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子傳》讀後感

《孔子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傳》讀後感

孔子生於春秋時代,距今已經2500多年,雖然每個人都會念幾句《論語》,但是孔子的形象卻模糊不清。

《孔子傳》通過講述孔子一生的經歷,將孔子遇到的事、說過的話串了起來,一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孔子向我們走來。孔子被尊爲聖人,但聖人並不是沒有喜怒哀樂,反而比常人的情感更加充沛豐滿!

孔子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比如他提倡: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但是孔子並不是一個拘泥於規則的人,比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般是好的,但如果過於執着於此,也只是“硜硜然小人哉”。

同時,孔子也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

子游把武城管理的井井有條,孔子會和弟子們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

孔子在鄭國與弟子走失,被人說成“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欣然一笑:“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也會罵人,對白天睡大覺的宰予,破口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對僭越禮制,八佾舞於庭的季氏,他更是發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

01

陳蔡論道

魯哀公六年,63歲的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

孔子與常年跟隨在身邊三位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進行了一次關於道的討論。

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卻陷入窘困的境地,作惡多端的人反而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

直率的子路率先發難:“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路出去,子貢進來。子貢認爲夫子之道過於高深,天下莫能容,建議孔子降低標準適應社會(夫子蓋少貶焉),而孔子不爲所動,反而教育子貢志向不夠遠大(賜,而志不遠矣)。

最後是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他也認同現狀是夫子之道過於高深,天下莫能容。但顏回認爲道如果不夠完善,固然是自己的問題(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如果道已經很完美,是別人不識貨(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聽完顏回的話,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爲爾宰。”

02

仁者與智者

孔子一輩子追求的道,主要包括仁與智,通過逐個提問的'方式,探討“知者若何?仁者若何?”接下來出場的還是熟悉的三位弟子,出場順序也沒變。

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

孔子評價:“可謂士矣。”

子貢進來,孔子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答:“知者知人,仁者愛人。”

孔子評價:“可謂士君子矣。”

最後,顏淵回答:“知者自知,仁者自愛。”

孔子評價:“可謂明君子矣。”

03

學習路徑

如何達到道的標準,孔子爲弟子們指明瞭一條學習的路徑——學文與躬行,兩者相輔相成。

起初以行爲主,“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在學的過程中,“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04

一點思考

孔子期望通過規範禮儀來教化民衆,是否真的有用?

《孔子傳》說效果顯著,但我認爲要麼年代久遠,真實情況已不可考,要麼是作者有意誇大其詞。在諸侯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禮儀既不能幫助底層百姓吃飽飯,也不能幫助諸侯攻城略地。或許這也是孔子傳道一生也不得志的原因。

2500年以後的我們,可以站在上帝的視角來說,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導致農業種植效率大幅提升,竹簡的出現導致文化傳播的成本大幅降低,原有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不是說孔子提倡的禮儀沒有用,只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禮儀很重要,但需要在吃飽飯的基礎上。

在當代社會,孔子的思想能給我們什麼幫助?

我們不能否認禮儀(道德)的重要性,亞當斯密告訴我們,在市場制度下自由交易,每個人只要爲了自己的利益,就能增加整個社會的福祉。但市場制度也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我們依然需要有道德的追求。

或者這樣說,在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不要求其他人都講道德,追求個人利益即可,但具體到自己,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基礎上,需要講道德,才能生活地更幸福。這也符合孔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

孔子大事記(以下均爲虛歲)

1歲: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出生,父叔梁紇、母顏徵(徵)在。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裏處)。孔母顏徵在攜子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孔母顏徵在卒。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爲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爲鯉,字伯魚。是年孔子開始爲委吏,管理倉庫。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51歲: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孔子爲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爲魯司寇。爲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爲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爲”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于歸魯。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子貢操辦後事,待之以父禮。不少弟子爲之守墓三年,子貢爲之守墓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