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學與問》有感提綱

讀《學與問》有感提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導語:看來啊,學習的時候,“多問”真的很重要。接下來小編將跟大家一起欣賞讀《學與問》有感。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讀《學與問》有感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關於勤學好問的課文以及古詩,但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學與問》這篇課文。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還要多提問,多思考。這對我們的學習很有幫助。

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每天都會日新月異,瞬息萬變。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展現着它的深邃與神祕。每一個人,無論是懵懂無知的孩童,還是天真浪漫的少年,或是成熟穩重的成年人,都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或許,我們小時候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經常纏着爸爸媽媽問這樣問那樣的問題:爲什麼地球是圓的',而不是方的?爲什麼兔子的眼睛是紅的?爲什麼人是由猴子演變而來的?爲什麼人會做夢?爲什麼天上會下雨?爲什麼會打雷?爲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爲什麼地下會冒出泉水來?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激發了我們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力,從而達到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鋪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課文中爲我們例舉了兩個中外名人的事例,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問“爲什麼”,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最終取得了卓越成就。這和他小時候的勤學好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國古代北宋的大科學家沈括,從小就勤學好問,在求知的過程中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媽媽的回答沒能解開沈括的疑團,但他仍然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仔細觀察,最終解開了疑團。創作了26卷的科學巨着《夢溪筆談》。

做學問就要像哥白尼和沈括那樣。不僅學,還得問,更需要仔細觀察,勇於實踐,才能在思考與實踐中求得真知。

在生活和學習中,離不開學與問,更離不開觀察,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它讓我們成長的腳步飛揚,讓我們的思想插上了夢想的翅膀。所以我們要多學多問。

初讀23課課題,我不禁產生了疑惑。“學與問”,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學問”一詞,本課也必說“學問”無疑。可學問從何處來的呢?帶着這個問號,我走進了課文。

而只一課,老師便基本講完了這一課,只剩下一條小尾巴掃一下。但不得不承認,這節課由於老師的生動講解與同學們的積極配合,完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原先的疑問,也找到了答案了。

學問何處來?從勤學好問中來,因爲勤學好問,纔有了哥白尼《日心說》的偉大成就,因爲勤學好問,纔有了沈括舉世無雙的《夢溪筆談》。

而說到問,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語文考試,可我們幾個自以爲穩操勝券的人望着一條熟悉的考題傻眼了,互相遞着眼色,可得到的卻全是無奈的聳肩。最後只能瞎蒙,可當時自己估計正確的可能性幾乎與中國男足贏世界盃的可能性一樣高。

何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請君用一成語概括。若放在平日不會也情有可原,可偏偏這題昨日剛出現在我們家庭作業中,整班全滅,老師只冷冷拋下一句“下午講”,可誰知下午率先迎接我們的卻是一考試。

那次考試那一題只有M君對,答案是瓜田李下。吾們不服,逼問M君如何知道,他平靜地回答了一句“上午問老師的。”吾們頓時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勢,面對如此情景,他仍平靜地回答了一句“上午問下午考,有何不妥?你們怎麼不曉得問?”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我們都有無語地從M君座位旁離開。

一道昨日不會之題不問個究竟,導致了下午考試直接丟分,老師沒有什麼不對,M君也沒有什麼不對,不對的卻是我們。我們剛愎自用,自以爲天下無敵卻輸給了一個無名小卒,我們難擱面子,只因爲平時在同學面前裝得無所不知,再問老師豈不甚是虛僞?

而今天學的《學與問》這一課也解開了我心裏許久的一個結,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也頓覺孔聖人所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極是也。

向人請教不是恥辱,面成熟謙遜的表現,而在千萬個“爲什麼”中我們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做到真正的有學問。

我請教,我學習,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