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漢江潮》有感600字

讀《漢江潮》有感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漢江,在黃河與長江之間,流淌了幾千年;漢江流域的碧水青山,交響着烈山炎帝的農耕古歌與荊楚大地的改革新曲。湖北電視臺新近推出的大型系列片《漢江潮》,以詩情、思辨和壯觀的畫面,再現了這一激動人心的交響。

讀《漢江潮》有感600字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觀當今漢江之“瀾”,壯闊雄渾而燦爛。18集電視片《漢江潮》,以漢江爲載體,紀實性地展示出漢水流域的經濟文化風貌:江漢平原的農業科技,百里村莊的鄉鎮企業,鄂北車城的千里東風,武漢三鎮的建設宏圖……廣裹的漢江流域,正處於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轉型之中。這種驚濤拍岸般的轉型之“斕”,並非憑空而起,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歷史之源。

電視片開篇便是“尋根”,尋文明之根,溯文化之源。遠古楚人崇龍拜鳳,而“龍鳳祟拜”,正是民族融合與文化綜合的產物。三千里漢江,有烈山神農,將重農精神播灑幹漢水兩岸的肥田沃土;而老腆《道德經》的宇宙觀與方法論,則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靈感之源與思辨之劍;更有一唱三嘆的國風,緩緩流淌到漢水之口,化爲漢口第一正街(漢正街)的竹枝詞。編導們的尋根溯源,不僅揭示出當今改革浪潮興起的歷史必然,而且爲科技與人文的現代化尋到了豐饒而富足的精神資源與文化營養。

漢江的河牀上,奔涌着古瀾與新潮。漢江兒女的心態與人格中,交織着文化轉型期特有的徘徊與困惑。第十一集《橋邊的故事》描繪上津古城的滄桑之變。過去的上津城,城內是官宦之族,城外是農耕之戶,城外的農民欲人城,卻乏“金錢地位”之“橋”。如今的上津古城.城外人乘改革開放之東風而脫貧致富,築起一座頗具現代氣派的新城;而古城內的居民,格守着古訓亦格守着清貧。新城居民奔波忙碌,雖自得於物質生活的富足卻企慕着舊城的古雅與寧靜;古城居民自傲於人倫之正卻尷尬於財富之匡。這是20世紀末葉中國漢江的“雙城記”。該片細膩而深刻地展示了上津人的“圍城心態”,揭集了轉型時期國人的心態矛盾與人格衝突。令人欣慰的是,溝通新城與舊城的“橋”正在建成。這座“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與人格前提。

越來越多的漢江之子(漢子)從“橋”上走過,“橋邊的故事”有精彩亦有無奈。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是艱難的。電視片在表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