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江村小景》教學反思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江村小景》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教學反思: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江村小景》教學反思

以題目爲切入點,通過更換題目實現長文短教是這一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們閱讀並把握文章的窗口。好的題目既可以簡潔醒目,讓人易於走進文中,又能含蓄雋永,促人樂於品讀。長文短教的基點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從題目入手無疑是十分適切和有效的。“江村小景”這個題目,除了表明故事發生的地點外,與所寫內容幾乎無關聯,爲這一教學設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個設計來源於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研讀,因此,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有自己鑽研教材的過程,如果對文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只一味地奉教參爲圭臬,便無法教出新意與個性了。本設計抓住課文題目,或重新命題,或分析原題之妙,都可有效地展開教學。這裏既有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有對情節、環境、人物、主題等多方面的學習,更主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豐富深厚的思想內涵。

最後,我還想談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應該說這節課生成性的特點還是很突出的,因爲課堂以學生的討論探究爲主,但這並不代表課前不需要預設。新課程倡導課堂要充分利用師生及教材等各種資源廣泛生成課程,但並不排斥教師課前的預設。這個教學設計以題目爲教學突破口的整體構思就是預設,需要教師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件心中有數。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學內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所預測,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預先設想一些可能的問題及答案,在課堂中儘可能做到有備無患,力求左右逢源。如本設計中,從三個方面預擬的那些題目以及對作者原來題目的理解,都屬於教師課前的預設,而這些預設恰恰是課堂有機生成的基礎。當學生說出與老師一致或相似的題目時,老師可以進行有效的指導;若學生一時想不出可替換的題目,老師也可以拿出自己預先擬好的題目,讓他們對其展開分析和討論。對原題目的理解也是如此,若有學生認同原題目,可以讓他們說說認同的理由;若無學生直接提出,教師也可以提醒他們在更換了題目後,再回過頭看原題目,相信經過幾番研討,他們一定會有話可說。但無論如何,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且應該利用自己在知識、閱歷等方面的優勢,做到比學生站得更高,理解得更透徹:教的意義便由此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