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春酒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春酒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酒讀後感6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酒讀後感600字(精選6篇)

  春酒讀後感600字 篇1

《春酒》當作如此讀,我們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麼清晰而美好地在記憶深處招搖,撩惹起我們多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呀。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琦君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爲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具體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爲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着"家鄉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嘆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裏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些內容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啓迪。琦君的多數散文,都以類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筆調,將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本文對母親的描寫尤其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樸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嚐嚐。“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在這裏,母親的慈愛溫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目前。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她駕馭文字得心應手,善於營造雋永溫馨的氛圍。琦君的文字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成就出的精粹與平和,她寫人物、抒情懷,就有了鮮明的寬厚從容和溫柔蘊藉。

琦君認爲: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做到:1、平易;2、淨化;3、蘊藉;4、真摯。我們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這些特徵。琦君善於使用抒情與敘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敘事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在琦君溫婉流暢款款細敘的筆下,得到了極爲傳神的刻畫。

  春酒讀後感600字 篇2

第二次聆聽肖培東老師的課了,依舊是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文章是琦君寫的《春酒》。

上課伊始,就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有個同學沒有椅子坐,肖特用他的睿智化解了這位同學的尷尬,他真誠地和學生說:“請你和老師一起站着學習這篇文章,好嗎?”這樣溫暖的話語,讓學生如沐春風。這樣的氛圍,這樣誠懇的語言,任何人都會想繼續往下交流。

接着,肖特用他那富有磁性的語言,拉開了課堂的帷幕。他用與琦君同鄉的身份導入課,既溫暖又讓學生對這篇文章充滿了好奇:這是一篇怎樣的文章?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全記起來了。而興趣的激起源於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對老師的信任,這就是一位名師的人格魅力。

課堂的第二個環節肖特問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什麼?同學的回答不一:第一個同學說寫了春酒,有個學生回答說不知道,又有一個同學回到說寫了做春酒。顯然,這些同學讀書還不到位。看到這兒,我心裏一急,這就是我平時課堂中經常會出現的現象,學生的回答沒有往自己設想的方向去走的時候,要不直接提示學生思路或剛脆告訴正確答案。肖特並不急,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提示,他說,散文不僅寫事,還抒發了“我”的感情,學生恍然大悟。稍後發言的學生都能把情感表達出來。在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感知中,由表及裏,層層深入。

朗朗的書聲是語文課最動聽的聲音,下一個環節,肖特讓學生找承載作者情感的句子,他做了示範,學生便很有感情地讀了起來。課堂繼續往深處走,肖特又拋了一個問題:標題應該怎麼讀,應讀出什麼味?課堂進行到這兒,學生已經投入到了這篇文章當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做朗讀示範:有思鄉、自豪、平淡中有真情、思念中有悲傷、對童年美好的回憶、遺憾、惋惜……課上到這裏,文章主題已浮出水面:回憶春酒的甜蜜,找不到春酒的遺憾。

課文上到這兒,學生滿懷激情,聽課的老師心潮澎湃,全跟着肖特去到琦君的故鄉,琦君的童年。接着肖特又引導學生找到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在學生積極的活動當中,學生很快找到了這些句子,文章的線索清晰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老師又從修辭等角度帶着學生品讀了這些句子,特別是最後一段的品讀,讓文章的主題得到昇華:憶春酒——悵春酒——找春酒。

整堂課渾然天成,準備不露山水,一節課就這樣自然生成中讓所有人感受到了琦君對童年的甜蜜回憶及成年後對故鄉的惆悵。

這節課下來,我覺得肖老師在教語言,在教文本的語言,他不是在空講琦君家鄉過年的習俗,而是讓學生沉浸琦君的具體明確的語言文字中,去感知挖掘春酒背後深層次的東西。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是在憶苦思甜中完成語文教學的目標與任務。肖老師抓了對課題的朗讀這個環節,讓學生對春酒從表面認識到深刻認識。他對課題朗讀的點播,對承載作者感情句子的賞析,我想,不僅對學生是一種頓悟,對聽課的老師何嘗不是深刻的啓迪呢?原來,優美的散文的文字可以如此推敲,此後,學生或許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注重的不只是情節,更有能夠給讀者留下最直觀感受的文學語言,教會學生在具體的語言中走進文本的`內核。

  春酒讀後感600字 篇3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鄉愁是每一個遠離故鄉漂泊的遊子都無法抹去的情懷。故鄉是你離開後魂牽夢繞的地方,是你走到天涯海角都無法割捨的懷念。離開故鄉越久,故鄉的一切反而越加親切和清晰。琦君的散文《春酒》正是一篇優美的遊子思鄉的散文。《春酒》主要圍繞“我”、阿標叔和母親,講述了作者兒時在家鄉喝春酒、會酒的場景。琦君遠離故鄉幾十年,家鄉的一草一木,故土的風情人物,沒有模糊,反而越加鮮活。琦君曾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春酒》語言樸實無華,卻是飽含深情厚誼。童年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故鄉是一個人最大的牽掛,牽掛家鄉的點點滴滴。琦君爲我們講述了她美好的童年,善良寬容溫馨的母親,熱情好客的阿標叔,民風淳樸的鄉里鄉親,那一碗濃濃的春酒,給予琦君童年多少歡樂,如今又承載遠離故土的琦君多少深深的鄉愁。

琦君兒時的春酒是甘甜的,因爲是在故鄉,有母親,有玩伴,有鄉鄰。如今事過境遷,琦君遠在大洋彼岸,再釀春酒,卻終沒有那濃濃的“家鄉味”。“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這一問,何人能答?琦君1949年離開大陸到了臺北後在美國定居,她爲什麼不能再踏故土、再品春酒?假使又是一年春節時,琦君老人回來了,就真的可以找回“家鄉味”了嗎?母親何在,童年何在,鄉里鄉親何在?鄉愁啊,原來真的是一杯濃濃的酒。

葉落總要歸根,夢中應識歸路,然天若有情天亦老。2006年琦君老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最後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骨灰送回故鄉。琦君歸來吧,故鄉已爲你把大門打開,它就在那靜靜地等你,等你。

  春酒讀後感600字 篇4

琦君曾有感人肺腑的言語:“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生活上儘管早已能適應,而心情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故鄉的一事一物呢?水果蔬菜是家鄉的甜,雞蛋鴨肉是家鄉的鮮……”家鄉的風物無不魂牽夢縈着海外遊子,成爲他們追憶往昔情感之根。

“我”思念故鄉的特產小吃:春酒、糉子、楊梅、桂花滷、桂花茶……尤其是元宵燈花,家家邀飲春酒,是最令人興奮的。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着一大包回家。母親在冬天泡下八寶酒,到喝春酒時,就會請大家共同品嚐,此酒可以補氣、健脾、明目。母親怕“我”貪杯太補,會流鼻血,是不允許我多喝的。每次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我”的嘴巴,但“我”還是偷偷地舔舔指甲縫的八寶酒。

說到這裏,我想起一種老酒,顏色深黃,因此又叫黃酒。這是中國自釀的酒,具有中國民間的科學方法。這種酒有點兒酸,氣味噴香,在酒里加幾個雞蛋,再加些糖那就非常美味可口,可以補心、補血。曾經,我哥哥從紹興帶來一對紹興老酒,說是給父親喝的。我對於這苦老酒,卻是喜歡的,但只能說是喜歡而已。普通的酒味,不外乎辣和甜,這酒卻是焦苦味;普通的酒是白色或黃色或紅色,而這酒卻是黑色的,像藥水似的。聽哥哥說,紹興花雕是十年陳釀,所以這酒非常的濃,而且異常香甜。聽哥哥的朋友說,這酒的醞釀方法很特別,是將已經釀過的高粱,鍋上重炒,再行釀,結果都以爲比平常的酒還好,因其味焦苦而色黑,故叫作苦老酒。苦老酒與外國的白蘭地及葡萄酒、金波酒相比,自然無其名貴,但我所喜歡的還是苦老酒,也不是因爲它的苦味與黑色,而是喜歡它的鄉土風味。

  春酒讀後感600字 篇5

《春酒》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生動展示出家鄉的民俗風情和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深深眷戀。琦君表達的“思鄉懷舊”之情,不同於其他文人的“鄉愁”,她素淡、寧靜,蘊藉、溫潤,以一種洗盡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訴說着對童年、家園的深情。肖老師帶領在場的每一個人體會生動展示民俗風情與思鄉之情的寫法,引領我們感受民風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在課堂上,肖老師氤氳出溫暖、甜蜜、眷戀的情緒氛圍。

聆聽“正道”語文,靜下心來讀語文,讀“春酒”二字。“標題怎麼讀”?這是我的課堂從來沒有過的思考。讀出綿長的思鄉之情;讀出自豪;用平淡之語讀出對家鄉強烈的愛;思念中讀出悲傷;讀出回味與享受;快樂地讀;遺憾地讀;惆悵地讀;陶醉地讀……在學生“多情”的答案裏感受到“標題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學生繪聲繪色地展示着情感,流露着眷戀,走進課文,走近作者,聽衆也陶醉了。

語言是有情感的,支撐情緒的語句是文章精髓,“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於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裏只倒一點點,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裏,酒卻傘灑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這就幾句快樂融融。一句話轉向悲情,“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外表不動聲色,內心波瀾起伏,母親已逝,再也做不出那樣的春酒。整堂課都在陶醉,情感目標體現得淋漓盡致,“此時無聲勝有聲”,語文的魅力就在於此。

  春酒讀後感600字 篇6

《春酒》中有這麼一句話:“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喝酒時划拳吆喝,格外地興高采烈。”

花匠阿標叔爲什麼要那麼賣力地去擦煤氣燈的玻璃罩呢?是他要討好主人嗎?一個問題使得大家興趣盎然,我們很快理解到:他也開心。“興高采烈”寫出了阿標叔的滿足和幸福,同樣“興高采烈”的還有吃酒的鄉親、“我”和母親。家鄉的人不因爲貧窮而自卑,急需錢用,就起個會,喝春酒,問題迎刃而解;也沒有人因爲家境富足而驕傲,借出花廳,大家舉杯暢飲,其樂融融。這就是“我”從小生活的家鄉,這就是“我”耳濡目染的家鄉文化。“我”念念難忘的是相親相愛、和諧融洽的鄉情民風。

不知你注意到了沒有。文中還有這樣一個細節:“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裏只倒了一點點,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留意,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裏,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先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這一典型細節,一是逼真而形象地描繪出童年的“我”的天真、得意、興奮、喜悅的神態與動作,“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活畫出了小孩子得到心愛的寶貝後那種激動、向人炫耀的神情態度。二是寫小花貓的“直舔”與“呼呼地睡覺”,是從側面讚美八寶酒。古人云“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作者的感情,完全能夠用“應對八寶酒,貓猶如此,人何以堪”來形容。文字活潑靈動,誇張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詼諧,兒時的歡樂躍然紙上。“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看似十分隨意的幾筆細節描述,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愛這小姑娘,在故鄉,鄰里之間是如此親密隨和、融洽溫馨。這種溫馨的人際關係和其樂融融的動人意境讓人嚮往不已,而這一切都只包蘊在文中極不起眼的細節描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