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大綱

關於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K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聖》,本書記敘了英國一位普通人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他以爲人生就這麼過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1個人,87天,627英里,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弗萊,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之後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兒選擇住在英國的鄉間,日復一日的過着相同的生活。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向他告別。哈羅德從訝異到選擇無視再到糾結,最終寫了回信。在加油站與一位女性服務員交談中得知她的阿姨也患了癌症。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他決定從自己的住處走到老友的住處。他相信,只要他行走下去,他的老友就會有生活下去的動力。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這本小說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並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裏行間的安靜和細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哈羅德的行爲後來引起了公衆的關注,很多人蔘與了進來,卻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蹟;是善舉,或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瞭然於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爲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在路上哈羅德也遇到了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哈羅德卻沒有給任何一個人解釋,也沒有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炫耀的資本,僅僅是因爲自己想要去拯救老友,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擁有一片更美的世界。哈羅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爲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隨着哈羅德的突然離去,莫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着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說最後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羅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麼要緊呢,這並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爲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心纔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會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這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聖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朝聖究竟是什麼?說到朝聖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各地宗教聖地路上一步以後跪下向天朝拜的朝聖者,無盡的路只因爲自己心中的信仰,每一步都走的那麼堅決、堅定。身體上的創傷根本無法阻止前行的腳步。天下有多少朝聖者就會有多少的朝聖路,一趟旅行中我帶着這本書上路了,向着自己夢中的景物前行,以景爲聖,一路之行便是朝聖之旅。我也是一名朝聖者,我一個人走在自己的路上,並不孤獨,因爲有這本書陪伴,一場旅行的結束也讀完了這本書。時常感覺哈羅德就在自己的身邊,因爲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前行,一路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朝聖者的路註定不會那麼輕易,但每一個朝聖者心中的信念都會幫助克服每一個困難。文章的故事並不複雜,哈羅德用一場旅行改變了自己生活,也因一場旅行拯救了三個人。人生會有多少的朝聖路?其實都在人們的心中,書中有句話如是說到“你還以爲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困難。”人生太多簡單的事,但恰恰是這些小事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小事也可以變成大事。

人生可以過得麻木也可以過得有意義,我們見過太多單人環遊世界的故事。之後就成爲了英雄,但哈羅德只是爲了救自己的老友,因爲自己一直行走老友就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從此他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顏色。哈羅德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每一步走的都那麼困難卻又堅決,腳下起水泡或是抽筋,簡單處理後又會走上路,人生也是一條長路,我們每一個都是朝聖者,什麼是我們行走下去的動力?是生活,所以每一個人有了朝聖的方向。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這一年,我們都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

哈羅德,一個退休的老人,他以爲自己的人生就這麼過去了——直到那封信的到來,那封改變了哈羅德一生的信。

一個人,六十多歲,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他僅靠着一雙帆船鞋,和一個必勝的信念,走路橫跨整個英格蘭——去救一個已經病入膏肓的患癌女人。

在這八十七天裏,這六百二十七英里的路上,他堅守過,迷茫過,快樂過,絕望過,質疑過,相信過。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風風雨雨就在這一路上全部呈現;人性的善良與堅持,也在這一路上絢爛綻放。

兒子的自殺讓他痛不欲生,妻子的冷漠又讓他無力面對生活。與生活的關係開始逐日下降,他開始不信任生活,直到收到一封信,他工作時的女同事奎妮·軒尼斯的信,他纔開始對生活有了充足的信心。

哈羅德,一個男人,六十多歲。他安靜,卻不沉默;他寡言,卻不怯懦;想過放棄,卻並不放棄。這一年,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裏,我們需要信念,也更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坎坷,或挫折,都要像哈羅德一樣,有一個信念,以它爲目標,去前進,去進步,就算沒有完成,它也會帶給我們許多心靈上的收穫。

就像哈羅德一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寒假在家翻了翻家裏的書櫃,找到了這本《一個人的朝聖》,之前在kindle上看到了許多推薦,我對他的感覺好像就像是我們聽說的虔誠的教徒在禱告這樣的印象,但當我打開這本書,卻不是我認爲的那樣。

這本書的作者是蕾秋·喬伊斯(RachelJoyce),英國資深劇作家。寫了二十年的廣播劇本,也曾活躍於舞臺劇界,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聖》是她的處女作,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入圍2012年“布克獎”。

作爲一名作家的處女作,就榮獲布克獎,真的是對一名作家最好的鼓勵。

布克獎被認爲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榮獲布克獎幾乎已經成爲"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的六十歲退休老人,名叫哈羅德·弗萊,他這一生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生活平靜,與妻子的關係也漸行漸遠,日復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別信,來自患了癌症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在哈羅德年輕時,是奎妮幫了他,因此他一直記得這件事,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已經60多歲了,但是自己的生活過得是一團亂麻,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他想着,走下去,我總能到達終點,最後,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之歌信念使他堅持了下來,並且在一路上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超越了自己。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如何堅持自己的意見。

這本書承認人的脆弱與不堪,但卻依然有着感動人心的救贖的力量存在,而不說我們應該怎樣克服自己的弱點、逃避自己的侷限,不用所謂的“勇敢”、“光明”、“討人喜歡”的一面來武裝自己,壓抑下不安來博得他人的認可、關注與崇拜。弱點也可以帶來光明,陰影也並沒有那麼不堪。就像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一樣,並沒有什麼非凡的成就,只是如塵埃一樣,低落到地裏。我們中也許有人爲了生活,獲得很卑微,很可憐,但是人一生中總要有一個點事可以釋放自己的光芒的。也許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我們感動,有時候會懷疑自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哪什麼纔是有意義的人生,大多數人說的就一定對嗎?烏合之衆這個詞是有一定的來源的。那麼對於我們平凡的人來說,追求人生,追求優秀,追尋人生的意義。感受愛與快樂,溫暖我們的人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很早前看了一小部分後就擱置沒看了,前段時間看《月亮與六便士》,不知道爲什麼總是想起這本《一個人的朝聖》,《月亮與六便士》看完後就迫不及待的翻出這本……

全書分爲兩冊,第一冊講主人公哈羅德爲探望病危友人奎妮而獨自踏上漫長旅程的故事,哈羅德的出發點是爲了給予友人希望,最終卻實現了自我救贖,激發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知及對現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同時,其妻子莫琳在等待及關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行審視,觸發了對愛的全新領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識。第二冊講奎妮在病牀上等待哈羅德的過程中以信件的形式複述了這個故事,也是奎妮的自我懺悔自我救贖,算得上是奎妮心靈上的一次朝聖之旅。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旅程的最後一小段,哈羅德告訴妻子莫琳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想要回家,莫琳卻一直勸他堅持自己的立場,鼓勵他繼續;終於哈羅德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因素,調整好心情,到達了目的地。在最艱難的時刻,心裏可能涌現出想放棄到念頭,但只要有一絲不想放棄的念頭就會一定會完成。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一個人,神聖而孤獨。當一個人有了目標而爲之去奮鬥時,它不僅僅是一段人生的經歷,而更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

書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六十歲老人。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心情下,他寫了回信,在寄出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最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他只有一個信念,他只要走着,朋友就不會死!合上這本書,我感慨萬端。

哈羅德的人生幾乎是平淡的,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哈羅德的這條路,不單單只是走在路上,還有對過去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尋找,沿途也收穫了愛與責任。主人公在寄信的過程中明白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它就像光一樣射入了生命中,縱然前方山高路遠,懷揣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隊伍一般!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清晨,我合上最後一頁書,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天剛矇矇亮,此時睡意全無。書中主人公的朝聖之路結束了,我也要踏上自己的朝聖之路。換好衣服,踏出家門,初冬清冷的空氣讓人頓時頭腦清醒。今天是一場長距離的練習,已經堅持了一年多,每個週六或週日,都要選擇一條路線長途跋涉兩三個小時。和往日邊跑邊聽音樂放鬆不同,我想安靜地聽着自己的腳步和呼吸回憶讀過的這本書。

一個六十多歲剛退休的英國老人,在某個早晨收到一封信,二十多年前的老友病危中跟自己做最後的告別。他寫好回信,在寄出的路上,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後,忽然出現在頭腦中的一個信念,讓他決心徒步走到老友面前,他堅信這樣做老友就一定會活下去。一個遙遠而美好的目標就這樣毫無徵兆地點燃了一位老人的信念之火。我調整好呼吸的節奏,踏上長距離的征途,正在甦醒中的城市,一棟棟高樓染上了金黃色,橋頭上遠遠地望到了富士山,美麗的雪頂隱約可見。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渺小的,有時候和成功者唯一不同的是有沒有勇氣去做心裏想做的事。花甲老人哈羅德告訴我們,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關年齡,無關身體條件,無關裝備,只需勇於聆聽內心的聲音,邁出第一步。一年前的我,也正是爲了心中的一個願望,開始了漫長的長跑之路。

哈羅德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面對人們異樣的目光,他從膽怯地急於辯解,到自豪地講述徒步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部分人理解的力量,逐漸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哈羅德經歷了一條自我肯定,自我探索之路。想起自己剛開始跑步,朋友勸告我跑步會傷害膝蓋,跑步會小腿變粗,參加馬拉松比賽會有猝死危險云云,我想盡辦法找理論反駁,遇到不理解的聲音會沮喪半天。慢慢隨着理論知識和實踐都豐富起來,事實證明了那些聲音無關緊要,自己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加油站的女孩,斯洛伐克女人,無數給他過幫助的人,他在接收的過程中,學到了“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我們需要同伴,可以讓我們有歸屬感,同時也能夠忍受孤獨,畢竟親自用腳去丈量的是那條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路。很感謝這一年以來陪我一起跑過的朋友,他們給予了我力量,我也給了他們力量。長距離練習行程過半,身體逐漸適應了加給它的強度,憑着慣性就可以繼續向前。此時,約好晨練的隊友從相反方向跑來,我們擊掌錯身而過,然後各自前行。

成功的路上不只有鮮花和掌聲,那些磨難纔是真正發亮的珍珠。哈羅德經受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考驗。糟糕的傷痛,體力不支,意志力瀕臨崩潰,這些感受我在跑步中都經歷過。每一次高強度的練習中,到了後半程,肌肉的痠痛開始加劇,雙腿變得沉重,速度不由自主地慢下來,要維持目標速度,必須要加大邁步的力量。每次徘徊在放棄與堅持之間,最終戰勝自己的軟弱時,便會發現一個更加強大的自己。後來我知道,只要肯邁開腳步,就一定能堅持下來,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面前”。跑步讓人更加自律,更加剋制和不放棄,汗水從身上滲出來,一滴一滴流下,你能感受到那水滴穿石的力量,日積月累,足以重塑一個人。

“夕陽滑落到達特穆爾高原的邊緣,天空中佈滿了紅褐色的雲霞。山嶺鍍上了一層不透明的藍色,山上吃草的牛羣在漸弱的日光裏微微閃現出一種柔軟的粉色。”很多次哈羅德在路上遇到的美麗景色都吸引了我,如果不是這次長途跋涉,他很難用心去欣賞平時忽略的大自然的美。無數次從黎明跑到日出,從傍晚跑到日落,我見證了大自然神奇的變化,陶醉在跑步路上的風景中,白雲像溫柔的棉被,月亮像指路的明燈,還有不期而遇的野花,小貓小狗,這些美好事物都是路上的意外收穫。

87天,627英里,看似轟轟烈烈的一場盛大朝聖,細細品味它的過程,其中經歷的磨難,堅持,還有放棄,再堅持,再放棄,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經歷過的心路歷程。“我並沒有比誰好,真的,誰都可以做我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當一個年輕人問他,“你真的從心底裏相信你可以走到貝里克?”哈羅德說:“我不焦慮,但也不拖拉,只要一步接一步往前走,總會到的。”一位平凡老人的朝聖之路,穿越了英格蘭的對角線,穿越了二十年的時間,穿越了他和最親的人之間被疏遠的感情,一切在最後都得以重逢。他實現了對老友的承諾,完成了對自己的一場精神洗禮。

每個人都有一條朝聖之路,跳出自己限定的界限,努力嘗試追求深藏心中的夢想,不要被別人的看法左右,決心去改變,生活就一定會賜予你一個全新的自己。

長距離最後的衝刺,體力幾乎耗盡,靠的全是意志力在支撐着,風在耳邊呼嘯,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在燃燒,加速,再加速,我又完成了一次跑步路上的朝聖。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水平實在有限,但還是沒忍住水了一段。

18暑假,家中無聊,因徐大樂的一首同名歌曲《一個人的朝聖》開始翻看。前幾天出校與兩同學閒逛,也剛好看到了“要麼庸俗,要麼孤獨”的網易熱評。這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巧合吧。至此,全書讀完,也不過幾個小時,雖未擱下,但這過程我卻使其持續了半年多。雖有走心但並不太多,這也許是假讀書吧。書中諸多細節,記憶已然模糊,有時甚至成爲催眠之佳品,細細想來,並非書中不足,實屬個人問題。此問題緣由,也剛好與我目前對看書的想法相對立:多讀書,多修心。

關於想法: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是不容易被自己注意的,是潛移默化的,更不是隨便就能改變的。但不管何時,這是值得自己哪怕用一生時間去跳出來的的。?應有一天,你心中雖仍有疑惑,但已充滿勇氣,“不計得失”的走向那“一個人的朝聖”。

以上便是此刻的我,與《一個人的朝聖》的全部交集了。也許以後還會有,也許沒有。不管怎樣,希望自己越來越好吧。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完完整整的讀完了這本書,倒不如說這本書陪伴着我,度過了漫長暑假的三分之二。一個人的朝聖,是對信念(對重要的朋友,我能夠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來)的篤行,是對自我意識的感悟,對身邊周圍所有事物的慢條“梳”理。

一開始的哈羅德大概是一種自我懲罰,失去了去生活美麗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趨於平淡的慣性,但是當得知最好的朋友奎尼,重病將要離世的時候,哈羅德再也不能平靜,去欺騙自己,他要找到一個出口,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毅然決然的走出了門口,(簡化了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哈哈)這是他情感發展的必然,再然後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聖者,是對比也是烘托,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朝聖的模樣,是誠懇虔誠的沒錯了。到最後的到達,再然後哈羅德與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還有個驚喜就是莫琳與哈羅德都正視了喪子之痛,ta們分開的87天就是開始彼此牽掛原諒的過程,這實在太好了。

文章的語言也是含蓄細膩的非常了,尤其是對景物描寫,細節的描繪,凸顯的要素非常明確,也更能表達哈羅德等人物的心境狀態,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謝謝楊老師厚愛的畢業留念,認真的讀完了一本書。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隨着閱讀的深入,越發覺得精彩,發人深省;很久沒有這樣的書吸引我一口氣讀完,感慨萬千,希望與大家分享。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來信開始講述。奎妮與哈倫德已經有20年沒有聯繫,信上奎妮告訴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這封信是專門來和他道別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羅德非常吃驚,往事也隨之涌上心頭,他覺得應該爲奎妮做點什麼,爲了讓奎妮恢復健康或活得更久,他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爲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藉助任何交通工具情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療養院,見到了奎妮最後一面。

剛開始上路,哈羅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歷了幾次動搖,但因爲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勵、肯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開始享受以地爲牀以天爲被的愜意,並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係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

哈羅德帶着傷痛出發,卻選擇了走向愛。與其說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說他經歷一個87天的心歷路程。在一個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見了自己,承認自己的恐懼與軟弱。他接納了自己,原諒了所有人,這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而妻子莫琳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看見了自己,看見了丈夫。他們彼此重新敞開心扉,敞開懷抱。

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要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懂得捨棄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哈羅德的故事,主人公曾在養豬場幹了40年銷售代表,退休後和妻子莫琳住在英國的鄉間,他倆隔閡很深。

一個平凡的早晨,哈羅德收到一封20年未曾謀面的同事奎尼的來信,奎尼曾爲他背黑鍋而被開除,得知她患了癌症,哈羅德隨即寫了回信。在一個加油站女孩的啓迪下,哈羅德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只要他走着,奎尼就會活着,他要親自去送這封信。正是憑着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英格蘭南端的布里奇步行到了蘇格蘭東北的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英里,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老友奎尼,也走出了自己人生的霧霾。

這是一次朝聖般的旅程,哈羅德穿過城市和鄉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猶豫過、後悔過、被嘲笑過、也被記者和路人追隨過……這一路,哈羅德回想自己慘淡的一生,妻子莫琳、兒子戴維、朋友奎妮以及身邊的往事。。。。。在一個人的旅途中,哈羅德有時間慢慢梳理自己、直麪人生,他發現了自己情感的傷口,逐步回到清醒的現實。

“人生,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這一路的丈量,是他對信念的堅守,亦是對人生價值的重新思考和定義。旅途中,哈羅德漸漸讀懂了人生,學會了接納自己,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隨着作者細膩的描述,我逐漸認識了一個內向、保守和不自信的哈羅德,到最後成爲一位堅貞的朝聖者,一個陽光、真實和自信的老人,直到與妻子莫琳敞開心扉、突破情感的藩籬。。。。。。我彷彿隱約看到了我自己,震撼直抵心靈深處!

小說的結局是哈羅德沒能拯救奎尼的生命,讀者一開始也許就會料到,但這段朝聖般的路途,一直牽扯着讀者的心,直到小說的結尾哈羅德拯救了他自己。也許,這就是作者的創作目的——她不爲結局創作,只爲一段救贖的旅程。

讀完小說,我突然自問,自己是不是一個朝聖者?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加油站女孩”的啓迪;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都希望遇見稱心的旅伴給予的鼓勵。我發現,這段千山萬水的“朝聖”,不只救贖了哈羅德,也救贖了我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餘音猶在,接下來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要學會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包容、學會認識自己和這個萬千世界……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1

很幸運能看到這樣一本書。

很佩服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描寫如此細緻。看到男主的一段段獨白,不禁會聯想到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會有這種感覺,明明想去做的事情,卻沒有去做,比如關心親人,朋友,好似覺得這不重要吧,對他們來說。其實,這是有必要的。

哈羅德總是一個人,他沒什麼朋友,他害怕坐到陌生人當中,這樣他顯得很不自在。然而,在朝聖的過程當中,他慢慢的發現,和陌生人相處沒那麼難,人和人不同,卻又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故事,或美麗或哀傷。現在的我喜歡獨自一人待着,隨心所欲。若是和一羣人在一塊,我往往是那個最安靜的人,聽他們說話就好了,真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我是一個不太會聊天的人,嚐嚐要把天聊死的那種,或許是因爲自己的一根筋。

本書對我有另一個啓發,關於婚姻,夫妻應該相互扶持,包容與理解,多溝通切勿冷暴力。男主妻子因兒子去世後,就開始與男主分房睡,日常溝通也不多,並一直怨男主,無疑對雙方都是折磨,長達二十多年的煎熬最終因爲一封信纔開始解脫。在如今社會,離婚率升高,很多都是不滿冷暴力。女人要的是安全感,男人要的是支持。若愛,請珍惜;若不愛,請不要傷害。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2

看完被感動到,總想寫點什麼,這一路彷彿跟着哈羅德一起走,他起初的孤獨和無助讓我感到壓迫,但又爲着他懦弱沉默、未盡父親的責任而有埋怨,隨着哈羅德的回憶,真相才逐漸明朗起來。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其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脾性的人,哈羅德16歲被父母拋棄,獨自面對生活,年過半百又重新啓程不斷直面自己的內心和痛苦往事,他是勇敢的。

我相信他與奎妮間純粹的友誼與愛情無關,甚至在哈羅德結束87天的行走按下療養院的門鈴時緊張起來,期盼他與奎妮熱切的寒暄,期待老友久別重逢的熱淚盈眶。並沒有,奎妮只是睜眼看了看他,說不出一句話,這多少令我失望,我也在這時明白,好多時候結果沒那麼重要了,享受過程,直面自己的錯誤併力求不再次重蹈覆轍纔是真正的救贖與悔悟。愛與被愛都是一種能力,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需要這樣一次回頭看過往人生的經歷,然後與自己和解,與身邊的人和解,奮力前行,熱愛生命。

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還有更多,感謝哈羅德,感謝朝聖途中的每一個人,感謝作者,謹以此爲記。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3

平淡的退休生活被一封書信激起了波瀾,想要回信卻始終覺得語言太過貧瘠,在寄信的路上,總以爲一封信的分量太輕,還應該做得更多一點。猶豫間就這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某一個瞬間下定決心要走路去看望老友,用這種帶着某種宗教意味的方式爲老友祈福。

剛開始除了腳上的水泡一切都還順利,隨着越走越遠,一樁樁往事浮現,哈羅德的狀態波瀾起伏,有時受困於母親的拋棄,有時受路人的鼓舞,有時苦於與莫琳關係的惡化、兒子的疏離,有時又被大自然所震撼,當朝聖的故事被報道引來一羣追隨者,他從最開始的感恩到後來的無所適從,最終離開了朝聖者們獨自行走,他的朝聖之路也是一個內心的旅程,不斷回憶不斷懺悔不斷釋懷。故事的高潮是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段路程完全不像哈羅德曾經想象的那樣,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他完全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許多路,是他整個旅途中最痛苦黑暗的時刻,這讓我很困惑,不明白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當謎底揭曉時不禁爲作者的奇思讚歎,原來當他原諒了母親的拋棄、諒解了莫琳的疏離、知道了奎尼的等待,戴維的死卻讓他深深自責無法自拔,他意識到自己這樣走路根本於事無補瀕臨絕望而選擇了放棄。最終是莫琳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堅持走到了終點,雖然奎尼並未因他的行爲而得到救治,但是哈羅德、莫琳與奎尼都得到了救贖,死者安息,生者釋懷。

看書過程中有個很大感觸,作者的語言總讓人感同身受,“星星一顆接一顆在夜空中刺出亮點,漸濃的夜幕開始戰慄”、“路旁的櫻桃樹站在厚厚的一裙花雲裏,一陣風吹過,便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紙”、“一層厚厚的烏雲灰壓壓地蓋住天地,一場又一場的豪雨幾乎要將所有東西的顏色輪廓都打掉”等等,描繪細膩豐富,伴着哈羅德的情緒一起跌宕起伏。

“哈羅德途經兩位推着嬰兒車的年輕女士,一個腳踩踏板車頭戴花哨棒球帽的小男孩,三個遛狗的男人,一個徒步旅行者”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了曾經的2次深夜的徒步,一次是13年的夏天花了2個小時35分鐘走了12。5公里,當時在空間裏還留下了記錄“有清風無朗月,路遇小狗三兩隻,納涼人家七八處,吃哈密瓜的父女一對,酒席擺了三攤,腳崴了四次”,竟有如此相似的描述暗覺有趣。另一次是19年五月半夜11點多暴走7公里,好像都沒有特別的理由,興致到了說走就走。但是走路的時候,隔離了手機、隔離了世界,只有天空、道路、路燈和我,偶爾微風拂面,不去想身後的繁瑣明天的未知,只有當下,只想着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不失爲一個放空與暫停的好方法。

就像書裏寫的那樣,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爲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4

斷斷續續看了兩個月,中間隔開一個多星期看了《法醫秦明》前五季,今天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樣斷斷續續看,很多看書時的感觸已經忘了。

一個退休的老人,原以爲生活會是不鹹不淡一成不變地過下去,突然收到許久未見的舊時的同事患癌之後寫來的告別信,在加油站女孩的善意鼓舞下,懷抱着要治好同事讓她活下去的信念開始了長達87天六百多英里的信念之行。全書大數用了哈羅德和莫琳的角度講述了這段朝聖之路的心路旅程。對於哈羅德而言,奎妮的信給了他一個契機,一個去尋求改變的契機。從未掙脫過目前的困境,缺乏思考的機會,所以,放任生活過得一塌糊塗,對妻子,對早夭的兒子,對拋棄自己的母親,情感的遲鈍,丟失了許多原本該珍惜的東西。六百多英里的旅程,孑然一身,全憑信念,獨自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反而,可以開始冷靜思考人生。重新撿拾起最初的初心,記憶深處的回憶。

對於莫琳而言,哈羅德的突然離家,以及哈羅德離家時間的疊加,都讓她的心開始受到觸動,有更多的時間去回顧過去,回味愛情、婚姻最初的美好。人的劣性,是永遠不懂珍惜眼前人眼前事,不經歷失去,便不懂擁有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還好,雖然我們錯過許多,但如夢初醒時,你還在我能觸碰到的地方,你依舊屬於我。還好,我沒錯過你。這是一場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是兩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放下過去,放下執念,重新開始。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書不錯,值得一看。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

這是一個人的朝聖的合集版,分上下兩冊,剛花錢把第一冊看完,就推送免費的合集版,真是浪費了我的q幣,還好多心儀的書沒買,不過緊跟着免費閱讀了他的第二冊,也知足了。

曾說過魯迅的筆像刀似戩,而野夫的筆像一套繩索,而蕾秋的筆則像一陣柔風,輕風婆娑,讓人輕鬆愉悅,感覺蕾秋就像她筆下的奎尼一樣溫柔善良充滿智慧。

許淵衝說: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

第二冊就其實就是奎尼的寶貴記憶,她記住的每一天,交代出事件的始末,把已知的發生與未知的情感一一交代,一一映證。

奎尼一直默默的愛着哈羅德,爲他守候,爲他堅持,但愛不意味着得到,她只是把他放在心裏最柔軟的位置溫存……

愛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看似簡單,很容易就陷入,但正確的人也需要正確的時間遇見,奎尼找到了那個她認爲對的人,卻在兜兜轉轉的錯愛裏無法停靠。

從第一部開始,我一直知道哈羅德是個溫暖善良的人,雖他從小缺失愛,但卻極願意去釋放愛,付出愛,但有時候表達的會比較笨拙。

就在奎尼對哈羅德的心心念念間,哈羅德完成了他的朝聖,一個心願已了,一個放下過去,找回生活本來的樣子。

就這樣吧,可以接受的安排與結局,沒有太過悲傷,也無法高調的喜悅……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6

鼻子無法呼吸、心抑制不住的顫抖下看完了這本書,很美好的`結局,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重新孕育生命的感覺。

在自己看最後一章中,不斷的看到想到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並曾經一直在路上爲之祈禱的那些過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快樂精靈留給我的是永遠的微笑,雖然他有煩悶的時候,但他還是會給我微笑;媽媽走時的安詳與解脫,我每日騎車在不同醫院奔波的路上只爲告訴她愛她、想她;我牽着婆婆的手在小區裏四處遊蕩,她撿起一片樹葉視若珍寶,我給她帶上一朵小花她笑顏如花;

最後她們離開時肯定是都已經厭透了這個世界,每個人眼神最後都是空洞的,無論那時我們怎麼想留住她們。如今我才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路走,都要重新來過。

寫到這裏時,心理平靜了許多,從新審視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一讀。在隨着哈德羅一起行走的路上,你也在不斷反省自心,不斷髮現生活中自己和別人新的優點,不斷的看到被自己忽視的各個角落的美!一個人的朝聖,一個家庭的救贖,慰籍了3個人及其周邊的人,這個圈子有多大,你來想吧!

又一個週末的早晨,一本好書帶給我的快樂把一週的疲憊洗去,看到了早上明媚的陽光。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7

通過十點君找到了這本書。首先這是一本關於“朝聖”的書,書裏囊括了許許多多情感:愛情、友情、親情等等。

哈羅德的朝聖始於獨自一人、經過中途的喧囂、迷茫、反覆,最終又回到了孑然一身並終於完成了“一個人的朝聖”之旅。看似孤獨、艱難的旅程,卻使他終於能夠直面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當初所無法面對的一切,同時妻子莫琳也因爲日常的生活環境被打亂而可以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出她與哈羅德之間矛盾的根源,最終他們通過朝聖,愛情與心靈都得到了救贖。

人始終無法脫離情感而獨活,情感是人的支柱,是人的歸屬。而找回這樣的情感,是對自我的救贖。

人與人之間每段感情的建立,都需要恰到好處的分寸,分寸感拿捏得好,纔會獲得內心的篤定與信心。——by十點君

生活中當你覺得一段感情出了問題,不妨脫離出來,做一個清醒的過客,這時候所有的陌生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驀然回首,你的那份感情也許已經得到了救贖。定期的審視自己的內心,是自我完善所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8

一個人的朝聖歷程也是哈羅德重新回憶,整理,審視自己一生的過程。爲弗萊和艾琳的愛情又喜又憂,喜的是確實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憂的是看着他們在時間的磨練中漸行漸遠,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

感慨於哈羅德第一次爲人父母時的心理活動,對一個天才而又患有抑鬱症兒子的又疼愛有時候又手足無措。從兒子誕生時,妻子慢慢的開始改變了,她一切都開始站在兒子的那一方,她變得不愛打扮,敏感多疑,生活失去了戀愛中的以前那種情趣。有時候哈羅德真的像個孩子,不,應該是有時候男人就像一個孩子,會吃醋想要獲得愛。他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兒子的問題,擊破堅強的外表他也有一顆脆弱的心,哈羅德說: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有時候也很懦弱會讓你失望。兒子自殺去世了,夫妻的關係也名存實亡了,兩人形同陌路。但在朝聖的路上,夫妻兩都陷入了對自己行爲的審視,發現他們都還是深深愛着對方,經歷了那麼多,一切都釋然了。每個平凡人生命中都是有遺憾的,看着眼前這個有信仰貌似堅定的老人,支持敬佩目送他遠去做那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對生活最後的反抗吧。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9

好久沒有完整的讀過一本小說。剛開始《一個人的朝聖》只是平緩的敘述風格吸引着我,喜歡雷秋·喬伊斯對風景細緻的描寫,喜歡主人翁在耳邊輕輕細語的感覺,喜歡想象他在看到這些文字時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羅德的平靜生活是從郵寄一封給朋友奎尼的信開始的,那時我只能看到哈羅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點祥和,並不能感受到哈羅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認爲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羅德的神經,兒童時期的陰影時不時的襲擊着哈羅德,不懂得如何去愛導致哈羅德對生活諸多躲避,一路上,哈羅德回憶着童年對愛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後對妻子莫林和兒子戴維的所作所爲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羅德的喪子之痛,才明白爲什麼莫林和哈羅德產生了無法跨越的鴻溝。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結尾爲什麼哈羅德會張開雙臂在雨中揮打對回憶吶喊:不要。爲什麼會無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語: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讓你失望。

心路歷程啊!哈羅德剛踏上旅程時幾經掙扎,徘徊在放棄的邊緣,又因爲一些小啓發,讓哈羅德重拾自信。這讓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不正是和哈羅德一樣嗎,選擇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堅定着。第18章開始,哈羅德是堅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東西,地圖、手電筒、膠布膏藥送給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記在腦子裏,手錶,銀行卡郵寄回家,哈羅德輕裝上陣,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贅,欣賞沿途的風景,思考過往的人生,溫和的對待相遇的人們。這是我不能及的,我還無法卸下外界的誘惑,甚至有時會因此而感到苦惱。

小狗的加入,朝聖者的加入,正如哈羅德所說,什麼人都有。他們攪亂了哈羅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業的氣息。哈羅德在人羣中感到孤單,唯有夜裏獨自徘徊才能讓心得到自由。讀這段時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許會選擇離開他們一個人上路,但哈羅德卻是感激並覺得有責任保護他們,直到朝聖者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包括最後小狗的離開,哈羅德終於又一個人了。又一次經歷了失去,這讓哈羅德想起了父母的遺棄,兒子的孤獨,妻子的怨恨,哈羅德崩潰了。我一度懷疑結局是不是哈羅德和他父親一樣老年癡呆,那該多麼的殘忍啊!幸好,哈羅德只是精神上極大的痛苦,對現實中自我徹底的否認,對徒步意義的極度懷疑進而導致了他如行屍走肉般的行爲。終於哈羅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雙帆船鞋。這時沒有歡呼,不是興奮,相反倒多了許多惆悵,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這樣的,這符合常理,比如我們辛苦了半學期,考了個高分,以爲會很興奮卻沒有高興。考證書,得獎學金,拿獎金都好像是這樣的心情。所有爲什麼會有過程很重要這句話了。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多快樂些,到了結果,人總是開心不起來的。

喪子之痛如何放下,我無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諒和理解了哈羅德,也放過了自己。結局是他們回憶第一次在舞會上的一見鍾情,還有他們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樣的一句話呢,能讓倆個人笑的如此開懷?書中是這樣寫的:“你說得對,連好笑都算不上。”哈羅德邊說邊用手帕擦眼睛。有一會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愛的威力。其實最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一定是我們太快樂了,所以才覺得那麼好笑。”

我喜歡靈魂跳躍時的感覺。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0

這個夏天中國西南的雨水特別的多。我剛剛結束了在貴州安順一個星期較爲涼爽的假期,此刻正坐在前往河南開封的火車上,去看我的老婆和兒子。

行李箱裏靜靜躺着其他六本書,一頁都還沒翻看過。我卻把你寫的書看完了。你是不是會有一絲身爲作者的傲嬌呢?

和哈羅德一起開始旅途的前幾天,我就一下子被你抓住了。就像很多讀者感謝你寫了他們的故事一樣。哈羅德就是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我。一樣的受挫於工作,受挫於兒子、丈夫、父親的各種角色。

可最後我發現,你寫的這本書,對我是有療愈作用的。它的前半部分做了一次情景再現,在讓我情緒宣泄的同時。順便幫我做了一次梳理。它的後半部分提醒我努力嘗試去溝通和改變現狀,和我前段時間做的事情一樣。

所有的一切,都是爲了追求幸福。雖然並沒有對幸福的實質是什麼做更多的思考。

爲了幸福,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路上。

時而放縱,時而狂野。

時而胃燒灼着,時而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