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1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爲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

翻開這本並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並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後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扼要

在我一邊讚歎一邊翻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詞語的意思。

②瞭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處,激發學生了解網絡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併爲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內容要簡單精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爲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緻地呈現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爲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緻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穫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樑,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2

今年在暑假閒暇時我閱讀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這本書我似乎找到了許多共鳴之處。《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着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彙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哪“教課文”和“教語文”到底存在哪些差異?在我看來,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不離不開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對文章進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兩者的程度不同。“教課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文本內容,這也使得學生的收穫僅僅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層次;“教語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則會上升到掌握語文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語文”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更能讓學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的第三節“科學設置教育目標,發揮例子應用功能”以教學目標的科學選擇作爲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突破口。課文是人教版第六單元《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這單元課文共四篇,主題是“他們讓我們感動”。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決指揮,高風亮節。這座橋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永恆追求。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把握教學目標,並要落實到自己的教學中去,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節課我明白了語文課應該學語文而不是學課文,應變“閱讀中心”爲“讀寫並重”。要把教學目標的確定作爲重點來思考。其實整本書讓我明白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一“美麗的轉身”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多個方面進行改變。我覺得要實現這一轉變,教師必須時時刻刻裝着一種“轉變”的思想,把它落實到教學的每一步。我認爲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的確認:在“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這一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從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仔細看完我有一些感觸。應該更注重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遷移,學以致用。從長遠來看,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有很大益處。當然一篇課文只是載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設計語言訓練點。一篇課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目標,只要一課一得即可,我現在已經在自己的課堂上比較注重這一點了。看了他們的研討,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後的課堂不能再花過多的時間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了,而應以課文爲例,多讓學生去運用,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語文真正紮紮實實,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教參的依賴性太大了,沒有了教參,我好像失去了教學的柺杖,無法獨立教學。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獨立備課,嘗試着從每篇課文中尋找適合對學生進行訓練的語用點,並依此設計相應的教學,會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崔巒老師說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輕輕鬆鬆,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才能更好達到這一境界,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方面達到更全面、更深遠的發展。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纔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3

語文課要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的語文老師的認識在理論上都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雖然我們的老師們認可了這一理念,但真的走進實際的語文課堂,卻依然感覺新走的有時還是老路子,不少老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解讀討論上。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的主要收穫是加深了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長進。

這樣的語文課基本就可以認定是在“教課文”。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這樣的教學說再見,對於大部分的語文老師特別是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還是一件難事。

針對此問題,去年徐校長向我們推薦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我們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嘗試着在自己的課堂上轉變,一年下來,感覺受益頗多。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圍繞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告訴了我們怎樣來實現這種觀念的轉變。

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爲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

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

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實際上,在這四類問題中,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許是當下老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我們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面對課文制定教學目標時,常常是拿捏不準,想想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讀文本時發現課文中字詞句短篇,還有人文教育等,一個都捨不得丟棄。於是教學設計時往往安排許多訓練點,一會兒人文教育,一會兒知識點堆積訓練,弄的課堂臃腫、繁冗,教學難有實效。常常還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下課鈴就響了,總是感嘆:“爲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反思自己,面對諸多問題,可謂是混沌一片!

關於這一方面,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實際的內容參考。

吳忠豪教授認爲,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拼音、漢字、常用詞語、常用句子,標點符號,簡單的修辭,常用的文體等。

(2)語文學習方法:理解詞語句子,領會文章主要內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達順序,各種文體的閱讀,除了讀的方法,還有寫的方法和聽說的方法等。

(3)學習習慣:預習,使用工具書,積累摘錄詞句,質疑提問,收集資料,細心觀察生活,收聽廣播電視,看書讀報等。當然語文課程內容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教育內容,好在現在每篇課文對人文教育內容規定非常明確,不需要我們進行太多的思考。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選擇了一個個前後對比的生動的案例,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讓我們知道了,教學目標的確定不能僅僅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不能侷限於教師對文本的主觀解讀,也不能只考慮年段的目標要求,而且還要以學生爲本,要嚴格按照兒童認識規律來確定。

其實最難的還不是說課程規定的總目標和各年段目標,因爲這些目標是白紙黑字寫在文件上的,這可以認真學習。然而這個課時目標太重要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得靠課時目標的達成積累。這得需要我們自己確定編寫,所以問題往往就出在這個環節了,有時一些教師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用的教法和老教師基本一樣啊,怎麼效果卻大相徑庭?這就是注意點不同。新教師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怎麼教上,而資深教師會花精力研究課時目標的設定。就拿我們二年級上冊課文《曹衝稱象》來舉個例子,課後練習第二題課本是這樣設計的:

讀第四自然段,給下面的內容排序,再說說曹衝稱象的過程。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想:這個訓練點到底是想讓我們訓練什麼的?到底是培養孩子哪方面能力的?這裏的“讀”是目標要求還是教學手段?細心的老師可能注意到了,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做手工”和語文園地中的寫話“我的玩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按照順序說或寫,那曹衝稱象第四段就是要我們利用這個例子來訓練孩子有序表達,培養孩子有序表達的能力和培養孩子思維的周密性,所以我們本段的教學就要僅僅圍繞“有序表達”這個點去設計思路,用順序詞也好,用關聯詞也好,提供主要信息也好,都是在“有序表達”這個目標下的具體策略和方法。

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課程內容的開發,然後才能確定教學目標。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這點也想要,那點也要抓,一樣都不捨得丟掉,在教學設計中安排了過多的訓練點。原本想面面俱到,最終卻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根據課程內容來選擇教學目標,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不等於課文內容。課文內容會隨着不同的課文發生變化,但是課程內容,指向語文這門學科,指向課程標準,是相對穩定的。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生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掌握可以終生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

只有選擇了恰當的課程內容,我們才能制定出更加適宜的教學目標。同樣的,教學目標的選擇,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懂得有舍纔有得!各年段的課程標準也是制定教學目標的風向標,只有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纔是符合學生需要並能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從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我們學校這點就做得很好,每次聽評課時,徐校長就經常提到:一堂課不能什麼都要抓,我們能一課有一得就很了不起了。這樣目標更明晰,老師就會少做些無用之功,孩子們也學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學會了什麼,訓練了哪方面的能力。

光確定個教學目標就有這麼多學問,語文教學真是項大工程啊!不過要想讓老師們能夠有效地選擇教學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這直接與老師們的個人水平有關,與老師們的備課深度有關,與老師們的教學態度也有關。看來我們還得細細地去研讀這本書,認真地去研究我們的課堂,研讀我們的教材,提高我們整體把握教材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和實踐纔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在實踐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這本書中的其他幾個章節也在觸動着我的靈魂,比如“理解與並重的閱讀教學”、“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習作教學設計”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我們覺得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有必要再重讀這本書,希望我們每讀一遍都能從中悟出一些語文教學的真諦。

崔巒老師說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輕輕鬆鬆,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才能更好達到這一境界,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方面達到更全面、更深遠的發展。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4

讀完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不禁讓我對自己之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說好的備好、上好每一節課是不是太過於敷衍、牽強了呢?檢查字詞,理清脈絡,分析句子,體會情感,揣摩寫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們平時的日記或習作,不得不質疑: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提高了嗎?可見,如何做到“理解”與“運用”並重,至關重要!

結合所讀內容,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離不開文章本身,關鍵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個“基於團隊協作的.教學設計及研討”中,於鳳致老師爲了避免教學無重點現象,對教學目標做了大的刪改,重點突出詞語教學,訓練學生運用詞語說一段話,但在實際指導和操作中,卻脫離了文本語境,造成了學生“說一段話”的難度。由此可見,由分析課文走向“理解與表達”真的不容易!

總之,閱讀教學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身,讓教師的教學目標上升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的高度,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探究和實踐!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5

去年,在參加“省陪”計劃時,我見到了吳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講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爲什麼語文老師“出力不討好”,懂得了語文老師應該幹語文該乾的事情,清楚了語文成績不佳的原因。於是,我開始咀嚼他講座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每一個例子。於是,我開始購買他的書籍,仔細品讀。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我近段時間一直在讀的吳教授的書。這本書從“語文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四個章節講解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這本書是20xx年秋季“國培計劃”中的12個研討課例,這些課例是老師們最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是由學員們提出,在吳教授的指導下由學員們自己解決。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就像葉聖陶老人說的課文只是一個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者“例子”來教學生學習語文。

從這本書中,我還讀懂了什麼是“集體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節“理解”與“運用”並重的閱讀教學,他們提出這個問題,開始主題研究,先定一位老師基於個人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再團隊研討,在研討的基礎上,做課的老師在設計教案,上課,然後再研討,在實踐與反思的基礎上再上課,再點評。

在每一次的研討、上課中,吳忠豪教授都親自精細指導。在這樣的團隊中,他們既分工細緻又合作緊密,這樣的“集體力量”既緊張而又不忙亂,每一位學員都參與其中,收益較多。這就是使我想起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的諺語:衆人拾柴火焰高。線多搓繩挑千斤。團結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如果我們能這樣組成一個個由專家帶領的團隊,把每一課都這樣研討,實踐,反思,再實踐,那麼我們每一位老師成長該多快呀!我們的課堂該多麼得精彩呀!我們的學生該多麼的受益呀!但是,諸多的原因不能如願,不過,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能完成一些內容。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範文6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後,先由執教老師基於個人經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帶領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後完成基於團隊協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着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教教師經過修改,最終出臺基於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於夏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穫。

首先,我明確了什麼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這纔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點染環境氣氛,發展故事情節,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麼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麼體會或者進步,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於文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內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爲語文課了。

這裏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麼叫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什麼叫煉詞煉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