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5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國藩傳》讀後感(精選15篇)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

今日讀了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堪稱學習、勵志的典範。成功詮釋了一個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祕訣——自律、有恆、志向高遠。

  一、自律

曾國藩“出身平常,天賦堪稱同時代大人物中最差,身體也很差。”“年輕時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單是一個秀才就考了將近十年,以致成爲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僅落榜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並沒有氣餒,“回家後一頭鑽進書房,反思自己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找出失敗的原因。”“他找出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曾國藩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關和整體氣勢。”功夫不負有心人,道光十三年當他再次踏上科舉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又中了舉人。並順利一路進入翰林院”。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不僅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尚拙”。正因爲尚拙,他認識到笨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進入翰林院,這裏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說一口難懂的方言、視野狹窄、觀念庸俗、吸菸、浮躁坐不住、愛去菜市口看殺人等。這更堅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堅持每天寫日記規範自己的行爲,並把日記送給朋友傳閱,以達到自律的目的。這是他的成功祕訣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見客,閱理學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遠。

“曾國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裏,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記錄。”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還有一身的壞毛病。爲什麼在官場上如此春風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強。第二目標高遠。他在三十歲提出“學做聖人”的目標。爲此他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矩: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規矩,前三條是爲讀書作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因而這看似關係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曾國藩的讀書特點是:日課有程,持之以恆;博求約守,不拘門戶;提要鉤玄,善於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曾國藩的這些讀書經驗,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曾國藩一介書生起家,創建軍隊,統率羣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續了六十年。他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

  三、有恆

曾國藩從開始考秀才之舉就能看出其恆心。不然怎麼會連考近十年?怎麼會在成爲湘鄉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科考。相反沒有恆心早就放棄了,清王朝女歷史就應該重寫了。

再看進入翰林院後他發現同事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習,怎麼辦?他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並以記日記的形式規範自己的行爲。直到暮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記中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爲。六十二歲的他已經功成名就,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依然和他三十歲時一模一樣。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後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難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國藩雖然已經油盡燈枯,仍然勤奮有恆,儘管右眼失明右眼視力也並不好,但她還是在每年處理完公事後讀一點書。有時眼晴實在太疼,就閉目默誦。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沒有停止高強度的工作,也沒有停止自省。”他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的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爲一個超人。值得後人借鑑、崇拜。

我也是一個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開啓自律、有恆、目標高遠之舟起航吧!這是通往成功之門的最直接途徑。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2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敘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爲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爲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爲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爲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爲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爲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說,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爲什麼這時他纔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說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3

《曾國藩傳》有感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爲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爲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爲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爲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爲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另一方面科學家的腦袋還必須笨,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的。乍一看,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實際上,它表現出一個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不同側面,正所謂"呆子"哲學。我想,曾國藩的治學就是"呆子"哲學的樣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爭,他可能會成爲中國最後一個理子大師。

處於衆說紛紜:可能性交織的岔路口時,爲了不把應該選擇的道路選錯,必須具有洞察未來的內察能力和直觀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講,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學家必須聰明,但是要想從平常被人認爲極普遍明瞭的事物中,從那些連平常所說的腦袋笨的人也容易明瞭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議的疑點,問個爲什麼,並極力闡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這點上有所作爲的人必須是比普通腦袋笨的人更顯得腦袋不開竅的死心眼的人。

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說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爲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腦袋笨的人,由於他的前途籠罩了一層雲霧,反而持樂觀態度,即使遇到難關,他會格外的努力,擺脫困境。腦袋聰明的人,會過於信任自己的腦力。

其結果,當自然顯示給他們的現象與自己想的不一致時,大概會這樣想:是不是自然錯了。另外當出現結果與自己想的相同時,恐怕會把這件要緊的事忘掉,反覆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結果,是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偶爾產生的呢?一開始就斷定行不通的嘗試,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時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並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線索。這些線索也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敢進行嘗試的人無法接觸到的。正如無數所謂的聰明人執迷於永動機的道理。

腦袋聰明的人適合作批評家卻難成爲見諸行動的人。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爲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爲大師。記得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曾經說過:"哦手下成功的認識沒有聰明人,大多是些能夠堅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經理有些只是初中畢業有些曾經是他的汽車司機,可以說不是或者不盡然是聰明才智使他們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堅持。聰明的腦袋容易苛求,但所謂的呆子卻會和適宜的裝傻充楞。正如蘇東坡所說的難得糊塗。

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着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爲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事實上作爲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藏污納垢,否則將不能成爲真正的全國的管家。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正如官場一樣,和周圍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學會糊塗。

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因爲一方的視而不見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裏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改進建議:看得出來她有認真地看這本書,並且對此有深刻地認識。從曾國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邏輯性不夠強,應該把悟出的道理分納歸類,這樣看起來更有條理性。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4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資質平平,身體素質也不好,一生與多種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浮躁,坐不住,愛閒逛串門;爲人傲慢,修養不好,經常和人發生衝突;還有虛僞,順着人情說好話;還有一個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愛看美女;總之長於湖南鄉下的曾國藩,身上的缺點比優點多得多。

曾國藩意識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麼程度呢?曾國藩和父親第六次並肩去考秀才(這是他父親第十七次踏入考場)而曾國藩也考了將近十年,這對父子的趕考經歷在湖南湘鄉都已經“出名”了,成爲了鄉人的笑柄。然而這一次,他父親考中了,曾國藩還是落榜了,不僅如此,他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沒講通,“懸牌批責”相當於在全省示衆,這下曾國藩不僅在湖南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這次對曾國藩的刺激也是極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找出屢戰屢敗的原因。

雖然,曾國藩有着雄心壯志,但上天賜予了他一個不相匹配的大腦。解決自己的雄心與頭腦的差距,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麼做的呢?他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他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麼只要從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國藩再次踏上了科舉之路,這一次,曾國藩並沒有像以前那樣急於下筆,而是先靜坐思考半小時,在胸中構思好了整體脈絡,然後才一股一股地展開,最後在文筆上細細打磨。果然,這一次曾國藩摸對了考場作文的門路,中了秀才,一雪前恥。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他又中了舉人,最後曾國藩一路考進了翰林院。

考學之路的不順利也是曾國藩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從小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曾國藩的仕途之路也並不順利,一沒背景,二沒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經營,但正是因爲有之前的這些經歷,他面對將來的困難也並沒有那麼脆弱,一次一次從磨難中站起來,最終到達自己人生的巔峯。另外一點,曾國藩知識自己天資並不高,作爲一個笨人,他發現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處。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失敗比贏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逆商”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道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難繞着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結果就是走不遠。

可見,在人成長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須的,不然長大了也是顆玻璃心,遇到點事兒就不堪一擊。另外,做事要有腳踏實地的態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聰明,走捷徑,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事,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圓滿。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5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衆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頁之後,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鬱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爲二品官,一方面是由於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幹,另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於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爲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爲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臺。其實曾國藩受命爲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爲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於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後,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後,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爲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爲己用;聞有德才併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衆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爲全面、細緻的瞭解,從中受到不少啓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6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讀過了,大一時又看了一遍。 這本書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 探究了其內心的負荷與無奈。裏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爲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在閱讀了《曾國藩傳》之後,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儘管他服務的是那個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曾國藩是個真正的學者,從他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二歲致力於朱理學,再到三十八歲編成《曾氏家訓》,貫穿了其不斷拜師不斷學習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後半生雖不斷征戰,且經歷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與學習。每日堅持寫讀書筆記,檢討自己的行爲,並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曾家雖屢次封侯,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很嚴,教育子女更是中國近現代的典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在教育上選拔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後,首先組織修復江南貢院,招賢納士。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後提拔了趙烈文、黃翼開、薛福成等一批對日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幕僚。不僅如此,曾國藩也是識才的伯樂。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創建了金陵書局,不僅翻譯和出版國內經典典籍,還翻譯了一大批國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書籍,爲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攻打平天國之前, 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旗兵是不行的。於是就立即另起爐竈,在湖南籌辦湘軍。他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不惜重金加強軍備。由於湘軍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便克服重重困難,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它不輕易出師作戰,這也爲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爲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後來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次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他購買國外儀器設備,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新。雖然最終他發起的洋務運動沒能突破封建統治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爲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 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爲官場的聖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爲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 縱觀他的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後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7

最早把這本書列到必讀清單裏面,是受到白巖鬆的影響,白巖鬆的一段話令我非常好奇。他說:“在《曾國藩》這套書裏頭,讓我看到了最爲複雜的人性,有讓我最爲尊敬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鑽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複雜,讓我對人,對人性有了更充分的瞭解。”因爲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麼一個複雜法?

讀完《曾國藩傳》,對我啓發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曾國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過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舉之路,曾國藩本人的天資連一般都談不上,更不用說聰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最紮實徹底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講究“拙誠”,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依靠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邏輯思維創始人羅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們很多007學員,都是以日更來死磕自己。

吳軍說“人的成就,都不在於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於結了多少次尾”。我們通常定計劃容易,開頭也很多。但能夠有恆心的,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願意下笨功夫,不願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開頭,沒有結果。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沒有恆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來死磕自己。

二是:曾國藩善於自省。年輕時,曾國藩也有很多缺點和毛病,並且知識面很窄,眼界見識也不高,他通過寫日記天天自省,高度自律,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再一次證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官場的失利也讓他痛定思痛。寫信給各位好朋友,讓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自己來了一場中年變革,爲後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們007的戰友,很多人堅持冥想,也都是善於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堅持寫“”每天三件事”,裏面有一個小確幸,讓我提升了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還有個昨日收穫,讓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缺點。

曾國藩也是在自省中瞭解了人性的複雜,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行事過於放蕩的人,表面上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最後曾國藩用誘之以名,攏之以利,網絡天下英才,擴大鞏固湘軍,完成了他的“中年變法”。

對這一點我感觸最深,最主要是因爲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也一直是曾國藩說那個方剛之人,做什麼就憑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爲是的觀點。在工作上,不喜歡公司那些討好領導的人,覺得任何時候以實力說話,以至於在職場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裏,也是暴脾氣,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臉紅脖子粗,說話聲音也很大,方剛之氣溢於顏表,很多時候,也讓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三是:曾國藩對於詆譭自己,謾罵自己的人態度。

文中說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見一個人都要談論他與曾國藩的前前後後,然後每次談論都必大罵曾國藩。跟部下,朋友吃飯也是頓頓破口大罵他。

對於左宗堂的不斷攻擊,他做出的反應是,第一,要求朋友們及家人不要回擊左宗棠,避免火上澆油,反而鼓勵他們儘量與左宗棠搞好關係。

第二,對左宗棠的攻擊不聞不問,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聽不下去了,告訴他左宗堂是如何罵他的時候,曾國藩都是不溫不火,你可以說他達觀,也可以說他淡然,也可以說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於天下,不必浪費精力與左宗棠爭這些口舌。

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很多時候,做不到這麼坦然。對別人的辱罵,誤解,我們總是要和他辯一個高低,爭下這口氣,更有甚至還會撕破臉。

最後,以曾國番家書中,本人最喜歡的金句作爲結束語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8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後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山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來的《曾國潘傳》後,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爲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徵。除此之外,蕭一山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並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麼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峯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熱愛書文,後來隻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並且在京師任職,年僅3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來,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鬥中磨鍊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爲平定動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藉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爲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爲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爲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准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於當朝聖上,可謂是無愧於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於自己的後輩更是有着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着:"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着:"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瞭解了爲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纔可以有所作爲,富貴功名只是過眼雲煙,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纔是最爲重要的;二是爲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爲爲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於心,鞭策自我。可以毫無誇大地說,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後輩有着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爲人處世,治學爲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爲擁有悠悠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爲一名鐵警後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恆,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鬥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霧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衝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爲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9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曾國藩的書,覺得不錯,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曾國藩被稱作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關於所謂四大,我查了一下,有兩種說法,一說: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說: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看起來曾國藩作爲所謂中興名臣之首是沒有爭議的。實際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與曾國藩年齡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鴻章比曾國藩小了12歲,算是晚輩,張之洞則又比李鴻章小了15歲。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謂四大也不過是後人主觀給起的名號罷了。

從人物關係上來說,是曾國藩創建了湘軍,胡、左、彭都出自於湘軍,多少得到過曾國藩的提攜和推薦,後來才逐漸自立門戶,而李鴻章更是在曾國藩家當過幕僚,算是曾的學生。

曾國藩最後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級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說位極人臣,而李鴻章、左宗棠後來也不過是一等伯爵,可見曾的江湖地位,當然從跟皇室的關係上可能李鴻章更進一步,這也主要是兩人的爲人處事方式不同。順便回顧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劃分,也就是說在除了清滿族只給自己皇室宗親保留的王公級別的爵位外,曾國藩在對漢人始終有防備心和小氣吝嗇的大清朝已經做到了當官的極致。

回到本書,作者非常詳盡的講述了曾國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績以及自始至終的志向和心路歷程,曾國藩可以說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幾近完人,我覺得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曾國藩不是那種天賦異稟從小就開掛的人,而是一個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國藩資質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堅守取勝。這給人以欲揚先抑的感覺,試想一下,單是這份考了六次不中後還沒有崩潰的執着與堅韌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還能在第六次不中後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總結自己之前不足的這份越挫越勇的強大內心,並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訣,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七次終於得中,並且在次年就接連中了舉人,可見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來就是一個天性堅守,耐得心煩的人,這在他後來的領軍過程的成功中也能體現出來。

然後,進京官後,曾國藩發現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不足,在學識上的淺薄和品行上的鄙陋,於是立志做聖人,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後來真的就成爲了儒家理學大家,實在令人佩服。據說他甚至還是毛爺爺的精神偶像,畢竟都是湖南人。

曾國藩平生嚴於律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錯,他培養和提攜了很多人才,也算是爲國家做了很多的貢獻。他的格局很大,不太關注私利,不過也並非那種“衆人皆醉我獨醒”式的清官和高潔之士,而是既能入世也能出世,畢竟活在晚清那種昏庸混亂的朝代,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不可能的,也只有放鬆一些細節,纔有機會做自己本心想做的利國利民的事情。

曾國藩平生的兩大功績主要體現在平定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運動。前者可以說是給大清朝續命,後者則是爲後世之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建造了中國第一艘現代戰船,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學堂,還提議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洋學生。總體來說他的功遠大於過。

書的後半部分講述了曾國藩晚年經歷的也是讓他背上“賣國賊”標籤的天津教案,不得不說,在一個昏庸落後孱弱的國家,誰去出面處理這件事也討不了好,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外交的。要麼先認慫但要吃恥而後勇,早晚要把丟掉的面子和裏子再掙回來,要麼就是拼命的打法,不管代價與後果如何反正就是拼了,至於孰對孰錯,就只有歷史能夠回答了。

最後,曾國藩在回認兩江總督位上因病去世,享年僅62歲,依作者講,他很大程度上是累死的,曾國藩一生也算是爲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拼盡了全力,只是大廈將傾,個人的力量能延遲一會已經是不易了。功過後人評,我覺得曾國藩還是很值得尊敬的和學習,有機會再看看別的關於他的書。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0

一直對曾國藩的生平很感興趣,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就這樣一個人,我們應該怎麼解讀呢。

推薦《曾國藩傳》的羅振宇老師說:曾國藩特別普通,出身平凡、缺點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這種平凡蛻變的過程,對絕大多數人都有借鑑意義。我也想借鑑一下,於是便開始了閱讀《曾國藩傳》。

曾國藩從小很努力學習,他在湖南老家的嶽麓書院學習一年半,參加湖南鄉試,之後中了舉人,後來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試時卻名落孫山。後來他在父親的鼓勵下,留在京城,發奮攻讀,但是後來也沒有考中,家裏也沒有能力供他繼續留在京城。

但是對於考場失利,父親並沒有責備他。回家後他將自己關在書房裏一直苦讀,他又一次踏上了進京的道路,家人借錢爲他湊足了路費。這一次他沒有讓父母失望,他中了進士。這一下他讓父母揚眉吐氣,因爲這時的曾家六百年沒有出過一個進士,但是這並沒有讓曾國藩滿足。再後來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御筆硃批,得到了一個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的傳奇故事。

讀完《曾國藩傳》我的感受是曾國藩是一個特別厲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並沒有考中狀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爲了他的目標不斷苦讀,最終黃天不負有心人,儘管後來的曾國藩被人們批判過,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曾國藩作爲接受傳統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爲清朝鞠躬盡瘁。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個內心光明的人。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1

雖是囫圇吞棗式讀完第一次,卻也是獲益良多。以前瞭解甚少,讀完卻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無論從學識、人品、性格還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觸最深之處有五:一是其立志做聖人之後,幾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對於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於江湖,相比於左,足現其胸懷;三是對於大局的思考以及當前形勢的預判及把握,足見其格局;四是其開放的心態以及對知識的學以致用;五是其與家人及朋友的聯繫,書信的往來,也讓我佩服。

喜歡讀人物傳記,正是喜歡從別人的人生閱歷,去提取豐富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讀完已經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這是值得多翻閱的一本書。不過讀來可以覺察,作者寫作中的個人感情色彩還是很濃的。

最後,也發現了歷史的瞭解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切入,正如這之前對於太平天國的瞭解就知之甚少,只有歷史書上學到的,只知道被鎮壓而失敗,所帶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國一方。而從本書所處的角度,卻讓我認識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讀本書最大的一收穫。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2

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薦閱讀《曾國藩傳》。歷史上有兩位聖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陽明,一位曾國藩,之前我就在搜索關於他們的好書。所以我知道後立即購買下載。

這本書是剛出版的,作者張宏傑老師,歷史博士,他之前已寫過幾本關於曾國藩的書,都得到了好評。這本書讀起來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經過考據,並標註出處,所以人物還原的真實性很強。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並一口氣在兩天內讀完。看後我認識到這幾點,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國藩天資平平,甚至可以說笨拙,有個細節,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書,最後小偷背熟了,他還在背。他的不尋常在於不退縮不放棄,相信勤能補挫、滴水穿石,以勤奮和時間補充短板,最終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2、成就的背後是方法與堅持。曾國藩入翰林後,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歸納後就是寫日記、早起、靜坐、讀書不二、謹言、保身、記筆記、做文章、練字。曾國藩剛入官場,發現自己靜不下來,每天都耗在交際往來中,沒有時間讀書。後來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這十二條軍規。他寫日記主要是自省,這些日記也流傳至今,被今人推崇。讀書不二,我也有感觸,如果難懂或不感興趣的書,我就會放下,久之,始終難以看完。這些立誓曾日日踐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斷,周而復始,逐漸將他塑造成各方面都傑出的聖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剛入官場,曾國藩就像一位憤青,鄙夷官場陋習,不屑爲伍,所以做事說話又剛又直,導致與官場不相容,結果讓他處處受挫。後來他悟到,水至清則無魚,在不忘原則的基礎上,以柔克剛,順勢而爲,這些改變讓他逐漸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關於曾的品格有段記載,左宗棠是曾提攜的,按理應該感恩,但後來左與他交惡,處處相對,但曾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以德報怨,最後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國藩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所以在對陣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採取了“結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穩打穩紮,以時間和空間贏得了最後勝利。

5、有遠見。他在當時的環境能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在於先進的科技,並將認識轉化爲行動,推動洋務運動,建立安慶軍械所和江南造船局,並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3

我們這些人,對曾國藩總有一種複雜的感情阻隔。曾國藩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雙手沾滿了人民鮮血的劊子手。

年長以後,我開始對這種印象產生疑惑,因爲有許多事實證明,這種單一的社會評價包含着極大的不公正,從而促使我去積極搜索有關文獻和資料,特別是在仔細閱讀了《曾國藩傳》後,對他有了一些客觀正確的認識。

曾國藩出身貧寒,以並不超絕的資質,完成了偉大的功業。他的家書、日記、書信、文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成名的人物,都受過他的思想薰陶,梁啓超和毛澤東對曾氏就傾心推崇,而蔣介石對他更是頂禮膜拜,認爲曾國藩爲人之道,“足爲吾人之師資。”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拋開階級立場而言,曾國藩確實是中華歷史上具有強健人格的少數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體現着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譬如說胸懷大志、清正廉潔、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儉節約之品德,更值得時下我國國民借鑑和發揚。

曾國藩一生生活簡樸。他自己衣着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媳婦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曾國藩的節儉還表現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認爲,日常持家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如他在給四弟的信中寫道:“弟爲餘料理家事,總以‘儉’字爲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訣也。”對待兒子,更是不厭其煩,悉心教導,反對奢華;他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反觀當前我們中國,國人似乎正在失去中華民族一貫擁有的“節儉”的傳統美德,奢侈之風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費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或許有人要說,勤儉節約這樣的小事情算不上什麼大問題,不值得重視。時代發展了,多花費一點無可厚非。殊不知,節儉並非省錢這樣的小事,它關乎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乎一個人的功名事業,甚至身家性命。因此,節儉是永恆的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爲鑑,可以明自我。曾國藩以“儉”字行之終身,毫無更改。我們應該以曾國藩爲榜樣,從小事做起,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讓“節儉”這朵美麗之花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4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便是《資治通鑑》的由來。讀人物傳記,也是求在茫茫過往中窺見一縷善意的光輝,然後平心靜氣,修身養性的過程。

曾國藩不同於後來的李鴻章、梁啓超等人,他的一生,起點極低。他智力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他身體稟賦很差,一身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更差勁的是,他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但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與其說他生來便是模範,不如說他是每個平凡卻不甘平庸的人的縮影。可恰恰是他這樣,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無所有的男一,在旁觀者的默哀注視下,卻憑自己一招一式不斷累積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巔,這樣普通又落俗的人設,才最最戳人心窩。畢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數。由此見得,曾國藩的進階之道,何嘗不是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尋的應試或是職場生存之道?

作爲一箇中學生,我很樂意談談曾國藩的一生於我們學習有何借鑑之處。

最想談的是努力。亦可分爲勇於承認努力和敢於努力兩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後的狀元採訪,把自己說得是個不靠什麼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績的頂級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賦異稟這一可能,那爲什麼狀元們,括弧所有人,都不願承認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與笨掛鉤,而誰又願意每天在腦袋上頂個“笨”字沉迷刷題,生人勿進呢?其實努力的人才是聰明人。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學習的捷徑的,那誰先開始走路,誰便握有勝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認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輕鬆同時也可獲得衆人的監督,而所謂衆人亦會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這也是爲什麼大家看不慣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許多執着於“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發現無從下手。因爲努力其實是一種能力。不僅要想努力,更要會努力。曾國藩深諳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與腳踏實地才能給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他讀書是笨辦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決不開始下一本。不是鼓勵這種方法,而是讚揚他這種銖而累,寸而積的信念。寫到這兒,已經有點像心靈雞湯了。的確,努力這話題太大,談着談着便有種給人畫了一張大餅的感覺。那實際究竟該如何操作呢?

曾國藩同樣給予了我們答案。我們可以自由發揮。總覺得莊子的齊物觀有另一種解讀。泰山大,而螻蟻小,但有時用着的卻是衆人眼中效用較小的螻蟻。天下萬物各司其職,故可說是齊物。同樣,我們學習,一定是功利心極強的考點一二三嗎?曾國藩在翰林院時考試,不同於其他人般平日縱情高歌,考前臨時抱佛腳,他得益於考秀才前的腳踏實地精神,而輕鬆了很多。所以,知識的積累努力的邊界無邊無涯,我們自由發揮橫衝直撞,終歸會在將來有一天付諸回報。

《曾國藩傳》教導我們的絕對不止這些,有些史越讀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辯越明白。

  《曾國藩傳》讀後感 篇15

近日,在翻看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時,心中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來,那便索性花點時間記錄成文字。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書信集《曾國藩家書》更是爲世人所稱道。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賢,年輕時也有過彷徨、有過迷茫,有着每個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滿身陋習。

曾國藩與他的父親曾麟書是科舉湘鄉考場上的一對"名人",而得名的緣由卻是雙雙屢次名落孫山,曾麟書連考了十六次,連個秀才都沒中,被時人戲稱爲"老童生"。而曾國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纔在榜單的角落裏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還曾被公然作爲反面教材來批駁。文人面對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沒有足夠的韌性,怕是早就棄了仕途,從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記"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祖訓的曾國藩,也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我雖有滿腔的雄心與進取心,可奈何沒有與之匹配的聰明才智。可最關鍵的一點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服輸,而是越挫越勇,愈發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後,馬上"聯捷"成了舉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後平步青雲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對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路,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走過每一步,該以怎麼樣的心態去過好眼下的每一天?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總歸來講人生在世當有目標,並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達成,哪怕荊棘鋪路、困難重重。苦難和敵人,在人們的想象中,往往被無限地放大。當你真正提起勇氣,直面正視它時,也許就會發現它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很多時候,你最需要戰勝的也許就是自己的陋習,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與血肉融爲一體,想要驅除難上加難。以曾國藩的經驗論,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燒大多無濟於事,而應溫火慢燉在日積月累中悄然改變,如能再佐以親友、師長的外力監督,定可藥到病除。

一生所願,唯內心的寧靜與相對的自由。我明白這不是願望,而是奢望,想要內心寧靜,需親人安康、生活無憂、諸事順遂,還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心境;想要相對的自由,需紮實的專業技能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將愛好發揮到極致並以此爲生,從容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順應時代潮流,而非被裹挾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夠堅持本心,面對名利場的諸般誘惑巋然不動的大聖人算得上鳳毛麟角。可作爲普通人來說,也該堅持內心的原則,切不可在衝刺目標時迷失方向、不辨西東。有句話說得非常好:"趕路的人,爲了遠方的目標,無意留心沿路的風光。許多其實並不比你追尋的東西遜色的路邊風物,被你輕易地忽略過去了,待我們多年後明白過來時,已追悔莫及。而當你把趕路的心態換成散步的心態,你就會發覺,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貧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敗也有味;熱戀有味,失戀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這時候,你纔會恍然明白,你夢想中的東西其實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後餘生中,能夠珍惜時光,做到堅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見自己的樂趣所在,並溫火慢燉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