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夾竹桃》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夾竹桃》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1K 次

  《夾竹桃》教學反思1

《夾竹桃》是我國的語言大師季羨林的作品,文章雖不算太長,但卻寫得精巧絕妙,文中一字一句無不值得學習。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夾竹桃》教學反思

比如,教學第一節時,我讓學生把夾竹桃三字拿掉,換上任一其他事物,並指導讀之。學生一開始只是換花名,後來老師拓展了範圍,變成了其他的植物名,最後又引導換上人名,學生換得很投入,學得很輕鬆。這樣,不知不覺中很多學生就學到了這一好辦法。講到結尾時,我先讓學生讀,讀後讓學生運用兩組關聯詞把語句連接起來,學生經過思考很快就弄明白了老師的意圖,並連接好了,我檢查了一下,12個教學小組有11個做對了。我又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仿寫之,學生的學習勁頭太足了,寫得都非常好。

此外,在其他幾個語段中,我都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學習本文的寫法,作適當的小練筆。

效果相當好。

書是能教好的,看你是否去努力!

  《夾竹桃》教學反思2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在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去欣賞夾竹桃可貴的韌性,走近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伊始,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爲主線,以最後一個自然段爲突破口——夾竹桃的韌性是“我”愛上夾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緊接着講讀第四自然段,通過學生反覆讀,瞭解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就是夾竹桃可貴的韌性(任雪、王博堯總結精準)。這一自然段的教學,我以讀爲主,力求通過個性閱讀,引導學生讀中學文,讀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個雙重否定句是最能體現夾竹桃的韌性的,我處理得並不好,因爲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學生對句子理解得並不深入,這就沖淡了對夾竹桃的韌性的理解和認識,也沖淡了兩個雙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對於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對比襯托的作用。這一自然段無需過多講解,可以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春、夏、秋三季的花與夾竹桃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就不難體會到夾竹桃默默無聞、可貴的韌性,也就不難體會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對比襯托作用。回顧我的課堂教學,學生雖也能產生以上認識,但印象一定不及對比朗讀的方式來得深刻。

但是本課出現的問題:一是課前佈置了預習,但是有幾名不愛學習的課文內容不熟,下一步抓好學困生的預習工作;二是不能爲了趕時間,忽略課內學生的反覆閱讀。

  《夾竹桃》教學反思3

一直以爲閱讀教學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教學中引領學生“邊讀邊思考”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本課,就是和學生一起經歷“且行且思”的過程。

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說來,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

【“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與“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之間顯然存在矛盾。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並貫穿教學全程。】

不知道由於什麼緣故,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我故鄉的那個城市裏,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而且都擺在大門內影壁牆下,正對着大門口。客人一走進大門,撲鼻的是一陣幽香,入目的是綠蠟似的葉子和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覺到彷彿走進自己的家門口,大有賓至如歸之感了。

【這段文字教材上沒有。“家家都種”、“撲鼻的幽香”、“賓至如歸”等詞語突出了人們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我們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時候,天天都要從這下面走出走進。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讓我想到雪。火與雪是不相容的: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故而樂之,小小的心靈裏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抓住“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導學生體會夾竹桃“火”“雪”相“融”的色彩美。】

只有一牆之隔,轉過影壁,就是院子。我們家裏一向是喜歡花的;雖然沒有什麼非常名貴的花,但是常見的花卻是應有盡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開出黃色的小花,報告春的消息。以後接着來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葉梅、丁香等等,院子裏開得花團錦簇。到了夏天,更是滿院葳蕤。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四色梅、江西臘等等,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夜來香的香氣薰透了整個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麼時候也不會忘記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帶來悽清的寒意,菊花報告花事的結束。總之,一年三季,花開花落,沒有間歇;情景雖美,變化亦多。

【從“應有盡有”、“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花開花落”、“萬紫千紅”等詞語體會院子裏花的“多”和“美”。一名學生髮現這一自然段並不是寫“夾竹桃”,是否離題?】

然而,在一牆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什麼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什麼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弄姿,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這一點韌性,同院子裏那些花比起來,不是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嗎?

【這一自然段突出了夾竹桃的“韌性”,它雖然“默默無聞”,但是從春天到秋天“常開不敗”。讀到這一段,學生明白了作者是將夾竹桃與院中的花進行對比,這是一種“烘雲托月”的反襯手法。】

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於此。我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它把影子投到牆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隻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牆上的影子就是游魚。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首句承上啓下。整段圍繞第二句話來寫。月光下的夾竹桃“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是引發作者幻想的原因。月光下的夾竹桃讓作者浮想聯翩,看來他的確是被夾竹桃迷住了。幻想中的一幅幅畫面充滿童趣。通過反覆的吟誦、想象,學生漸漸進入情境。作者還產生哪些遐想?訓練學生想象表達能力。】

有這樣的韌性,能這樣引起我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

【本段是全文的總結,與開頭相照應。】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這樣的夾竹桃下面走出走進。最初我的個兒矮,必須仰頭才能看到花朵。後來,我逐漸長高了,夾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漸矮了起來。等到我眼睛平視就可以看到花的時候,我離開了家。

我離開了家,過了許多年,走過許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過夾竹桃,但是都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兩年前,我訪問了緬甸,在仰光開過幾天會以後,緬甸的許多朋友熱情地陪我們到緬甸北部古都蒲甘去遊覽。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萬塔之城”的稱號。據說,當年確有萬塔。到了今天,數目雖然沒有那樣多了,但是,縱目四望,嶙嶙峋峋,羣塔簇天,一個個從地裏涌出,宛如陽朔羣山,又像是雲南的石林。用“雨後春筍”這一句老話,差堪比擬。雖然花草樹木都還是綠的,但是時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蕭瑟荒寒氣象。

然而就在這地方,在我們住的大樓前,我卻意外地發現了老朋友夾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層樓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沒有認出它們來。花色比國內的要多,除了紅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記得還有黃色的。葉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綠得像綠蠟,花朵開在高高的枝頭,更像片片的紅霞、團團的白雪、朵朵的黃雲。蒼鬱繁茂,濃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每天就在這樣的夾竹桃下走出走進。晚上同緬甸朋友們在樓上憑欄閒眺,暢談各種各樣的問題,談蒲甘的歷史,談中緬文化交流,談中緬兩國人民同胞般的友誼。在這時候遠處的古塔逐漸隱入暮靄中,近處的幾個古塔上卻給電燈照得通明,望之如靈山幻境。我伸手到欄外,就可以抓到夾竹桃的頂枝。花香也一陣一陣地從下面飄上樓來,彷彿把中緬友誼薰得更加芬芳。

就這樣,在對於夾竹桃的婉美動人的回憶裏,又塗上了一層絢爛奪目的中緬人民友誼的色彩。我從此更愛夾竹桃。

【以上的幾段文字均在網絡中搜索所見,編者可能考慮到小學生的特點,故而刪去了。其實,夾竹桃已融入了作者的人生。】

說是反思,其實主要是對教材的解讀。限於水平與時間,一點也不細緻深入。教材內容從網上下載,文字上有出入。大家早從“夾竹桃”下走過了,只把我一個人落在後面,這樣的解讀就沒有多少用處了。權且作爲一種記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