉嗦,簡單事情複雜化,像錢塘江老孃舅和傳教大典的結合體,看得我覺得自己的心和靈魂都是黑的。大體就是出現問題的時候,對自己和伴侶誠實,改正習慣性將對方放在對立面。少胡思亂想,多交流真實感覺,避免誤會堆積。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不過坦誠的前提條件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相愛,所以不是什麼“親密關係”都能親密。愛情裏合不合適很多時候完全靠運氣,親密關係的發展只是爲了相處過程能漸漸契合而選擇做的調整,甚至是一些妥協,讓雙方在一起更自在舒適。我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有情緒,但不以此理直氣壯傷害對方,和別忘記兩個人最初爲什麼在一起。不要因爲過去與未來,忽視掉了最重要的當下。人生那麼短,擁有了就好好珍惜,做好自己,愛對方,其餘的該是順其自然。

書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在關係衝突中,人們會產生這種想法:

我沒有真的愛過他,就連我們剛認識時也沒有,我跟她結婚只是因爲厭煩了約會,他事實上沒有我想象中那麼熱情,我們結婚的理由,沒有一個是對的,

她剛好出現在我失戀、心情低落的時候。事實上我仍然愛着安妮,我以爲他跟我結了婚、安定下來之後會改變。我是中了她的計纔會娶她。

我們結婚的時候,兩個人都太年輕了,是雙方父母逼我們結婚的,除了她就沒有別的人願意跟我在一起了,所以我只好娶她。我結婚只是爲了逃離我的家人,不管嫁給誰都好。

那麼問題來了,如上所述,與愛無關的這種最初就稀裏糊塗腦裏卡屎的親密關係,需要呼喚愛嗎?要不先洗把臉清醒一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你放棄了,那就必然有人會替你做決定。這跟什麼經營關係,處理感情毛關係都沒有。先完善自我吧。

結論:強行親密關係最致命。

濃濃雞湯,喝上一碗,不過多時,便會化成一泡尿,離我們遠去。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8

一本人際關係科學帶給我的一點思考!

這本書很特別,它有點像社會學、統計學和心理學的結合叢書。雖然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但是卻不枯燥,對於我來說可讀性很高,也許是因爲我比較喜歡心理學又喜歡研究人際關係的關係。書裏的內容非常龐雜,從吸引力的來源,到如何解決衝突,避免嫉妒,還有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與愛戀之人快樂相處的基本方法等等。那我就在這裏整理出一些對我來說最有用的幾個內容吧。

  關於羞澀

這是我在人際交往中最大的障礙,我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臉皮薄。特別是面對領導、地位比我高的人的時候說話會不容易放鬆,表現也不太自然。書中寫道“無論人們的羞怯是暫時性的還是習慣性的,只要他們膽怯畏縮,就會給人留下負面印象,而這恰恰是他們與人交往時希望避免的”。“羞怯所表現出的懦弱、寡言和猶豫行爲特徵看起來好像冷漠無情、不太友好。和合羣的行爲相比,羞怯行爲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冷淡和排斥反應。”

所以“只要實際上能較少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就能給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需要自信和鎮靜”“不要光想自己,只要盡力找尋對方的特點即可。”

  關於自尊

書裏也講到,自我感覺良好有益於身心。在改善羞怯和應對嫉妒的方法中也能看出自信的魔力,所以要努力讓自己保持自信。說說容易,該如何做到呢?書裏有這樣一段話“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的人(任務導向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適應能力強,也就是說,在應對事務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換句話說,有能力,才能更自信,所以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有實質的進步是關鍵所在。根據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樂地關鍵是創造性地發現持續你個人成長的方法,這樣也能幫助消除關係中的沉悶。

  關於愛情

根據書裏的理論,找對象應該這樣找:找一個自控能力更強的,再比自己再優秀一點但是有很多相似點的人。因爲自控能力越強,通常越忠貞,並且也越不容易出現暴力行爲,衝突相對也會更少。而人通常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這樣共鳴會更多,更能理解對方,相處也會更舒服,所以找對象請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找一個像自己且自控能力強的人。(可惜沒在找對象之前看這本書哈哈)除此之外還有幾個能夠穩固親密關係的方式:1)突出對象的美德並縮小他們的缺點。2)調整對他們的期望。3)對他們的積極行爲進行內部的、穩定的、普遍歸因,對負面行爲進行外部的、不穩定的、偶然歸因。(要努力往好處想!)在遇到衝突時,有注意保持樂觀,尊重自己和對方的意見,在有人惱怒的時候偶爾暫停一下,注意幽默感也很重要!注意自己表達方式:當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我感到……(非暴力溝通)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還需要大家不停尋找可以一起玩的項目活動,這樣才能兩個人的生活持續保持充滿樂趣。

但是這本書也讓我降低了對婚姻的期望:所有的夫妻在結婚以後的幸福感都是逐年下降的,直到老年期,幸福感逐漸上升(大概大家老了吵不動了,而且更需要對方了,相依爲命感更強了),在這樣的數據中讓我直面婚姻真實如圍城。這本書也讓我降低了對愛情的期許,因爲“找到你生命中的真愛也不會讓你永遠幸福。”而且所有的真愛都是不能懈怠經營的,如果把幸運當做理所應當的話,也是不會幸福的。

希望自己能不斷探索和延伸自己,讓自己更自信,努力擺脫羞怯,成爲更好的自己,相信這樣的我也可以經營好身邊的各種關係!作者:白白是小教書匠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19

這是一本教你怎麼處理親密關係的書,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爭吵,爭吵的本質是什麼,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整本書作者把親密關係的過程分爲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啓示,來表達作者獨特而思路。

所謂的絢麗就是你快要戀愛的時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遞一樣。這時候你看到的他/她彷彿會發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託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們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滅。你開始覺得他/她笨手笨腳,不可理喻,你們之間開始就某件事情產生分歧,開始大吵大鬧,彷彿在一起就是一場災難。緊接着你就需要內省了,去反思爲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可能是因爲你每次都覺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爲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犧牲者。不過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覺,你需要搞清楚每次爭吵的原因,從而順利的走到最後一站--啓示。這個時候你們的爭吵會越來越少,你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看法,看起來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1、其實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緒上的需求,所以你會對這個人形成情緒依賴。具體的表現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你的情緒。而情緒這個妖怪又善於隱藏在事情的背後,每次你以爲在就某事爭吵的時候,其實是情緒在作怪,能夠正視自己情緒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你現在所擁有的情緒都是孩提時候未被滿足的需求導致的(歸屬感和確定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正視我們產生的情緒。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侶的問題。爭吵是因爲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3、如果你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爲你對伴侶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間,你無法快樂起來,平衡掉期望纔是應該做的。當衝突產生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責怪、批評他人,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擺脫自身的不安,加強我們是受害者的意識,使自己的行爲理性化,但這只是一種感受,感受讓你催生假設,而非事實。而憤怒背後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爲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4、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們心中。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着執行解決的機制。不管什麼事都一樣,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你就會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只是爲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萬遍,說回來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人性的缺點,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決定,從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既然你選擇了伴侶,兩個人就要好好的,遇到衝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進去。

這本書的道理沒有可執行的價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說的境界,你們會關係親密,恩愛的度過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沒有悟到,那麼這本書可能對你沒有什麼價值,最後就是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後就是學會面對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責,逃避。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20

作者把親密關係的過程分爲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啓示。

“親密關係”是爲了引出我們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而存在的,如果總是逃避關係中不好的感覺,一個人就無法真正瞭解自己。“親密關係”的功能,讓人們可以去面對從內心重新浮現的不舒服感覺,以及認爲自己不完整不夠好的部分。

當我們摘掉所有面具,放棄所有防衛,消融所有信念,那個設計人生劇本的真正的“我”就會自然呈現出來。會發覺,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編自導自演的戲,戲中的“我”藏得很深,爲了更加精彩,還在外面做好了各種各樣的僞裝。當劇中的“我”歷盡艱險、痛苦揭開層層僞裝時,終於發現是一場戲,於是我就醒了,毛毛蟲就成爲了蝴蝶。

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隻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裏邊面對自己製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爲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爲蝴蝶。這時候,儘管生命從未中斷,但是,蝴蝶已經成爲與毛毛蟲完全不同的生命了。當人醒來,生命還是那個生命,但是醒來的人已經不是夢中的人了。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當開始尋覓人生伴侶時,我們通常不會察覺,其實我們真正在追尋的事物,偉大得超乎想象——要比兩個靈魂之間可能發生的事大得多。我稱之爲“從親密關係中體驗到的真理”。在“靈魂關係”的路途上,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驗。就像勇敢的騎士尋找聖盃一樣,我們希望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在每段親密關係的背後,我們的靈魂在運作着,引領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想要親密關係,並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這本書就是爲這些人寫的。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我們幫助的人際關係。這也就是“靈魂關係”。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21

尋求親密關係的路會很苦,很難。可是當人們在尋求過程中小有收穫的時候,簡直會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長:一次又一次的權力鬥爭會徹底擊垮改變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絕望的境地。

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總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使人重又燃起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心。於是,連續三天、多次聽樊登老師的領讀,12遍,一字一句,深深領會,慢慢覺知。並且,再一次拿起《親密關係》這本書,一口氣看完。

“跟我來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親密關係經歷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啓示,到達新的起點。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你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每一個階段,最後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親密關係,但事實上,親密關係之旅可能隨時來個大轉彎,躍入完全不同的知覺層次,而讓人直達終點。

而我的看法和感觸是:幻滅、內省、啓示經常往返於你的感受當中。有時讓你興奮,有時又使你沮喪甚至絕望。讓你以爲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一句話、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親密關係,瞬間打回原形。

學習的路當然曲折,且佈滿荊棘。我們必須努力克服時不時都來騷擾的“沮喪”和“絕望”,用愛填滿內心的空虛與無助。“人必須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才能進入天堂。”今天,跨過內省與啓示階段的很多原理與案例,先把作者寫在書籍末尾的短詩送給大家。

因爲每次聽到末尾,都會兩眼含淚默下決心:帶上愛,向未來。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22

《親密關係》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書,副標題是通往靈魂的橋樑。也就是說,通過構建親密關係,可以到達自己的靈魂。

可是,什麼是親密關係呢?我們以爲親密關係就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好朋友的關係。但是,從作者更深一層的意思來看,親密關係更應該是自我與靈魂的關係,這是一個靈魂覺醒的過程。

一怎麼營造親密關係

記得有一個記者採訪美國一對公認的恩愛夫妻,丈夫說,即使是最親密的夫妻關係,一輩子至少也有99次想殺死對方的衝動。可見,親密關係給了我們溫情、理解和愛意,但也讓我們冷漠、誤解和仇恨,我們受愛人的傷害的概率要遠遠高於陌生人。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一點呢?

是對對方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因爲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爲有要求,所以想塑造,當對方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感到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就會產生憤怒。

爲什麼會有期望?

因爲我們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來找配偶的,我們以爲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們想找的那個善解人意,聰明伶俐,勤快善良、風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兩個特點做不到,我們就會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無法成功,我們就會感到灰心失望,認爲對方不尊重自己,進而認爲對方沒那麼愛自己,再進而認爲自己再也無法跟對方過下去了。於是,婚姻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愛人真的有義務要以你的要求來塑造自己麼?

並沒有,對方也是獨立的一個人,也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事實上,我們喜歡對方,是因爲對方擁有自己想擁有的特質。

也就是說,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真正動機,是因爲我們的需求。

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和特別感。因爲有所歸屬,所以感到安全,因爲感到自己是特別的,所以就會自信。如果對方忽視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麼這兩種感覺就會落空,就會傷心,就會憤怒,就會導致爭吵和分裂。

所以,這種不被滿足的情緒纔是關鍵。我們希望對方能更多地關注自己,讓自己變得安全和自信。對方或許一開始會配合,但是久了也會疲倦和厭煩。於是,雙方就開始了爭奪關注的鬥爭,這種“權力鬥爭”說明我們在內心深處缺乏被尊重、被承認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很可能就來源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喪失的親情之愛。因爲缺乏,所以需要從對方身上索取,但因爲根源太深,所以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察覺。

無法察覺的情緒纔是最本質的情緒,因爲這纔是情緒的根源。

當憤怒開始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爲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即使自己錯了,也是因爲對方引起的,所以,當爭吵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指責對方,把自己的憤怒歸咎於對方的言行。當然,對方也會這麼做,要麼反脣相譏,要麼沉默不語,要麼就乾脆遠離。但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許一段時間過去,雙方都會忍耐下來,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時機適合,那種不被滿足的情緒被再次激發時,又將開始新一輪的吵架。

怎麼辦?有克服的辦法嗎?

有。但我們必須先學會溝通的技巧。

溝通時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緒,傾聽對方想說什麼,關鍵的不是對方說了什麼,而是對方想表達什麼樣的情緒。一旦我們辨別出這種情緒,表明自己已經理解這種情緒,並且願意用愛來回應這種情緒時,問題往往就已經解決了大半。

在起衝突的時候,是非對錯往往並不重要,因爲有些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如果雙方都抱着是非對錯的心理,那麼在溝通前,就已經起了防備心裏。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是想要正確,還是想要快樂?想要衝突,還是想要和諧?想要勝利,還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清楚了,怎麼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對方做得很糟糕怎麼辦?是的,有這樣的可能。但我們也要理解,對方這麼做,可能並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後果變得如此。另外,環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經歷和認知模式都有可能導致他(她)這麼去做,簡而言之,對方有對方的理由,對方也是無辜的。這麼一想,我們就不會那麼憤怒了。這樣,我們就會轉向跟對方一起探討問題的解決之道。

這麼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歷,增長了我們解決問題的經驗,讓我們更好地成長,所以,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人生的一份寶貴的禮物。只是,它是以考驗的形式出現的。

所以,察覺、辨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顯得特別重要。這是構建親密關係的基礎。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所有的情緒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裏的反映。一旦認清了這一點,你就知道,親密關係的另一方,無須爲你的情緒負責。

可是,明明是對方傷害了我呀?不讓對方負責讓誰負責?

答案是這樣的,你可以描述情緒,但要把描述和歸咎分開,也就是,你可以說“我感到很生氣,但這不是你的問題……”,相反,你不能說“我感到很生氣,因爲你……”,不歸咎,也就讓對方能更好地體察你的情緒,而不是一開始就想着怎麼防備和推卸責任,這也就讓雙方有了一個更好的溝通語境。

當你願意爲自己的情緒負責,並且探索情緒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時,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緒,而且也歡迎對方來幫你疏導情緒,這樣,不但有助於衝突的解決,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靈的成長。

心靈的成長一旦開始,靈魂就會引導你面向更美好的層次。但在進入那個層次之前,必須先建立這種互相信賴、互相溝通、互相接納的關係。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23

涉及“關係”一詞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關係”是兩者之間的,這意味着我們是在劃分“我”和“你”。當我們必須把世界劃分爲兩個部分時,你必須注意,你屬於其中某一個部分,因此,你可能會無意識地尋求你所在的部分的優勢和美好,從而無意識地去貶低和傷害另一個部分的世界。所以,請務必警惕和小心,儘量在不對對方世界造成損傷的情況下,感受自己的美好和價值。

愛情,從古到今永遠不會失去熱度和話題度的詞。生物學家說,那是生物體內的化學物質產生了反應和變化;社會學家說,那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建立了某種親密關係的過程;哲學家說,那是一個人最終找到上帝的途徑;大部分普通人其實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這一生中,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遇見愛情的人都極其稀有,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遇見了一個人,將就着混過了這一生。記得有人說過,偉大深刻的愛情常常發生在某一瞬或者某一段時間,甚至有時候,突然得,連當事人都不知情。這麼說起來,又像諸多古語那樣互相矛盾了,愛情,可能多次發生在一個人的生命裏。

小時候是完美主義者(如今依然殘留了不少),認爲愛情就是一見鍾情式的喜歡,彷彿你喜歡他,他就一定會喜歡你。可是事實上,哪兒有那麼幸運又完美的感情呢。後來慢慢地長大,身邊的人分分合合、故事曲折離奇還不得善終,自己始終像一個旁觀者一樣,難以進入一段感情。作爲一個旁觀者,其實很不能理解感情中的執着,我客觀冷靜地分析情況,給出建議,可事實上,那些傾訴者中的大部分,都並不需要一個解決方案,她們只是需要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用來發泄、舒緩,隨後繼續義無反顧地飛蛾撲火。我在故事的結尾見過許多歇斯底里的姑娘和無動於衷的男人,那些男人所有的動作、語言寫滿了冷漠和不耐,姑娘像個刺蝟一樣倔強地數落,我看到的是痛到不能自已、瀕近崩潰的靈魂,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介潑婦。姑娘啊,如今這個冷漠的男人,早已不是你當初的情郎了啊,何不體體面面地放手,給他最後一個得體的微笑。何不,讓他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突然覺得心裏一空,意識到他失去了什麼珍貴的東西,失去了什麼,再也找不回的,珍貴的,東西。

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因爲,我想要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了。我爲此開始準備,因爲在這方面,我如同一張白紙,甚至連成年人之間交往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是很清楚,我必須先清楚這麼多年來,問題出在哪裏。我一邊讀着這本書,一邊認認真真地計劃攻略的每一步。最初的時候,我明白是我太敏感了,我甚至不敢跟攻略目標聯繫,我鼓起勇氣發了消息,一切進展都還算不錯,可惜讓一個不喜歡你的人喜歡上你,是一件比解數學題還要困難的事情,如果回到原始人的時代,喜歡就直接敲暈拖進山洞多好。如果把一個綁起來打一頓就能讓他喜歡上你,我想我可能都會鋌而走險試一試。後來啊,我們一起玩了幾天遊戲,最後我是真地慫了,不敢再叫他,儘管他每天都會來,但我是多麼地害怕他拒絕啊。那天師兄催我一起打遊戲加上有舞蹈課,我沒有叫他,後來和師兄打完,發現他在線,邀他打了一把,從那天開始,這孫子(原諒我這麼稱呼他吧,終究意難平,畢竟第一次這麼認真地想要和一個人在一起)就變了。說話明顯地冷漠了起來,再後來,叫他打遊戲也不來了,故事就到這兒結束了。我,一個制定了詳細的攻略計劃,最後連普通朋友這一步都沒有成功的傢伙,也是很慘了。大師兄跟他是室友,大師兄說,你別想太多了,你只是不重要,他只是不喜歡你。真是討厭的傢伙啊,瞎說什麼大實話。

我想下一次,我應該還是不會成功,我確實太敏感了,啊,不重要啦,書不錯,推薦,完。

  《親密關係》的讀後感 篇24

其實這本書很多地方沒讀懂,一方面是涉及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本書是譯作,讀起來沒有那麼通俗易懂,甚至有很多抽象詞彙,比如靈魂關係、被害者監牢、投射等。但整體上給人的觀念衝擊還是蠻大的。幸福婚姻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婚姻是一個人的事,需要一個人百分之百負責。如果你覺得應該每人一半,那麼雙方都會認爲自己比對方付出的更多,不滿、抱怨、批評、指責就會及時趕到並不斷圍繞在你們身邊,讓你們相互攻擊,直至你想要結束這段婚姻。因此,聰明的伴侶,要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推給對方,當然承擔責任並不是讓你成爲犧牲者,比如說地髒了沒人拖,你不必強迫自己去幹,也不必要求對方去幹,只要等到你想幹或對方想幹時再去幹就行了,不要擔心沒人幹。

第二,不要對伴侶抱任何期望。期望是憤怒的前身,對對方期望值越高,你的憤怒就會越強烈、破壞力也越大。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你不要期望他會理解你,滿足你內心的要求,只要你有期望,受傷的肯定是自己。

第三,你覺得伴侶是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就是什麼樣的人。伴侶是你的一面鏡子,比如,你指責伴侶懶惰,其實就是自己懶惰,如果你勤奮也就不需要她勤奮了,也不會在乎她是否勤奮了,正是因爲你的懶惰,你纔會要求她勤奮並把責任推給她。這就是投射,是不是很神奇啊。所以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

第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即接受對方的一切,包括優點和缺點,因爲人不可能完美。如果你開始討厭對方了,說明你們之前的愛是不真實的,是建立在相互滿足的需求上的,是經不起現實的洗禮的。

第五,允許。允許她睡懶覺、允許她不會做飯、允許她不會打掃衛生,總之允許她所有的缺點。

想要做到這五點,確實不容易,但若你做不到,那就說明你不愛她。怎麼辦呢?如果你決定要跟她幸福的走下去,那就去愛她吧。愛是一個動詞,只要你決心去愛了,感覺就不一樣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是這樣,我還有必要跟她在一起生活嘛?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你真的不愛她,因爲你還沒有去嘗試就動搖了,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