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孔子》有感範文

讀《孔子》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讀《孔子》有感範文1

利用寒假時間,我讀了一本名叫《孔子》的書。這本書詳細講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讀後使我受益匪淺。

讀《孔子》有感範文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獨自撫養他,生活很苦,但孔子聰明好學,於是媽媽請知識豐富的外公顏襄來教孔子讀書。平時孔子認真聽講,不恥下問,讓外公覺得“孺子可教也”,便把他所學一一傳授給了孔子。孔子長大後,希望平民子弟能夠平等地受到教育,於是開了一個私學,學費只收十條肉乾,遇到窮苦的就只收兩三條。漸漸地,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了,許多名門望族都來拜他爲師。

孔子雖然出名了,仍虛心地向老子等名家問禮。特別是孔子向師襄學琴的故事讓我感觸最深。別人學一首曲子只要一天到三天,可孔子卻要十多天。他不但要弄清楚曲子的含義,還要知道作曲人的胸襟、志向以及品德如何。“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孔子一生教過將近三千多人,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幾本名著。

看完這本書後,我想了很多:孔子小時候就可以做到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爲什麼我們卻做不到呢?在學習上,我們也應該像孔子那樣,好學上進,不恥下問。

讀《孔子》有感範文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爲政》

孔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高人,他不但是外形上的高人,從歷史意義上來說,他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人,他以一個窮苦孩子出身,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一己之力,鑄就華夏子民的心理模式,成爲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成爲了後人心中的“聖人”。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到了亦歌著的《孔子》,對這位“聖人”有了更全面的瞭解,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始終未動搖過對知識的渴求,“學而不厭”是孔子一貫學習的作風,在學習上,孔子必定將所學學通、學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孔子怎樣用指法音調去彈一首曲子,孔子認真聽講並反覆練習,一連幾天老是練同一首曲子,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學會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卻說“老師,曲子的調子學會了,但奏曲的技巧還未學好”,又過了一陣子,師襄子就他學新曲,可孔子卻說還未領會曲子的神韻和志趣,又過了一陣子,他認爲自己還未體會曲子的作者和爲人風貌,一直不停地練,直至體會出曲子的作者必爲周文王爲止,使師襄子大爲佩服,並認定發揮和光大音樂的希望在孔子身上。而聯想上自己學音樂,不肯吃苦,能偷懶就偷懶,小提琴或笛子,爸爸媽媽讓我多練一會兒,我練那麼一兩遍就說自己已經會了,或是累死了,死活不肯多練,學別的東西也是如此,只求一知半解,只要會一點兒,就自認爲自己已經學會了,不肯再學。

讀完《孔子》,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特別是他學習的精神,知道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每一樣東西都一心一意地好好去學,一定能學好。

讀《孔子》有感範文3

今天,我讀了《孔子拜師》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孔子爲了提高自己的學問,不遠千里從山東曲阜來到洛陽,向老子拜師、學禮。

通過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是學習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孔子本身學問就很淵博了,但是他知道學無止境,還要向比自己更有學問的老聃學習。以後,我上課要更加認真聽講,遇到不會做的題要虛心向老師、同學請教。我要始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二是學習孔子吃苦耐勞、一心求學的堅定意志。孔子爲了求學不遠千里、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陽拜師。在今後的學習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恆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克服一切困難,爭取最終的成功。

三是學習孔子勤學好問的精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除了勤學之外,我還要養成好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學又問纔是學問。我要不恥下問,不懂的問題一定要請教別人,即使是一字之師也要拜。這學期,我要把《十萬個爲什麼》這本書看完,增長自己的知識。

讀《孔子》有感範文4

一個人是否高尚不在於他是否擁有英俊的外表,而在於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與內在的自身修養。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進階階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聖人孔子,雖相貌奇醜無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矚目。

孔子自幼孤苦,與母親相依爲命。但他接觸到禮樂時,樂此不彼,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請中被拒後,仍是內心愉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青年的孔子受挫後並沒有先責怪他人,而是立志溫習學習的內容,繼續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所以他才能在三十歲時創立私學,與學生亦師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識沉澱量更加豐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門的問題。但他堅決不接觸有關神鬼的話題他認爲若傾於神鬼,則國亡。孔子此時的言論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權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斷言,例如他會考慮到人性和法律;同樣,決斷也要有分寸,要節制。五十歲的孔子被流放在國外,然而他並沒有爲此悲傷,反而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傳承禮樂文化,鑄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孔子的思想隱隱告誡我們,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厭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這也是每個人的天命。

孔子隨歲月逐漸衰老,生活的經歷也更加豐富。他能笑對別人的任何言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冷靜分析,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謂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對君子忠誠;恕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而此時的孔子內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爲約束

孔子之所以被稱爲聖人,是因爲他不斷提升自己。我們又該如何學習他磨練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氣和,不得憤怒;其次,應要知禮,懂禮,守禮,用禮;最後要學會融會貫通,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和巧變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難時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也要抓住所謂禮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這亦是儒!

讀《孔子》有感範文5

偶爾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題目是《孔子、李白:我們都是武林高手》,這一下子提起了我的興趣。一個是蜚聲詩壇的大文豪,一個是流芳千古的大思想家,怎麼和八竿子打不着的武林高手聯繫在了一起呢?我一開始對其倍感質疑,但順着文章的`思路思考下來,猶如品茶一般,越讀還越有一番味道。

文中提到,李白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遊俠”,走南闖北,遊山玩水,好像坐飛機一般。如果李白是一個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的羸弱書生,又怎能做到如此瀟灑呢?況且有書記載,他從小學習劍術,即使是再頑皮的孩子,學了這麼多年,幾招花拳繡腿總該會了吧?所以李白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其實,他也是武林中人呢。

我正佩服作者的獨具匠心,但孔子不會也是舞刀弄槍的武林中人吧?他可是儒雅的化身,謙謙君子一直以他作表率。作者同樣從細節方面爲我們做出了詮釋。孔子可是有遺傳基因的。他的父親是魯國數一數二的武林高手,而且猛到能託舉千斤重的閘門,有DNA支持的孔子,想必肯定不會差到哪兒去,並且孔子教授的課程中,還有射、御這兩樣。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馭戰車,這兩樣在當時是不折不扣的武術,如果沒有貨真價實的本領,一向謙遜的孔子怎麼會不懂裝懂?更何況他的學生還有子路這樣的高手?所以孔子即使不是武林高手,身體也不會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瘦弱。

看來文人也不是那樣只會舞文弄墨、連跑幾步都喘的瘦弱形象。這同樣給了我們一個啓示:人的身體是第一條件。我們學生正處於新世紀,科技發展得很快,出門的時間少了,悶在家裏的時間多了,體質也就差了。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地鍛鍊身體。身體是一,學識、榮譽、金錢是零,一旦身體垮了,那還要那些身外之物何用?文章最後的一段文字很發人深省:“身材上的虛弱往往會減弱一個人精神上的氣魄,減弱一個人的勇氣和心理力量。讀書本身,也許並不需要強壯的體魄,但是一個人從事實務,卻不能沒有一個比較強健的身體。”也許我們的生活方式的確需要改變了。

讀《孔子》有感範文6

今天我讀了一篇關於聖人的故事——《孔子小時候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從前,孔子的母親在他剛滿三歲,就教他讀書認字,他四歲時就已經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孔子的母親來問他:“我昨天教你的字你都已經會背了嗎?”孔子對母親說:“母親您放心吧,我都已經會背了。”母親和藹地說:“那我明天來好好的考考你,看你是否真的會背了。”

就在這天的晚上,他吃完晚飯,就鑽入被窩,哥哥來後就悄悄地問哥哥,說:“哥,昨天娘教你的字你都記住了嗎?”哥哥胸有成竹的對孔子說:“我都記住了,那你記住了沒有?”孔子說:“我已經把娘教的字都練了好幾遍了,但還沒有把握住,若明天有不會的,那娘肯定會爲我傷心的。不行,我要在今天晚上把娘教給我的字都記住。”哥哥說:“天氣涼了,不要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認出對錯。”

於是,孔子就按哥哥說的在他的肚子上寫起字來,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已經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母親考孔子時,孔子一遍就通過了,母親覺得很欣慰,開心的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名人的背後,都有一些故事,可更多的是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讀《孔子》有感範文7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爲孔子是一個善施教化、充滿智慧的人。誰能想到,一個普普通通司空見慣的水,竟能被孔子說出這麼多的特點,說出如此富含哲理的宏論,真讓人難以想象。孔子以水育人,也真讓人難以想象啊!由我看來,水不就是水嘛,潔淨透明,除了這個特點炎外,我也找不到別的特點,但在孔子眼裏,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還善施教化。孔子真是聰明過人,讓我們嘖嘖讚歎,敬佩不已啊!孔子認爲,大自然就是書本中的知識。

孔子不僅善施教化、充滿智慧,而且還很謙虛呢!

上完這篇課文,我還上網查了一些關於孔子的故事。我就選其中兩個來談一談吧!從前有兩個兒童在爭辯太陽在不同時段離我們近還是遠,孔子聽了,也沒有說認爲我是老師,我的說法就是對的,而是在認真聽兩個兒童到底說的對不對。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孔子拜師》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是他總是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他真是謙虛、精益求精啊!

我認爲孔子還是一個平等待人的人。在古時候,人們都認爲只有有錢人、當官的人家才能上學,那些窮人就不能讀書。但孔子不這樣認爲,都是人,我們應該不分貴賤、不分卑微、不分富有和窮苦,都應該接受平等教育,而且窮人也有自己的長處啊!孔子這種有教無類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

讀《孔子》有感範文8

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值得觀察的事物,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它們,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奧妙。再往遠處看,那嬌豔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風中搖擺。於是,我拿起一個小型的煙花;塗上了美麗的顏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謀,老狼便從身上拿出一顆藍寶石對奇奇說:“你可別小瞧這顆藍寶石,它能給你變出美味可口的食物,還能逢凶化吉,請你收下吧。

這兩座山雖然高,卻不會再長,我每天挖一點,總有一天會把它挖掉。”愚公的這種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饒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記得我曾經在數學小測驗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題目都不會做。回家後我也不管了。

就在這時,媽媽拿了一本我已經讀爛了的書,告訴我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氣餒,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靜下來,萬變不離其中,多看書,仔細想一想,肯定能做出來。所有的題目平時我要多做一些練習,關鍵是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去戰勝它。同學們,我們學習了《論語》,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運用到學習當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難,只要懷着一顆堅定的心,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的!當我們學到了知識本領後,長大後才能回報祖國。

讀《孔子》有感範文9

春秋時代,魯國有這樣一條法規:凡是魯國有到其他國家去旅行,看到有魯國人淪爲奴隸,可以自己墊錢把他先贖回來,待回魯國後到官府去報銷,官府用國庫的錢支付贖金並給予一定的獎勵。

但是魯國有個孔子的弟子把別人贖回來後並沒有到官府去報銷而換得了人格高尚的美稱。但孔子指出,由於這個弟子沒有到官府去報銷贖金而被人們稱讚爲品格高尚,那麼其他的人在國外看到魯國人淪爲奴隸,就要對是否墊錢把他贖回來產生猶豫。因爲墊錢後去報銷領獎,人們會說自己不仗義,不去報銷,自己的損失誰來補。於是,只好假裝沒看見,客觀來講就是妨礙了更多的在外國做奴隸的魯國人被贖買回來。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愧爲一代先賢,他能夠透過看似高尚的現象看到負面的影響,從一片叫好聲中看到隱藏的危害。所以,告訴我們看問題,必須考慮它對未來的影響與負面的影響。

這篇文章還告訴了我們,凡事不應該只侷限於一事,我們必須像孔子那樣在一片叫好聲中道出其負面影響!做人做事都應該考慮到其對未來的正面與負面。

讀《孔子》有感範文10

這個暑假老師讓我們看六本書,我懷着滿腔的熱情看這六本書,看到《至聖先師孔子》這本書時,我立刻被這本書的內容吸引住了。這本書講的是孔子從兒時到老年的各種經歷,讓我對孔子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而這本書其中孔子對學生說的三句話讓我難以忘懷。第一句是: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和行爲風度不僅能反映出他素質的好壞,而且直接影響他在羣體中的地位。第二句是:急於求成反倒會把事情弄糟,欲速則不達。第三句是:貪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那是小家子氣,做不成大事業。雖然我嘴上說說要做向孔子一樣會自學、自立、自強的人,但是我實際做起來卻與這三條規定恰恰相反。孔子從小就背《詩經》、《尚書》、《周易》,而我,媽媽讓我多看一點課外書我都不肯。孔子從小學會思考,而我做事情前不思考對錯,非常魯莽。孔子對人禮貌,我到了外公傢什麼也不說……孔子一切的好處到了我這兒都變成了壞處。

有一件事情讓我非常難忘!

六歲那年是我最淘氣的一年,而有一天是我最淘氣的。那天太陽像火球一樣不停地曬着,我去表哥家玩,表哥求我幫他撿球,我一下子來了勁。撿了一會兒球我感到非常無聊,便打起了客吊燈的主意。當表哥再次把球拋到我這邊時,我用手故意將球瞄準那個吊燈“砰”的一聲,我自己也嚇得半死。接着我耳邊傳來的是大人的責罵與批評,當時我非常打抱不平,但是又不敢出聲。可是現在想想這件事,我的心裏就非常內疚。孔子五歲就能非常懂事,經常幫媽媽做家務。而六歲的我與五歲的他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

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它讓我懂得了更多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