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精選10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歡迎大家分享。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精選10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1

一、導入

師: 作爲一個外交官,面對其他強國對自己國家的險惡用心,你應怎樣做?戰國時代的唐雎以自己的行動給了我們答案。

二、新課:

師:讓我們先來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請大家來看大屏幕。( 多媒體顯示)

戰國末期,秦國先後滅掉了韓、魏等國,氣勢日熾。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國去談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強權,以死相拼,終於沒有辜負出使之命。

師:瞭解背景之後,請同學們聽課文的錄音,同時看大屏幕上的相關圖片。聽的時候注意朗讀的停頓,並學生字。

師:哪位同學把這些生字注一下音?(大屏幕顯示)

唐雎 徒跣 縞素

韓傀 以頭搶地 色撓

學生A:我來。

師:我們來看他注的是否全對。(大屏幕出示答案)全對!大家來點掌聲!

師:下面請大家齊讀課文一遍,注意朗讀的正確停頓。

師:讀的不錯,其中兩個地方需要注意:

雖/然:即使這樣 且秦/滅韓亡魏

師: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以下三點:

(1)、讀準字音。

(2)、正確斷句。

(3)、四人一組疏通大意。

生:自由地、大聲地讀課文。

師:文章所記敘的是一場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戰爭,交戰的雙方便是唐雎和秦王。從文中看出兩人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請大家四人一組探究。可採用“哪個地方表現誰怎樣”的方式來說說。

生A:文中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處,表現秦王陰

險狡詐,不動用一兵一卒就讓安陵君交出土地。

生B:“安陵君其許寡人”,沒有商量的餘地,表現秦王以強凌弱、驕橫狂暴。

生C:“先生坐!何至於此”,秦王害怕了,表現他外表雖然強大,但內心其實十分懦弱,即外強中乾、色厲內荏。

師:大家表現很積極,總結得也很不錯。請大家還用這種方法對唐雎的性格特點作以總結。

生D:“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終守之”,此處表明唐雎已識破秦王

的伎倆,表現其有膽有識、在強大的勢力面前不卑不亢。

生E:“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進一步揭穿秦王

的騙局,表達他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

生F:“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今天大不了是一死,表現唐雎不畏強權、視死如歸。

師:真不敢相信大家說得這樣好,看來同學們在預習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讓我們再次來認識唐雎和秦王。

生:看大屏幕顯示:

秦王 唐雎

陰險狡詐 不卑不亢

驕橫狂暴 大義凜然

色厲內荏 有膽有識

外強中乾 不畏強權

師:瞭解了人物之後,大家覺得人物的對話應怎樣來讀哪?

生B:我覺得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而君逆寡 者,輕寡人與?”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以上句子,讀時應體現出秦王高高在上、以強凌弱的囂張氣焰。

生E:結尾處“先生坐!何至於此!”則應用柔弱語氣,帶討好意味。

生C:“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讀出不卑不亢、大義凜然的意味。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讀時應表現唐雎視死如歸、一身凜然正氣。

師:大家說得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再讀課文。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分角色朗讀,着重讀第三節。誰願意扮演唐雎?誰願意扮演秦王?

生H:我來扮演唐雎!

生B:我來扮演秦王!

師:大家評價一下這兩個同學讀的怎樣?

生E:扮演唐雎的同學讀得乾脆利落、擲地有聲,很到位。

師:大家覺得唐雎的精神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1)看到有人破壞公共設施,你應怎樣做?

生C:大膽地指出他的錯誤行爲,令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師:(2)日本總不願承認侵華戰爭及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對此,你想向日本政府說些什麼?

生A:歷史是不會被改寫的,即使你們不承認,你們發動的侵華

戰爭及南京大屠殺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實。

生E:德國總理曾向二戰中被侵略國的人民下跪致歉,你們日本政府難道不應向人家學習嗎?

三、作業:

師:請大家課外蒐集戰國時期其他的有名的“士”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識記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唐雎勇敢無畏、敢於鬥爭的精神,培養維護國家尊嚴的意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識記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課型:

新授

課時:

3課時

教學手段:PPT、黑板、粉筆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引導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三分鐘: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魯迅

一、激趣導入

(一)導入

易水歌

[戰國]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二)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

2.瞭解《戰國策》,瞭解時代背景。(難點)

3.古代史書的幾種體例。(重點)

二、自主學習

1.聽課文朗讀,疏通生字詞,注意停頓,並理清文章結構。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搶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離(yāo )

休祲(yāo )縞素(ɡǎo )色撓(náo )

三、合作探究

1.瞭解《戰國策》

《戰國策》,我國古代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次序,編訂爲三十三篇。這部書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反映了各國之間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鬥爭。它不僅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文獻,同時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出自本書的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

四、精講解疑

1.瞭解時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詐騙手段吞併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本文記敘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詐騙手段吞併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本文記敘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2.古代史書的幾種體。

(1)國別體:以國家(諸侯國)爲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例如:《國語》《戰國策》。

(2)編年體:以時間爲經、以事件爲緯來敘寫史實。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3.紀傳體:以人物爲中心敘寫歷史,爲漢代司馬遷所獨創。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司馬遷的《史記》和古代官方編輯的正史用的都是紀傳體。

五、達標測評

(一)測評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搶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離(yāo )

休祲(yāo )縞素(ɡǎo )色撓(náo )

(二)小結

古代史書的幾種體例

1.國別體:《》《》。

2.編年體:《》《》《》。

3.紀傳體:《》。

作業佈置:朗讀並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10.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搶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離(yāo )

休祲(yāo )縞素(ɡǎo )色撓(náo )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課前三分鐘: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導入

(一)導入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詞意,疏通文義,並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

2.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

3.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二、自主學習

1.學習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爲什麼呢?

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爲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纔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

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學習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

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

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爲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爲有先生啊!”

四、精講解疑

1.總結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倉鷹擊於殿上同“蒼”,青色。

2.總結文中的古今異義。

非若是也古義:這樣,如此今義:判斷動詞。

豈直五百里哉古義:只,僅僅今義:跟“曲”相對。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義:交換今義:容易,簡單。

雖然,受地於先王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聯詞,與“但是”連用。

長跪而謝之古義:道歉今義:感謝;(花或葉子)脫落。

休祲降於天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秦王色撓古義:屈服今義:(用手指)輕輕地抓。

安陵君其許寡人古義:答應今義:允許。

徒以有先生也古義:只,只是今義:徒弟、學生。

五、達標測評

(一)測評

1.解釋下列句子中古今異義詞的意思。

休祲降於天古義()今義()。

秦王色撓古義()今義:()

安陵君其許寡人古義:()今義:()。

徒以有先生也古義:()今義:()。

(二)小結

本文通過記敘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面對暴秦勇敢無畏、義正詞嚴地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終於使之折服而保全國土的經過,頌揚了唐雎忠於使命、誓死捍衛國家利益的精神。

作業佈置:完成同步練習冊

板書設計:

10.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1.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倉鷹擊於殿上同“蒼”,青色。

2.古今異義。

謝古:道歉今:感謝;(花或葉子)脫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撓古:屈服今:(用手指)輕輕地抓。

課後反思:

第三課時

課前三分鐘: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聞一多

一、激趣導入

(一)導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二)教學目標

1.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難點)

2.感受唐雎勇敢無畏、敢於鬥爭的精神,培養維護國家尊嚴的意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重點)

二、自主學習

1.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麼樣的人?

秦王: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乾的封建統治者。

唐雎:從容鎮定、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

2.從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啓發?

說話技巧在與人交往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勇敢與善辯是非常好的品質與能力。所以,在平時要多鍛鍊自己的說話能力,培養自己的說話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結構,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經過:

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

第三部分(4)——結局:

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取得了勝利。

2.出使秦國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誘之)

安陵君願終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國的經過及結果。

秦王逆寡人輕寡人(盛氣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嚇)長跪而謝(折服)

唐雎雖千里不易豈五百里(從容答辯)布衣之怒(針鋒相對)(不辱使命)

四、精講解疑

1.你認爲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麼?

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敢於鬥爭,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講究說話的技巧,迴避秦王的問題,始終以凜然的正氣壓倒對方,迫使秦王放棄換地的想法。

2. 本文爲什麼詳寫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略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和最後鬥爭的結果,甚至對如何到達秦國、怎樣見秦王、怎樣回國的內容也一概不寫?

本文寫的是安陵國與秦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重點和中心是寫唐雎同秦王展開的一場面對面的較量,從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徵,表現中心意思,因此對唐雎與秦王的對話進行了詳寫。而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和最後鬥爭的結果,雖然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表現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寫。至於他如何到達秦國、怎樣見秦王、怎樣回國等內容與本文中心無關,故略去不寫。

五、達標測評

(一)測評

1.找出秦王和唐雎對話的句子,說說他們的對話在語氣上有什麼特點?

如:(秦王)“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蠻橫、強硬的質問語氣;

(唐雎)“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立場鮮明的反問語氣;……

(二)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業佈置:完成課後練習題。

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領會言辭之美。

2、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唐雎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裏描繪的燕趙遊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爲後。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爲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裏的唐雎,是《戰國策》裏塑造的又一個遊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爲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爲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於鋪陳,多加渲染誇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於在矛盾衝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採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後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併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後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覆朗讀,可按照每行爲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爲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鬥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鬥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讚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蒐集一些。

六、佈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爲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七、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二、分各色朗讀課文。

三、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爲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併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爲什麼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爲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爲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爲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四、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佈置作業。

查找資料,瞭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秦王: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

唐雎:臨危出使__沉着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

秦王:驕蠻欺詐盛氣凌人外強中乾色厲內荏

唐雎:不畏強暴從容鎮定敢於鬥爭忠於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4

學習目標

積累文中詞句,把握唐雎形象。

課堂預設

初讀感知

1.裸讀(不借助資料和註釋閱讀),瞭解難詞句和課文大意。

2.就課文內容提出閱讀問題。

【參考】

(1)“使命”指什麼?

(2)唐雎是怎樣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個怎樣的人?

再讀理解

1.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句,並思考提出的閱讀問題。

2.組內交流:

(1)解決難詞難句。

(2)修正或完善對問題的回答。

3.師生互動。

重點引導:

(1)詞語歸納性積累。

(2)回答問題要以原文爲依據,完整作答,並準確翻譯。

【參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於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發展,寫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弗敢易的觀點,抵制秦王騙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並“挺劍而起”;暗示他將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結局,寫秦王“長跪而謝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過記述唐雎以超人的膽識和雄辯之辭折服驕橫、狂妄、狡詐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圖吞併安陵的妄想,終於不辱使命之事,讚頌了唐雎的機智沉着、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

三讀感悟

閱讀課文,你有什麼感想或啓示?

學生自由交流,可從唐雎、秦王等角度來談。

課堂檢測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文後習題。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1)故不錯意也錯:

(2)弗敢易易:

(3)長跪而謝之曰謝:

(4)寡人諭矣諭:

2.下列各組詞句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②太守謂誰

B.①秦王不悅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C.①安陵君其許寡人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D.①願終守之②願借子殺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樣“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還有許多。試舉一例,用一句話概括其主要事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學習文章的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書課題《唐雎不辱使命》)

2、簡介《戰國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標出生字詞讀音。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結合課本上的註釋,弄明白詞語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詞標出來問老師或同學解決。

3、老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檢查學生對詞語和句子的掌握情況。

(1)解釋紅色的詞語。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雖然,受地於先王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請廣於君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倉鷹擊於殿上休祲降於天

天下縞素長跪而謝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

譯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4、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三、熟讀背誦。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描寫進行熟讀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品讀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對話,看兩人是怎樣較量的?較量的結果如何?從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點?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盛氣凌人,先發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秦王“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惱羞成怒,進行恫嚇)

唐雎“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針鋒相對)

結果: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總結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

秦王前倨後恭,色厲內荏。

二、討論寫法。

1、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實則強奪。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陰謀,不想易地,這就惹怒了秦王。在這緊張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國。秦王一上來便盛氣凌人的指責唐雎,接下來又以天子之怒進行恫嚇,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秦王的前倨後恭,色厲內荏和唐雎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形象躍然紙上。

2、豐富的潛臺詞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來,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與臣而將四矣。(我將效法他們與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課下讀一讀相關的文章,交流一下他們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6

學習任務: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覆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於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學習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學習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羣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爲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爲了“轉危爲安,運亡爲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特別是下面劃線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爲長(zhǎng)者

以頭搶(qiāng)地夫(fú)專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1)由4位學生進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語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個人。

(2)大家評論四人的朗讀情況:音準,是否體現出人物當時說話的語氣,語調和感情。

(3)老師在聽學生意見後進行朗讀指導,並讓學生領會積累一些詞語。

──秦王。分前後兩種情況,前面是傲慢無禮,口氣強硬,輕視對方,後面是討好和軟的口氣。其中:

前1: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用現在的什麼詞來表示?(生答後)確定“可要”。

抽出讀這句。師指導。大家齊讀。(以下各項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問語氣,相當於“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後:寡人諭矣。諭:明白。

讀時要強調: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氣委婉。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要與下文形成轉折。

──唐雎。沉着冷靜,乾脆利落。

雖千里……豈直五百年哉?雖:即使。

豈……哉:難道……嗎?反問句式

與臣而將四矣矣:了(陳述語氣)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課外作業

1.書後練習二、三。

2.讀《戰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計

1.學生讀錯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要

何也也:(疑問語氣)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錯,放置。

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寡人諭矣諭:明白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

雖千里……豈直五百里哉?雖:即使。豈……哉:難道……嗎?

與臣而將四矣矣:(陳述語氣)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瞭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採用學生的合理說法)

明確:因爲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後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後發制人,着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倨後恭,威脅恐嚇,着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麼?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爲安,運亡爲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於“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徵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徵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

(2)爲什麼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麼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後,有什麼疑問?

如唐雎行爲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髮現,培養他們敢於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國策》裏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7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知識,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議。積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讀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重視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語感,提高誦讀能力。力求讀出節奏感。讀,得流利,讀出感情。

2、課外搜索戰國七雄,與“士”的相關資料,學會自主分析資料,主動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習慣。

3、體會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中,鮮明表現各自性格特點的寫法。領悟全文。

4、體會唐雎言之有節,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說話技巧。

[德育目標]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正氣凜然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讀出人物性格,背誦課文

2、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語句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

2、體會秦王與唐雎這兩個對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教學方法】

1、文獻法。組織學生課前蒐集整理有關資料。

2、朗誦法。引導學生在多角度,多層次朗讀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討論點撥法。對詞句理解,對文意的概括通過生生互動,培養合作探究意識。對難以理解問題,教師作必要點撥;師生互動,提高效率。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

【教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詞語;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多角度朗讀背誦;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概括人物形象;賞析文章祥略得當,語言個性鮮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張藝謀導演的《英雄》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廣爲流傳,那麼同學們想不想聽一個刺秦的故事老師出示課題

{二}熟悉時代背景:

1、出示《戰國七雄形勢圖》

2、學生聯繫初中國歷史知識,分析戰國七雄的形勢

3、老師總結介紹:本文講敘的故事在戰國哪個階段呢?從文中滅韓之魏一詞看應發生在秦王滅六國之前,此時趙燕齊楚四國都奄奄一息,親統一天下大勢已定。在這種形勢下,魏的附屬國安陵芨芨可危,此時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會答應嗎?安陵君的命運如何?讓我們一起閱讀課文吧!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板書課題。

{三}掃清障礙:

1.請三位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聽讀音,並訂正其讀音錯誤。

2.老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正確讀出下列字的讀音

3.同學們在訂正字音和字義的過程中能做到音正字準,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請聽示範朗讀。

老師播放多媒體配樂朗讀課件。同學們聽後討論示範朗讀有那些優點。同學們練習朗讀各段。

請同學們想象描繪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別是什麼形象?

同學們自由發表見解以後,老師出示課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圖。

{四}整體感悟:

1.針對題目你可能提出哪些問題?請同學思考討論發表見解:

同學可能會提出:唐雎是個什麼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麼?秦王怎樣羞辱他?他怎樣不辱使命的?

2.決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文中找出答案,請同學們默讀全文,在文中劃出可以理解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句。

3.學生默讀課文思索問題。

{五}深層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

{1}同學齊讀第一段,一名同學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述:秦王以易地爲誘餌企圖吞併安陵遭拒絕,秦王不悅,安陵國危在旦夕。

老師點評後並指出這是情節開端。除了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用對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師提問;這段表現出秦王,安陵君什麼樣的個性特點?

那些詞語能體現出他們的性格?

{3}老師指導學生分組朗讀:三組讀秦王,一組讀安陵君,老師點撥:三組同學應讀出秦王的專橫,一組讀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樣不辱使命的?

{1}學生討論回答鬥爭應分三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第二段}唐雎義正嚴辭的駁斥秦王“輕寡人“的理論。

{2}老師指出這是情節發展,並安排同學分組朗讀。2組讀秦王,2組讀唐雎

{3}老師強調應讀出此階段秦王的氣勢洶洶和唐雎的針鋒相對。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相對挺劍而起。

老師指出這是情節高潮,並將四組學生分成3組讀唐雎,一組讀秦王。要讀出秦王的驕橫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側面描寫“秦王色撓,長跪謝之”點明主題,教師指出這是情節結局。

老師安排一組學生朗讀體會秦王的色歷內荏,貪生怕死,外強中乾。

教師總結:本文較短,但圍繞着“唐雎不辱使命”這麼一箇中心事件,形成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自然緊湊,嚴謹完整。

{六}重現歷史:

1、請同學按照情節分組,全文朗讀,回味本文,自然緊湊的情節。在朗讀中體會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話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師課件演示:

唐雎:不畏強暴,忠君愛國,有勇有謀。

秦王:色歷內荏,外強中乾,貪生怕死。

老師總結:

這篇文章繪生繪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這兩個人物放在一場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了各自性格,我們也應在朗讀中讀出這種性格。

{七}作業:

模仿《戰國策》體例特點,設想唐雎出使回國後,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間的故事。

{八}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積累文言詞彙,培養文言語感。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學習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評價人物。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學習本文對人物言行簡潔傳神的刻畫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相信這些人物也曾照亮過你的心靈。請你說說你喜歡他們中的哪一位,並根據查找的資料簡要說明……今天老師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唐雎。

二、反覆朗讀,質疑答疑。

1、結合註釋自由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及語句節奏。

3、生生評價,師適時點評,必要時示範引領。

4、默讀課文,學生提問,教師答疑。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各國史官和策士的言論輯錄,後由西漢劉向編訂,始定爲《戰國策》。全書共33篇,分國別編輯。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動,着重記載了謀臣策士的謀略和言論。)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結合文章註釋敘述文章大體內容,不要求字字落實,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句可越過。(不求甚解讀文章,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2、語段講解接龍。

(學生講解語段中的文言知識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及特殊句式。)

3、師生共補。

四、筆尖沉澱:

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a、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b、針對課文的內容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2、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閱讀,並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問題: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說“請廣於君”嗎?

(2)秦王爲什麼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絕秦王與唐雎拒絕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說的“天子之怒”是指什麼?他說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麼?

(5)唐雎爲何要說專諸、聶政、要離這三個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確:

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麼印象?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概括一下他們的性格特點,並在文中找出相應的依據。

三、結合實際,分析評價,啓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強、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爲國犧牲的精神,在他與秦王的較量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請同學們談一談他的這種精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意義?

四、鞏固訓練:

1、熟讀課文。

2、以小組爲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3、蒐集“完璧歸趙”“毛遂自薦”“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點

1、學習唐雎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分析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

四、教學時數:

根據學生情況,力爭一課時,如果學生對文章不熟悉或閱讀層次不高,得分兩課時。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設計教學預案,查閱相關資料,製作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熟讀課文,翻譯課文。

六、教學設計:

(一)導入

簡介《戰國策》。

(二)質疑

1、今天我們將學習裏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有什麼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來的嗎?

2、學生質疑,教師提出關鍵問題,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麼?

②爲什麼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麼意思?唐雎是怎麼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初讀

1、指明四個同學分段朗讀文章,出示聽讀要求:

(1)你覺得哪些字容易讀錯,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過聽和想,明白剛纔提出的哪個問題。用筆作上記號。

2、學生彙報,正字正音,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

3、分組練讀,分譯全文。

(四)悟讀

1、爲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看看前邊還有哪些問題我們沒有解決。(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讀

1.假如你是導演,你覺得這個劇應該拍幾個場景?你會招幾個演員?

2.排演,準備。

3.表演,評議。

(六)延伸

戰國時期的“士”是指哪一類人?能不能舉出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士”?

教後記:

上這課之前,有個學生給我打電話,說感覺自己最近語文學習的興趣下降了,我仔細一想,自己爲了趕進度,已經有開始滿堂灌了,難怪學生有點厭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會不好意思,應該不愛表演了吧?因爲前兩次孩子們的表演質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費時間”了,但上課時我想到那個孩子的話,臨時決定讓他們換新角色-------導演,沒想到孩子們情緒高漲,竟然認真地改寫劇本,認真排練,參與度非常高,課後我給他們發了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最有創意獎,我發現孩子們學習效果特別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實錄 篇10

1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情節。

2、品味人物性格,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讀勸說藝術,學習唐雎不畏強權的鬥爭精神。

2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兩年多的學習,初三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枯燥的翻譯、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我準備採取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朗讀爲主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重點難點

品味人物性格,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一、複習導入

活動2【講授】二、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唐雎出使秦國,不辱使命。

2、梳理情節

(1)出示本文的情節:

開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發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發“天子怒”

結局:秦王長跪致歉

(2)請學生從唐雎的角度概括

開端:唐雎臨危使秦國

發展:唐雎步步鬥爭

高潮:唐雎挺劍效古人

結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動3【講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導學生從情節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強中乾、驕橫狂妄

唐雎:不畏強權、忠君愛國

2、引導學生從語言描寫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採用小組合作討論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陰險狡詐,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佔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許寡人——以強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狂暴、殘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虛僞狡詐、盛氣凌人

“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纔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這種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顏婢膝之態可掬。

小結:秦王:虛僞狡詐、驕橫狂暴、外強中乾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不畏強權、視死如歸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智慧、勇敢

小結:唐雎:有勇有謀、忠君愛國

(2)朗讀人物對話,體會語氣

秦王:驕橫、虛僞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導學生從寫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對比手法的運用

秦王現倨而後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這是秦王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

唐雎先恭而後倨,臨危出使——沉着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這是唐雎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

處境不同、態度不同、結果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一個是色厲內荏、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一個是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但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對比,藝術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複雜性格——既是兇惡的,又是虛僞的。

(2)襯托手法的運用

比較安陵君與唐雎的答秦王語: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對“易地”,拒絕的理由是相同的;

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說話委婉;唐雎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爲表裏,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