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曾國藩有感

讀曾國藩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讀曾國藩有感1

我本非文壇大家,也不是經世學者,粗略讀完《曾國藩傳》和《曾國藩家書》之後,心中略有不平之處,有慷慨之氣,因此故作文雅,記錄文字,僅爲自娛耳。

讀曾國藩有感

曾國藩是一代文壇大家,軍事統帥,中興之臣,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買主求安的賣國賊,是封建倫理的衛道士,這一點我們總所周知。

曾國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沒有什麼成就,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自幼飽讀詩書,刻苦鑽研,潛心休學,主張經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這是他以後能夠被賞識重用,官之極品,披堅執銳,叱吒風雲,光宗耀祖的前提條件。

身懷絕學,渴望建功立業,爲國爭光的曾國藩,自己在上京之後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賞識,就必須投其所好,於是委身於唐鑑名下,在一幫士大夫的保薦之下,終於在朝廷能夠爲官做宰,這是他以後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義上的轉折點。

曾國藩在兩次回家奔喪之間,都是臨危受命之際,在忠孝之間他明智做出選擇。由於洪秀全,石達開,楊秀清等人發起的反清農民起義,身處紅塵亂世國運衰弱的他,敢於抓住機遇,操辦湘軍,創立水師,創辦安慶內機械所,設立審案局,跟太平天國將領一決雌雄,他要應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國的重重圍截,而有咸豐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還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戰鬥實力,例如招兵買馬,糧餉問題等。在與之較量中,無論是官場或是戰場,幕僚之間或是兄弟之間,軍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間,總能夠權衡利弊,進退自如,明哲脫身,真不愧爲一代文武梟雄的傑出典範。在天平天國後期,天京破陷之後,位高權重的他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直隸總督,督辦蘇、浙、贛、皖四省軍務,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調遣、指揮。其實在攻破天京之際,作爲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處事圓滑,城府極深,心思縝密的大將之才早就想過是否要成爲第二個趙匡胤,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改弦更張,這一點又體現出了傳統文人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特點。那他又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軍力量,在能夠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麼都可以不要。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國藩變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學思想,這是因爲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祿兩全。

再者,曾國藩殘忍暴虐,湘軍殺怒成性,這是事實。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委曲求全,投降賣國,只求自保,殘害同胞這也是事實。但是我覺得曾國藩本人比起他的學生李鴻章來,無論是才學、修養、治國、平天下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還是不要把曾國藩與李鴻章相提並論,不可同日而語。

  讀曾國藩有感2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20xx年,我正讀大二,雖然專業是歷史,但本科所學畢竟有限,對歷史人物的研究也實在膚淺。有一次到舊書店淘書,不經意發現書架上放着一本嶽麓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李鴻藻兄弟二人編輯而成,收錄曾國藩家書435封,比較全面。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裏反覆詢問收到了沒有?關於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身在象牙塔,年少無知、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再讀《曾國藩家書》,已是畢業之後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壓力責任,有了對工作生活淺顯的思考和感悟。靜夜之時,便常常將《曾國藩家書》置於牀頭,圈圈點點、細細品味。讀書的過程,讓我漸漸瞭解到,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譭譽參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多延續了60多年,但他處理"天津教案"受到榮祿欺騙,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節不保,成爲時人眼中的"賣國賊";他地位顯赫、修養精湛,但他也鎮壓農民起義、手段老辣,被民衆冠以"曾剃頭"的惡名……

當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於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着真知良言,那些關於修身齊家、爲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裏行間書寫着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修爲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比如,關於治學,他力求有志向、有見識、有恆心。他說,"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讓我想到自己讀書時常半途而廢,貌似博覽羣書,實際未通一本、未精一門;更讓我聯想到,讀書治學如此,爲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爲年輕人,我們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長志",往往在業務上"囫圇吞棗"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覺得慚愧?

關於做人,他力求謙虛謹慎、謹言慎行。他說,"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讓我常常反思作爲年輕人,我們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狀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貪圖"安逸自在"而不願經受"艱難困苦",往往在處事上喜歡"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謙虛謹慎、虛懷若谷,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習慣,想來怎能不讓人汗顏?

關於爲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財爲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爲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讓我常常想到,從政做官不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着的一份責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爲榮辱的標誌,更不能心存做官發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於胸懷,他力求心態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煉!

關於忠誠,他力求表裏如一、至誠至真。他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僞,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讓我常常想到坦誠、真誠、忠誠不僅是一個人應有的重要品行,更是爲人做事、贏得認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誠待人,真誠做事,忠誠事業,我們才能在歷史長河裏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開拓波瀾壯闊的明天,贏得大衆的點贊!

關於精神,他力求堅持不懈、昂揚上進。他說,"精神越用越多,陽氣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輕鬆",要"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讓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須時刻保持飽滿向上的"精氣神",不虛度、不耗費每一寸幹事的光陰。這樣,當我們回首人生的時候,纔不會覺得經歷單薄、記憶蒼白,纔會欣慰的感到一路走來、收穫滿滿!

關於家風,他力求克勤克儉、杜絕浪費。他說,"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讓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爲年輕人,貧困時要學會"安貧樂道",富足時要常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必須時刻保持刻苦勤勉、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

關於交往,他力求擇善而交、淨化朋友圈。他說,"道不同不交,諛人者不交,恩怨顛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讓我常常想到,社會即是江湖,往來形形色色,與人交往還需慎之又慎,時時刻刻都要守住底線。

關於言談,他力求老成執重、不信口開河。他說,"道聽途說,聰明的人嘲笑你,無知的人爲之驚駭。驚駭之人最終會弄明白你在騙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發誓他們也會懷疑".讓我常常想到,當今時代通訊便捷,手機在握,人人都是電臺,面對網絡流言、官場傳說,必須嘴上掛起一把鎖,學會辨別真假良莠。

《曾國藩家書》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品讀《家書》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雖然兩次讀它,感觸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舊比較膚淺。但我相信,隨着年齡增長、閱歷漸豐,等我再次品讀它的時候,一定還會有更多更新的感受。這些感受會更深刻、更透徹,可以幫助和指導我們的人生。

  讀曾國藩有感3

晚清的一個晚上,在湖南的曾家老宅裏,只有一間屋子還亮着燈。一個賊在這個屋子的房樑上站着,他是今天下午來到這裏的,他本想晚上下來偷點東西,可是他看見下面有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兒一直沒有睡覺,他在背書,背的什麼書呢?《岳陽樓記》現在的中學課本上也有這篇古文,不算太難背。那個賊認爲“富二代”一般學習都不太用功,小男孩應該學一會兒就去睡覺了,但這個小男孩很有毅力,可是他有點笨,總是背的磕磕絆絆,到了深夜,他還沒有背會。那個賊很困,想:這個笨小子一時半會也背不會,我先睡一會吧。想着想着,他就在房樑上睡着了。

天剛矇矇亮,賊睡醒了看見那個小男孩還在背書,快氣死了,在這個房樑上呆了一晚上還什麼也沒偷到。他跳了下來。小男孩見上面跳下來一個人,先是一愣,然後十分害怕,連話也不敢說。那賊說:“你這個笨小子,這有什麼難背的?,我聽你讀了一晚上都背會了,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說着,他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然後拿起書重重的砸在了小男孩的身上,頭也不回的走了。他被小男孩氣的連偷東西的心情都沒有了。

這個小男孩就是曾國藩。曾國藩小時候並不聰明,但他有毅力,總和自己叫真,背不會書就不能睡覺,考不上舉人接着考,直到成功爲止。他正是憑藉這一點,從最小的七品官做起,慢慢努力往上升官,最後終於成了晚清第一大重臣。

在學習方面我們同樣也要有毅力,比如說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難得不得了的題,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當時我想:算了吧,反正這是一道選做題,既然這麼長時間都沒想出來,就去做其他作業吧。但是,我剛把這道題放到一邊的時候,又想:不行,這雖然是選做題,但它一定是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的,我一定能做出來。想到這裏,我又拿起了那道題,接着想,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我還沒有想出來。又過去了一個小時,我終於想出來了。

不管幹什麼事,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讀曾國藩有感4

讀了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酈波的《曾國藩家訓》(上下),感受頗深,特別是講到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每天持之以恆的踐行,非常受益。結合自身實際,反思自己也存在比較突出的七條問題和惡習。一是抖腳;二是無事看手機;三是不善總結;四是不細心;五是不能從容;六是臆測行事;七是不耐煩。等等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課七條:

1.早起。冬春6點起牀,23點前睡覺,午休1小時。

2.專敬。一是早起後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存在差距。二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後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奮。四是時刻不間斷琢磨從事業務工作。五是嚴以自律,公私分明,時刻與自己的私心作鬥爭。

3.謹言。一是正確領會領導意圖,及時彙報溝通。二是背後莫論人非。三是不當衆批評人。

4.保身。一是節勞。保持專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作間隙運動10分鐘。二是節慾。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三是節飲食。不飲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溫水、一碗黑米粥;晚飯吃中飯一半並不吃肉;飯前喝湯。四是鍛鍊。早起做2次平板支撐、俯臥撐、下蹲各10個;下班後跑步30分鐘及以上;每週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並記錄納入知識體系。二是不看任何參考資料、用手寫文稿的方法檢驗學習成效。

6.讀書留痕。一是讀書不二。二是讀不懂不往下讀。三是每讀一次書須做讀書筆記。四是每月至少讀兩本書,每日至少讀10頁,每讀完一本書須寫讀後感

7.日有所獲。一是用日記反省不足。二是靜坐30分鐘。三是完成一篇文稿、一次公務活動等較大工作量的須在日記進行總結。四是每日梳理所學,並納入知識結構。

  讀曾國藩有感5

讀完曾哥的發跡史,給我最大的感觸莫過於對於自身的自律。曾哥嚴於律己,嚴於律貪,寬以待人。文章雖然主題性比較強,即更多的是褒揚曾哥,而無批評或指點之處,更無失算和負面描寫,讓人不難聯想到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宣傳。但孔大聖人亦有犯錯打盹之時,滌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餘工作以來的諸多困惱,更多的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分。這個確確不是個人能夠擺脫的戾氣,時代使然。一個積極向上的國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於日本死氣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內分的,一種是對於自己現實表現不滿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種就是盲目崇拜物質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對於內心的貪念無法把控。

身邊接觸到的社會人士都是底層百姓,他們能夠體會到社會的艱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們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們是選擇性遺忘。當一個人在步入中年而鮮有成就的時候,他們會給自己的命運定了基調,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只是更多的養家餬口,像尹明善和陳曉這種中年創業少之又少,當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們身邊充滿了對工作和社會的抱怨,充滿着悲觀的.情緒,充滿着潛規則和厚黑學的強大市場擁躉。我們大白紙剛出社會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左右,無論你的蛋有多麼的定,畢竟對於這些你處於未知狀態,未知當然就缺乏判斷力。

拜讀完此書有一個遐念徘徊在腦中,除了身邊的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們跟兩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區別嗎? 做事的還在做事,做人的還在做人,拍馬的也會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馬,也許天上的那朵浮雲就一直沒有換過吧。又或者這就是黃種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訴我們好人就是好人,永遠都是好人,玩飛機的時候也是好人。這種單一的,固化的評判標準,讓我們習慣於英雄式的崇拜。當然這些年愚民也開化了,對於粗野的李雲龍寵愛說明了百姓們更愛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點可以確定,雖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會發自內心的喜歡正直,睿智,海量的人。從這點出發我還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讀曾國藩有感6

“假設A是條件,B是結論

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則A是B的充要條件(充分且必要條件)

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則A是B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則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則A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條件 ”這是幾何學中的關係,同樣適用於生活。如果把“成功”看做結論B。那麼成功的充要條件A是什麼呢?自律、有恆、志向高遠。

今日讀了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堪稱學習、勵志的典範。成功詮釋了一個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祕訣——自律、有恆、志向高遠。

一、自律

曾國藩“出身平常,天賦堪稱同時代大人物中最差,身體也很差。”“年輕時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單是一個秀才就考了將近十年,以致成爲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僅落榜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並沒有氣餒,“回家後一頭鑽進書房,反思自己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找出失敗的原因。”“他找出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曾國藩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關和整體氣勢。”功夫不負有心人,道光十三年當他再次踏上科舉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又中了舉人。並順利一路進入翰林院”。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不僅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尚拙”。正因爲尚拙,他認識到笨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進入翰林院,這裏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說一口難懂的方言、視野狹窄、觀念庸俗、吸菸、浮躁坐不住、愛去菜市口看殺人等。這更堅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堅持每天寫日記規範自己的行爲,並把日記送給朋友傳閱,以達到自律的目的。這是他的成功祕訣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見客,閱理學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遠。

“曾國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裏,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記錄。”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還有一身的壞毛病。爲什麼在官場上如此春風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強。第二目標高遠。他在三十歲提出“學做聖人”的目標。爲此他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矩: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規矩,前三條是爲讀書作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因而這看似關係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曾國藩的讀書特點是:日課有程,持之以恆;博求約守,不拘門戶;提要鉤玄,善於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曾國藩的這些讀書經驗,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曾國藩一介書生起家,創建軍隊,統率羣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續了六十年。他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

三、有恆

曾國藩從開始考秀才之舉就能看出其恆心。不然怎麼會連考近十年?怎麼會在成爲湘鄉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科考。相反沒有恆心早就放棄了,清王朝女歷史就應該重寫了。

再看進入翰林院後他發現同事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習,怎麼辦?他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並以記日記的形式規範自己的行爲。直到暮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記中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爲。六十二歲的他已經功成名就,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依然和他三十歲時一模一樣。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後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難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國藩雖然已經油盡燈枯,仍然勤奮有恆,儘管右眼失明右眼視力也並不好,但她還是在每年處理完公事後讀一點書。有時眼晴實在太疼,就閉目默誦。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沒有停止高強度的工作,也沒有停止自省。”他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的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爲一個超人。值得後人借鑑、崇拜。

我也是一個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開啓自律、有恆、目標高遠之舟起航吧!這是通往成功之門的最直接途徑。

  讀曾國藩有感7

近來讀曾國藩傳記類書籍,很敬佩這位晚清名臣對世事的練達,對天下大勢的預判。時勢造英雄,沒有太平天國之亂,晚清不會出曾國藩,就不會有所謂的“中興”之論。歷史向來很輕佻,玩笑間就把這人間的家國天下給弄的面目全非。

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曾國藩之論可謂確實。太平天國14年,亂了中華半壁江山,異端邪說、殘酷屠戮,有清以來最大的國亂之殤。時至18世紀末,全球文明方興未艾之際,中華民族卻遭受如此慘遇,不能不說文明之頹,民族之禍以此爲甚。

曾國藩忠君之論固然習自千年儒學之教化,然放眼當時的世界,實在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太平天國之逆正是這些自謂大儒的儒學大家教化的結果。儒學眼裏有君,權力之下養儒獨權。儒學最終異化成上位之工具,權力之勢下賞玩兒的優伶戲子。有國學大師如今講國學,還在字挑句論、旁徵博論的讚賞祖宗的英明偉大,殊不知就算一個黃口小兒,集20xx年之時間,話語留存也能摘出幾句人話來。儒學之禍,異端邪說在先,纔會有太平天國愚民造禍於後。

儒學之慘劇於中華民族實在是千年大殤,扼殺了文明的萌芽,終於讓文明胎死腹中,錯過了與世俱進的文明巨流,慘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達一個世紀之久,時到如今餘禍不斷。筆者對當今的國學熱很是反感,循經導軌,翻古引今,實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們自詡的國學大家們,能夠看清如今的文明發展大勢,不再故紙堆裏找出路,然後引經據典的指導今世,中華民族或許會發展的更好。

儒學之妖在於傍權爲美,一個個軟骨頭教化出來的東西,實在是愚昧的妖孽。時到如今,中國還沒有一個學識大家,能夠研究透自17世紀以來,世界文明發展的大潮和未來發展的大勢。動輒還以幾千年所謂的文明自居,簡直是愚昧至極。

曾國藩之遇,是機遇弄人,時勢造勢。於晚清則幸甚,於民族也是一種幸甚。敗頹相比,歷史總算對中華民族不薄,選了一個相對輕一點的。然,假如沒有太平天國之禍,就不會有曾國藩之遇,文明東進,歷史或許改寫。歷史沒有假如,也不會有假如。曾國藩之後,戊戌變法之敗,孫氏黨國登場,中華民族還是沒有趕上文明發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遠奔。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亦即太平天國滅亡三年之後,所謂“中興將帥”之首的曾國藩與其幕僚趙烈文曾作推心置腹的長夜之談。言及晚清之勢,曾曰:“京中來人所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羣,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袴。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曰:“天下治安統一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勢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根本顛仆,而後九州無主,人自爲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曰:“本朝主德正,或不至此。”趙曰:“主德正矣,而食報已不爲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曾國藩哀嘆道:“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社之隕。”

曾國藩之哀實其所幸,一代抱忠大儒,功業與主同腐,也算得償所願。此番談話後,不出趙烈文所料,45年後清亡。國亂也果不出趙烈文所言。曾國藩的宗社之隕卻也不是民族之福,可見歷史的規律與文明發展相輔相成,豈儒學之能爲?

  讀曾國藩有感8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爲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爲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爲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爲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爲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說說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爲利,可通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爲父母買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讀曾國藩有感9

縱觀中華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個個英雄式的人物不計其數,他們有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的衝鋒陷陣,嚇破敵膽,有的官拜一品,開創盛世等等。而我讀完《曾國藩家書》後,越來越欣賞這位清朝後期的第一名臣。

在讀書方面,作爲程朱理學的唯一傳人,他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讀起來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憶學習的時候,曾說自己是一個讀書天賦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別強調一個“靜”字,每次看書不允許任何人去打擾,說到讀書唯有靜才能真正的領悟書中的真諦,讀透書中的文意。而在現在喧囂的環境和社會氛圍中,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被外面的繁華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誘惑所吸引。

“人若有恆,事無不成”是他一身的寫照,我們看一個人時總是看到他的汗水,卻沒有看見他含着淚水依然在奔跑。曾國藩的堅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一日不讀書”,只有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他輝煌傳奇的一生。而現實的世界,堅持已經成了少數成功者的專利,能堅持的人已然不多,當自己回首失敗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這麼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廢導致的失敗呢?

在他給九弟曾國荃的一封書信裏,他寫到“無愧於兄弟”,其實推而廣之,就是他對待家人的態度,無論是兄弟還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絕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數學家,一位文學家。特別是二子曾紀鴻,爲了鼓勵他,他花掉大量的時間和兒子一起學習數學。而現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無暇照顧家庭,或許真的是那樣,但是時間是絕對可以調節的,只要我們用心花時間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