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會提問》讀後感3篇

《學會提問》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篇一:《學會提問》讀後感

《學會提問》讀後感3篇

還是在教師節的時候,爲了給老師們淘書,我無意間看見了這樣一個書名《學會提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想,到底作者會從哪些方面圍繞“提問”這個話題來大做文章呢?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等十二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信息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僞。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說”、“報紙上說”、“網上說”,而唯獨沒有“我認爲”。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信息。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我們的孩子,幼兒時期,喜歡問這問那,爲什麼年齡越大,提問就越少了呢?我們每次培訓活動,專家精彩的長篇大論後,總有互動環節,給大家提問的機會,可爲什麼總是在這一剎那,大家都低下了頭呢?我想,做爲老師,孩子愛提問的天性,我們不僅要激發,而且要保護;做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學會提問,才能更好的來激發和保護孩子的提問。

閱罷此書,我想,雖然不能立即學會做出一個最聰明的判斷,至少能學會不做出一個最愚蠢的判斷。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尋求更好的結論,尋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決定”和大家分享!

【篇二:《學會提問》讀後感】

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充當着學生的角色,習慣了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除了做作業遇到難題會向老師提出疑問,其餘時間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個話題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十幾年的學生生活,讓我們習慣了全盤接受書本或權威人士的觀點,而很少客觀獨立地去評判某個觀點。

正如美國的尼爾·布朗《學會提問》一書中所言,一直以來,爲了應付考試我們更多運用的是海綿式的思維去吸收書本上的知識,把所有的知識點一股腦地全部裝進腦袋裏。對於閱讀教科書,海綿式的思維效果確實很好。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提升,我們不能再像閱讀教科書一樣,純粹地運用海綿式思維去閱讀學習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信息。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通過各種媒介接收到龐大的信息,特別是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迎面襲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學會用淘金式的思維去分析,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轉化爲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

淘金式的思維,其實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一種互動性的閱讀方式。採用批判性的思維,需要懂得質疑作者爲何要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需要時時刻刻與自己所閱讀的材料互動,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批判性思維,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願望。如何激發出我們的批判性思維?這就需要學會提問。

學會提問,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論題和結論,瞭解文章的總體框架,從而爲後續閱讀掃清障礙。然後,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論據是什麼。接下來,思考文章中的表達是否客觀、理性,有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是否存在歧義。之後,搞清楚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分析文中的推理有無謬誤,以及證據的效力如何,有無替代原因,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有無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據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按照以上的思路進行閱讀,逐條提出自己的問題並進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漸訓練於加強對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在閱讀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學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怎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提問》將給你一份滿意的答案。

【篇三:《學會提問》讀後感】

當我初讀《學會提問》時,我就意識到,我可能是發現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的答案,他們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維。而這應該主要歸罪於我們的傳統教育。

從古到今,我們的教育就一直禁錮着人們的思想。從古代的三綱五常到現代社會的服務服從,無不是靠學校教育一點一滴進行滲透的。“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這樣的道德觀念始終束縛着人們的思想,以至於滲透到了中國人的基因裏,縱觀當今社會,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各行各業的工作計劃和總結都必須要有這樣的內容“我一定服從領導,聽從安排…”;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中考,從寒窗苦讀到題海戰術,我們的學生一直就是在機械地重複練習和記憶,從來沒有也沒有時間去質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質疑。

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雛形和基礎,而批判性思維是質疑的高級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7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爲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80年代成爲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認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維”概念,新近的表述爲:批判性思維是“爲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

批判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需要批判性思維。批判的選擇,批判的接受,否則,你會對這個社會無所適從。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信息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僞。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說”、“報紙上說”、“網上說”,而唯獨沒有“我認爲”。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信息。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如何擁有這項技能呢?這種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只有部分大學開設了這一門課程,作爲中學的一名基礎科學的老師,我們也應該着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然首先自己要學會如何去進行批判。

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什麼是描述性假設”“推理中存在謬誤嗎”“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什麼結論可能是合理的”等十一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受益匪淺。作爲學生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便可以更加科學、理性地分析家長、老師、專家、領導的語言、思想和行爲,避免上當受騙甚至可以解決盲從的問題,使公民逐漸走向誠信、民主,社會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會讓學生掌握一種更好的學習方法,當他們將來對某個事件產生疑問後,知道如何去尋找理由、蒐集證據,如何利用互聯網或者查閱資料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如何通過探究實驗驗證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不再盲目、機械地學習,爲知識所累。

讀完此書,我在扉頁上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是一本影響你思維方式的書,它不可能影響你的一生,但足以影響你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