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800字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導語:豐子愷先生的代表作是《緣緣堂隨筆》,過質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緣緣堂隨筆》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800字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範文【1】

其實,讀豐子愷先生的散文隨筆,每一篇都給了我或多或少的啓示與感染,特別是那些關於童貞時代的描述,使我不知不覺的回憶起了自己的孩提生活。我欣賞他對美和藝術的思考,對自然的崇尚,對純潔生命的追求與尊重等。也許這正是從他骨子裏所滲透出的順應自然的佛學思想吧。

有時總在思考,人生真的是悲慘,看不見世界的真相。我們都被無形的線連成了一張網,而我們則是那無數個網結中的一個。我們也會對“白相了大世界”而感到愉悅,因爲沒有金錢作爲交換的條件。何等悲哀,然而悲哀的不只是我們,而是整個社會。

也正因爲如此,在這紛繁雜亂的仍還有一個透明的天地--孩子的世界。只有“孩子能撤出世間事物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孩子是最純潔的,只因爲他們沒有長大,沒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但悲哀的是這種純真會慢慢的融化。“在不知不覺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也許生命本該如此,在“漸”中圓滑地進行變化,讓你感覺不到,可忽然的一天,離別後的再次相遇,才發現。原來變化是如此的大。所以豐子愷

先生說:“時間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追逐而已。”時間在漸漸地變化着我們,而我們對時間卻無能爲力。

我不知道人生的含義,更讀不懂人生。它到底有多長?像蜉蝣瞬間的灰飛煙滅,可是人能夠體會蜉蝣人生的快樂嗎?還是像彭祖一樣活到八百歲(雖然現實生活中沒有,但即使存在又有和意義與價值),到這種程度,人生該快樂的快樂了,該痛苦的痛苦了,該愛的愛了,該恨的恨了。“數千萬光年中的七尺之軀,與無窮的浩劫中的數十年,叫‘人生’。自古以來,這‘人生’已被反覆了數千遍,都像曇花泡影地倏現倏滅”,只不過現在輪到我上場。“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宇宙間人的生滅,猶如大海中的波濤的起伏。大波小波,無非海的變幻,無不歸於海,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顯示”,生命本該歸復自然,從空白和虛無中來,最後還得回到那片透明的天地,像白雲般輕飄飄,沒有一點負擔。

我想在豐子愷先生的 作品中也是追求一種自然美吧,正如他所說:“論文學的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論繪畫的人說‘天機勃露,獨得於筆情墨趣之外,‘美’都是‘神’的手所造的,假手於‘神’而造美的,事藝術家。”“凡詞典內所有的一切感情的形容詞,再顏面上都可表演,正如自然界一切種類的線具足於裸體中一樣”。從某種程度上,我認爲,自然是一種藝術,藝術也是一種自然,兩者呈現出互相襯托的狀態,如同雙子星,總是在同一個圓形軌道旋轉,彼此吸引,而又不碰撞,保持着最穩定的運動姿態。

但“自然像月光和陰影相交一般混合着優劣兩種因素,使雙方相互地共計效用和勢力的。所以除去陰影的畫家,定要在他自己造出來的無蔭的沙漠裏燒死”,此話極有深意,對於一位搞藝術的人,不遵循自然,將會被自己非自然的藝術毀滅。

豐子愷先生的豁達純真的態度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一種純的透明的世界。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範文【2】

《城北舊事》小道成書於1960年,描述了一個小女孩林英子從臺灣漂洋來到北京後,居於北都城北的一段舊事。自冬陽駝鈴到爸爸的花兒降下,英子在這延續串的事情中漸漸成熟,開展.峻厲卻不得慈祥的父親,惠安館中的“瘋子”秀貞,石友妞兒,還有許多許多人,皆是她生命中無可替換的人。

假如道《冬陽駝鈴駱駝隊》照舊英子稚氣未脫,天實無憂的童年縮影,那麼《爸爸的花兒降了》便是英子完全釀成一名少女,不再那樣的無憂無慮,無所耽憂的日子了,更不是那直來直往的性格了。也許這便是開展帶給這樣一個姑娘的陳跡,丟得了一些東西,卻也補充了一些東西,順着她的年歲促進,經歷促進,這也是一種必不得已卻也道不明其利弊的工作。

此中有一個場景令我感應非常心酸,便是妞兒與秀貞相認,趕往坐水車卻被壓在了水車下的那個雨夜.我甚至可以也許看到,英子混身溼透,裏頰燒的通紅,卻仿照照舊在不停的奔跑着,盼看追上那一班漸止漸遠的水車,腳步踉蹡的模樣。我念那樣的工作對誰來道皆是一種峻厲的進攻,久久不克不及癒合的傷口吧。

這十足的十足,皆這樣悄無聲氣卻洶涌彭湃年夜張旗飽的發生在城北,湮於時間的長河中,然後由林海音暗暗拾起湊合,爲我們隱現出這部城北的故事,同時也是她本人的開展記載----《城北舊事》。

在我看來,緣緣堂與城北舊事述說了同一個原理。即“在不知不覺中,天實壯麗的孩子漸漸釀成家心勃勃的青年,大方豪俠的青年漸漸釀成冷漠的成人;血氣興旺的成人漸漸釀成固執的老頭子。”

一樣是時間與生活的遊戲,將人們磨礪成與早年一丁點也不相像的另外一小我。也許是本人所盼看的那樣,亦或是曾深惡痛盡的模樣。

人生短久卻幻化莫測, 不外正因爲人生短久,縱然你能活上百明年,年夜概與彭祖一樣以八百歲爲人生之秋,對付浩渺的宇宙來道也是短久的。相對它,我們末究照舊太輕薄,太輕薄的存在。

人皆是時間這一輛永久列車上的一員,只是有的人從這裏上車,有的人從那處上車,有的人在這裏下車,有的人在那處下車,每站皆有人上下,假如人們的人生如同上下車一樣,那便是完竣:上車便是喜悅,下車更是喜悅。到達這一境界是異常易的,不是有許多人因爲在車上睡着了,一不謹慎該下車時卻未下車,這也許不是很年夜的悲哀,人們只好道:好死不如好活着,但這樣的生命沒有多年夜價值。那些在車上不循分的人,甚至風險搭客和平的將會被提早逐下車,於人生來說,那便是生命的完畢。

人生短久而光輝,磅礴卻渺小,它的兩裏性使他佈滿了奧祕與秀麗。不知道豐子愷師長教師在遁進空門看破塵世後,是不是是便是這樣,以一種異常淡然與客不雅的設施來對待人間百態了呢。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範文【3】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豐先生豁達的人生態度,讓我敬畏萬分,特別是豐子愷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羨慕自己的三個孩子能擁有那麼一顆赤紅的、幼小的童心。

特別是書中:“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這表皮的質量與重數,依個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紙包,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時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歲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這兩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腦裏並且令我深深反思。這兩句話蘊含了鮮爲人知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確就是這樣,表皮越厚重數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騙,更堅強,但與別人交往的想法與慾望就會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數越少就會容易被人欺騙,更脆弱,但會給人感覺很真實,別人就願意與你交流、溝通。而瞻瞻呢,卻又不一樣了,他那一顆沒有表皮的、赤紅的卻是童心。天真、善良這兩種性格正是擁有一顆童心的表現。 豐子愷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豐子愷先生學藝術的教師,又是他學宗教的導師。他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還認爲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而弘一法師則住在了第三層上,他住在了第二層上,只能在第二層裏徘徊,有時能去望望第三層的風景,卻不能入,不能真正地進到裏面。

豐子愷先生總是能夠把任何事寫的透徹,就拿吃瓜子這件事來說吧,作者把瓜子的來源、包裝、形狀、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寫了出來。有他嗑瓜子時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時,便會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鹹的香味會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沒有辦法。可再次嚼碎的時候他又會停下來,甚至把瓜子拿到離自己稍遠的地方或轉過身去,但又和朋友閒聊時,又會發現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經吃了好幾粒了。在這之後便對瓜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豐子愷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寫成這樣正是我喜愛豐子愷先生的作品的緣由。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或者,人世並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豐子愷這樣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