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我用殘損的手掌》活動課實錄

《我用殘損的手掌》活動課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活動任務

《我用殘損的手掌》活動課實錄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活動方案

  一、導入:

老師雖然是第一次來江城蕪湖,但是老師知道我們蕪湖不但是美麗的山水城市,還是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長眠着一位抗日名將,被周恩來稱讚爲“黃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瀾將軍。當戴將軍帶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叢林裏浴血奮戰,一位詩人正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用自己殘損的手掌,抒寫着獻給祖國母親的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個和戴將軍同齡、同姓、同樣高貴而倔強的詩人——戴望舒。(屏顯作者圖片)

 二、吟誦:

1.音樂聲中範讀。

2.自由吟誦兩遍。給每行標序號;提出你的疑問。

需要解決的疑問:

① 詩人的手掌爲什麼是“殘損”的?屏顯: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詩人戴望舒從淪陷區的上海來到香港,主編一家報紙的副刊,編髮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立即逮捕了幾乎全部的在港知名華人,包括戴望舒在內。戴望舒活躍的抗戰姿態,很顯然引起了日軍的注意。日本憲兵動用酷刑審訊戴望舒,試圖從他口中獲取文藝界抗日人士名單等資料,但他始終沒有屈服。

戴望舒在獄中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慘烈的,這使他出獄後仍無法擺脫這場噩夢,兩年之後,他在《等待(二)》一詩中,還寫下了這樣刻骨銘心的句子:

在這陰溼,窒息的窄籠:

做白蝨的巢穴,做泔腳缸,

讓腳氣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對手,劍術的靶子,

從口鼻一起喝水,然後給踩肚子,

膝頭壓在尖釘上,磚頭墊在腳踵上,

聽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飛機在樑上蕩……

“泔腳缸”,就是廢水桶、馬桶。這首詩真實地記錄了詩人在獄中所受到的慘無人道的折磨。可見,“殘損的手掌”,首先是寫實的。

②“那遼遠的一角”“那上面”“那裏”指什麼地方?——根據詩句本身和寫作背景推斷。指的是沒有被侵略軍蹂躪的解放區。

 三、對話:

1.第1、2行:

①“我用殘損的手掌/撫摸這廣大的土地”,老師讀得對不對?少了一層什麼意思?(比較:撫摸,用手輕輕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尋找一些東西。索,是尋找的意思。)(板書:摸索)

②詩人在尋找什麼呢?通覽全詩,畫一畫詩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這些地方可以分爲哪兩個不同的區域?(板書:淪陷區 解放區)

由這裏再看“殘損的手掌”,僅僅是寫實的嗎?

2.第3-14行:

⑴ 讓我們隨着詩人一同去感受。讀3—14行,你感覺詩人是懷着怎樣的心情摸索的?從哪個詞句可以感受出來?

三個品點:(①②③選其一)

①第11、12行:爲了表達這種悲憤之情,詩人運用了對比手法。你能讀出這種對比嗎?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樣用對比加以強調,怎麼改?“嶺南的荔枝花/你當年漫山遍野、香氣四溢、蜂圍蝶陣、遊人如織……/現在卻寂寞地憔悴。”這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內心情緒的反映,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該是什麼樣子?“盡”“沒有漁船”,“苦”。海水苦,詩人的內心更苦。

④整合深化:明明詩人內心充滿了悲憤和愁苦,但是卻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寄託在一個個特徵性事物上,讓形象去說話。用藝術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爲中國新詩的發展開拓了新時期。(相機板書:悲憤愁苦)

⑵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詩句漏掉了什麼?讀一讀,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顯:

這一角變成灰燼,

那一角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①引導分析:“已、只、該、( )”的作用。

“已”字表明“這一角”早已經變成了灰燼,那是過去的而不是現在的事情。“該”字強調“這一片湖”應該是我的家鄉,但是現在不是了,被侵略軍佔領了,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悲憤、惋惜之情。“只”字強調“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可見侵略者對我們國土蹂躪之深。括號,表明裏面的兩行詩寫的不是現實中的故鄉,而是回憶中的故鄉;回憶中的故鄉越美,就越能表達詩人對現實的悲憤之情。

(屏顯正確句子)讀一讀,把詩人的情感讀出來!再來!

②不要說多情的詩人,誰又能擺脫對家鄉的牽掛?何況他的家鄉就是勝似天堂的杭州呢?詩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時候就生活在西湖邊。在他的記憶裏,尤其是初春的西湖是世上最美的風景。如此仙境般的家鄉,現在怎樣呢?讀——

③還有如錦幛的繁花嗎?還有芬芳奇異的嫩柳枝嗎?還有淡妝濃抹的美景嗎?還有悠揚的柳笛聲嗎?還有戴着柳條小帽的嬉戲嗎?……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現在,讀——

④與戴望舒同時代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關內,拖着疲憊的身體還嘶啞地歌唱自己的家鄉。屏顯:(音樂)

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着熱血,因爲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讓我們也“懷着熾痛的熱愛”再讀這段文字!接着讀下去——屏顯:9—14行。

⑤在這場民族的劫難中,我們江城蕪湖也沒有幸免。請看大屏幕——

屏顯:

1937年12月10日,日軍在連續轟炸後佔領蕪湖。爲了鎮壓中國人民反抗,實行法西斯血腥統治,日軍曾多次製造駭人聽聞的大屠殺。1938年2月,蕪湖市萬春圩(今鳩江區清水街道)曾經發生“血染三十里,一路萬家灰”的暴行。日軍在蕪湖八年,

罪惡累累,罄竹難書……

請模仿課文寫一兩行詩,選擇一個特徵性事物,表達你摸索淪陷的蕪湖時的心情。

(指定幾生聯讀)如果把同學們所寫的插入文中,該放在哪一行的後面?

3.第15—26行:

當詩人摸索到解放區的土地時,他的情感發生了什麼變化?從哪些詞、句或標點感受到了這種變化?(相機板書:溫暖希望)當時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是好喜歡……”

四個品點(①②③選一):

①第20行:“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兩個句子一向被人稱道,爲什麼?(把自己和解放區的關係比作了戀人和母子關係,它喚起了人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這兩個句子學生缺乏體驗:一個還未曾體驗,一個早已忘卻。)

②第21行:“運”改成“用”行不行?(“運”不僅有“力”,更有“氣”,“情”。這裏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愛戴,全部的嚮往和全部的委屈。)

③第22行:“貼”改成“放”行不行?(“貼”更緊。“貼”出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愛,“貼”出了一切希望,“貼”出了無限的溫暖和幸福,“貼”出了詩人對祖國美好未來堅定的信念。)

④第26行:末尾的歎號應該怎麼讀?(高亢疾呼;深情堅定。)

·想象一下,詩人點下這枚歎號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它是詩人緊握的鐵拳,是詩人剛毅的神情。請你加一個動作朗讀。(讀23-26行)

·詩人是在什麼環境下寫出這枚歎號的呢?(社會的大環境;自身的小環境)

小結:1942年,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是中華民族最困難的時期,解放區也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很多人都對中國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陰暗的地牢裏,一個曾經多愁善感的詩人,用一雙殘損的手掌,竟然寫出這樣豪邁的文字,這是多麼可貴呀!(讀21-26行)

·歎號雖小,熱量無限!它是詩人堅定的信念,不屈的人格,更是一個民族的骨氣!憑着這種信念和骨氣,詩人在鐵窗下一次次激昂地歌唱:(音樂聲中屏顯:

獄中題壁

戴望舒

如果我死在這裏,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在日本佔領地的牢裏,

他懷着的深深仇恨,

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

當你們回來,

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後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峯,

曝着太陽,沐着飄風:

在那暗黑潮溼的土牢,

這曾是他惟一的美夢。

  四、收束:

全體起立,齊讀17-26行。

  附:板書:

  我用殘損的手掌

  淪陷區 悲憤愁苦

  摸索

  解放區 溫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