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南明史》讀後感大綱

《南明史》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南明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南明史》讀後感

《南明史》讀後感1

明朝雖承祚二百餘年,可是總給人一路跌跌撞撞的感覺。偌大一個帝國,近三百年間,竟幾無盛世,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一直困擾。邊務固然是大問題,先有瓦剌後有滿清,沿海的倭寇海盜也不停鬧騰;內廷也很少消停,懸案一直不斷,文官集團不斷分化內鬥。先人已有很多評敘述,基本的觀點是明朝實亡於黨爭。在此不必贅述,僅就司徒琳一書,談部分讀後感。

司徒琳的《南明史》幾乎是國外第一本有關南明歷史的專門著作。本書以她在哈佛的博士論文爲底稿,增減部分史料,而後,專門到臺灣(彼時大陸尚未開放)逐一對所採信之史料進行再次的去僞存真,於論文完成之後十年乃成。書的篇幅不足二百頁(不包括前言和參考文獻),卻全無贅言,稱得上是字字珠璣。統觀此書,或可窺得國外歷史研究之一二特色。

首先,非常注重大尺度上對歷史脈絡的把握。這點上有些大歷史的意思,實際的行文來看,也確實接近黃仁宇的作品。當然,由於我只讀過譯本,所以不能確認兩作者的行文方式或者敘事風格接近或者相同。

第二,對於作者歷史觀點的闡發非常到位。雖然沒有讀原文,但是我相信作者在語義的重述方面應該是很花力氣的。其觀點在除在前言中詳細說明之外,在每一章都會強調和重述。

第三,並非事無鉅細,但對關鍵細節的把握非常準確,描述時捨得花大篇幅。並且很注重相關的背景介紹,比如在介紹鄭氏時,對鄭氏的發家有一段背景的梳理。

第四,史實的篇幅和議論的篇幅各佔約一半,仍有學位論文的影子。因爲學位論文是不可能讓提交者只羅列文獻調研結果的,必須要有通讀史料之後的觀點。

在寫這段讀後感的時候,已經開始讀顧誠的《南明史》。顧先生的書比司徒琳的晚二十年,相對來說所佔有的史料更是較司徒琳豐富,故而其著作篇幅幾乎是司徒琳的五倍。顧先生的.作品同樣是引證豐富,撰寫時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並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標準對不同的史料予以採信。值得一提的是,兩著作對於南明史的斷代並不相同,起至時間都有稍稍差距。這或是南明史研究一個懸而未決之問題。

最後,司徒琳其書,貌似比較冷門,國內版本較少,我(當時)沒有找到電子版。

《南明史》讀後感2

顧誠先生花費十年寒暑編寫的《南明史》猶如一罈醇酒,酒醒之後也回味無窮,如果現在的圖書還是竹簡製作的,那我可真要“韋編三絕”嘍。南明史不堪回首,忠臣義士、國賊漢奸汗牛充棟,欺詐、背叛、血淚、無恥、民族氣節,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與民族劣根統統體現在這二十年中。

顧誠先生對明清鼎革之際歷史人物的評價深得我心。

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他的英名和業績永遠光照史冊,激勵後世人民爲反對壓迫和民族征服而獻身。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在南明爲數衆多的人物中,張煌言的地位並不顯赫,然而在長達二十年的抗清鬥爭中,他歷盡了艱難險阻,處處以大局爲重,幾乎是一位無可挑剔的完人。黃宗羲爲他撰墓誌銘說:“今公已爲千載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餘屈身養母,戔戔自附於晉之處士,未知後之人其許我否也”可謂定評。

何騰蛟被俘後堅貞不屈,保持了民族氣節,應當肯定。但縱觀他的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瞿式耜、張同敞寧可束手待斃也不轉移。究其心理狀態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南明前途已經失去了信心。其次,根深蒂固的儒家成仁取義思想也促使他們選擇了這條道路。與其趁清軍未到之時離開桂林也改變不了即將坍塌的大廈,不如待清軍入城後,以忠臣烈士的形象博個青史留名。儘管這種坐以待斃的做法多少顯得迂腐,還是應當承認瞿式耜、張同敞的從容就義比起那些貪生怕死的降清派和遁入空門、藏之深山的所謂遺民更高潔得多,理應受到後世的敬仰。

敬佩之餘,也有個人看法。

第一:顧誠先生否認李巖的存在,我認爲李巖這個人還是存在的。《南明史》不應讓出現於崇禎十四年到崇禎十七年之間,對明末農民戰爭起過重大作用,對大順政權的興衰起過關鍵作用的“李公子”置身事外。李自成的政治才幹也認識不到籠絡士人、招撫百姓的重要性,更加不可能認識到利用民間輿論——“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不能在關中立足,與牛金星卑鄙地誣陷李巖,李自成錯殺李巖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假使李巖能夠順利領兵兩萬平定河南,爲關中打下一片戰略緩衝地帶,潼關之役多鐸也不可能全無後顧之憂地與李自成作戰。

第二:顧誠先生認爲史可法不應該起初打算擁立潞藩,而應該直接擁立福藩。顧誠先生的想法應該說不無道理,但是僅僅因爲迅速擁立福藩就可以迅速確立南明政權領導核心?完全不可能,一個封建政權的成敗與最高領導人的關係非常大,甚至可以說一個團體的“領軍人物”確定這個團體事業的成敗。福王素質之差,不可能是中興之主。在崇禎太子下落不明的情況下,不管立誰都會出現“泓光太子”案,南明統治核心都要受影響。南明依靠史可法一班腐儒,敗亡是早晚的事。

罷矣,罷矣。

南明史正面三人:堵胤錫、李定國、張煌言。

南明史負面三人:阮大鋮、吳三桂、朱由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