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鄉愁》教學反思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鄉愁》教學反思

在近日學校開展的公開課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節新授課,教學內容爲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鄉愁》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以愛國與思鄉爲主題的詩歌。作爲畢業班,我們的教學活動基本上以複習鞏固爲主。爲了給沉悶的複習課堂帶來一縷清新的空氣,故在本次講課活動中我準備講一節新授課。

上課之前,我精心備課,認真撰寫了教案,準備的很充分。上完課後,我立刻開始反思。“預設”的課堂自然是很完美的。但“生成”的課堂卻有着許許多多現實的問題,更耐人尋味,催人反省。

上課之前,我注重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感覺這些方面設計的很好。

第一,教學流程清晰。在簡單的情境導入及作者介紹後,我們開始了本課重點——欣賞詩歌。我首先教給了學生欣賞詩歌的四個步驟,即一讀二品三繪四背。所以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過渡也很自然,學生們對學習過程能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知道,語文就是培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而本節課正做到了這一點。聽的能力自不必說,會聽纔會做。說的能力在“品鄉愁”一環節得以體現。讀的能力在“讀鄉愁”一環節得以訓練。寫的能力在“繪鄉愁”一環節得以實踐。總之,短短一節課訓練了學生的多種學習能力,讓學生受到不同程度的鍛鍊。

第三,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本節課正做到了這一點。“讀鄉愁”環節,學生自己聽自己練自己品味如何朗讀本詩,教師只在旁邊給予引導或評價。“品鄉愁”環節,教師拋出一個句式:“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讓學生自己去從文本的方方面面進行分析,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的思考,做到了新課標要求的“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繪鄉愁”環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每位學生都要描繪出一幅畫面,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的“背鄉愁”環節,學生在前面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已是水到渠成。總之,整個課堂注重了以學生爲主體,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上完課後,我感慨頗多。真正教學完的課堂與自己心中預想的課堂有着明顯的差距。通過教學本課,我發現一個老師在授課時對學情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我所執教的這節課,是學習了網上視頻公開的一節國家級優質課。但通過自己上課和網上的優質課進行對比,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老師必須要會準確分析自己所執教班級的學情。同樣一篇課文,甚至幾乎同樣的教學設計,在學生水平普遍較高的班級裏,也許能順利上完;而在學生水平一般的班級裏,也許就沒法按時完成。因此在不同的班級進行授課,教學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師必須要會客觀的分析所在班級的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出符合該班級學情的教學設計來。

本節課我所執教的班級學生水平一般,課堂上的各項活動都有所拖延,最後導致時間不夠用,拖堂了。最明顯的是,在一開始的“讀鄉愁”環節中,學生上臺的朗讀都沒有感情。所以我又臨時加入了教師的示範朗誦,又多給了點時間讓學生訓練朗讀。這樣一來,我只好臨時改變後面的教學計劃。後面的“品鄉愁”、“繪鄉愁”環節,本來我都準備的有小組討論和交流,但因時間關係都被省略了。“品鄉愁”環節,我沒給學生時間討論,就直接請學生起來回答,說說自己找到的本詩的美點。“繪鄉愁”環節,我給學生時間寫作後,也沒讓他們在小組交流,就直接在班級展示了。只有最後的“背鄉愁”環節,學生倒是做得很好。可能是因爲理解了,也可能是因爲本詩淺顯易懂,雖然沒給時間背,但不少學生已會背了。

因此,在本次公開課中,我發現本班學生有如下問題需要改進:一是學生不會或不好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在下週的活動課上,我準備專門訓練,進行一次“詩歌朗讀比賽”。二是學生概括能力不強。比如本詩結構整齊,有學生說成是運用排比段。沒有詩歌常識,不知道詩歌的單位叫“節”。再比如本詩思路清晰,有學生不會這樣歸納,只會說是四個表示時間的序詞用的好。這些都需要老師平時多教給學生一些文體常識,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由此我想,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學情,再據此設計不同的教案,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有人說,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對於水平一般的學生,我們只能慢慢來,一步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接受能力。如果“生成”的課堂能越來越接近“預設”的課堂效果,那麼它們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小了。

從“生成”到“預設”的距離,也是一個老師從普通到優秀的距離。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江蘇一普通老師上了一節作文公開課,爲了取得好效果,不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設計上,他都着意模仿了自己特別欽佩的一位特級老師。可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位老師反思:“與那位前輩相比,我覺得自己還缺少那種‘親和力’,課也上得相當沉悶。更爲重要的是,我的教學觀念還相對滯後,在‘預設’與‘生成’上,我光注重了‘預設’而忽視了‘生成’,還缺乏隨境而生的‘教學機智’。”可見,同樣的教學設計,不同的老師來上,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個老師既要加強自身修養,又要充分了解學生,才能把自己的課上好,才能努力拉近從“生成”到“預設”的距離,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正是我要努力去做的。


1.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

2.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那樹》教學反思

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熱愛生命》教學反思

4.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

5.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古文翻譯全集

6.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古文歸納練習

7.九年級語文下冊《14.變臉》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