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

完完整整的讀完了這本書,倒不如說這本書陪伴着我,度過了漫長暑假的三分之二。一個人的朝聖,是對信念(對重要的朋友,我能夠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來)的篤行,是對自我意識的感悟,對身邊周圍所有事物的慢條“梳”理。

一開始的哈羅德大概是一種自我懲罰,失去了去生活美麗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趨於平淡的慣性,但是當得知最好的朋友奎尼,重病將要離世的時候,哈羅德再也不能平靜,去欺騙自己,他要找到一個出口,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毅然決然的走出了門口,(簡化了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哈哈)這是他情感發展的必然,再然後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聖者,是對比也是烘托,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朝聖的模樣,是誠懇虔誠的沒錯了。到最後的到達,再然後哈羅德與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還有個驚喜就是莫琳與哈羅德都正視了喪子之痛,他們分開的87天就是開始彼此牽掛原諒的過程,這實在太好了。

文章的語言也是含蓄細膩的非常了,尤其是對景物描寫,細節的描繪,凸顯的要素非常明確,也更能表達哈羅德等人物的心境狀態,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謝謝楊老師厚愛的畢業留念,認真的讀完了一本書。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2

困囿於家的日子,時間彷彿變得格外漫長。2月的初春時節,春梅初綻,綠樹吐蕊,世界本應是生機勃然的。

隔窗遠眺,看不到什麼人,偶爾,馬路上開過一兩臺車。按下暫停鍵的生活,一下子變得緩慢而安靜。

讀書吧,趁時光正好,趁陽光不燥,我告訴自己。於是,《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又一次拿在手中。

這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女士的作品,入圍布克文學獎,感動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人們。買回這本書是在三年前,再一次閱讀,跟隨哈羅德的腳步千里跋涉,在哈羅德的世界裏,隨他經歷身體和心靈的磨難,穿過很多城市和村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種種經歷後,讀懂人生,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彌補一些生命中的缺憾,完成自我救贖。

在他開始行走之前,哈羅德是什麼樣的呢?六十多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與妻子生活在鄉間,夫妻疏離二十年,日復一日,過着似乎可以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他笨拙、自卑、木訥、敏感、內向,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這真是一種糟糕的狀態,就像芸芸衆生中的我們。直到有一天清晨,他收到二十年不見的老友奎妮的信,奎妮患了癌症,寫信來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在加油站女孩無意識的鼓勵下,他的心頭似乎生長出一種執着的信念,一種信仰的力量。在不斷的行走中,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堅持走到貝里克郡,癌症晚期的奎妮就一定能活下來。

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哈羅德沒有裝備,沒帶行李,也沒帶錢。然而,87天,627英里,他堅持了下來,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一場心靈孤旅。

一路上,哈羅德發現了以前不曾注意過的生活美景,也憶起了曾經的愛與美好。童年的不幸讓他似乎缺少了一種表達愛的能力,他年輕的兒子戴維頭腦聰明卻思想混亂,最終因抑鬱症自殺;由於兒子的離世,以及生活種種,他與妻子越發疏離,雖處於同一屋檐下,卻如同生活在兩個世界。而在這一段87天的旅途中,哈羅德想起了與奎妮的友情,與妻子的相見、熱戀、婚姻,再一次喚起曾經的愛與熱情。他痛悔自己沒有承擔好父親的責任,從而對與兒子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心生憐憫,一路照顧。故事的最後,他的老友奎妮用87天的堅守等到哈羅德,帶着一滴淚離開這個世界,內心應該是滿足和平靜的。哈羅德和他的妻子再次牽起對方的手,“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記得書中這樣說:“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哈羅德原本並不是一個有勇氣、有毅力的人,他不過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一路上他有過沮喪、懷疑、退縮,然而他最終完成這上千裏的旅途,他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渴望,來自於對朋友的承諾,來自於好心人的善意,或許也來自於對幾十年蹉跎歲月平淡無奇的生活堆積的不滿。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87天的旅途,於哈羅德是一場朝聖之旅,於他的妻子莫琳,又何嘗不是。莫琳獨處的日子裏,她一點點再次瞭解自己的丈夫,再次打開心門,找回曾經的愛意,給哈羅德堅持下去的力量,彌補了夫妻間的裂痕,她交了朋友,修整了花園,敞開窗戶接納陽光,將那些陰暗與悲傷慢慢放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

跟隨哈羅德的腳步,能夠真實感受到他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這一段行走的旅途,哈羅德從內向、保守、不自信,到後來的陽光、真實、勇敢面對自己,這個過程複雜,卻也簡單,從中,我們能夠看到隱隱約約的自己。這段朝聖之路,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在心裏。

想起一句話:“當你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合上書,許久不能走出哈羅德的世界。我回想着自己的生活,沉默不語。當有山壓下來時,我便低了頭,的確是這樣。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或早或晚,或許終要經歷這樣的一段路。哈羅德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在內心迷茫時,獨自一人,靜下來,問問自己要去哪裏,然後付諸於行動。當我們懷抱執念和勇氣,讓身體與思想都行走在同一條路上,一定能夠發現不一樣的天地!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3

在決定買下這本書的時候,是書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個人的朝聖,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從而對心靈的盪滌,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侶或是信教徒,感覺好像他們才能更好的詮釋朝聖這個聖潔的詞語,但其實不然。

故事的起點發生在英國最南部的一個小鎮,而主人公也不是什麼僧侶或是信教徒,而是一個普通釀酒廠的退休工人,而所謂的朝聖其實是主人公哈羅德要徒步縱跨整個英格蘭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聽上去有點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卻要爲了做一件如此瘋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難道他們之間真的沒有愛了。故事到了這裏也就引發貫穿全文的一個交點,主人公的家庭關係。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應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卻出現了二十年的隔閡。原因起自小說中一個不曾出現的人物,他們的兒子的戴維。

主人公哈羅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後,先是萬分激動,畢竟幾十年未曾見面了,而後又是萬分悲痛,因爲奎妮已經到了癌症晚期。而面對好友如此突如齊來的問候,哈羅德有點不知所措。在回信過程中,遇到了全書的一個關鍵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這個小女孩的故事給了哈羅德啓發,也是這個小女孩的信仰,讓退休後無所事事的哈羅德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於是哈羅德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畢竟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麻煩,沒有足夠的徒步旅行的裝備,導致了身體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礙。不過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幫助,起初人們也會覺得他的行爲很可笑,但是繼續堅持下去的結果,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關心。哈羅德開始喜歡與陌生人交流,從他們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獨,而是一種欣慰。而此時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態度是相當反對,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遠,伴隨着哈羅德旅程的繼續,這種態度悄然改變着,並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開始互相關心,但是也一直在擔心哈羅德對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羅德不斷回憶自己的過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啓發支持着他前行,後來是對奎妮的美好期盼,還有對家人深深的愛。哈羅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憶,這讓他開始慢慢了解爲什麼會和莫林發展成這種境況和兒子戴維的冷漠。哈羅德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漸漸的,哈羅德事蹟在新聞和報紙上開始散播,一個民族英雄就要誕生了。人們把他這種行爲表述成了對於社會的一種朝聖。慢慢的,開始有人加入了這次旅程,人數越來越多。才找到感覺的哈羅德,被人羣包圍着,步伐卻漸漸慢下來,發覺這似乎已經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猶豫離不離開人羣的時候,這些追隨者卻已經離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達了貝里克。在這期間,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來到了哈羅德的身邊,可是沒有說服他回家,也沒有說服自己留下來。但是此時他對哈羅德的感情也經回到了從前,只是這幾十年的隔閡還一時沒能消除。還有一個疙瘩沒有在內心深處解除。

在離開人羣的日子裏,哈羅德徹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憊到了極點。他想放棄,想回家,回到莫林身邊,而此時莫林卻支持他繼續走下去,因爲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羅德掛斷電話後,繼續行走着。因爲先行者的到達,也帶走了所有的關注,一路上哈羅德開始了真正的孤獨。咬緊牙關硬撐到了裏貝克。而此時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誤導了哈羅德,可是也讓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來這多年的隔閡是因爲自己太思念已經去世二十年兒子戴維。他把戴維的死怪罪於哈羅德,可是最終才明白怪罪的應該是自己。於是他前往裏貝克,去看望哈羅德。

此時的哈羅德正在裏貝克的療養院裏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堅持下來,等到了哈羅德,可是卻不能在與哈羅德用言語溝通了。奎妮的境況觸目驚心,可是哈羅德還是相信他能看見,能聽見,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奎妮走的很安靜,像一個孩子一樣。哈羅德和莫林見面了,兩人沒有了以前的隔閡,更像是初見的時候。一場歷時八十七天的旅程,讓兩個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對於這篇小說,故事情節的介紹似乎很長了,可是真正讀完後,似乎每一篇的內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牽動着你的心。

在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羅德的行爲實在讓欽佩,讀着讀着就會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對於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而這份困難卻戰勝不了幾十年那份朋友之間的信任和依託。沒有比這還純真的友情了,沒有比這還偉大的友誼了。而對於哈羅德自身而言,這的確是一種挑戰,一種對人生的挑戰,是對自己妻子,對自己家庭的挑戰,對社會的挑戰。他最終站到了最後,而給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對奎妮的願望,還有就是自己的妻子開始的反對和最後的支持。莫林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羅德能完成這樣一種壯舉,一直相信他會突然某一天因爲堅持不下去回來,因爲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還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動了,沒有等到他回來,就已經發現沒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麼的不堪。即使兩個人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一但分開的時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會迸發出來,包圍着她,侵吞着她。所以愛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輩子的相守。

一個沒有出現的人物,卻貫穿着整個小說。不可不謂作者的心思細膩,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鑑賞,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憶。主人公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才撥開雲霧,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筆者的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險及心理的崩潰,也有溫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買下的'小禮物,和妻子的通話,還有那初衷的激動和結尾的平靜,相得益彰,怎麼能不吸引讀者的興趣。

很有沒有這種平靜的感覺,感覺自己正在注視着哈羅德的整個旅程。在遇到麻煩時,自己也會跟着緊張,遇到開心的事,自己也會跟着開心。朝聖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見了主人公那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貴,也看到了親情的偉大,盪滌一個人的心靈。朝聖是一個人的一種嚮往,更是一種期盼。不是說走在路上的纔是朝聖,一隻腳總是會邁在另一腳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纔是真正的旅程。沒有嚮往,沒有期盼的道路上,我們重複的只是動作,而到達的目的地可能還是在原地。真正的朝聖應該是放任自己的心靈,找到真正的棲息後,纔開始的所作爲,纔開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個人怎麼樣去朝聖,隨心走在路上,嚮往和期盼就給我們指明方向。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4

平淡的退休生活被一封書信激起了波瀾,想要回信卻始終覺得語言太過貧瘠,在寄信的路上,總以爲一封信的分量太輕,還應該做得更多一點。猶豫間就這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某一個瞬間下定決心要走路去看望老友,用這種帶着某種宗教意味的方式爲老友祈福。

剛開始除了腳上的水泡一切都還順利,隨着越走越遠,一樁樁往事浮現,哈羅德的狀態波瀾起伏,有時受困於母親的拋棄,有時受路人的鼓舞,有時苦於與莫琳關係的惡化、兒子的疏離,有時又被大自然所震撼,當朝聖的故事被報道引來一羣追隨者,他從最開始的感恩到後來的無所適從,最終離開了朝聖者們獨自行走,他的朝聖之路也是一個內心的旅程,不斷回憶不斷懺悔不斷釋懷。故事的高潮是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段路程完全不像哈羅德曾經想象的那樣,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他完全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許多路,是他整個旅途中最痛苦黑暗的時刻,這讓我很困惑,不明白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當謎底揭曉時不禁爲作者的奇思讚歎,原來當他原諒了母親的拋棄、諒解了莫琳的疏離、知道了奎尼的等待,戴維的死卻讓他深深自責無法自拔,他意識到自己這樣走路根本於事無補瀕臨絕望而選擇了放棄。最終是莫琳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堅持走到了終點,雖然奎尼並未因他的行爲而得到救治,但是哈羅德、莫琳與奎尼都得到了救贖,死者安息,生者釋懷。

看書過程中有個很大感觸,作者的語言總讓人感同身受,“星星一顆接一顆在夜空中刺出亮點,漸濃的夜幕開始戰慄”、“路旁的櫻桃樹站在厚厚的一裙花雲裏,一陣風吹過,便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紙”、“一層厚厚的烏雲灰壓壓地蓋住天地,一場又一場的豪雨幾乎要將所有東西的顏色輪廓都打掉”等等,描繪細膩豐富,伴着哈羅德的情緒一起跌宕起伏。

“哈羅德途經兩位推着嬰兒車的年輕女士,一個腳踩踏板車頭戴花哨棒球帽的小男孩,三個遛狗的男人,一個徒步旅行者”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了曾經的2次深夜的徒步,一次是13年的夏天花了2個小時35分鐘走了12.5公里,當時在空間裏還留下了記錄“有清風無朗月,路遇小狗三兩隻,納涼人家七八處,吃哈密瓜的父女一對,酒席擺了三攤,腳崴了四次”,竟有如此相似的描述暗覺有趣。另一次是19年五月半夜11點多暴走7公里,好像都沒有特別的理由,興致到了說走就走。但是走路的時候,隔離了手機、隔離了世界,只有天空、道路、路燈和我,偶爾微風拂面,不去想身後的繁瑣明天的未知,只有當下,只想着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不失爲一個放空與暫停的好方法。

就像書裏寫的那樣,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爲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5

鼻子無法呼吸、心抑制不住的顫抖下看完了這本書,很美好的結局,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重新孕育生命的感覺。

在自己看最後一章中,不斷的看到想到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並曾經一直在路上爲之祈禱的那些過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快樂精靈留給我的是永遠的微笑,雖然他有煩悶的時候,但他還是會給我微笑;媽媽走時的安詳與解脫,我每日騎車在不同醫院奔波的路上只爲告訴她愛她、想她;我牽着婆婆的手在小區裏四處遊蕩,她撿起一片樹葉視若珍寶,我給她帶上一朵小花她笑顏如花;最後她們離開時肯定是都已經厭透了這個世界,每個人眼神最後都是空洞的,無論那時我們怎麼想留住她們。如今我才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路走,都要重新來過。

寫到這裏時,心理平靜了許多,從新審視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一讀。在隨着哈德羅一起行走的路上,你也在不斷反省自心,不斷髮現生活中自己和別人新的優點,不斷的看到被自己忽視的各個角落的美!一個人的朝聖,一個家庭的救贖,慰籍了3個人及其周邊的人,這個圈子有多大,你來想吧!

又一個週末的早晨,一本好書帶給我的快樂把一週的疲憊洗去,看到了早上明媚的陽光。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6

讀完此書,真的是欲罷不能。

作者與譯者的文學功底或者文學素養很深厚,書中的人物心理刻畫、壞境的細緻入微的描寫,都異常生動,代入感很強。運用了大量的鋪墊暗示,故事平鋪直敘進入,將現實的朝聖之路與回憶中的反思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期間穿插着莫琳這一人物的成長與變化,在故事達到高潮的時候,真的讓我狠狠的感動了一把。

在這個紙醉金迷和通訊發達的21世紀,放空自己,遠離人羣,遠離電子設備,來一場與心靈的對話,很難。哈羅德一開始的出發點當然不是這些,他僅僅只是爲了去見患病而瀕臨死亡的老友,在前進的途中進而反思自己反思過往。真的沒有什麼能比中年喪子更讓人心痛的了,真的也沒有比夫妻間近貌合神離的狀態,幾乎沒有言語溝通精神交流更讓彼此崩潰的了。好在故事最終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哈羅德找回了自己,莫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性,奎妮也走得很安詳,這不僅僅是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我覺得也是對莫琳一次心靈的洗禮。

有幸在20xx年的尾巴以徒步的方式來迎接20xx的伊始。不是一個人,七八個好友,參加環巢湖徒步,一行人從早9:00走到晚22:00多,歷時13h,徒步50公里,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鬧着笑着蹦着跳着,好不自在。越到最終,我們走散開了,基本上就蔫了。腿疼,腳疼,口乾舌燥,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拉開了,基本上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我是一瘸一拐拖着殘腿走完的,那個時候完全是憑着毅力在走了,哪怕一鬆牙口,就會放棄了。所以很能理解哈羅德在徒步中的艱難。爲我的大學添了一筆不可多得的回憶。

感謝遇到這本書,讓我在以後的日子裏遇到不順的事情可以學着放空自己,徒步,反思恆久,重新出發。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7

好久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小說。剛開始《一個人的朝聖》只是平緩的敘述風格吸引着我,喜歡雷秋·喬伊斯對風景細緻的描寫,喜歡主人翁在耳邊輕輕細語的感覺,喜歡想象他在看到這些文字時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羅德的平靜生活是從郵寄一封給朋友奎尼的信開始的,那時我只能看到哈羅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點祥和,並不能感受到哈羅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認爲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羅德的神經,兒童時期的陰影時不時的襲擊着哈羅德,不懂得如何去愛導致哈羅德對生活諸多躲避,一路上,哈羅德回憶着童年對愛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後對妻子莫林和兒子戴維的所作所爲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羅德的喪子之痛,才明白爲什麼莫林和哈羅德產生了無法跨越的鴻溝。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結尾爲什麼哈羅德會張開雙臂在雨中揮打對回憶吶喊:不要。爲什麼會無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語: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讓你失望。

心路歷程啊!哈羅德剛踏上旅程時幾經掙扎,徘徊在放棄的邊緣,又因爲一些小啓發,讓哈羅德重拾自信。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不正是和哈羅德一樣嗎,選擇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堅定着。第18章開始,哈羅德是堅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東西,地圖、手電筒、膠布膏藥送給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記在腦子裏,手錶,銀行卡郵寄回家,哈羅德輕裝上陣,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贅,欣賞沿途的風景,思考過往的人生,溫和的對待相遇的人們。這是我不能及的,我還無法卸下外界的誘惑,甚至有時會因此而感到苦惱。

小狗的加入,朝聖者的加入,正如哈羅德所說,什麼人都有。他們攪亂了哈羅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業的氣息。哈羅德在人羣中感到孤單,唯有夜裏獨自徘徊才能讓心得到自由。讀這段時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許會選擇離開他們一個人上路,但哈羅德卻是感激並覺得有責任保護他們,直到朝聖者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包括最後小狗的離開,哈羅德終於又一個人了。又一次經歷了失去,這讓哈羅德想起了父母的遺棄,兒子的孤獨,妻子的怨恨,哈羅德崩潰了。我一度懷疑結局是不是哈羅德和他父親一樣老年癡呆,那該多麼的殘忍啊!幸好,哈羅德只是精神上極大的痛苦,對現實中自我徹底的否認,對徒步意義的極度懷疑進而導致了他如行屍走肉般的行爲。終於哈羅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雙帆船鞋。這時沒有歡呼,不是興奮,相反倒多了許多惆悵,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這樣的,這符合常理,比如我們辛苦了半學期,考了個高分,以爲會很興奮卻沒有高興。考證書,得獎學金,拿獎金都好像是這樣的心情。所有爲什麼會有過程很重要這句話了。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多快樂些,到了結果,人總是開心不起來的。

喪子之痛如何放下,我無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諒和理解了哈羅德,也放過了自己。結局是他們回憶第一次在舞會上的一見鍾情,還有他們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呢,能讓倆個人笑的如此開懷?書中是這樣寫的:“你說得對,連好笑都算不上。”哈羅德邊說邊用手帕擦眼睛。有一會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愛的威力。其實最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一定是我們太快樂了,所以才覺得那麼好笑。”

我喜歡靈魂跳躍時的感覺。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8

斷斷續續看了兩個月,中間隔開一個多星期看了《法醫秦明》前五季,今天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樣斷斷續續看,很多看書時的感觸已經忘了。

一個退休的老人,原以爲生活會是不鹹不淡一成不變地過下去,突然收到許久未見的舊時的同事患癌之後寫來的告別信,在加油站女孩的善意鼓舞下,懷抱着要治好同事讓她活下去的信念開始了長達87天六百多英里的信念之行。全書大數用了哈羅德和莫琳的角度講述了這段朝聖之路的心路旅程。對於哈羅德而言,奎妮的信給了他一個契機,一個去尋求改變的契機。從未掙脫過目前的困境,缺乏思考的機會,所以,放任生活過得一塌糊塗,對妻子,對早夭的兒子,對拋棄自己的母親,情感的遲鈍,丟失了許多原本該珍惜的東西。六百多英里的旅程,孑然一身,全憑信念,獨自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反而,可以開始冷靜思考人生。重新撿拾起最初的初心,記憶深處的回憶。

對於莫琳而言,哈羅德的突然離家,以及哈羅德離家時間的疊加,都讓她的心開始受到觸動,有更多的時間去回顧過去,回味愛情、婚姻最初的美好。人的劣性,是永遠不懂珍惜眼前人眼前事,不經歷失去,便不懂擁有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還好,雖然我們錯過許多,但如夢初醒時,你還在我能觸碰到的地方,你依舊屬於我。還好,我沒錯過你。這是一場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是兩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放下過去,放下執念,重新開始。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書不錯,值得一看。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9

很早前看了一小部分後就擱置沒看了,前段時間看《月亮與六便士》,不知道爲什麼總是想起這本《一個人的朝聖》,《月亮與六便士》看完後就迫不及待的翻出這本……

全書分爲兩冊,第一冊講主人公哈羅德爲探望病危友人奎妮而獨自踏上漫長旅程的故事,哈羅德的出發點是爲了給予友人希望,最終卻實現了自我救贖,激發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同時,其妻子莫琳在等待及關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行審視,觸發了對愛的全新領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第二冊講奎妮在病牀上等待哈羅德的過程中以信件的形式複述了這個故事,也是奎妮的自我懺悔自我救贖,算得上是奎妮心靈上的一次朝聖之旅。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旅程的最後一小段,哈羅德告訴妻子莫琳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想要回家,莫琳卻一直勸他堅持自己的立場,鼓勵他繼續;終於哈羅德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因素,調整好心情,到達了目的地。在最艱難的時刻,心裏可能涌現出想放棄到念頭,但只要有一絲不想放棄的念頭就會一定會完成。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0

看完被感動到,總想寫點什麼,這一路彷彿跟着哈羅德一起走,他起初的孤獨和無助讓我感到壓迫,但又爲着他懦弱沉默、未盡父親的責任而有埋怨,隨着哈羅德的回憶,真相才逐漸明朗起來。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其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脾性的人,哈羅德16歲被父母拋棄,獨自面對生活,年過半百又重新啓程不斷直面自己的內心和痛苦往事,他是勇敢的。

我相信他與奎妮間純粹的友誼與愛情無關,甚至在哈羅德結束87天的行走按下療養院的門鈴時緊張起來,期盼他與奎妮熱切的寒暄,期待老友久別重逢的熱淚盈眶。並沒有,奎妮只是睜眼看了看他,說不出一句話,這多少令我失望,我也在這時明白,好多時候結果沒那麼重要了,享受過程,直面自己的錯誤併力求不再次重蹈覆轍纔是真正的救贖與悔悟。愛與被愛都是一種能力,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需要這樣一次回頭看過往人生的經歷,然後與自己和解,與身邊的人和解,奮力前行,熱愛生命。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還有更多,感謝哈羅德,感謝朝聖途中的每一個人,感謝作者,謹以此爲記。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1

通過十點君找到了這本書。首先這是一本關於“朝聖”的書,書裏囊括了許許多多情感:愛情、友情、親情等等。

哈羅德的朝聖始於獨自一人、經過中途的喧囂、迷茫、反覆,最終又回到了孑然一身並終於完成了“一個人的朝聖”之旅。看似孤獨、艱難的旅程,卻使他終於能夠直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當初所無法面對的一切,同時妻子莫琳也因爲日常的生活環境被打亂而可以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出她與哈羅德之間矛盾的根源,最終他們通過朝聖,愛情與心靈都得到了救贖。

人始終無法脫離情感而獨活,情感是人的支柱,是人的歸屬。而找回這樣的情感,是對自我的救贖。

人與人之間每段感情的建立,都需要恰到好處的分寸,分寸感拿捏得好,纔會獲得內心的篤定與信心。

生活中當你覺得一段感情出了問題,不妨脫離出來,做一個清醒的過客,這時候所有的陌生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驀然回首,你的那份感情也許已經得到了救贖。定期的審視自己的內心,是自我完善所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2

讀完了這本書,記住了什麼呢?說記住了什麼,好像太功利了,這一切是爲了什麼呢?不知道,我好像從來不知道答案。

哈羅德最終見到了奎妮,可她已經記不得他了,但在最後一刻,奎妮記起來了,並且走的很安詳,這就是意義嗎?一路走來,哈羅德經歷過現實的苦難,孤獨,到了別人的認可,一羣人同行,再到一個人,恐懼,不安,他最終走到了,卻找不到了意義。回顧了一生,有些東西他也許放下了,也許從未放下,沒有經歷過,怎會知道那種苦呢?看完後,我腦子浮現一個人,熱血尖兵裏的司馬戰歌,他曾在一次跳傘事故中懷疑自己的人生意義。死於訓練,真的有意義嗎?如果是戰爭,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衝向戰場,可那不是。最終他像是尋到了什麼,一次演習中,他和同伴在海里漂了三天,差點死在海里,有意義嗎?有什麼意義。

我想到了演員春夏,一個堅持做自己的女孩,看姜思達採訪她的視頻中,大致意思是,姜思達問她爲什麼要和別人不一樣,她的回答讓我心裏一震,如果和別人都一樣,那我是誰?有時候我也想問,那我是誰?旅途中哈羅德也像是在尋找自己,那個丟失了的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3

一個人的朝聖歷程也是哈羅德重新回憶,整理,審視自己一生的過程。爲弗萊和艾琳的愛情又喜又憂,喜的是確實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憂的是看着他們在時間的磨練中漸行漸遠,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

感慨於哈羅德第一次爲人父母時的心理活動,對一個天才而又患有抑鬱症兒子的又疼愛有時候又手足無措。從兒子誕生時,妻子慢慢的開始改變了,她一切都開始站在兒子的那一方,她變得不愛打扮,敏感多疑,生活失去了戀愛中的以前那種情趣。有時候哈羅德真的像個孩子,不,應該是有時候男人就像一個孩子,會吃醋想要獲得愛。他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兒子的問題,擊破堅強的外表他也有一顆脆弱的心,哈羅德說: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有時候也很懦弱會讓你失望。兒子自殺去世了,夫妻的關係也名存實亡了,兩人形同陌路。但在朝聖的路上,夫妻兩都陷入了對自己行爲的審視,發現他們都還是深深愛着對方,經歷了那麼多,一切都釋然了。每個平凡人生命中都是有遺憾的,看着眼前這個有信仰貌似堅定的老人,支持敬佩目送他遠去做那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對生活最後的反抗吧。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4

一開始非常困惑,他們的孩子戴維到底怎麼了,一會兒覺得戴維好像去世了,一會兒戴維又跟他們對話,覺得自己想多了。但是隨着哈羅德“朝聖”的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做了各種各樣的不可思議的事情,也看淡了許多。直到快要結局的時候,在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裏,我才知道,哈羅德和莫琳的孩子戴維因抑鬱症自殺了。只是莫琳無法接受,所以前期我看到的那些對話,都是莫琳的自我安慰與想象。

雖然哈羅德與莫琳他們的故事我沒經歷過,但就是有一種莫名的感同身受,有些心酸,可能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吧。剛開始我還在想,就是去個貝克特,爲什麼說是“朝聖”呢?但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服口服的承認:這就是朝聖。有信仰不一定就是去信仰某種宗教,其實自己的內心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戰勝自己,看清人生,珍惜眼前,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這樣的朝聖是我向往的,我希望自己也能走出那個自己所謂的熟悉的世界,走進另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可以盡情地讓自己的思想碰撞。我敬佩哈羅德!

  《一個人的朝聖》的讀後感15

很幸運能看到這樣一本書。

很佩服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描寫如此細緻。看到男主的一段段獨白,不禁會聯想到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會有這種感覺,明明想去做的事情,卻沒有去做,比如關心親人,朋友,好似覺得這不重要吧,對他們來說。其實,這是有必要的。

哈羅德總是一個人,他沒什麼朋友,他害怕坐到陌生人當中,這樣他顯得很不自在。然而,在朝聖的過程當中,他慢慢的發現,和陌生人相處沒那麼難,人和人不同,卻又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故事,或美麗或哀傷。現在的我喜歡獨自一人待着,隨心所欲。若是和一羣人在一塊,我往往是那個最安靜的人,聽他們說話就好了,真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我是一個不太會聊天的人,嚐嚐要把天聊死的那種,或許是因爲自己的一根筋。

本書對我有另一個啓發,關於婚姻,夫妻應該相互扶持,包容與理解,多溝通切勿冷暴力。男主妻子因兒子去世後,就開始與男主分房睡,日常溝通也不多,並一直怨男主,無疑對雙方都是折磨,長達二十多年的煎熬最終因爲一封信纔開始解脫。在如今社會,離婚率升高,很多都是不滿冷暴力。女人要的是安全感,男人要的是支持。若愛,請珍惜;若不愛,請不要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