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1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採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溫暖的跳動就是活着;雙城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纔會存在;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只求瞭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僞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採訪時並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爲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裏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快樂的元旦作文)纔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着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於,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着它;有時候,你把什麼放下了,不是因爲突然捨得了,而是因爲,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於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於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的壓力下,做到內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爲,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着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2

這本書早就借來了,可是一直沒看。前幾天遴選進面試,可是領導不讓去,無果。心裏堵,不想做事,於是開始看書。今天看完了,渾身輕鬆,自己做完了一件小事。

我很喜歡這本書,有兩個理由,即直面分歧、面對感受。離奇事件的背後,可能是因爲一次偶然,也可能是個笑話,通過柴靜的視角,我慢慢意識到,離奇事件的背後,可能是一個必然,也可能是一種情感。

真實的力量非常強大。一個敢於批評而又得到大家認可的官員說,因爲我批評很準確,所以大家認可,因爲官僚系統是一個複合(我自己用的是“複雜”這個詞,翻了筆記本才發現他用的“複合”)系統,只有一種人就玩不下去了。徵地拆遷之中,彷彿是充滿邪惡,又好像羣魔亂舞,現實最終在實實在在的細節中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複雜而又充滿疑惑。柴靜說不是批判什麼而是發現什麼,我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有錯有罪,早就夠了嗎?不夠。人的背後,是情感,是利益,道德和對錯可以評價一個人,卻很難影響一個趨勢。一件事有結果了,就夠了嗎?不夠。事件的背後,是一個個細節,結果可以傳播很遠,但只有細節才能夠讓事件迴歸,讓人們關注事件發展而不只是記住一個傳播出來的結果。

內心自有萬鈞力。這個力,可以嚴重傷害自己,可以很好的造就自己,可以泯滅自己的靈魂,可以吞噬你我的生命。人是有溫度的,事件是有溫度的,歷史也是有溫度的。我們感受不到溫度,一方面可能是因爲接觸的人、事件、歷史已被改的面目全非,也可能是因爲自己太麻木。我這幾天給母親和另外一個友人打電話複述自己一天的活動和感受,母親願意聽我講,好友卻不願意。互相講自己一天的經歷,是一個很不錯的成長方式,回顧自己一天的生活可以讓自己的感受更加敏感,說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纔會不會積累情緒,有人說有人聽才能夠增加了解。若不能夠傾聽,便不是真正的感情。看到柴靜的報道,我經常在感慨,若是家人能夠多一點傾聽,家庭的悲劇就會少很多,人生的'悲劇就會少很多。說出來靠勇氣,聽進去靠耐心,若是這一點勇氣和耐心都沒有,自己便失去了戰勝生活的最大的祕密武器。

我會繼續尋找願意傾聽和傾訴的人,因爲我想拯救自己的靈魂,我也願意順帶拯救願意自救的靈魂。

接下來繼續看書吧,看書可以讓自己瞭解更多的人、感受和事情,自己的心會慢慢變化。其實自己內心一直有一些自卑,沒有出色的體育項目,沒有錢,沒有漂亮的外表,沒有出色的工作和學習。可是自己依然要追求快樂,並希望給更多人帶來快樂。這就是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完美也好殘缺也罷,走運可以事事不如意也罷,這就是我自己的命,我努力追求可是也接納命運的安排。

用隨心所欲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對自己好點,對別人好點。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3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和幾位老人的合照,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是柴靜。無意間,在網上看見這本書,思索良久決定了買下它,不爲其他,只爲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爲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實往往出乎意料,她在這本書中寫下的是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

從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將近一週,匆匆看完了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話語交鋒中正與逆的悖論。

在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溫的呢喃,更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必須知道。”霎時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迴盪起她的話語“我摸着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第三章《雙城的創傷》裏,“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纔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故事最後的無解給我們以一種無能爲力,但更多的是真實,柴靜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裏,《山西!山西!》頗有文藝範的開篇層層遞進引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環保——污染!她用近乎於白描的語言,平鋪直述講:“山西省長誰來幹,臨汾人民說了算”,“當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國土局的一個科長,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兩句話,給予了同爲山西人的我一種深深的共鳴。

《看見》寫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維性、邏輯性和真實性,引發了我們一個又一個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對一個個現實悲劇的無奈與無能爲力。我想“中國夢”就是想要建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世界,讓這些悲劇不再重演吧,這是國人的夢,也是我的夢。終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夠的高度,爲着這業奉獻我的熱血與生命。這是我的夢也是中國夢!

看見柴靜讀後感範文4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彷彿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爲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爲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爲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該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誌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爲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爲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曾經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