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如夢令》讀後感

《如夢令》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導語:讀了李清照的《如夢令》,各位有怎樣的感想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夢令》讀後感,供各位參考。

《如夢令》讀後感

  《如夢令》讀後感(一)

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要知曉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詞的寫法別緻,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爲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爲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如夢令》讀後感(二)

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要知曉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詞的寫法別緻,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爲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爲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如夢令》讀後感(三)

一直以來就對唐詩宋詞情有獨鍾,尤其對宋詞更是偏愛。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描寫的細膩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傑作。

宋代詞人中,我尤其喜歡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脫俗婉約柔美我非常的喜歡,再者她和趙明誠的千古戀情也是我對其人和作品喜歡的重要原因。記得從初中時候起,語文課本里就開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結束,李清照的詞學了大概有十幾首。比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詞句現在想起依然能脫口而出,,這都是中學時代太喜歡死記硬背的功勞,其實對於這些精華的詞句有好多地方當時的我都不太理解。隨着文化知識的積澱,人生閱歷的豐富,逐漸的對於李清照的詞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歡她的詞了。

  《如夢令》讀後感(四)

初冬涼風吹來,夾雜着微微細雨,索性打開窗,任憑南來北往之清爽遍佈身心。

窗外黃昏似有風雨要來,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讀李清照的詞似乎看到這位女詞人帶着憂傷的微笑慢慢走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綽約輕倩的詞句裏,女詞人正在簾內低吟。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女詞人天生聰慧,妙解音律,這些用慣了、用舊了的淺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詞人的手裏極輕巧地便綴成了清新鮮麗的詞句,以極尋常語創造出了不尋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嘆女詞人從早年的幸福生活經歷戰亂、家亡,歷盡生活滄桑,在悽切的生活旅程中尋尋覓覓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傷絕唱。以獨到的功力創作出了南宋詞史上別具一格的“易安體”,更令人慨嘆的是如此嫵媚柔婉的女詞人尚有“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詩句蘊含着的豪邁之氣。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 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如夢令》讀後感(五)

這首惜春之作,歷來評論之人,都是認爲抒發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對大自然的熱愛,認爲對話是在詞人與丫環之間展開--即捲簾人是丫環,丫環的回答:海棠依舊。體現了問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覺得經過細雨驟風之後的海棠依舊盛開。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綠肥紅瘦”以綠代葉,以紅代花,爲常見,然以肥狀葉之茂盛,以瘦狀花之由繁麗而憔悴零落,顯得悽婉,煉字精當,則是修辭上的創新,爲歷代名家所稱頌。

然吳小如先生則有不同看法,認爲此詞系出嫁之後所作,對話是在夫妻之間進行--即捲簾人是其夫趙明誠。先夜夫妻對飲,夫先起,而少女還倦臥未起,便開口問正在捲簾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舊盛開,並未被風雨摧毀。這裏表面上看是惜花,實則隱喻妻子容顏依然嬌好,是溫存體貼之辭。但妻子卻說,你知道麼,你知道麼,只怕是“綠肥紅瘦”了,葉雖然還茂盛,但花已殘了,隱喻青春將逝,容顏將老,似有少婦心事不爲丈夫所知之意。看來自古女人最愁紅顏老去,此話當真不虛,無怪乎美容產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