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曾國藩》讀後感1

讀完了這本以史實爲材,又帶一些小說特質的曾國藩傳,感觸很多。曾公是一位讓後人尊敬的偉人。

《曾國藩》讀後感

第一,曾公的識人,培養人的能力。個人感覺跟早年其擔任刑部侍郎有關,通過察言觀色,從言談舉止的細節把握一個人,培養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強大的自律能力。感覺他的這種自律甚至達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記日記,身居高位依舊簡樸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對詩歌字體的磨鍊,名聲顯赫而對妻子始終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對後人的教育堪稱典範。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後代,那個年代,擁有開放的心態,讓後代學習英語,算學。另外,傳於後世的曾國藩家書,看出曾公對家庭的重視。家國事業是要並重的。

第四,曾公對家國的忠誠。在本書末尾,唐老師藉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達了曾公愚忠。的確,個人也感覺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歷史又會是怎樣。但我感覺曾公屬於封建時代的人,其思想有其侷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會建立一個怎樣的王朝,況且,假若其真這麼做了,歷史上還會是現在的曾公嗎?

第五,曾公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一個科舉出身,官職一品的封建社會大官,能夠早早洞悉科舉的弊病,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推進洋務運動,這胸襟與格局讓人欽佩。

還有很多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有些東西只有走過才能更好的體會,哈哈一些讀後感,有失偏頗。

《曾國藩》讀後感2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八年級讀後感:讀《曾國藩家書》後的感想。隨着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爲“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該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可以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着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讀後感《八年級讀後感:讀《曾國藩家書》後的感想》。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現在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曾經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曾經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文明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現在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今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該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纔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纔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衆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爲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後,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曾國藩》讀後感3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他一生勤奮讀書,從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觸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深層積澱。

對於《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

曾國藩的修身表現:爲人表裏一致,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爲自己樹立了一個遠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羣書,用知識充實自己,爲自己的事業儲備,力量。

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爲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裏,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麼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纔有助於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爲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

曾國藩的這些書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曾國藩》讀後感4

讀完曾哥的發跡史,給我最大的感觸莫過於對於自身的自律。曾哥嚴於律己,嚴於律貪,寬以待人。文章雖然主題性比較強,即更多的是褒揚曾哥,而無批評或指點之處,更無失算和負面描寫,讓人不難聯想到中共的政治宣傳。但孔大聖人亦有犯錯打盹之時,滌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餘工作以來的諸多困惱,更多的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分。這個確確不是個人能夠擺脫的戾氣,時代使然。一個積極向上的國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於日本死氣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內分的,一種是對於自己現實表現不滿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種就是盲目崇拜物質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對於內心的貪念無法把控。

身邊接觸到的社會人士都是底層百姓,他們能夠體會到社會的艱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們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們是選擇性遺忘。當一個人在步入中年而鮮有成就的時候,他們會給自己的命運定了基調,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只是更多的養家餬口,像尹明善和陳曉這種中年創業少之又少,當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們身邊充滿了對工作和社會的抱怨,充滿着悲觀的情緒,充滿着潛規則和厚黑學的強大市場擁躉。我們大白紙剛出社會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的左右,無論你的蛋有多麼的定,畢竟對於這些你處於未知狀態,未知當然就缺乏判斷力。

拜讀完此書有一個遐念徘徊在腦中,除了身邊的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們跟兩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區別嗎? 做事的還在做事,做人的還在做人,拍馬的也會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馬,也許天上的那朵浮雲就一直沒有換過吧。又或者這就是黃種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訴我們好人就是好人,永遠都是好人,打飛機的時候也是好人。這種單一的,固化的評判標準,讓我們習慣於英雄式的崇拜。當然這些年愚民也開化了,對於粗野的李雲龍寵愛說明了百姓們更愛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點可以確定,雖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會發自內心的喜歡正直,睿智,海量的人。從這點出發我還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曾國藩》讀後感5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他一生嚴於治軍、治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治理湘軍、洋務運動)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天津教案、鎮壓太平天國)。作爲漢族人,他能在滿清的統治下官至一品,同時言、行、德又爲後人所傳頌。因此,作爲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學識都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其中《曾國藩家書》作爲其代表作,與《傅雷家書》、《一生忠告》並稱三大家書。《曾國藩家書》分爲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爲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須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大約以能立能達爲體,以不怨不憂爲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通,行得通也”

勸學篇中:“蓋世人讀書,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敢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貴之,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塗以擴其只,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當然,曾國藩是功還是過,後人如何評價,歷史終究是客觀和公正的。正如丘吉爾所說:“建築師造就了建築物,建築造就了建築師。”對於曾國藩,歷史造就了曾國藩,曾國藩也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

《曾國藩》讀後感6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衆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頁之後,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鬱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爲二品官,一方面是由於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幹,另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於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爲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爲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臺。其實曾國藩受命爲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爲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於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後,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後,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爲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爲己用;聞有德才併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衆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爲全面、細緻的瞭解,從中受到不少啓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曾國藩》讀後感7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敘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爲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爲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爲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他爲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爲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爲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說,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這也是戰勝太平軍的原因之一)。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爲什麼這時他纔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說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讀後感8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敘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爲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爲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爲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爲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爲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爲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說,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爲什麼這時他纔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說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讀後感9

近日,剛參加完統一考試完畢,不知結果如何,心中着實懸念。雖然說學習不是爲了考試,但也是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所以說無掛懷屬於虛無之談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補習功課或者是攻讀高級,覺得也有不妥之處――這樣僅以此職業書本爲自己所讀,感覺有點書呆子氣了。於是,十年後再讀此書確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對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牽掛,表達兄弟之情,我想我們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謂同胞者)何嘗不應該這樣呢?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同胞者各自成家立業後彼此的關心少了。或者關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牽涉經濟、政治利益時,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們以前所在的集團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給我們重新感受兄弟倫常中的一些同胞之愛啊!

然後,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爲苦。問之吳竹如,雲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爲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可見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將靜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輩唐鑑向曾氏指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一點,我也着實需要學學,如今三十多歲,依然不以靜。更無從如曾公所言時時自悔,洗滌自新了。

這封信在談到爲學時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溫法。這是子思、朱熹等人從熬肉中得到的啓發:肉必須經過這樣的熬,味道纔會全部出來。讀書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再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義之處。對於必讀的經典書籍,這種猛火煮漫火溫的方法值得借鑑。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何嘗不需要借鑑呢?

這封信的另一處主要談到德講誠正、術求專攻。其在信中提到藝多不養家,其實並非藝多的過錯,而是我們人,學藝多了便受到時間等限制而不能,不能專。想想,我這一生學藝倒是不少,到頭來三十出頭還是一事無成啊!

這封信其實還有二處細節之處,一處爲曾公講到自已與家人以後往來信件都以固定的紙張來書寫,以便保存,說明連信紙的規格均有了恆字,以至有了我們如今閱讀的《家書》。我們的一生中,家信、情書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來,確屬不易。信中另一處是常寫日誌或作日記的方法,可以使人進步。當然,這兩處均得持之以恆。其實關於持之以恆一詞應該是我父親在我從小能記事開始用得最多個成語,可是我至今仍然沒有作到這個恆字或者說到今天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恆字。而我父親就做到了而且隨着他老人家年歲的增長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說髒話、不輕浮、舉止穩重

以上這些說明,不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學習,其實我們所應學習之處在我父親已經言傳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歲數裏),我何時能真正體會、運用呢?深思深思。

《曾國藩》讀後感10

看完曾國藩《黑雨》,曾國藩死時黑雨滂沱,結果窗外就淅淅瀝瀝下起雨來。

是該寫篇書評。

其實在看曾書之前,我對這個歷史任務的瞭解只有歷史書上“帶領湘軍擊敗太平軍”,以及創辦“安慶軍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國藩家書》,還記得初中的那位女歷史老師上課時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還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強權,所以《血祭》着實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後,當我連續看完這三本書時,才知道唐浩明寫的曾國藩,真是着實是一部歷史事件小說,幾乎沒有兒女私情,這點與二月河大相徑庭。

二月河的書看起來比較有意思,有趣味,那種君臣關係讓人崇拜。成功多於失敗,往往讓人拍案叫絕。

但唐浩明筆下的曾國藩卻是敗多於成,他的人生坎坷異常。我覺得曾有點象二月河筆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較爲正統、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長式。但雍正身邊的人才較多,切人心所向。曾國藩身邊雖然也是人才濟濟,卻是各自打算盤,雖有極少數與曾一條心,切崇拜其爲人,如彭玉麟。這畢竟是臣與君的分別。

覺得“黑”特別適合曾國藩,這部書的書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學,然後經陳廣敷點醒,予以莊老處世《道德經》、《南華經》。

自古以來,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無論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況是在滿人當朝的漢大員身上。因此當“剪滅長毛”後,曾主動“自剪羽翼”,裁撤湘軍。辦理津案,使他留下罵名;鎮壓太平天國又使歷史學家從各個角度稱辯他的利弊。美名有之,罵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會沒落這個歷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變得晦暗不清,讓人無從評判。

但他是一個忠於主上的大吏,這倒是最貼切的稱謂。另外他的聯及家書,還有書法也流傳下來,翰林苑學士之名還是有實。

康福本來我很看好,不知爲什麼,我非常欣賞在大人物身邊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僕,如二月河傅恆的家僕、康熙身邊的臣子,故康福與曾之間的誤會到死未解,我很爲之遺憾。

曾國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沒有能接替他、輔佐他的,憎國荃稍微強點,但我不喜歡他。

這裏我還是喜歡彭玉麟,是個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