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孔子傳》有感

讀《孔子傳》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讀《孔子傳》有感

讀《孔子傳》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孔子傳》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孔子傳》有感1

寒假生活已經結束,談起充實,可算是讀了本好書,那就是鮑鵬山老師的著作《孔子傳》。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在家擱置了好幾天,都不曾翻開,因爲在我的印象裏,介紹孔子的書無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來艱澀難懂。另外,聖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輩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牴觸情緒。終於有一天,我閒來無事,翻開了《孔子傳》,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難合上。

書的扉頁是孔子講學的一幅圖畫,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頁附的一首詩《仲尼》,它頓時把我領進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知識的殿堂。感謝作者鮑鵬山老師,把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這麼深入簡出地介紹給我們,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本給普通讀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譯,還有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孔子不再是隻能頂禮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着人間氣息,有着與普通人一樣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他的廣博學識和偉大成就,後人固然難以企及,卻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可以產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願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雖然他有治國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得志,不爲國君所重用,最終周遊列國,興辦私學,設教授徒,培養出許多有用之才。通過讀《孔子傳》,我對孔子有了更深的瞭解。《孔子傳》以完整的傳記形式講述了孔子從青壯年時期到七十多歲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訓、立志學禮、興辦私學、周遊列國,到政途失意、潛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堅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堅持道義,爲理想而奮鬥終生。仁義禮智信,如果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國家會成爲文明、昌盛、禮儀之邦。當時的魯國政局混亂,孔子對此很感失望,這才帶着弟子開始周遊列國,生活十分艱辛。我們甚至可以體會到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艱難處境,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即使是在沒有糧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離開的情況下,孔子仍不間斷地彈琴歌唱來鼓勵弟子們。在弟子們的疑問聲中,孔子說到: “沒有經歷憂患與挫折,就不會思考得久遠;身體沒有受到節制,就不會智慧深廣。怎麼能說我們現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們的幸運呢?” 在困境中,孔子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樂觀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每一天, 堅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夢想努力。之後儘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遊列國,歷經磨難十四年,但最後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孔子回魯後,魯哀公和季康子都對他尊崇有加,季康子尊他爲國老,朝廷給他以優厚的待遇。但孔子卻依舊“不知老之將至”,要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實踐。孔子——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精神家園!

也許很少有哪一本書像《孔子傳》這樣深深地震撼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謙和敦厚而又聰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載一切,如天一般剛健進取,如水一般真誠明澈能照萬物,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說“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

與其說孔子是一個思想上的名師,不如說是我心裏的一盞燈,現在的我,堅決堅持自己的'教育夢想走下去,只要選擇了,就要無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樣爲理想而奮鬥終生!

讀《孔子傳》有感2

一個人是否高尚不在於他是否擁有英俊的外表,而在於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與內在的自身修養。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進階階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聖人孔子,雖相貌奇醜無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矚目。

孔子自幼孤苦,與母親相依爲命。但他接觸到禮樂時,樂此不彼,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請中被拒後,仍是內心愉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青年的孔子受挫後並沒有先責怪他人,而是立志溫習學習的內容,繼續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所以他才能在三十歲時創立私學,與學生亦師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識沉澱量更加豐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門的問題。但他堅決不接觸有關神鬼的話題他認爲若傾於神鬼,則國亡。孔子此時的言論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權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斷言,例如他會考慮到人性和法律;同樣,決斷也要有分寸,要節制。五十歲的孔子被流放在國外,然而他並沒有爲此悲傷,反而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傳承禮樂文化,鑄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孔子的思想隱隱告誡我們,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厭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這也是每個人的天命。

孔子隨歲月逐漸衰老,生活的經歷也更加豐富。他能笑對別人的任何言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冷靜分析,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謂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對君子忠誠;恕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而此時的孔子內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爲約束

孔子之所以被稱爲聖人,是因爲他不斷提升自己。我們又該如何學習他磨練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氣和,不得憤怒;其次,應要知禮,懂禮,守禮,用禮;最後要學會融會貫通,增強自己的判斷力和巧變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難時迎刃而解。與此同時,也要抓住所謂禮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這亦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