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異類》讀後感範文

《異類》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第一遍看這本書是剛畢業的時候,那個時候剛出來工作,特別不適應。雖然在設計公司特別苦和累,但是心中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那時候即將考研,自信必上,覺得小小的設計公司不過是我的暫棲之地。所以那次看這本書就像看故事書,一讀而過,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回味的思考。

《異類》讀後感範文

工作了三個月後,漸漸發現,每天日夜循環,感覺單調乏味,找不到意義,看不到希望。於是重新想起此書。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成功就是高智商加勤奮,畢竟愛迪生也總結道:成功等於天才加汗水。而本書中給出的成功模式總結起來就是:成功=社會(機遇,文化)+家庭(見識,實踐智力,社會資源)+個人(智商,勤奮)。

看完這個結論,想起了今年北京狀元採訪中說的話,想起幾年前的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並重新讀了一遍。閱完三者,感覺脊背發涼,深感自我實現之難,階級跨越之難。深恐自己此生碌碌無爲。

  1.關於社會

簡而言之是文中的機遇。在論述這個因素時,作者舉的例子是加拿大冰球隊隊員,甲殼蟲樂隊,比爾蓋茨,奧本海默,喬弗洛姆等。現挑幾個典型的說說。世人(意識到機遇的重要性的人)大多認爲,比爾蓋茨是抓住了機遇纔在科技浪潮中脫穎而出,喬弗洛姆是抓住了機遇才使世達律師事務所聞名於世。但是在他們成功之前,他們並沒有看到有什麼機遇,然後去把握機遇取得成功;也就是說,比爾蓋茨初中起就學編程,喬弗洛姆畢業後開律師事務所都是遵循自己的興趣或者說原本的生活狀態(即沒有意識到機遇後的轉變)。只是最後在同行業中成功的是他們,所以就說是他們抓住了機遇。其實在每個變革的來臨時,人們依然遵循既有的生活方式做着自己的事,但是在這個變革中(美國經濟的轉型期,計算機革命,律師行業變革),總有少部分人成功,不是這個人就是那個人,反正會有那麼一定數量的人。而且只能是一小部分人成功。於是這部分人被說是抓住了機遇。而他們的成功確實是碰到了一系列的機遇,但是並不是他們抓住的。

結論便是,機遇是成功的因素中個人無法把握的。

再說文化,從書中的"大韓航空失事的族裔理論"以及"稻田與數學"這兩個例子來看,文化比機遇更加無法控制。可能稍微幸運的是,文中的例子都是拿羣體分析,或是拿特例分析,並不具備個體上的意義,也不是普世原理。

  2.關於家庭

關於家庭條件,這方面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說依然是機遇,因爲你無法選擇出生在怎麼樣的家庭中。從你出生到你成長的這段時間,你的家庭條件是不太可能發生躍遷的,如果發生了,那也算作是碰到了機遇。

父母的言傳身教時時刻刻都在塑造你的人格、品行、見識,也是你的實踐智力的最主要來源,而家庭經濟條件則決定了你能上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培訓班、去哪裏旅遊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踐智力,用原文的話說就是該在什麼時候向什麼人說什麼話,怎麼樣說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種實踐智力彷彿完全是家庭環境決定,至少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

在意識到實踐智力、人格品質等因素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後,這幾個方面是可以有意識的改變的,雖然說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這些因素都是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成長的,意識到之後則可以有意識的做出自我改變。

結論:家庭方面的因素,除經濟因素之外,()其他的幾項在意識之前無法控制、無法把握,在意識到之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把握。

  3.關於個人

在個人方面主要是智商和勤奮兩大要素。先說智商,智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同等條件下,智商高的人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智商低的人強,特別是在智商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但是智商有門檻效應,當智商達到某個臨界值時,智商在成功的作用中就驟減。

僅談智商,則其不可控。但勤奮是可控的,這本書中那麼多理論,就這個10000小時理論比較鼓舞人心,因爲即使是比爾蓋茨、喬布斯、莫扎特等名人在成名之前都經過10000小時臨界值的訓練,雖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但是在意識到關於勤奮方面的10000小時理論的重要性之後,假如說不考慮時機和時間的話,勤奮也是可控的。

綜上所述,結論如下:成功=機遇,文化傳承,智商(不可控)+實踐智力,社會資源(半可控)+勤奮(可控)。

階級弱勢羣體如何自處,如何獲得發展?這個問題作者並未論述,但是看完本書後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在無解的情況下,唯有多點勤奮和行動,少點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