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大綱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忠豪。本書主要講述了,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1

提起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相信大部分的語文老師都會表示贊同,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像葉聖陶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一“載體”或“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然而,雖然我們的老師們認可了這一理念,但真的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卻依然是在教“課文”,教學目標主要指向課文思想內容的討論,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們能總結的最多也是課文的思想內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穫。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內容分析式的教學模式說再見,對於大部分的語文老師來說還是一件難事。因爲我們語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課文,至於老師們究竟要教什麼,除了課後的生字詞之外,老師們真的是無從把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着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彙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

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

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實際上,在這四類問題中,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許是當下老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關於這一方面,吳忠豪教授認爲,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拼音、漢字、常用詞語、常用句子,標點符號,簡單的修辭,常用的文體等;

(2)語文學習方法:理解詞語句子,領會文章主要內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達順序,各種文體的閱讀,除了讀的方法,還有寫的方法和聽說的方法等;

(3)學習習慣:預習,使用工具書,積累摘錄詞句,質疑提問,收集資料,細心觀察生活,收聽廣播電視,看書讀報等。

當然語文課程內容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教育內容,好在現在每篇課文對人文教育內容規定非常明確,不需要我們進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吳忠豪教授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來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爲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應有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美國的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爲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也選擇了一個個前後對比的生動的案例,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讓我們知道了,教學目標的確定不能僅僅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不能侷限於教師對文本的主觀解讀,也不能只考慮年段的目標要求,而是要以學生爲本,要嚴格按照兒童認識規律來確定,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

但實際上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讓老師們能夠有效地選擇教學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這直接與老師們的個人水平有關,與老師們的備課深度有關,與老師們的教學態度有關。在當下的課堂上,老師們的教學還是在跟着感覺走,跟着教參走。如果連我們的教學參考書都無法準確地說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還能要求我們的一線教師從個人的教學經驗中來確定出有效的教學目標呢?實際上,不只是我們的一線教師,從《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國培骨幹班的骨幹老師們也無法做到這一點,雖然每個案例我們都能看到老師們的改進、進步,但要知道的是,這可是在專家的直接指導下才有的改變,如果沒有了專家的指導,這些骨幹教師們又能否做到如此巨大的進步呢?答案可想而知。

在書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教學案例,執教者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稱讚》一課。教師在按照常規思路寫好教學設計即將實施時,發現即將授課的班級已經上過這一課了。權衡再三,執教老師許曉玲決定仍上這一課,但是推翻原有教學設計,上了一節單純的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具體到這節課,許老師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連續關係句羣的內在規則,將知識轉化爲技能”。在教學中,老師首先出示課文中的例句,幫助學生認識到例句中的兩句話句序不能調換。然後告訴學生“這些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連接在一起,句子的前後順序是不能顛倒的,這樣的一羣句子我們把它叫做連續句羣。”之後,老師出示一些課文以外的句子讓學生判斷哪些是連續句羣,又讓學生進行排列句子順序的練習,最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學寫句羣。

這一教學案例在國培班學員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贊成,有反對,有疑惑。反對者認爲“把語文課上得像數學課一樣,太機械了,不符合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指導專家唐懋龍則堅信“讓學生擁有紮實的語文基本功,是對學生最大的人文關懷”。究竟孰是孰非?難以下定論。但值得質疑的是:跟二年級學生教授“連續句羣”這個概念是否合適。關於句羣的概念應該說是比較複雜的,如果教師自身概念不清,會不會對學生產生一些誤導呢?此外,像這樣的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如果把握不好訓練的度的話,很有可能會把學生拖入“題海”之中,讓語文學習變得寡然無味。這節課基本上脫離了課文教學,甚至可以說課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雖然從課堂實錄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但這樣一個特例不足以說明語文單項技能訓練課存在的必要性,客觀地說,這種課型還有待檢驗。

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也可以明瞭,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是何其難!試想,連我們全國的骨幹教師們都無法做到的事,又如何能奢望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做到呢?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纔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2

去年,在參加“省陪”計劃時,我見到了吳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講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爲什麼語文老師“出力不討好”,懂得了語文老師應該幹語文該乾的事情,清楚了語文成績不佳的原因。於是,我開始咀嚼他講座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每一個例子。於是,我開始購買他的書籍,仔細品讀。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我近段時間一直在讀的吳教授的書。這本書從“語文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四個章節講解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這本書是2010年秋季“國培計劃”中的12個研討課例,這些課例是老師們最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是由學員們提出,在吳教授的指導下由學員們自己解決。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就像葉聖陶老人說的課文只是一個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者“例子”來教學生學習語文。

從這本書中,我還讀懂了什麼是“集體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節“理解”與“運用”並重的閱讀教學,他們提出這個問題,開始主題研究,先定一位老師基於個人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再團隊研討,在研討的基礎上,做課的老師在設計教案,上課,然後再研討,在實踐與反思的基礎上再上課,再點評。在每一次的研討、上課中,吳忠豪教授都親自精細指導。在這樣的團隊中,他們既分工細緻又合作緊密,這樣的“集體力量”既緊張而又不忙亂,每一位學員都參與其中,收益較多。這就是使我想起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的諺語:衆人拾柴火焰高。線多搓繩挑千斤。團結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如果我們能這樣組成一個個由專家帶領的團隊,把每一課都這樣研討,實踐,反思,再實踐,那麼我們每一位老師成長該多快呀!我們的課堂該多麼得精彩呀!我們的學生該多麼的受益呀!但是,諸多的原因不能如願,不過,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能完成一些內容。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3

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在前段時間,有幸獲得名師工作室贈予的書籍《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書很厚,捧在手裏如獲珍寶。說是珍寶,一點不爲過。從畢業到現在從教四年,自認爲在教學中算勤奮,不斷專研教材,總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裏學會知識,培養能力,並能學以致用。通過拜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後,我更明確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也從衆多的教學實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以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的認同的。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如葉老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一、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現在語文課強調“理解”和“運用”並重,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主要包含着語文知識能力與文學人文素養兩大方面。其次是教學論層面的微觀思考。在針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依據它屬於的範疇,有針對性地選擇,要適當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接軌。總之,在教學時我們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

二、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着一節課的方向。所以教學目標不要過於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其發揮例子應有的功能。確定目標後要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抓住了這一點,纔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教課文”主要圍繞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而“教語文”需要圍繞語文目標的落實來設計教學過程,需要圍繞每一條目標的落實細化指導過程,必須刪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實質上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冗餘環節。

四、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把握好年齡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習作教學要明確指導的重點,要重視習作方法的教學;習作教學中,評價、修改與指導同樣重要,引導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方法規律。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怎樣教?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語文課上得更像“語文課”。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4

所謂語言訓練點,是指被用來進行較爲充分的語言訓練的部分課文內容,也就是供學生訓練用的句子。字、詞、句、節均可成爲訓練點。選擇語言訓練點除了應根據年段特點有所側重外,還應注意哪些哪些問題?

一、訓練點的選擇應有利於整體理解課文每個語言訓練環節都應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必須爲學生最終理解課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這勢必要求從整體感知課文來着眼選擇語言訓練點,否則就有可能會不恰當的將部分內容的訓練功能放大,從而將訓練與理解課文內容割裂開進行。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爲着中心而存在,而且每個部分都有適當的定位列次而構成一篇圓滿文字。課文各部分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也應在文章中統攝下結合部分課文內容在中心下的位列來確定的。例如《李時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於是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組織學生研究性學習:

1、“完善”一詞,爲什麼換成完整行不行?

2、爲什麼說舊的藥物書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點?

3、你從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綱目》是部完善的藥物書?(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每種都有圖。)

4、李時珍爲什麼能編出這樣一部完善的藥物書?

(從小立志爲窮人治病;隨父學醫,邊學邊研究藥物,親自採藥,虛心學習。)這個訓練點設計由“完善”一次入手,擴展到句、到節,再輻射到全篇課文,由點到面,緊扣編寫《本草綱目》這一中心,把課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內在聯繫融爲一體。

二、語言訓練點的選擇應有利於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語言知識來源於對大量語言現象的規律性總結。

由於語言知識與語言密不可分,所以語言訓練必然涉及到語言知識。而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語言知識無疑會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有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語言訓練點時應考慮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通過訓練使學生對蘊藏於課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語言知識有些感性認識,經過遷移內化,能模仿運用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例如蘇教版第七冊《九色鹿》中調達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後來看到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後卻把九色鹿的蹤跡向國王告密,這樣的行爲課文裏哪個詞語可以概括?(“見利忘義”、“背信棄義”)這樣的行爲和課文裏哪個成語意義相反?(“知恩圖報”)這樣安排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更容易與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對錶示此類行爲的詞語的總結、概括、積累與運用。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5

開學以來認真地閱讀了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中收益頗豐,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書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一線優秀教師在長期語文從教中最感困惑並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書中把這些問題大致分成了四類:

1、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2、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3、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4、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語文課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這個理論對於教師來還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而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穫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麼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爲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爲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爲語文能力是學生髮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三是薰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爲語文人文是學生髮展之本。語文人文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度、品質和情感。爲什麼說語文精神是薰陶感染而不是訓練呢?因爲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教課文逐步過渡到教語文應該注意要依據課文合理選擇課程內容,明確這篇課文究竟要教什麼。語文課程目標的選擇,要瞄準語言知識、語文方法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特點。要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流程,這就要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流程,按照“領會知識(方法)—實踐運用”的步驟組織教學。這纔是“學語文”的教學流程。還要合理設計表達練習,提高語言積累的質量。理解課文語言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會運用,學生積累的只是消極語言;引導學生嘗試運用,纔能有效地使學生將消極語言轉化爲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質量就能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只有那些心無旁騖,始終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堅強,一直走在路上的人,纔可望收穫成功的快樂。語文教學這座高山,登上高處纔會風光無限,語文教學這方深潭,潛到深處纔會別有洞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6

有幸與君相識於“韋慧鴿語文名師工作室”,我倍感慶幸。是您讓我感覺到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純屬虛度光陰,是您給我指點迷津。相信此刻的我,迷途知返,爲時不晚。

從教以來我一直思考的是“我怎麼教?”的問題。曾幾何時,我備課時總是煞費苦心的把一篇課文裏所能提煉出的與內容有關的問題串成一串進行教學,自認爲“串糖葫蘆”式的教學方法,完整無缺的內容分析,再加上“別出心裁”的過渡語,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盡善盡美”。但此刻,愛不釋手的捧着你,我卻慚愧不已,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在盲目施教,誤人子弟。

慶幸在這本書中遇到了一羣善於思考和研究的名師團隊,更慶幸在他們的遇到困惑時有一羣資深教授不吝賜教,及時點撥。每一次的品讀過後都是良久的思考,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現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念轉變上,而應該進行實踐轉變。目前我應先思考“我教什麼?”的問題,給自己的課堂確定航向,而這航向應該“精準、簡潔”,這樣有了明確的方向後,才能用好“課文”這一例子,教好語文。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徐家良教授的一番點撥,又使我豁然開朗,原來課文僅僅是語文的“縮影”,我們要用好語文課文,才能達到教好語文的實質目的。

每一次品讀,都是心靈的碰撞,引發我久久難以停息的思考,儘管膚淺,但我相信,持之以恆的堅持,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願與君爲友,以期助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