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示例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1

從我國豐富的文學遺產中,我沒有能夠讀到好的中篇小銳,其中雖有篇幅類似中篇的作品,但就其結構間架來看,卻象長篇小說的雛形。中國的白話小說,來源於說講。當場講完,則爲短篇,連續說講的,則講者和聽者,都要求越長越好,這樣就擠掉了中篇這個形式。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中國中篇小說的開山鼻祖。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國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基礎,成爲永不磨滅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們研究中篇小說創作的最好範本。中篇小說不能是短篇小說的拉長,當然也不能是長篇小說的綱要。它區別於短篇小說之處爲: 一、中篇小說應該極力創造典型人物。短篇小說的人物,當然也要求典型化,但因爲篇幅短小,有時以所刻劃的現實,所發揮的思想,所含蘊的感情,把作品充實起來,提高起來。中篇小說,對於主題思想發揮,有更廣闊的天地;在藝術結構上,有重大的迴旋餘地,更有可能從容不迫地進行抒寫。 二、中篇小說要向讀者展示一個較完整的歷史面貌,短篇小說,有時卻不可能。有較完整的歷史背景,才能映托出較完整的典型性格。

《阿Q正傳》的歷史背景,是中國的辛亥革命,選擇的地點是小城鎮和鄉村。這個歷史背景當然不限於辛亥革命這一年,甚至也不限子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而是一個較長的或者說是很長的歷史時期。魯迅所創造的阿Q這個人物典型,當然不是一個先進的典型,但他是一個成功的典型,有重大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這一典型的出現,立即成爲世界文學作品中有數的重耍典型之一。 其原因在於,不只是歷史背景上清晰地出現了這一個生命,是這一個生命的出現,使得讀者看清了中國社會的這一個歷史時期。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2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幹便倒在牀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爲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爲背景,塑造了一個,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裏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爲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 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 “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 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裏消失,成爲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3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他是赤貧的僱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阿Q的性格十分豐富、複雜。他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保守、狹隘、愚蠢。他還受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嚴於“男女之大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如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裏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兩個組成部分:對於真正強勢的人則口頭認輸並用“兒子打老子”之類的話來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對弱者,則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但儘管如此,阿Q作爲一個勞動人民,還是表現出自發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就想“投降革命黨”,希望從此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後農民的私慾和許多糊塗觀念聯繫着的,他並沒有真正地覺醒。

《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諷刺了一些心靈醜陋的中國人。

讀《阿Q正傳》有感作文4

《阿q正傳》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爲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爲城裏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

有人覺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爲去對號入座。也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一位政府內的幹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裏------”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吧的癮君子,以頹廢爲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於其中!”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