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文賞析範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文賞析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詩的開頭兩行起着統攝全詩的作用。可以想見,在陰暗潮溼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麼地圖的,因此,“有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場中展開的超現實的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詩人運用了象徵義,“放大的土地”象徵祖國,“殘損的手掌”不僅寫實,它還是一種意象。戴望舒幾次談到過中國的疆土,就如一張樹葉,可惜缺了一塊,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張完整的樹葉。如今他以《殘損的手掌》爲題,顯然以這手掌比喻他對祖國的思念,也直指他死裏逃生的心聲。“殘損”一詞,飽含血淚,既有自己深受摧殘的痛苦,也有對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對億萬同胞慘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對苦難祖國命運的深沉思考……正是這一切,轉化爲一種不能自已的內驅力,使詩人強忍肉體與心靈的創痛,寫出了這首傳業佳作。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文賞析範文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燼”,“血”和“泥”是對淪陷區淒涼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着共同的命運。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手掌”將詩人引到了他的“家鄉”,這裏的景色曾是那麼美麗迷人。作者寫到了家鄉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等感覺經驗,如同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家鄉。這各種感覺經驗的綜合與聯通,使詩人的幻覺世界立體地、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從而使讀者也強烈地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愛國之思與切膚的淪亡之痛。充溢在字裏行間濃濃的思鄉之情,與作者身陷囹圄的現實形成強烈對比。

“這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撫過大片國土。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每到一處,作者都突出了該地區的特徵性事物:雪峯、水夾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等等,是多種感覺器官對國土現狀的感受,也是對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的暗示,是詩人在囹圄中向祖國母親的抒懷。“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詩人用擬人的用法將荔枝花賦予人才會有的“寂寞”感受。在感情色彩上,這幾行詩是憂鬱的,消極的,冷色調的,表達了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的無法言說的感情。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詩人的思緒在祖國土地上馳騁,所到之處,留下的都是國土被侵略者踐踏的印象。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的蓬勃生春”,“手掌”終於找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裏是泱泱中華的希望,是抗擊侵略、保持民族尊嚴的沒有被踐踏的最後一塊淨土。從這裏開始,詩人的情緒不再低沉,變得熱情、明朗與積極,他沒有親身經歷過解放區的生活,但感情上無比嚮往。這是他對解放區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是詩中第二次出現“我用殘損的手掌”字樣,是強調手法。用愛國而受到敵人迫害的“我”,在這塊溫暖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是在想像性的虛擬中,結合着隱喻和明喻,包含着感情的豐富性。而“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兩個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喚起了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必勝,解放區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以“太陽”和“春”喻解放區,本體和喻體的共同特點是能給中國的大地帶來光明和甦醒。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這裏,再怎麼疼痛再怎麼心碎都會在滿眼“春的陽光”中煙消雲散,沒有什麼比這昏睡的土地上有一絲亮光更令人心動的了。詩人對勝利的渴望,對民族的希望,在這鏗鏘有力、激人奮進的詩句中表現到了極至。

“因爲只有那裏我們不能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恆的中國”,詩在高亢的調子中結果,作者道出了對解放區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予了熱切的希望。“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兩個比喻,是用水深火熱的淪陷區反襯解放區——那裏是將要實現民族復興,誕生“永恆的中國”的地方

詩人安排了兩個部分來展示“摸索”的具體內容。一部分是已經遭受敵人蹂躪,變成灰燼,充滿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溫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這兩部分並列在一起,恰構成橫向對照。詩人使用兩套筆墨,渲染出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詩人對敵人恨之切,對祖國愛之深,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了。

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我們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因爲詩人在想像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覺”這一條線索上。因而我們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這首詩有着較爲特別的押韻方式。有時是四行詩句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例如從第五行開始,押韻的字依次是“鄉——幛——芳——涼”“草——蒿”“悴——水”“山——暗”“撫——乳”“掌——望”“活——國”。這樣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了現代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着相對協調一致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