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導語:什麼樣的課堂纔是學生喜歡的課堂?如何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程度?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讀懂課堂》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1】

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專業水平,是對一個人民教師能保障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肩負起培育祖國花朵重任的必要前提。

華東師範大學的鐘啓泉教授所著《讀懂課堂》,豐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讀懂課堂”是教師成長的標誌。鍾老師在引言中提綱挈領地提出了這個中心思想,包含着對中國教育和教師向上發展的無限期望。

該書共分五輯,從課堂革命的挑戰到課堂研究的理論視野,系統地論述瞭如何才能“懂”課堂,並重點要求教學優秀傳統的傳承和新形勢下對課堂教學的創新。整本書醍醐灌頂、振聾發聵。其中第二部分--傾聽兒童的聲音尤其重要,也彌補了我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欠缺。

兒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儲備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如何傾聽兒童的聲音,和他們進行情感和心靈的溝通,是培育好新一代祖國花朵的必要前提。

兒童也有情感思維和萌芽階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兒童並沒有發言權,兒童的聲音是被遮蔽和忽視的。所以,傾聽兒童的聲音正在成爲學校和教育界的共同訴求。

文章首先提到人類的幼兒期相對其他動物很漫長,但同時也造成了人類幼兒期的可塑性相當之強。但從中世紀至今,兒童教育從開放的社會自然交際逐步演變爲封閉式的在學校中被動學習,原本被視爲夥伴的教師,也被逐漸拉開了距離。要解除這個危機,首先還要從兒童權利說起。

“學生”是兒童在學校的一種身份,他們負有學習的責任、義務和權利。但在現代學校制度的規訓下,只體現出了學習的責任和義務,而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發展的權利被抹殺掉了。“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而在於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提供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佐藤學在《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中如是說。

要實現兒童學習的權利,就必然要面對“發展優先”和“教育優先”的二元對立的問題。其實無論是發展優先還是教育優先,都不能全面地回答和解決整個問題。首先要認清學生是教育和發展的主體,那麼就意味着教育本身不能強加性地直接提升兒童的發展,而兒童的主體性發展還是起着重要作用。

要保障兒童的學習權,就要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無論是語言、邏輯優秀,還是音樂、運動優秀,學生的智能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它們是等價的,不能說體育好、藝術類成績好而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是差生。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每一個兒童都擁有潛在的創造能力,“淘氣包”腦袋也是可以向積極的方向激發和引導的。

激發和引導每一位兒童,兒童語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兒童語言是兒童潛在的內心世界的表露。通過這個途徑,我們便可以很好地傾聽兒童的聲音,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情緒表達,從而對兒童的問題可以做出仔細的分析和正確的引導。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2】

該書以學校改革的核心——課堂爲主陣地,以兒童學和建構主義的線索,細緻全面地迴應了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新課程改革績效的各種困惑,呼籲教師讀懂課堂、讀懂孩子,超越偏見,實現成長。在這裏,我想圍繞讀懂孩子進而讀懂課堂談一點粗淺體會。

書中提到要傾聽兒童的聲音,要承認每一個兒童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理解兒童的心情;要相信兒童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誠地接納兒童的種種情緒表達;要保守兒童的個人隱私;兒童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這爲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學會傾聽。

如此看來,教育的藝術就應該是傾聽的藝術,理想的教育課堂實際就是巧妙的傾聽的課堂。

可從我所處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所面對的是中學生,兒童有時懵懵懂懂,而中學生往往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時候我們教者的行爲偏於簡單粗暴,一味地要求學生對我們服從,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極大的抹殺,經常聽見老師講:“我讓你幹什麼,你必須做什麼。”書中所倡導的`學會傾聽在實際教學中未得到真實體現。

課堂是知識學習的主陣地,是教書育人的主戰場,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讓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神聖殿堂。我們的課堂正逐步完成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從獨角戲向師生互動的轉變,從填壓、灌輸的教育方式向學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一個轉變過程中,如何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益,實現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作爲課堂的實施者,就必須思考怎樣傾聽,傾聽什麼內容的問題了。

而這一點,鍾啓泉老師的《讀懂課堂》給我們提供了答案。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傾聽三種聲音:來自孩子的聲音、來自教育內容的聲音和來自制度的聲音。

至於如何傾聽則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想重點談一下如何傾聽孩子的問題。首先要以孩子爲友,突出平等性。熟悉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特徵,走進孩子的世界。就我所面對九年級孩子而言,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有獨立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有較強的依賴性。這個階段的教育工作者,關鍵要做的是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階段特質上,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對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性問題,以朋友的身份敞開心扉,搭建心與心的橋樑,及時幫助他們匡正,絕不能撒手不問。如九年級的孩子我們得引導他們正確看待早戀,跨過青春期;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係,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引導他們如何認識自我,如何面對困難等。其次,要以孩子爲師,突出主體性。這樣孩子獨立自主的願望就能得到釋放,讓孩子教自己,既能檢驗孩子對已有知識掌握的情況,對已有事情的認識程度,又能幫助孩子進行復習、鞏固、深化。既能發現問題,又能解決問題,同時又能促進與孩子的交流,加深與孩子的感情,可謂一舉多得。最後要講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學性。好的教育方法對成功實施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簡單粗暴、不遵循教學規律、孩子的認知規律,一味蠻幹,急於求成,只能是適得其反。好的教育方法應該是能體現出“三變”,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變學會爲會學,變苦學爲樂學。

只有學會傾聽,教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課堂的實施纔有針對性;只有學會傾聽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才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才能培養出有用的複合型人才;只有學會傾聽制度的聲音,我們的教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走在時代的前列。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不是簡單的教學技術,而是傾聽的藝術。好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是雙料專家,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兒童的心理專家。他們不僅要讀懂教材、讀懂教育制度,關鍵還要讀懂孩子,因爲孩子是課堂中的靈魂,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成長的必經之路。

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一堂好課,怎樣才能算是讀懂課堂呢?用關愛迴應學生的聲音;用科學回應教育內容的聲音;用公平迴應制度的聲音。想必,這纔是讀懂課堂的應有之義。

  教師讀《讀懂課堂》有感範文【3】

讀鍾啓泉先生撰寫的《讀懂課堂》這本書,給我們教師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我第一次知道,教師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斷傾聽教育呼喚的生涯。呼喚,是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聲音。教師傾聽三種聲音的呼喚,承受來自三方的訴求:來自學生的呼喚、來自教育內容的呼喚和來自制度的呼喚。

那麼教師的工作也應作出三種迴應:迴應學生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愛;迴應教育內容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真理;迴應制度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正義

教師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並不是教學技術,而是如何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與成長。課堂是課程的實踐版,也是教師的培養基。好的教師應當是雙料的專家;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兒童的發展專家。他們不僅讀懂教材、讀懂兒童,而且讀懂課堂。讀懂課堂,是每一個教師成長的標識。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祕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爲教師永恆的工作追求。

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纔是理想的課堂。20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麼樣的課堂纔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緒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