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11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讀《三國演義》有感11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三國演義》有感1

這個寒假,我又一次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三國演義中有好多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氣深重的關羽、勇武過人的趙雲、奸詐陰險的曹操……無不叫人稱奇。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明,因爲他領蜀軍打過很多勝仗,最另人佩服的就是空城計。司馬懿領雄兵十五萬向西城殺來,而孔明卻寥寥無幾。諸葛亮卻坦然自若,在城上彈琴。司馬懿以爲諸葛亮的城裏有埋伏,只好撤退。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也很引人入勝。故事中、周喻想害死孔明,就讓孔明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孔明在一天早上,將十幾輛稻草船開到河中。這時候大霧漫天,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孔明吩咐把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孔明又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曹軍向草船上射箭,孔明完成周喻交給他的任務。

∨下沉甸甸的三國演義,那淋漓盡致的情節、拍案叫絕的計謀,還是餘音繞樑,豐富的句子、富有表達性的好詞佳句,激越起來,使我進步。

聽了我的讀後感,同學們是不是還想去再讀一下三國演義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2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羅貫中編寫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爲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書中一個個英雄人物,譜寫傳奇;一個個精彩故事,膾炙人口。

我覺得三國中最聰明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了。他神機妙算,通曉天文地理,想出了許多奇謀: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公瑾、巧布八陣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即將去世的時候還用木像嚇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巧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聰明機智,爲蜀國立下了很多的功勞,是蜀國三分天下不可缺少的一個人。設想一下,在關張二人都懷疑諸葛亮的時候,劉玄德說罷就罷,那麼蜀國還會有嗎?還能三分天下嗎?所以諸葛亮的到來,才使得蜀國能強盛。

關羽是忠義勇猛的代表。溫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他讓華佗刮骨療毒,一邊飲酒吃肉,一邊與馬良下棋,衆官見了大驚失色,而他談笑自若,全無懼色。勇猛兼忠義,當他迫降曹操,曹操以厚禮待之,他還要過五關斬六將,尋找主公;在華容道曹操被他捉住,他義釋曹操;而呂蒙用計,關羽雖然大意戰敗,臨死也不肯投降。那是因爲他心中知道:我桃園三結義,同心協力,報效祖國,視死如歸!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最大的感慨就是魏蜀亡國,江山皆歸司馬炎。蜀主劉備和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文臣武將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可是,關羽、張飛不幸離世,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還能聽取諸葛亮出師表之言,管理好國家;可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出祁山的時候不幸病死,只有姜維這員大將了。本來需要養精蓄銳的時候,姜維又急於攻打魏國江山,九伐中原都失敗了,雖然也打過一些勝仗,可最終還是沒有取得成功。後主劉禪在蜀國後期寵信黃皓,這位蜀國的君主,竟沒有一點義節,視社稷爲兒戲,屈身降魏,樂不思蜀;又無治國之能,沒有賢臣輔佐,國家不富強,是致使蜀國走向敗落的原因。而魏國比蜀國先前要更繁榮一些,可是後面司馬氏專權,威逼魏國最後的皇帝曹奐讓位,是導致魏國亡國的根本原因。如果當時的魏國皇帝自己再強大一點,爭取主動,那麼可能也就不會讓江山變成晉帝司馬炎的了。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千姿百態,故事跌宕起伏,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既瞭解了書中人物的傳奇,古人的胸懷,讓我更加知道了以史爲鑑。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這個寒假,我細細地品味了著名大作家羅貫中寫的這本經久不衰的文學精品—《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講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鬥爭,最後,司馬氏統一了全國。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許多英雄好漢,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愛民如子的劉備,有敢作敢爲的曹操等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他的所作所爲值得我們學習。關羽對劉備、國家可謂是忠心耿耿,在他降漢不降曹的故事中能充分體現出來。當下邳失陷後關羽身不由己投降了曹操。他投降後的種種表現都體現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精神,他“辭曹歸劉”則更是“忠劉”之壯舉。當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後,毅然掛印封金,千里尋兄去了。對於這種去安及危,效忠劉漢王朝的忠誠行爲實在是難得。關羽是一個仁義的人,他不僅對兄弟、朋友講仁義,而且對敵人也講仁義,這體現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一事上。當初關羽在曹營被厚待,一直對曹操充滿感激,而在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路過華容道時,關羽甘冒殺頭之危險,也要放過曹操,這更能突出關羽一一諾千金,知恩必報的品格。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很需要像關羽這樣講仁義、知恩必報的人。每個人的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可真正像關羽這樣的朋友卻沒有幾個。有些你眼中所謂的朋友,在遇到困難,需要你幫助的時候,對你百般好,又是講好話,又是送禮物。可當你真正遇到困難,需要他們幫助時,他們總是找各種理由,編各種謊話,甚至對你不理不睬、冷漠無情,對你就像便利貼一樣,用完就扔掉。這就是真正的朋友嗎?不!這不是朋友!想想關羽,永遠對兄弟、朋友都是坦誠相待,爲人講義氣,這樣的人誰不想和他做兄弟,做朋友呢?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對幫助過自己的每一個人都要知恩必報,當他們有困難時,要竭盡全力幫助他們。同學們那就讓我們都來做一個一諾千金、知恩必報的人。

讀《三國演義》有感4

要說中最令我的場景,那麼非《三顧茅廬》莫屬。

話說這來到荊州,野心被劉表發覺,便將劉備分配到了荊州的一個小城。在那裏,有一個天下頂尖的謀略。劉備得知天下有諸葛亮這號,便三顧茅廬,將其請出。

我聽完這個後略有,當時只感受到了諸葛亮,似乎有點傲慢。人家這麼大的一個官,還是你家城主的親戚,真不怕人家城主把你攆出去做過流浪漢啊?因爲當時我只認爲諸葛亮只是個傲慢的人,並不去多看這回故事。

然而不久前,我又看了一下這本書,了看以前的東西有種不同的。這一次翻到三顧茅廬時,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傲慢的毛頭小子諸葛亮,而是誠懇請諸葛亮出山的劉備劉玄德。

這一次,我領悟到的是劉備那誠懇的態度,那真摯的,以及三顧茅廬那種不懈的精神。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纔是勝利。就像班上競選班長時胖子的,爲了當班長他拼命學習。林爲了能繼續我們,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終於破例讓她和我們一起進入了四年級。

因此,唯有堅持纔可以將不可能的事變爲可能。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我正認真地看一本小說《三國演義》,忽然間,一陣耀眼的藍色光芒把我吸了進去。

氣象勝諸葛

我一睜眼,媽呀!周圍全是黃塵路,搭配着矮矮的小茅屋,哪兒還有一點兒城市的模樣?

我向前走,周圍人都議論紛紛。突然,一個微微華麗的諸葛府矗立在我眼前,我立刻進去了。迎面走來一個羽扇綸巾,身高七尺的人出來迎客,只見他相貌堂堂,驕傲地說:“來者何人?何事?”我立刻行了個禮,回道:“小女姓丁名好,乃丁府二小姐。今我來,欲與先生切磋切磋氣象。”“可。”說罷,諸葛亮眯起眼,手指微動,羽扇還在扇風,突然他睜開眼,說:“明日有小雨,後日晴到多雲,之後晴轉小雨。”哼,這可難不倒我!我從口袋拿出手機,解開密碼說:“喏,十五天的氣象,都在這兒。”

大刀耍關公

諸葛亮看了,大驚!“這世上難得的知己啊!”說着,把我帶到了關羽面前。“關公,久仰大名,小女子不才,特來與您切磋大刀。”我也沒繞彎,便直說了。只見關羽紅光滿面,丹鳳眼,劍眉,長髯,說:“哪兒來的黃毛丫頭,竟勝了軍師?好啊,我倒要會會你!”

“你先。”“不,您先。”一陣推辭之後還是關羽先出招,只見關公手持大刀,“嘩嘩譁”幾下,這棵樹倒了,“嗖嗖嗖”幾下,那根樁倒了,一直耍了三個時辰!我面不改色,從行李箱中取出爸爸從日本帶回的機器人,讓它來耍,一下子耍了三天三夜。關羽見了說:“這真是知己難逢啊!”

嗓門過張飛

說罷,關公帶我來到張府。說完前兩件事後,張飛瞪大了眼睛。我不動聲色:“小女子不才,今日特來與您切磋嗓門。”張飛說:“妥,看你能有多大能耐!”

隨後,張飛紮下馬步,“啊哼!”清了清嗓子,左邊的樹葉“譁”一下掉了。“啊——”一大聲,樹上的鳥蛋掉了下來,樹枝折了。只見張飛站起來,抖了抖身上的灰,說:“汝見如何?”“將軍神勇。”我急忙答道。我潤了潤嗓子,拿出我的麥克風和音響,大唱:“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啊……”一下子,東邊的樹倒了,西邊的花枯了,南邊的牆倒了,北邊的門塌了。張飛聽了,耳朵都“嗡嗡”響,張飛立刻說:“在下不才,願與汝結爲兄妹!”我說:“不敢當,承讓承讓!”

突然,我被一股神祕的力量拉出來了小說。呵!對於古代來說,現代真是神通廣大,要啥有啥,科技發達。人可以上月球,會用汽車、地鐵和其他許多交通工具,知道很多知識。

啊!現代的生活原來如此美好!

讀《三國演義》有感6

只要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有誰不被諸葛亮那驚人的智慧所震撼?有誰不爲周瑜的心胸狹窄而感到可惜?有誰不爲劉備的仁義,惜才所感動?有誰不爲曹操的奸詐而氣憤?有誰不爲關羽的重義氣而感到折服?誰不爲黃蓋的忠心而敬佩?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惜千里萬里投往。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的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治療華容道,翹班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廷,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三國演義》有感7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爲?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爲主,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爲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爲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爲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纔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爲《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爲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啓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爲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纔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說,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爲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爲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爲。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爲何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

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爲,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之,我以爲,三國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讀《三國演義》有感9

一本《三國演義》,我從三年到四年一直愛不釋手。從歷史舞出

口處回首,那風起雲涌、英雄輩出、羣雄爭霸、波瀾壯闊使我懷念,其中,我最喜歡孔明先生。

他未出茅廬卻先知天下分而爲三,“舌戰羣儒”令江東名士面面相覷,驚歎不已,“草船借箭”使公瑾驚呼“吾不如他”,“赤壁之戰”令曹操聞風喪膽,“巧用情報,智激公瑾”使周瑜離坐北指,大罵曹操,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

“爲將者,而不通天文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乃庸才也……”古人在無任何先進儀器的情況下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琴棋書畫,可貴也。

孔明一生以身作則,鞠躬盡瘁,效犬馬之勞,爲蜀漢事業獻出無限的力量。即使是仇人立了功也給予相應的獎賞,即使是親人犯了罪也給予相應的處罰。孔明死後,一直不服氣他的蜀中大老張裔贊曰:“明公有賞時,遠方立功者絕不會被遺漏,若有罪連親者也逃不掉;爵位決不給予無功之人,刑罪也不避尊貴大官,所賢人愚人可感受他大公無私而努力工作,不去計較個人利害。”他的政敵司馬懿曰:“真乃奇才也!”

多麼難得的一位丞相啊,正如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興周八百年姜子牙,旺漢四百年張子房!”

孔明先生他公正廉直、鞠躬盡瘁、以身作則令後人敬佩!我們應該以他爲榜樣。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借暑假時間讀完了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臺,作者把衆多英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使我好生佩服。

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

先說說劉備。劉備的性格非常保守,人們都打趣的說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的膽子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當時可把劉備嚇出了一身冷汗。劉備的性格使衆人賦予它窩囊和懦夫的頭銜,更有人說劉備除了有兩個結拜的摯友,其他的就一無所有了。但劉備講仁德,愛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忠於他。

蜀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他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發明家,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表現在“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羣出衆,不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他智勇雙全、沉着冷靜、知己知彼、膽識過人,實在令人欽佩。

我最喜歡曹操,曹操可謂真英雄!三國演義上作者貶曹褒劉,爲了襯托劉備,無限的貶低曹操,三國志上,曹操並沒有那麼壞,除了“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一敗筆,曹操並無其它的壞處:“曹操割發代首”,曹操帶兵去徵張繡,行軍路上,見麥子熟了,便下了一道口令,誰要是踐踏麥田,就斬首!碰巧有小蟲子經過,曹操的馬受到驚嚇,衝進了麥田,曹操守信,正要割頭自刎,曹操的手下們紛紛勸阻,經過大家的一番勸說,曹操割下自己的頭髮,代替自己的頭!曹操謹慎、多疑,只是自我保護,可有些人總是抓住曹操的這一點,貶低他是一個有心計的壞人,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纔可以更好的存活下去。我看好曹操!

三國時期是一個是戰亂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多少傑出的英雄爲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綿不休。”林俊杰的一句歌詞,將三國時期的軍事狀況體現了出來。同時,也出現了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

官渡之戰是其一。想當年,袁紹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去攻打曹操,結果被曹操的七萬軍士打得落花流水,一蹶不振。最後,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這是爲什麼?

袁紹本有一名謀士,名叫許攸。他像袁紹獻計,袁紹卻不以爲然。他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偷襲烏巢,燒其糧草。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營壘,親自率領騎兵襲擊烏巢。袁紹聽說後,又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只派部分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曹軍營壘,可誰知曹營堅固,久攻不下,又沒了糧草,軍中人心惶惶,漸漸內部破裂。曹軍趁勢出擊,打敗袁軍。最終,袁紹狼狽而逃,不久就病死了。袁軍內部打亂,曹操順勢消滅了袁軍,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只是其一,還有一個,那就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想當年周瑜的一把火燒得曹軍幾十萬大軍潰不成兵。黃蓋的配合,諸葛亮的點撥……這都是造成赤壁之戰勝利的原因,可見,勝利並不是一個人能辦到的,需要大家的團結,配合。這樣,才能成功。

一讀三國,方知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