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日有所誦》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大綱

《日有所誦》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7K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日有所誦》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日有所誦》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日有所誦》讀後感1

翻開《日有所誦》這本書,我彷彿進入了一個詩歌的世界,裏面有着各種各樣的詩歌,翻到最後一頁,我離開了這個詩歌的世界。我堅持每天讀一首詩,讀的過程中,令我最難忘的的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以明月爲線索,隱顯明暗交錯,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起筆突兀高遠,是對人生宇宙這裏的深沉思考。接着寫欲脫離塵世而升上仙界,但又恐怕“高處不勝寒”,表現出對現實的熱愛與眷戀。表面是寫仙凡之念,實質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現。下面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貫串着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波瀾起伏,跌落有致,最後以曠達的情懷收束,給人以鼓勵和啓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極強,是詠歎中秋的明月的千古名篇!

徐冬梅說過:“享受閱讀是一種幸福的能力,因爲閱讀,我們走進自然,走進偉大的心靈,走進自我,然後我們擁有內在的耳朵,內在的眼睛,見人所不能見,聽人所不能聽,然後擁有幸福清明的人生。”我就是帶着這句話去讀這本書的!

  《日有所誦》讀後感2

讀了這本書給了我深深的感受,下面我來跟你們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吧!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誦讀就是深層的閱讀。日不間斷的記誦,就是煉心的過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地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的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

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什麼叫智慧,就是對應當做和必須做的事情專心致志。背誦就是煉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養聚精會神的能力。當他聚精會神,他便融入對象,吸取對象,成爲對象。就這樣興趣盎然的一路背下,或早或遲,或深或淺,所讀所誦,都將內化爲他們的精神氣質。

誦讀的材料一定要適合兒童生活、兒童趣味密切相關的。最初的誦讀,一定要是“有我的誦讀”。這樣的誦讀,是對兒童的呵護,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於兒童來說,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們這樣做是否快樂,是否因此更愛自己,更愛這個世界。

對於兒童的精神發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語的營養,用琅琅書聲爲他們構築一個溫馨、實在的成長環境,既是強健兒童的骨髓,也是豐滿他們的血肉。既是給他們打造堅固的船體,也是爲他們揚起漂亮的風帆。

我們要多看書,纔會有好成績。

  《日有所誦》讀後感3

傾聽,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潛能。傾訴,是我們對好友的信任與依賴。熱愛大自然,就是熱愛我們自己。傾聽大自然,傾訴大自然,我們將與大自然融爲一體。

題記

《日有所誦》,一本親近母語的書籍,一本充滿新鮮豐富語言的書本。在《日有所誦》裏,我們徜徉着,陶醉着,投進中國母親的特有的帶着靈性的漢字裏遨遊。

漢字輸入法的一橫一堅、一撇一捺,總是飽含着它們的情誼。看着漢字、讀着漢字,似乎眼前就出現了這漢字的意思。看着落英繽紛,似乎眼前就出現了落葉落花飄落着的美麗情景,讀着幸福二字,似乎眼前就出現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安康的景象。

當然,要學會誦讀它們。美美地誦讀着母語時;你會感到無比快樂,身心都受到薰陶。琅琅書聲,朗朗乾坤,要與漢字融入到一起,這樣才能讀進去。當你彷彿就身入在文章的情景交融時,你就能控制好語音語調的抑揚頓挫。你已經到達忘我的境界時,神態運作都會發生變化。

就像《青草迴旋詩》和《朋友》一樣,《青草迴旋詩》國作者寫出了對青草的熱愛,想必作者也同樣熱愛大自然。而《朋友》一文中想必作者應該擁有着一顆爲他人着想的心。

自從我讀書了《朋友》一文後,就覺得一股腦的把自已的煩惱發泄給別人是自私的。要知道別人也有心事,如果這樣做,那麼別人的心是否也庫存不下了?心事就像滾滾長江,也有裝不下的時候,那麼別人像你傾訴心事的時候,你也應該用心傾聽着別人的心事。

快滿出來了,承受不住了,不妨試試去與大自然中的某物交流、傾訴。小草小花、小貓小狗它們聽了你的心事後不會去泄密,也不會悲傷。而你傾訴完之後,也會心情舒暢。所以,我們也要與大自然做朋友。

《日有所誦》,是開啓智慧大門的鑰匙,只要敞開心扉,知識就會源源不斷地裝進心靈!

  《日有所誦》讀後感4

《日有所誦》是假期翻看的一本書,不能說仔細閱讀,但通過誦讀經典詩文,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重溫了儒家風範,走入了詩歌世界。

“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吧,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匪淺,是因爲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爲師,虛心請教。”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爲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爲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的身邊,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的同事來說吧,在南湖小學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特教楊老師每堂課的愛心激盪,胡老師的滿腹詩書,王老師的教學新點子等等,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可以在這萬頃綠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識的養分嗎?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爲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讀誦經典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於我們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更能促進自身教育教學的進步。很期待新的學期與孩子們沐浴晨光,誦讀經典!

  《日有所誦》讀後感5

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學生要掌握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讀的能力也需要在不斷嘗試、改進、體驗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天清晨,學生一走進教室,就拿出《日有所誦》誦讀,或津津有味地自己讀,或同桌合作讀,或全班一起入情入境地讀……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認讀新詞,積累詞句,自己品悟或向老師同學學習,學會用朗讀表達自己體會到的情感。

三年級《日有所誦》內容爲泰戈爾《飛鳥集》選、兒童詩、唐詩,附錄爲《老子》選。《日有所誦》裏增加了大量泰戈爾散文詩,關於哲學性的文本。也許學生對於《飛鳥集》裏的詩歌沒有我們那樣的感悟,但讀《飛鳥集》可以讓學生親近美文,受到優美文字,美好情感的薰陶。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情景,能讀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也許經過一段時間,當他們再回憶詩歌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日有所誦》裏還有大量的兒童詩,有趣的文字,靈動的詩歌韻律,特別奇妙的是,這些兒童詩能帶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學生讀文字,想象詩歌帶給我們的畫面,想象詩歌帶給我們的故事,自然越讀越有滋味。讓閱讀走進心靈。享受閱讀是一種幸福的能力,因爲閱讀,我們走近自然,走進偉大的心靈,走進自我。

  《日有所誦》讀後感6

《日有所誦》是兒童研究中心編寫的。《日有所誦》是各年齡小學生誦讀的童謠、童詩、古詩、現代詩歌、散文文詩等各種詩性文本。

其中,我最喜歡《媽媽的心》:媽媽的心,像我的影子,總是跟着我走着。早晨,我去上學,在教室唸書的時候,她就躲在我的耳朵裏,悄悄地說:要認真讀書哦。我在外面遊戲的時候,她就跑出來,有時,在我面前,有時,在我背後,有時,在我左右,總是悄悄地說:小心,小心,不要跌倒哦。

是呀,媽媽的心,媽媽的愛,無處不在,這首詩巧用“媽媽的心”像“我的影子”,把媽媽的關愛形象化,讀起來令我很感動。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就像我的影子一樣一步也不離開我。我是紅花,媽媽就是樹葉,我是白雲,媽媽就是藍天,我是雛鳥,媽媽就是鳥窩,我是樹苗,媽媽就是大地……

一本好書就像一個好朋友,誰少了誰都不行,沒當我早晨醒來,一睜開眼睛,就想去翻一翻,看一看……

是呀!“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

  《日有所誦》讀後感7

這本書寫了適合小學生誦讀的童謠,童詩古詩,現代詩歌,散文詩等等。讓詩心永駐,使痛心飛揚。

這本書裏面有童謠《左手和右手》,古詩《秋風引》,童詩《年齡問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林煥彰些的《媽媽的心》寫出了媽媽的心,媽媽的愛無處不在,這首詩用“媽媽的心像我的.影子”緊緊的跟着我,關照我,把媽媽對我的關愛寫了出來。

誦讀就是閱讀,不停的記誦,就是練心的過程。

兒童詩成人之父,兒童詩世界上的希望。對於兒童的發展而言,提供美好的母語,用書聲建築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

朗朗書聲,朗朗乾坤。讓我們一起行動吧!讓書聲充滿世界。

  《日有所誦》讀後感8

暑假裏,我去了書店,我從一大堆的誦讀書中,跳了一本厚的書,名字叫《日有所誦》,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會這麼的大,是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十分得出色。

這本書分別爲上卷和下卷,上卷一共有十六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五篇;下卷也有公有十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也有五篇。書的最後還會有附錄。這本書裏面還記載着許多名人名言,一些精選的詩歌,論語,和一些名人寫的古詩。在每一篇的下面,還有賞析,告訴你這一篇講了些什麼,和主要意思。

他讓我知道了:誦讀就是深層閱讀。日間不斷的記誦,就是煉心的過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的是詩性,也是空氣和靜氣。

這時,我想告訴大家:光有智商是靠不住的。就讓我來教大家怎樣理解智慧。智慧就是對應當做和必須做的事情專心致志。背誦就是煉心,就是修戒定慧,就是培養聚精會神的能力。當你聚精會神。你便會融入對象,吸取對象,成爲對象。就是這樣興趣盎然地一路背下,或早或遲,或深或淺,所讀所誦,都將內化爲他們的精神氣質。

同時,也告訴了老師和父母:誦讀一定要是“有我的誦讀”。這樣的誦讀是對兒童的呵護,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於兒童來說,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更重要的,是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是否快樂,是否因此更愛自己,更愛這個世界。

兒童是成人之父,是世界的希望。讓老師們和父母一起給我們打造堅固的船體,爲我們揚起漂亮的風帆。一起誦讀吧,它是快樂的!是使我們興奮的!是美麗的!……

  《日有所誦》讀後感9

學習了三天特別累,但是感覺收穫很多。培訓完回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網上給女兒買了一堆繪本。當我把書地給孩子的時候,她特別開心的對我:謝謝你,媽媽。從那天開始她睡醒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書,平時也零零散散的給孩子買過書,也都是一些認識水果名稱的書,看過之後她就沒有興趣再去翻,現在她最喜歡看的一本書就是《我爸爸》,睡覺前讀,醒了讀。

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很多,其實給孩子的閱讀早在他一出生就可以進行了,那時候給孩子閱讀的書籍五花八門都可以,家長愛看什麼就給孩子讀什麼,因爲孩子小,所以沒有任何限制。其實,根本沒有一個年齡限定說孩子應該幾歲開始閱讀,幾歲可以給他講故事,任何時候起步都不晚,只要開始給孩子講了,就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薛瑞萍老師認爲“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因此,讀書要從娃娃抓起。當孩子們剛學習完拼音,她就開始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訓練和督促,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水平,讓他們儘早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剛開始要求學生一天一篇兒歌的閱讀量,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優秀的學生已達到每日流暢朗讀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

開學後我也要對我的學生開展《日有所誦》並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把孩子從教材這一方小得可憐的“水池”引到廣闊的大海里,讓他們在那裏見識知識天地的美麗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