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梵高傳》有感3篇

讀《梵高傳》有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讀《梵高傳》有感3篇

讀《梵高傳》有感3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梵高傳》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梵高傳》有感1

歌曲《野生花》是這麼唱的:“在貧瘠的土地上燃燒自己。”也許梵高就是這樣一朵燃燒生命的野生花吧。

歐文·斯通把梵高的一生平整地舒展開來,像展開一卷沉封的畫卷。

梵高並不偉大,他不過是一個奇奇怪怪的紅鬍子青年,心中懷着一團青春的熱火。從小說開頭的一個平凡早晨開始,到密佈鴉羣的那個麥田黃昏,這團熱火曾搖擺跳躍過,卻不曾熄滅過。這團熱火一直燃燒着他的生命。他用光亮的筆觸、流動的線條描繪自己的一生,名字叫做“渴望生活”。

周國平曾說梵高是一個因善良受苦的天使。的確,梵高本是一個極致單純與善良的人,也因此落入窮困潦倒之境,被人唾棄,被人誤解。關於藝術,他說“我喜歡更簡潔、更純樸、更嚴肅的作品。我需要多些靈魂,多些愛,多些感情。”他是與主流背道而馳之人,也因此被其他人排斥。正如他筆下孤立的紫色鳶尾,他也是那個時代的獨行者。時代都在追求獨特,但當真正獨特的事物出現時,它們常常難被大多數人所接納。

梵高生前只賣出過一幅油畫、兩張素描,過着無人賞識,貧窮潦倒的生活,這是他的貧瘠的土地。有人問過“爲什麼《向日葵》帶有一種壓抑感?”我回答道:“那不是壓抑,是掙扎。”在貧瘠的土地上,拼命掙扎,吸取光明的養分,野蠻生長,迸濺出生命的汁液,金黃的扭曲的花瓣就這樣掙扎出最熱烈的生命。或許這是一朵正在燃燒的向日葵,它的生命短暫而絢麗。

梵高讓人相信邁向高處的掙扎足夠充實一個人的心靈。春日的玉米地和桃樹林、淳樸的農民在田地中勞作的自然姿態、田野上緩緩流動的星空和黑夜、如火焰般跳動的松樹、西去而旋轉的鴉羣爲什麼這樣一個被時代的陰霾籠罩着的人的筆下卻飄蕩着自然的靈氣和魂魄?爲什麼這樣一個一生艱辛的人對生活的渴望如此真切急迫?

這樣的問題不會有答案,對於後來者來說,梵高本身就是答案。哲人云:“人一直走在一條通向自身的道路上。”我想,梵高已經到達了終點,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並最終陷落於他所瘋狂追隨的藝術。他不是伊卡洛斯,被太陽熔化掉翅膀後便永遠墜落。他能夠爲了太陽燃燒生命,最終與太陽交融,發出永恆的芒――它不隸屬於某時某地,而能照亮後來者的精神世界。

我是億萬個後來者中的一個。曾經把自己的青春比作下水道,狹隘而孤獨。並蓋是牢門,世界是被它分割出的幾道天空,一切對於世界的浮想是在髒水中漂浮的白色泡沫,偶爾對着井蓋呼喊,卻沒有迴應,不是擊打泡沫。

尚未真正長大的小小少年,帶着偏激的看法,質問生活,質問世界。而梵高告訴他,青春的光亮足以斥退周遭的陰霾,試煉的終點是花開萬里。

鳥兒叫了一整個清晨,鳥叫聲像水滴一樣墜入清醒夢中;天空泛起波紋,它又夢到了大海;熄滅讀書燈,我身披月光回家在這些時刻,萬物的魂靈碰撞充實的心靈的時刻,我總會不可避免地想起梵高。內心不願意相信永恆,但梵高,是真的獲得了永生吧。

野生花,永生花。

讀《梵高傳》有感2

孟子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樣的話用在梵高身上,再也合適不過了。讀梵高的傳記以前,我對他的印象一直都是一個擁有繪畫天分的瘋子,可是讀過之後,才發現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心思縝密的,才華斐然的,悲天憫人的天才。

梵高是個悲劇英雄。27歲以前從事各種各樣的事業,當過畫商,做過牧師,但都和他敏感的性格相牴觸,最終以失敗告終,然後他窮困潦倒,被人嘲笑,家人也不瞭解他,他鬱鬱寡歡,常常在鬱悶致死或者餓死的邊緣掙扎。他失敗的生活還以及有點醜的`外形,使得愛情也總是受阻,生活的每一步都將他推向深淵。不過還好,他有一個一生的知己,就是他的弟弟提奧,提奧不但在精神支持梵高的繪畫事業,並且每月按時支付給梵高生活費,讓他無憂的創作。可是,這也沒能阻擋梵高最後的精神崩潰,僅僅37歲的梵高,在一個聖誕前夜,開槍自殺。

梵高的一生,用在繪畫上的時間只不過七八年而已,生前繪畫帶給他的是一貧如洗,是別人的指指點點,是巨大的不幸,但是梵高死後,他的畫被世界瘋搶,拍賣價格高的驚人,可是,這一切都跟梵高沒有任何關係了。對死者再高的榮譽,也只是能給生者帶來慰籍。有時候我想,梵高根本不該去畫畫,可是其中的得失,旁觀者看到的只是浮光掠影,即便再苦再難,梵高對繪畫的熱愛也是至死不渝的。這個,從他的畫中也能窺探一些。

梵高的畫總是濃墨重彩,感情強烈。他並不是一個瘋子,他用赤子之心熱愛着這個世界,就算這個世界不給他一點點的迴應。他的畫裏滿是熱情。就梵高活着的一生裏,他並不是一個成功者,在他二十七八歲的年紀,肯定也是充滿了迷茫,到底是屈從世間的利益,還是跟隨內心的聲音,哪怕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覺得,比梵高的畫更加珍貴的是梵高的生活抉擇,要麼庸碌一生,違心的生活,要麼瘋狂的跟隨自己的內心,結果不是成了天才就是成了瘋子。選擇,遠比生活本身更難。

讀《梵高傳》有感3

溫森特·梵高是荷蘭著名的畫家,其作品有《星夜》、《向日葵》等。在別人的眼裏,他就是一個不正常的人。的確,他和每個人都不同,即使他的畫作無休止地被外人所否定,但是在他的內心裏,對於繪畫的熱愛一直以來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故事的開篇在倫敦,溫森特愛上了一個叫烏蘇拉的姑娘,那時,烏蘇拉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因爲她的存在,溫森特的生活慢慢走向正軌。但是上天似乎有意捉弄他,在他像烏蘇拉求婚時,才痛苦地得知其實烏蘇拉早已和一個男人訂婚了,只是烏蘇拉在梵高面前隱藏了他。此時溫森特的父親又讓他回阿姆斯特丹去。但溫森特心中卻有一個神祕的東西讓他放不下直到他看到了烏蘇拉的婚禮……

後來溫森特去當了一名福音傳教士,他的導師皮特森把他發配到了博里納日。這一章節是讓我感觸最深的。博里納日的人民幾乎全天都呆在礦井裏,溫森特的到來讓他們感到些許陌生,但是溫森特對他們無微不至,他取得了博里納日人民的信任,他拿出紙和筆想把他們辛勤勞動的畫面記錄下來,爲此他租了一間破舊的畫室,從此以後,他的繪畫生涯開始了。

但是好景不長,越變越糟的身體,因爲葬禮不夠“隆重”又被解僱。幸好,他的弟弟提奧及時趕到來照顧他,溫森特向提奧表明了他對繪畫的熱愛並接受了提奧的意見去埃頓與父母住在一起。

來到埃頓,溫森特愛上了在阿姆斯特丹認識的表姐凱,當時她的丈夫正好過世,溫森特向她表白時,她卻帶着孩子跑開了,並且留下了溫森特耗盡一生也無法理解的話:“不,絕不!,絕不!”。

心灰意冷的溫森特來到了海牙並拜他的表哥安東·毛威爲自己繪畫的師傅。他在許多人的幫助下努力地作畫但依舊得不到肯定,但是他對繪畫的熱愛絲毫不減。

在阿爾,它如同一臺機器般不停地作畫,人們看到他那樣子,都戲稱他“伏熱”。他在夜店認識了一個叫拉舍爾的小姑娘,她對溫森特的耳朵很感興趣,一直開玩笑說要拿他的耳朵來抵債,有一天,溫森特在諸多壓力的壓迫下,真的將耳朵割下了。

梵高的一生中都承受着壓力,但是他對生活一直都勇於面對。因爲在他心中一直有自己的依靠,他對繪畫的熱愛一直都是他的精神支柱。即使所有人都認爲他的畫太生硬,太粗獷。但他依舊堅持着他的立場。他的弟弟提奧,一直無條件支持着他。

梵高已經隨着時間消失了,不過,他的精神一直封存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