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餘秋雨《牌坊》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1

從古至今,女子都如一朵朵美麗的花,本可以在春風和煦中盡情綻放,卻凋零在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冽冽寒風中。

可這是爲什麼呢?女子的一雙巧手可以繡出精緻的圖案,喉嚨可以唱出婉轉的樂曲……也許是當時的社會需要的是身強力壯的男丁,而女人只能留在家裏無所事事。因此,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風流成性,妻子只能“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默默忍受一切不公,即使她也能明察秋毫,即使她也能斷文識字。

隨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以前許多的傳統不復存在,但重男輕女的頑固觀念並未根除,如同病毒一般,盤踞在人們心裏。以致於女子在家中地位並沒有完全改變,針對女性的偏見比比皆是。聯繫《牌坊》文中,女兒的青春快樂,比不上門楣前的那牌坊。

想到這裏,我知道了,爲什麼女教師們不喜歡傳統,不喜歡老派以及《寺廟》文中何老師擦拭眼角的奇怪行爲了。她們,被所謂的傳統,害得太慘了。而父母呢,女兒的青春年華竟比不上家庭的一點榮譽,更令人寒徹心扉。

而我也明白了,女教師們爲什麼如此迫切的渴望招收女學生,因爲她們不願意更多的女孩將來與她們一樣,成爲傳統教育的犧牲品。她們願意以畢生的精力,來實現這個理想,幫孩子們除掉封建帝制遺留下來的負面影響。

她們做到了!

同時,她們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將這種理念告訴更多的人。

那一座座所謂的“貞節牌坊”,是寒冰,凍住了青春年華;是枷鎖,鎖住了歡樂無憂;是牢獄,囚禁了思想進步;是烈火,燒燬了美麗的花朵。

幸好,現在沒有牌坊了。

日出取代了殘陽。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2

很欣賞《牌坊》這樣的文章,不是因爲它帶領自己看到了什麼異域的風情。也不是它讓自己又心生了些許離奇的感動。自己只是在閱讀這篇以故事形式講述作者小時候的見聞時的經歷中,感受着中華民族的偉大。

在作者的文字裏,牌坊是一種象徵。它並不代表着什麼,也沒有絲毫值得炫耀的表情。

只是當那些個早亡了大婚的妻子,沒有再嫁人,便可以立起這樣的一道牌坊,來證明她的貞潔罷了。村裏的文字不多,也許是沒有多少人識文斷字的關係,這裏可以稱得上文字的東西,似乎屆指可數。孩了們便想到了那道道的牌坊,因爲在般人的印象裏,那定是爲了紀念某個人而立起的。

我想:那些村裏的小孩子,也是那樣想的,所以他們齊齊地把目光瞄向了那一道道高高聳立的牌坊……可惜探究的結果,也許會令小孩子們失望了。因爲那些個牌坊,甚至沒有一個名字。似乎也只有村裏的那些最老的長者,還可以憶起那道牌坊是爲誰而豎起的。除了他們,卻少有人知道那一道道牌坊後面的故事了。

也許這牌坊並不是爲某一個死了丈夫的女人而立的,它象徵着那些剛烈的寡婦的總和。

在那個年代,一個女人沒有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她活着將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啊!而她卻可以守着那份貞操,堅強的生活在每一天,那便已有足夠的理由立起那道牌坊了。也許這一道“碑”,並不能幫到她什麼,甚至那些沒有名字的牌坊,並不能說明自己的貞潔之心,不能減

輕自己的苦難。

那麼,它只能是精神世界的讚頌了,也許當某一個寡婦看到了村裏的某一座牌坊,哪怕看不到它上面的名字,但當她在經歷了苦難後,毅然生存着,保有着那份做爲一個女人的尊嚴時,那麼,她便有勇氣說,那道牌坊是“我”的……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3

我第一次接觸到《牌坊》是在高中同桌書桌上翻閱《文化苦旅》的時候。說真的,第一遍是完全沒有讀懂,不知道他那字句間淡淡憂傷的爲何而來的?更不知道那引用《熱冰》一段是何用意?煩躁了,也就沒了興趣,直到我第二次主動的觸摸到它……

這篇回憶散文,透過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敘述鄉間的牌坊、村裏的尼姑庵,着重寫了幾個從外地來的女教師的命運。用小學校(尼姑庵)裏的花圃、藏在樑上的繡品,隱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麗燦爛,以一位女教師的自盡結束回憶。文中多見“看不懂”、“顛三倒四”、“很渾”、“思緒混亂”等詞句,不露聲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國封建禮教的殘忍。“婦道”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被血淚浸染最多的一頁。

從地圖上看,餘秋雨先生的家鄉浙北餘姚與安徽黃山在同一條緯線上,兩地直線距離300多公里。黃山一帶古稱徽州,徽州一帶古建築聞名遐邇,聽說過徽派古建築就一定知道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中貞女坊佔了六成多。徽州最後一座貞女坊建於1905年,距今103年。

從古徽州的'大山裏走出無數商人、讀書人,當然都是男人。女人呢?小小年紀的女孩由父母做主嫁於小小年紀的男孩,男孩大了,離家遠行,讀書求功名,徽商遍天下。女孩大了,開始等待,開始期盼:遠行的丈夫何日歸?

男人有的回了,幾天後又走了,直至暮年纔回;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或不知去向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裏的精彩。

女人呢?白日刺繡,夜晚孤燈,從豆蔻年華到白髮蒼蒼。守着、盼着,希望着、失望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青春、熱血、生命、歲月,換來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貞節牌坊。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4

在遙遠的鄉間,有許多牌坊。上面沒有任何的字樣卻有細潔的雕飾,在我看來,這或許只是一塊完全沒有意義的精美石頭而已。但讀罷餘秋雨的文字,我的心不得不變得沉重起來了。一種痛恨、不解和無奈油然而生。苦澀地思考着,我的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因爲這牌坊,叫貞節牌坊。

借這個神祕的圖騰,或許能思索一下中國婦女掙扎的祕途了。

我們中國的婦女們,她們天生麗質,她們可以用自己最靈巧的雙手繡出最精美的刺繡品,她們同樣有着對美好遠景的嚮往和追求,有着美好細膩的情感,她們會羨慕池中的鴛鴦、天上成雙成對的鳥兒……她們甚至憧憬着終有一天自己也能和自己的愛人一起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一起,就像無憂無慮的鳥兒一樣。

但在古代的中國,因爲有貞節牌坊的存在,有傳統守貞潔的封建思想禮節存在,無數的中國婦女就只能在其間苦苦掙扎。在這無形陰森的枷鎖下,她們只好向原本充溢激情的命運低頭屈服,從而釀成了一出又一出的中國文化悲劇……或是自殺而死;或是讓自己的存在成爲永遠的謎團,無人問津也無人知曉;或是……

父母們會讓自己的女兒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死亡,來保住家族的名聲,所謂的守貞潔。或者是讓孩子假死,然後躲到永遠無人知曉的庵廟,用空棺掩飾一切,也要在自家門前立上一塊無字的牌坊……這不是進步也不是抵抗,這是更爲可怕的愚昧和無知哪!他們的眼中,家族名譽比孩子一生的幸福甚至生命更重要!

這就是我們古代中國的父母,這就是我們令人可泣的中國文化啊!

  餘秋雨《牌坊》讀後感5

說句老實話,我一開始並不喜歡餘秋雨的作品。理由出奇的簡單,我不喜歡他的風格,更不願去體會他所想表達的一切。他沒有冰心和藹,沒有巴金的可愛,亦沒有史鐵生的樂觀,有的只是一種苦澀的無奈!

我不喜歡他,直到我讀到他的《牌坊》時,我才發現原來我並不瞭解他。

我第一次接觸到《牌坊》是在老爸書桌上翻閱《文化苦旅》的時候。說真的,第一遍是完全沒有讀懂,不知道他那字句間淡淡憂傷的爲何而來的?更不知道那引用《熱冰》一段是何用意?煩躁了,也就沒了興趣,直到我第二次觸摸到它……

它突兀地放在我的書架上,很明顯,這不是出自於我的自願,但我還是自覺地拿起那本書認真地啃起來。直到這時,我才漸漸發覺這是一篇好文章,越讀越有意思。一開始不論我怎麼讀,都感到有一層膜隔橫在我和餘老先生之間,讓我總接觸不到他……許久,爸爸看着我百思不解的樣子,不由地笑了,道出石破驚天的兩個字來:“時代”。

在這番提醒下,我頓時醒悟過來。那冰封着的牌坊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融化了一角……

“原來是我的理解角度錯了……”,呢喃了一句後,我的思維一下子開闊了。正如文中所敘“把女兒悄悄封進冰塊的父親,你們一定會有的,我猜想,你是否企盼過那兩個揮汗如雨的青年,用奔跑的熱量,讓你們完全解凍,一起招向熹微的天際?”這個例子是多麼地好啊!那冰封的冰塊,牌坊中的,那虛假的只有空明的神聖如此重要?哪些可愛純淨的女老師內心是如此的簡單,美好而又令人嚮往,猶如天使般聖潔。

可天使也會有自己的願望啊,她們是多麼希望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去看着長大,她們的內心也充滿了純潔的愛的渴望!可惜沒有人理解她們。她們只能在得知自己從未謀面的丈夫死去的消息後安詳地逝去,帶着純潔的夢被封在那“不透明的頑石”裏。她們的父親堅持着所謂的虛無的神聖和聖潔,把他們封在層層寒冰裏……

腦海中,那層寒冰竟又消融了一些,可依舊冰封着……

不由地,我陷入了沉思,難道被冰封住的僅僅是她們嗎?難道我們的心就沒有被冰封?兒時的夢想在現實的打擊下,被冰封在記憶深處;童年的興趣也在父母的厲聲呵斥下,被那些所謂的正科給冰封了起來。我們總是寄予期待,期待父母有一天能解開那層冰封,但事實是隻有我們自己去努力、去拼搏、去敲碎、去融化那層冰,才能擁抱那溫暖的太陽。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冰封着的牌坊”,只不過被冰封的不只是“牌坊”罷了。

此時此刻,我忽然感到心中的那層隔膜碎了,恍惚中,我看到了一個蒼老的背影,沿着夕陽的餘暉孑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