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有感範文

讀《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其實,相片裏的影像是自己沉靜的一面先前就有提到。拋開了內心的複雜情感,呈現在鏡頭前、留在相片上、被別人看到的只能是有棱角的情感寄託品,如:微勾的脣角、緊皺的眉頭等。在如此變幻不息的世界裏,我們就停頓在那一個點。沒有經歷過那一刻的人,即使是陪你經歷了那一刻的人,都不能獨到地領悟你當時內心的感受。所以,單憑那樣的一張靜止畫,根本不能囊括鮮活的生命本體。

讀《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有感範文

別人通過相片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的自己。或許那個自己不上鏡,不像平時看到的模樣,但那還是我沒有錯。我需要相片來幫我保留記憶、留下證據,但我也要相信,最真實的自己不僅僅侷限於相片這一載體,更需要一起經歷生命中的溫暖與悲涼纔會被讀懂。

我近日在閱讀楊照的作品。比如他寫給女兒的《我想遇見你的人生》。書中的第五部分提到:他女兒拍的沙龍照裏右眼明顯比左眼小,她問爲什麼照片看起來會跟平時不一樣,於是父親回答“因爲平常我們是在動態中看你,你臉上有表情,整個人有動作,照片卻是把人凍結起來變成靜態的,所以感覺就不一樣了”。

是的,我們這一代不知道拍了或者被拍過多少照片,從嬰兒到現在。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不上鏡的那一類,照片裏顯現的自己一點都不像大家平常看到的我,或者說,一點都不像我認爲的別人眼中的自己。所以越長大越不愛拍照,越覺得那不是真實的自己。

但楊照的文字讓我有種頓悟感。照片,只是通過鏡頭記錄下來的片段,展現的本就是我們當時當地某個狀態的沉靜的一面。而這些只是停滯的時間留給我們的紀念,用以證明我們到過某地或者經歷過某事存在的證據,以供我們日後的追憶。實際生活中的自己因爲有動態的動作,顯得更加靈動,所以並不是說相片裏的就不是你自己,那就不是真實。

記得家裏那本厚厚的相冊裏,有泛黃的黑白照片。那種邊緣上有細小的凹凸有致的花紋的照片,十分具有年代感。母親尤其喜歡跟我講那幾張黑白照片的故事,說那時候的她還在讀小學,邊上的誰誰你還從來沒見過,有的估計見了現在也認不出來了。我問她還不到過年爲什麼就照全家福,她說自己也記不清了。我分明記得照片上母親的笑容是那樣天真赤誠,那種讓人看見就會受到感染的力量是如此的真實,但是,她卻不記得拍照的原因了。

我想,照片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留給你實物來懷念與追憶,懷念過去的美好景緻、追憶停滯的似水年華。但時間卻是更有魔力的一方,它於分分秒秒中細碎流淌,卻看似仁慈地在某一個環節留下停滯的畫面,以至於連相片的主人都忘記了那是出於什麼原因才照的。

從未如此沉澱下心情來凝視過這些相片,此番一停頓果然有平日裏來不及生髮的體悟。或許我們這一代,真的就如楊照所說的那樣“從小就活在複製的影像裏”,正是因爲數不清到底拍了多少相片,也不知道究竟看了多少次相片中的自己,纔會不那麼認真地看任何一張相片,所以更不可能認真思考相片影像和真實之間的關係。

而現在,那些停滯的時間片段卻讓我思考,平常的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模樣,我們希望別人如何看見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