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知識導引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知識導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一)整體感知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知識導引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爲在報紙上編髮宣傳抗戰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華民族處於危亡關頭。在詩中,詩人面對現實,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的命運融爲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熾熱的感情,抒發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同時,藉助於詩的想象,表達了對“遼遠一角”的解放區的嚮往。

這首詩以“我”用“無形的手掌”撫摸祖國地圖時的聯想爲抒情線索。“無形的手掌”指的是詩人的思緒、聯想、心理和情感,而“撫摸”則是思緒和聯想的展開,心理和情感的流動。

(二)學法引導

這首抒情詩,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象,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隨着“手掌”的移動,作者的情緒也發生了變化。詩作通過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表現出詩人對解放區的申請向往和,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朗讀本詩,應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並仔細品味詩中描寫的具體形象所寄寓的詩人的主觀情感。

  (三)審美鑑賞

堅貞不屈的意志美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着共同的命運。在敵人的黑牢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詩中“廣大的土地”,實際象徵的是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寫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所產生的種種感覺,其實是發自詩人內心的愛於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殘損的手掌”是詩人一顆“赤誠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點難點突破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藉此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析]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形象入手,整體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詩中描寫的形象有“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峯”“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的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了他的家鄉、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及天氣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2、《我用殘損的手掌》這首詩,前後通過對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請從詞語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結合原詩作具體分析。

[析]詩歌表達感情的手段靈活多樣,可以將多種表達方式結合使用,可以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本題意在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欣賞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的前後兩部分對比鮮明,從詞語感情色彩上說,前半部分多用消極的、冷色調的詞,如:殘損、徹骨、寂寞、憔悴、陰暗等,極恰當地表達了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表的感情。後半部分多用積極的、暖色調的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等,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必勝,解放區是民族復興的所在。

3、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比喻修辭方法有什麼不同,簡要說說其含義。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3)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4) 那裏是太陽,是春天。

[析]此題旨在通過對一些重要語句含義的理解,來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侶關係與母子關係的比喻,把詩人對“這一角”的溫柔感情抒發得細緻動人。

(2)“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確民的新生活。

(3)“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廣大的土地”借喻整個中國。

(4)“那裏是太陽,是春”是暗喻,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4、這首詩是怎樣將衆多的形象,貫穿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

[析]設置此題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加深對本詩所寫形象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於體會本詩作者在安排結構上的匠心。

[參考答案]:

《我用殘損的手掌》在想像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