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着筆。描寫淪陷區陰暗.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於寫意,對象徵着“永恆的中國”的土地,發出深情讚美。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完美統一,抒情風格變幻多姿。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

詩歌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有一種沉鬱頓挫的音樂感。教讀本文,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其音樂美。課文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其思想感情的表達,主要通過形象的構成來實現。要引領學生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讀中,宜採用聯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把握意象的含義和全詩的感情線索,培養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 聯想想象欣賞法 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教具準備

多媒體CAl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主觀情感。品味詩歌浯言,

領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鬱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並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恆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後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衆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並任理事。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

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於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投影

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