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孔子如來讀後感

孔子如來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孔子如來》是鮑鵬山教授對孔子言論的分類解讀隨筆,是一部闡發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的普及讀物。接下來小編整理了孔子如來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如來讀後感

  孔子如來讀後感1

有一天,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參觀魯桓公廟,看到廟裏面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傾斜地放着。孔子就問管廟的人:“這是什麼東西啊?”管廟的人告訴孔子:“這是宥坐器。”

何爲“宥坐器”?就是安放在國君座位右邊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呢?我們聽聽孔子怎麼說:

“哦,既然是宥坐器,那我知道:它裏面沒有水的時候,是傾斜的;水裝到一半的時候,是端正的;裝滿的時候,它就傾覆了。”

說完,孔子轉身對他的弟子們說:“現在我們就試驗一下。”實驗的結果果然如孔子所說,當水滿了,這個東西一下就倒了,水全潑灑出來。

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心啊,萬物都是這樣:自滿一定傾覆,驕傲一定倒臺。”

子路懵懂,問孔子:“老師,我們如何才能讓人生完滿而又不傾覆呢?”

孔子說:“你記住四句話: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聰明要用愚來守。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功勞要用讓來守;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勇敢要用怯來守;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富有要用謙來守。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

損,就是減損。孔子是在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總是想着往我們的人生中填充什麼,務求填滿,做加法;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減法。有了什麼不一定幸福。有了錢就幸福嗎?有了權就幸福嗎?還真的找不出一個東西,可以保障我們的幸福完滿。但是,假如我們沒有了一些東西,我們還真的就會幸福。比如,浮躁、焦慮、貪慾、嗔怪,蠅頭小利的競爭之念,種種人生的得失之憂,這些東西沒有了,心靈平靜,那可能真是幸福。

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

  孔子如來讀後感2

我們國內山東省有三處特點:一山一水一聖人。這一山就是指的是泰山,這一水就是趵突泉,那麼一瞬任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到孔子,我就會想到一本書《孔子如來》,那麼我們今天就聊一聊吧。

這裏面有,許多關於孔子的篇章,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當孔子遇見老子的時候,孔子離開自己的家鄉魯國遠道而來見老子,那麼,孔子爲什麼會來見老子呢?第一,孔子來見老子是想讓老子來證明他的學問,第二,孔子來見老子是想參考參考老子的學問。然後呢,孔子就來勁了,老子然後慷慨陳詞,縱論古人,但是老子十分不情人意的就否定了孔子的學問,把孔子心目中的古聖先賢輕輕撣去,老子還接着說道說作爲君子嗎?就是在天下太平,官場乾淨的時候就出來坐坐公車噹噹官,如果是朝政的腐敗,政治腐敗的話的就在鄉下隨風而行,安步當車吧!當時的孔子就是有遠大抱負,然後一聽老子這樣就否定了自己的學問,之後就很生氣呀!但是老子又說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8德,容貌若愚。”大概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智慧藏起來,把自己的志向藏起來,把自己的理想藏起來,這藏起來呢?不是說放棄,只是說是,一種含蓄而堅定的保持,卻不是咄咄逼人,老子還對孔子這樣教訓:“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而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什麼意思呢?就是讓孔子戒掉自己身上的嬌氣傲氣,戒掉他自己身上的身上的過多的慾望過大的志向,因爲這些東西對孔子沒有什麼太大的有利,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當時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是何等的理想,崇高是何等的自信,自負,意志堅定。但是世界上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呀,包括孔子也是,孔子呢他有了自己的學問,志向也有了,眼界胸襟都有了,但是他還缺少一個東西彈性的性格。那麼,什麼是彈性的性格呢?老子告訴孔子說,實際上就是一句話:性格即智慧。

孔子到周去求教老子,但是呢,一見面,老子就給了他當頭一棒,這件事對孔子而言似乎不是太夠體面。

那我們再想一想我們自己,在開始的時候,爲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學習目標,但又因爲什麼原因,我們沒有完成這個學期目標,是不是因爲自己的傲氣?自己的嬌氣?然後自己每天都要說自己要考一個非常好的學校就是光是口頭說,而不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那你這就是相當於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且現在你現在想的這個你要考一個很好的學校,是你過大的一個志向,過多的一個慾望,你現在就是要好現在制定好自己的學習目標,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但你也可以有你這個想考一個學校的這個志向,但是呢,要把這個志向藏起來。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希望大家可以戒驕戒躁,也是,不要做行動上的矮子,語言上的巨人,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並且用實際行動來證明。

  孔子如來讀後感3

對於孔子,我們並不陌生。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教育家。當然,這本書也闡釋了孔子對於他這一生的哲學和理念。不過對於這本書,我最歡的一句話還是,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用簡單話來說,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有。"不逆詐"就是在和別人打交道時,不能先懷疑對方的動機,去質疑別人。而只有那些內心坦蕩,內心光明,充滿活力的人,纔會傾向把對方想象成爲一個好人,這就是“不逆作"。

正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老是用猜疑的眼光對待別人,那麼他就會失去生活、朋友以及周圍的一切。

在我們班裏,開玩笑的人,不少。如果他和你開一次玩笑,你就對他大喊大叫,無法理喻。那麼這個人下次還會再主動理你嗎?還會跟你交往嗎?只會讓人感到自已是個愛發脾氣,不夠親近人的傢伙,久而遠之,大夥便會主動疏遠你。

比如我們班的x×,他最愛開玩笑,特別是跟我。但我不想去猜疑他,那樣只會讓自已變成"套中人",套在其中。而在學可忙碌時,有人跟你開個玩笑,是最好的。你既可放鬆一下身心,也可以感受到同學之間的友愛。細數下來,我也被他"騙“了不止五次,可我是快樂的,偶然被騙幾次又何妨?

就如書上講的:人生最大的損失,恰恰是爲了防止可能被騙,終身做了套中人,這樣,喪失的東西就多了,而社會也是這樣。

假設在社會提倡"人防人",那麼,便是一切人防着一切人,我防着你,你猜着我,那麼這個社會便會徹底分裂。自認爲,有防人之心所想的,便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壞人。而人這一輩子,要是防人的話,肯定是拿大輩子的生命作交換。這樣活着,你願意嗎?更何況每天都要提心吊膽,長時間下去,沒有一個人是不崩潰的。

所以對於"防人之心不可有",我是支持的,因爲防人之心是中國人的老毛病,而藥方正是孔子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