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下冊《棗兒》導學案

九年級下冊《棗兒》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難點解析】

九年級下冊《棗兒》導學案

1.劇中的人物形象。

老人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年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爲過來人,他念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則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父親在城裏又有了一個家,他愛吃巧克力並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則顯示了男孩成長環境的鮮明時代特徵。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2.“棗兒”在劇中的作用?

全劇以“棗兒”爲標題,並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事情發生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開場的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男孩因“撿棗”而與老人邂逅;老人請男孩吃“棗兒”;算命先生給老人的兒子起名,以及兒子小時候尿尿的事情,都離不開“棗兒”;老人給男孩講“棗樹”的來歷,以及“一顆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鬧災荒時爺兒倆靠“僅剩的八十一顆棗兒”活命的故事,也都離不開“棗兒”;男孩要把“棗兒”帶回家,留給父親吃;結尾以“棗兒甜,棗兒香……”的童謠,與開場相呼應。在劇中,老人的經歷、情感乃至命運,都與“棗兒”有着不解之緣;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也與“棗兒”相牽連。“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3.理解劇中的象徵手法。

全劇運用了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全劇以“棗兒”爲線索貫穿劇情,借“棗兒”牽繫和寄託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相遇、而親近,又因“棗兒”而引起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呼喚。劇中寫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發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內涵卻是對當今社會狀態以及各代人生存狀態的一種隱喻,一種象徵。“棗兒”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經歷,代表的是親情和歷史,也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棗兒”所牽涉的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重的考驗。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

劇中有不少臺詞和情節富有象徵意味。例如,老人說:“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一句,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男孩說棗兒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談起父親會給他帶回巧克力,在這一細節中,“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在劇本中,諸如此類的臺詞和細節描寫,還有很多。

4.劇本的思想內容。

劇本的思想內容具有雙重性、雙向性和多樣性。雙重性:劇本的思想內容,在表層上,表現的是牽動人心的深切親情,一位老人與一個男孩的純真情義,以及老一輩的深厚鄉情;但在深層,表現的是人們在社會變革中的情感動盪、人生變化和生存考驗,等等。雙向性:劇中感人至深地描寫了老人對兒子和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人與男孩之間真摯感情,以及老人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實際上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它既表現了深摯強烈的至愛親情,也反映了家庭關係的必然變化;既表現了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也反映了社會變革的必然趨向;既表現了人們對傳統的依戀、對精神家園的尋求,也反映了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對往昔的眷念,也有對未來的呼喚。多樣性:劇本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例如這樣一些看法: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劇本思想內容的應有之義。

  【主旨解說】

圍繞着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特色鑑賞】

全劇運用了象徵的藝術手法。全劇以“棗兒”爲線索貫穿劇情,借“棗兒”牽繫和寄託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相遇、而親近,又因“棗兒”而引起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呼喚。劇中有不少臺詞和情節富有象徵意味。

  【基礎知識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翹(qiáo )首 躊(chóu )躇(chú ) 咀(jǔ )嚼(jué ) 囫(hú)圇(lún )吞棗

2.選擇填空

(1)一b 棗樹上結了數不完a 棗兒。( a顆 b棵)

(2)老人將棗兒塞a 進孩子嘴裏。( asāi b sè )

3.下列關於《棗兒》劇本的思想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D )

A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

B劇本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

C劇本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

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D.劇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舊兩種時代,批評了老人的懷舊思想,讚揚了小孩的純真。

4、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在劇中未出場,他們對於表現劇本的主題思想有什麼作用?

答: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創新能力應用

(一)閱讀《送花》,完成第5~題

《送花》

奧斯勒

生活的真諦並不神祕,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記了,於是這纔有點奧妙。

故事是由一個守墓人親身經歷和看到的。一連好幾年,這位溫和的小個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個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裏附着鈔票,要他每週給兒子的墓地放一束鮮花。後來有一天他們照面了。那天,一輛小車駛來,停在公墓大門口,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說:“夫人在門口車上,她病得走不動,請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紀均孱弱的婦人坐在車上,表情有幾分高貴,但眼神已哀傷得毫無光彩。她懷抱着一大束鮮花。 “我就是亞當夫人,”她說,“這幾年我每禮拜給你寄錢……”

“買花。”守墓人應道。

“對,給我兒子。”

“我一次也沒忘了買花,夫人。”

“今天我親自來,”亞當夫人溫存地說,“因爲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沒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兒子,親手來放這些花。”

小個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沒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決定再講幾句。

“我說,夫人,這幾年您總寄錢來,我總覺得可惜。”

“可惜?”

“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幹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這麼想?”

“是的,夫人,您別見怪。我是想起來自己常跑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愛花了。他們愛看花,愛聞花。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裏哪個活着?”

老婦人沒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會兒,默默禱告了一陣,沒留話便走了。守墓人後悔自己一番話大直率,大欠考慮,這會使她受不了。

可是幾個月後,這位老婦人又忽然來訪,把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

“我把花都送給那兒的`人們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 我的病好轉了,醫生不明白怎麼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覺得活着還有些用處!” 不錯,我發現了我們大家都懂得卻又常常忘記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中能表現“死了倒好,活着沒意思”的句子是眼神已哀傷得毫無光彩

6.老婦人覺得“活着沒意思”的原因是兒子的死,讓老婦人沒有了精神寄託。

7.使老婦人的病好轉的真正原因是_從喪子的哀痛中走了出來,把愛分給那些活着的人,這讓她意識到活着還有用處。_

8.文章結尾處說“我發現了我們大家都懂得卻又常常忘記的道理”。根據小說的內容,在下面橫線上補充一句話,說明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是活着就要對人有些用處。

9.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B )( C )

A.小說中寫了“故事是由一個守墓人親身經歷和看到的”這句似乎無關緊要的話,主要是爲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B.“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裏哪個活着?”在守墓人看來,人活着就應該多關心那些活着的人們,至於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說主要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來表現老婦人,其形象雖有些模糊卻表現了作者想要表現的主題。

D.小說主要是通過對話來展開情節的,在簡潔的對話中交代了事情的經過,顯得簡練而豐富。

E.這篇小說構思精緻,情節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B項“至於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文中沒有這個意思:C項“主要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應爲“主要通過語言描寫”)

(二)閱讀《生命、生命》,完成第10~題

生命、生命!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連在山上割了幾小時柴草,最後決定坐下來弄點吃的。我坐在一根圓木上,拿出一塊三明治,眺望那美麗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隻圍着我嗡嗡直轉的蜜蜂,我的閒暇心情不會被打擾的。那是一隻普普通通的,但卻能使野餐者感到厭煩的蜜蜂。不用說,我立即將它趕走了。

蜜蜂一點兒也沒有被嚇住,它很快飛了回來,又圍着我嗡嗡直叫。喲,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將它拍打在地,隨後一腳踩入沙土裏。 沒過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來。我不由地吃了一驚,這個受到我報復的小東西頑強地抖着翅膀出現了。我毫不猶豫地站立起來,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裏。

我再一次坐下來吃晚餐,幾分鐘以後,我發現腳邊的那堆沙土又動了起來。一隻受了傷,但還沒有死的蜜蜂虛弱地從沙土裏鑽了出來。

重新出現的蜜蜂引起我的內疚和關注,我彎下身子察看它的傷勢。它右翅還比較完整,但主翅卻皺得像一團紙。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動着翅膀,彷彿在估測自己的傷勢。它又開始梳理那沾滿沙的胸部和腹部。

這蜜蜂很快就把目標集中在塔皺的左翅上。它伸出腿來,飛快地將着翅膀。每撈一次,它就拍打幾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飛翔能力。哦,這可憐的瘸手瘸腳的小東西以爲自己還能飛起來!

我垂下雙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觀察它那註定是徒勞的努力。我湊近看了看。心中想到,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爲一個飛行員,我對翅膀大瞭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會我對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爲是超級智慧的判斷。繼續整理着翅膀,並似乎慢慢恢復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紗似的,因把皺而不靈活的翅膀現在幾乎已被撫平。

蜜蜂終於感到自己已恢復了力量,可以試着飛一飛了。隨着一聲嗡嗡的聲音,它離開了困住了它的地面,從沙地上飛了起來,但還沒能飛三英寸遠。這個生靈摔得那麼可憐,它在地上掙扎着。然而,接下來是更有力地持翅和撲翅。

蜜蜂再一次飛起來,這一次飛出了六英寸遠,最後撞在一個小土堆上。很顯然,這蜜蜂已經能夠起飛,但還沒能恢復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個飛行員在摸索一架陌生飛機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每一次墜落後,它都努力去糾正那新發現的失誤。

蜜蜂又飛起來了,這一次它飛過了幾個沙灘,筆直地向一棵樹飛去。它仔細地避開樹身,控制着飛行,然後慢慢飛向明鏡似的湖面。彷彿去欣賞自己的英姿。當這蜜蜂消失後,我才發現,自己還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5.結合語境,理解下列詞語。

(1) 內疚:幾次想把它弄死,而感覺慚愧不安。_

(2) 徒勞:捋翅、拍打翅,都是無益地耗費勞力。

6.我兩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它打擾了我閒暇的心情,影響了我的野餐,我把它趕走,它又飛回來,使我失去了耐心。

7.作者詳細描寫了蜜蜂兩次從沙土裏爬出來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答:表現蜜蜂不屈不撓的精神,頑強的生命力。

8、文中有兩個稱呼小蜜蜂的詞語,表現出作者對小蜜蜂態度的變化,這兩個詞語是小東西、生靈。

9.文章前後作者對小蜜蜂的態度有什麼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作者開始對蜜蜂是厭煩、憎惡,非把它置於死地不可;後來是可憐、同情、敬仰。被小蜜蜂的精神所感動。

10.文章第(8)段寫到:“我湊近看了看,心中想到,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含義? 從側面寫出蜜蜂傷勢的嚴重,更突出蜜蜂頑強的生命力和我的內疚心情。

11.文章結尾句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態?

答:(1 )作者被蜜蜂不屈不撓追求生存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震撼而生敬意。 (2) 被蜜蜂的精神所感動而陷入沉思。 (3) 爲自己對蜜蜂的扼殺舉動而深感內疚。

12.從文中對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詞彙來讚美它不屈不撓求生存的精神,頑強的生命力。

13.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標題有什麼含義?

答:強調了生命的可貴,同時也爲自己幾乎扼殺一個弱小的生命而深感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