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子三問讀後感

孔子三問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孔子三問讀後感

孔子三問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孔子三問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面對“三問”這個題目久久下了筆,不知道寫啥,脈絡很多內容也豐富,就是無從下筆。“心得”自問所得甚少,悟性也不夠,但總要寫點什麼,勉強思之從心而發。

客師歌“三問”較好地解決了人生意義在哲學高度的重大問題:人存在於天地間的意義是什麼?時間之於人的意義是什麼?爲何有時間的存在?“三問”以客師與韘述先田獵迷路這件事爲背景,通過一問一答一層一層解析先覺、先知、先機、後覺之間的關係;時間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人和萬物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等問題。

“三問”前四句交待了這次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第一問韘述先以客師明天地爲由,詰問此時爲何迷於田、困於岵、又冷又餓的境地。客師以詩經“衡門”開頭,這也尊循了古人把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作爲說話的依據,逐層逐次地解析“先覺”“先知”“先機”“後覺”,提出“先覺何必求先知,先機有時從後覺”極具智慧性的觀點。這裏要說明的是並不是很多人都具有先知的能力,先知在任何時候只有極少部分人才有的能力,既使有這種能力的人,也不必非得用這種能力去處理事情。且事物發展的先機,有時也在後覺中產生。這二句話解決了有先知能力的人價值問題:人的價值並不在於要運用自已先知的能力去證明自已,或者獲取利益,而是要順從事物演化中的軌跡,不參雜人爲的因素去幹擾、改變它的結果。特別是從事易學研究或愛好者,當具備一些先知的能力,在運用這些能力的時候,有時能斷人的生死、有時能改變人生的軌跡時,怎樣做到慎言?先聖有“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客師特意寫下“三言”告誡子孫要“三言兩語”。

“智者只需明辯機,子時不問明朝疑”,有智慧的人只須辯明事物演化的規律和機會,從規律中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決定自己的言和行。子時不問明朝疑,是不須動用先知的能力來決定明天的所爲。

二問,韘述先提出“一朝夕”的問題,客師針對“一朝夕”這個問題,論述在不同層次的人理解也不大一樣。有人說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蒙童、婦人、老嫗是屬於看山是山的境界。偶人、在雷火中論長短的人、在芥子上竟雌雄的人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智者屬於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朝夕之內大玄機,一物一換有分離。皆道天地一盈虛,吾道虛虛一朝夕”,每個人在自己的一朝夕中,都是用有別於其他人的唯一,換得自己的一朝夕,肯定與其他人有區別,映證後面的癡人、愚婦的一朝夕。世上萬物(動物、植物)在這個大玄機中均有區別於其他萬物的一朝夕。世人都說天地像風箱一樣有盈有虛,而我的道卻只有虛虛的一朝夕。

“天地不過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茲。”真正困人茲的並不是這個狎子,天地自有天地之道,而是人類自己不明白朝夕的道理,不懂得時間的內核而困於朝夕之中。

“海枯石爛光移影,千萬人行將其定。癡人愚婦謀萬年,自誤今歲他年連。”在時間的這根長軸中留下一段一段的影像是千萬人的人生軌跡共同形成的'。癡人、愚婦謀劃着萬年大計,憧景着今年、明年以及年年歲歲。但在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是誰也不敢保證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人生的悲歡離合、妻離子散、突發的事故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着。只有真人能破得這個大迷津,抱着不爭朝夕只在今的人生觀,去感悟世界。

三問,以韘述先經歷的戰爭中生死之間的事詰問客師:生命爲何如此短暫且無可奈何,朝夕也好,只在今也罷,生命只存在短短的一瞬即滅。替衆人也替天地間的萬物問出生命的終極問題:爲何來到這個世界?每一個生物來到世上不管存在的時間長短,都會面對死亡、毀滅。天地萬物演化最終都逃不過死亡,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意義何在?客師以弓和箭的取用進而論述是否得情。人和萬物來到世上,得情與否是人和萬物存在的決定意義,來到世上得其情,就是人和萬物最終的意義所在。不得情,那怕歲歲連連卻只能空活一生。客師寫到這裏,悟出了人生真諦。

整篇三問將世人的境界分爲這麼幾類:一是癡人、愚婦、偶人,這是低層次的人,處於迷津而不自知,卻還在思考萬年大計;二是三歲蒙童、婦人老嫗,這類人雖然不明天地之理,卻按生活節奏過好每一天,做好應該做的事;三是智者、真人,他們明天地之理,知道事情演化的規律,在充分掌握規律的情況下作出判斷,做應該做的事。四是得情之人,這類人包括客師、赤子,他們不會被時光、朝夕、長短、雌雄纏繞其中,也不會糾結得失,只遵從人之本性和萬物之情,那怕存在的時間很短,卻勝過無數的歲月。正如秦觀鵲橋仙所言: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凡夫俗子的我們雖然境界不高,但只要找到正確的道路,努力修“四正”,處迷茫而不惑,在順境而不嬌。暫時無法達到“得情”的境界,即使智者、真人境界我們也還在修行的路上,但只要認準目標,不斷修心、修身、修已,向智者學習明辯機遇,通過學習、領悟天罡遁的奧祕達到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