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範文大綱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閱讀了他的《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讀過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本拿起來能夠讓你一口氣讀下去,但又能給你很多啓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範文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爲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爲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爲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爲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小學一年級與高中三年級的課堂基本上沒有了差異,甚至還正好顛倒。一年級的課堂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高三的課堂老師仍然生怕學生沒學懂,把學生當成毫無理解能力的白癡(雖主觀上出於好意,但實際上就是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淺顯的知識點都要反覆講解。

3.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裏,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爲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說,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不像是我們很多教育學者顯得那麼“高深”、“淵博”,將一些本來很有血肉的教育現象或實踐,抽象成連自己都理解困難的教育理論),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啓發!這樣的教育專家纔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繫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