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1

今天很高興,夜闌人靜之時,捧一籍《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讀畢淑敏,讀到《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說,人的一生需要爲自己修建三間精神的小屋。

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與恨。

第二間,安置我們的事業。

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

有了這三間精神的小屋,心靈纔能有了真正的依靠。

三間精神的小屋我定義爲精神的“三居室”,分別盛放“愛恨”、“事業”和“自身”。三居室無非就是“情感居室”, “事業居室”和“自我居室”。

“情感居室”的敞亮程度是“愛”與“恨”的比例問題。“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假若恨比愛多,小屋就悽風苦雨”。

“事業居室”的優雅程度取決於你對事業的熱愛程度。日久彌堅,精神的小屋就會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

而“自我居室”的堅固程度則取決於自我的堅守程度。堅持自我,成爲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第一間小屋中盛放我們的愛和恨。需要我們用愛來讓它變的光明而溫暖。對人對事時時少抱着怨恨的心情,少責怪他人。多反省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愛,讓我們走的更遠。我想只要我們對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顆盛滿愛的心去對待,那麼我們的小屋裏就會永遠光明而溫暖。

第二間小屋中安置着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事業,工作。我們需要工作,而非工作需要我們。一份工作即是事業,把工作當事業來經營,揹負着,播種着、耕耘着、收穫着,欣喜着……

第三間小屋中安放我們的自身。在這一間小屋裏,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說、所做的都放進來。這第三間小屋纔會變的明亮、光鮮。所以,在這裏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行爲來裝飾它。

我希望自己成爲一個“三居室”都敞亮優雅而堅固的人。

然而,三間小屋總是會經受人生的風吹雨打,愛越來越難純粹,對待事業的心也難忘初心,而自我也漸漸被拋在一旁……

所以,精神的這三間小屋需時時修補,隨時加固。

愛遠多於恨,全心全意熱愛自己的事業,有足夠堅定的自我,精神的三間小屋就會永遠明亮。

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2

樂,一個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讀《畢淑敏散文》當中感受到了樂!

畢淑敏是一個能將生活中的情感點滴帶入寫作中的淳樸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構成,再將她的體會,她所瞭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爲篇篇打動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靈處分篇等多個篇幅。一縷瀰漫着的香菸,一絲綠植芬芳,一點生機的鳥鳴,便描畫出一篇文章,一幅圖畫。

我喜歡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間小屋》。如果讓我推薦作品的話,我定會推選這篇文章爲演講主題。它貼近生活,教育我們要在心間樹立三間小屋。第一間是:盛着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是:盛放着我們的事業,第三間是:安放着我們的自身。

她在文中這樣闡述道:“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是啊!安放着我們喜怒哀樂的三間小屋,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靈萬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這三間精神小屋,它們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發泄的控制總部,是接受打擊、接受喜悅的基地。

讀久了畢淑敏老師的散文,真會不自覺地稱她爲師。散文情感濃厚,內容樸實,令我看了就脫不了身,總想多看幾篇。其實我的許多經歷都和畢淑敏老師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說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疑惑,並問過我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畢淑敏那平實卻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難忘,我仍不時翻翻這篇,看看那篇。那種被畢老師渲染得瑰麗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相信一定會讓我難以忘懷,而那種被畢老師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將廣爲流傳。

感謝畢老師爲我帶來的樂,雖說樂自由我,但這是“樂自由書”,相信這種閱讀的喜悅,將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3

作者畢淑敏閱歷豐富,在藏北高原十一年軍旅生活,還當了二十餘年的內科醫生,註冊心理諮詢師,文學碩士,是一位心思細膩,懷有人間大愛的作家。她對人生、對自然、對萬事萬物都有獨特的、堅定的有智慧的看法。更是每一位女性更好的生活的教科書。她的文筆是淡淡的、輕輕的美,娓娓道來對於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本質是自然。

畢淑敏的散文創作涉及面廣,內容豐盈,但是最讓我喜歡的是一類散文就是關於對天地萬物和人性的敏銳觀察、對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狀態的關注。她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獨特感悟以及對不同人羣的人文關懷深刻的影響着我。在《人生的九大關係》一文中,談到了人與大自然、與死亡、與宇宙的關係。人活着,總離不開對於活着的意義的思考,以及對於死亡的認識。只有人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脆弱時,意識到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擺脫不了的枷鎖時,纔會不虛度歲月,與未來的死亡和平共處。在忙碌的城市裏住的久了,有多久沒有見過星空了?擡頭矗立在高樓佈滿的建築森林裏,有時想,哪怕坐在山頭上,望着滿天星空,拿幾罐瓶酒,跟明月、跟晚風對飲,也是一種幸福。“你每天晚上仰望星空,那就是宇宙在和你對話。宇宙是比大自然更廣大的範疇,它將考驗一個人對那些無比壯闊、無比悠遠的時空體系的尊崇之心,它將讓我們一己卑微短暫的生存和一個雄偉壯麗的體系發生連接。我們從那裏來,也將回到那裏去,看看宇宙,再看看自身,自豪和悲愴像豆莢中孿生的豆粒,如此新鮮多汁、漿液飽滿。它看似脆弱,實際上正是對付日常瑣碎事物最行之有效的金剛鎧甲。”她那宏大的宇宙觀,我想肯定是在藏北高原上仰望星空時的對話。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人與芻狗一樣,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員,人置身於天地萬物中,深切的認識到宇宙自然的生機蓬勃,廣闊壯大、充滿生生不息的力量,讓人產生對宇宙、對自然的崇敬感。《凍頂百合》一文中,因爲凍頂烏龍和百合都會間接或直接的破壞生態平衡,以一己之力,拒絕買凍頂烏龍、買百合花,付諸於文章中,聚集衆人的努力。當我讀到這篇文字時,我繼而能做到的是,在超市買菜時,自備塑料袋,儘量避免一根黃瓜用一個袋子打價;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儘量做到一水多用,當我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落實到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時,同時,帶到自己的課堂裏,做一個保護環境的種子,“努力,也許就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出現。”你會素面朝天嗎?你還能接受不化妝的自己嗎?我想我不會,我害怕衰老,害怕皮膚迅速的老化,所以在幾年前就用的是抗氧化、緊緻的'護膚品,把自己掩飾在化妝品下,尋求着自我安慰。《素面朝天》一文中這樣寫着:“是的,我不美麗。但素面朝天並不是美麗女人的專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生產方式。看看我們周圍。每一棵樹,每一葉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妝。面對驕陽,面對暴雨,面對風雪,它們都本色而自然。它們會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種真實。”其實,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喜歡自然質樸的樣子,但是不知不覺中就隨波逐流了,讓真實羞於見人,把微笑職業化,把真性情藏匿,把感官麻木,使內心變得空洞和無趣。願自己眉目清秀,笑起來純潔美好,目光坦率真誠。

人生的本質是自然,自然的像一顆樹,穿過漫長的歲月仍保持它自己的成色。到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給予我們最樸素的啓示,遙望寥廓的宇宙,傾聽蛐蛐的叫聲,攀登一座高山,駐足一條河流,山水相依,也成爲自己內心的依傍。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4

畢淑敏在《精神的三間小屋》說:精神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

在我們的心中也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淚與笑。紀伯倫在《淚與笑》中說:我不想用人們的歡樂將我心中的憂傷換掉;也不願意讓我那發自肺腑愴然而下的淚水變成歡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遠是淚與笑!我們人生又何嘗不是淚與笑的一生呢?淚會淨化我們的心靈;笑則使我們接近快樂,離幸福更近一些。淚使我們藉以表達我們心中的痛;笑則渲染着幸福。是的,我們的一生是淚與笑的一生。我們不妨輕輕推開精神的第一間小屋,將淚與笑存儲起來。也許多年後,這會是既美麗又苦澀的回憶!

笑過哭過後,我們要擡頭展望另一間精神小屋!第二間,盛放我們的豁達。蘇軾的一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是的,我們應該用豁達去詮釋人生。當面對困境時,我們應該相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面對花開花謝的無奈時,我們應該相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的,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風雨任平生”又何須“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不妨輕輕推開精神的第二間小屋,將豁達存儲起來。也許多年後,這會是驕傲的回憶!

經過‘豁達’小屋後,接下來我們到了第三間小屋。第三間,盛放我們的愛心與奉獻。燈,沒有太陽那樣燦爛,卻又月光那般柔和。燈是寂寞的,又是美麗的。它在黑夜中孤軍作戰,沒人在意,但它義無反顧。這就是奉獻。螢火蟲,燃燒小小的身影爲夜行的人照亮方向;短暫的生命,努力的讓手,讓黑暗的世界充滿希望。這就是奉獻。渴望愛心,如同光渴望彼此輝映;渴望愛心,如同世紀之歌渴望永遠被唱下去。愛心猶如天邊的彩虹,使滿目陰霾的人目睹美麗;愛心猶如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靈的滋潤;愛心猶如沙漠的綠洲,使長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靈的歇息。是的,我們的一生應該是奉獻愛心的一生。我們不妨輕輕推開精神的第三間小屋,將愛心與奉獻存儲起來。也許多年後,這會是欣慰恬靜的回憶。

“淚與笑”“豁達”“愛心與奉獻”這三間小屋沒有高樓大廈般輝煌,卻有玉蘭般芬芳和溫馨。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我願捨棄富麗堂皇,依然守護着我的三間小屋,永遠飄逸芬芳的小屋。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5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讀到了這樣一篇文章——《精神的三間小屋》。文章中作者說到,人的一生需要爲自己修建三間精神的小屋。這三間小屋分別是: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有了這三間精神的小屋,我們的心靈纔能有了正真的依靠。

文中所說精神的三間小屋不需要我們做到“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爲博大”的名言中所說的那樣擁有雄渾的襟懷,也不需要我們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那種度量。它只需要我們有一顆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可是即使是以此爲例,又有多少人能正真的爲自己修建好這三間小屋呢?

第一間小屋中盛着我們的愛和恨。它需要我們用愛來讓它變的光明而溫暖。可是現在的我們對人對事時時抱着怨恨的心情,每當看到損害自身利益時總是責怪他人,從不反省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我想只要我們對人對事都能用一顆公正、公平的心去對待,對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顆盛滿愛的心去對待,那麼我們的小屋裏就會永遠光明而溫暖。

第二間小屋中盛放着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揹負着它,播種着、耕耘着、收穫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只要我們能很好的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第二間精神小屋就會堅固優雅。

第三間小屋中安放我們的自身。在這一間小屋裏我們常常會把他人的想法、言論、行爲放在這裏,把它們當成我們自己的。可是這畢竟並不是我們自己正真所想、所說、所做,只要我們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說、所做的放在第三間小屋中,第三間小屋纔會變的明亮、光鮮。所以,在這裏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行爲來裝飾它,這樣它纔會變的明亮、光鮮。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6

在你走後的一個月,我讀完了你所鍾愛的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這幾天總是若有所思,終於按捺不住,給遠方的你寫信。

畢淑敏說:精神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我覺得在我們心中也有三間小屋。

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恨情愁

“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但我們仍然要相信明天,相信愛比恨更強大,畢竟決定你人生的不是八九而是那一二。“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使希望永恆在眼前。”

我們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彷彿以木石製作的古老樂器,鋪設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當你用它們去爲需要幫助的人演奏一首美妙的曲子時,你的第一間小屋就會散發出陽光的暖意。

即使生活是一塊苦膽泡過的黃連,長久地咀嚼,也會使它的苦澀慢慢淡下去。

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的光明大於暗影。

第二間,盛放我們的夢想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我們的夢想是我們勇往直前的動力,是我們哭泣時最大的安慰。

還記得那個夏季的夜晚,你拉着我去天台。我們晃着腳坐在天台上,我抱怨你將我拉出來喂蚊子,你什麼都不說,只是笑着望向天空。你說你願做一顆流星,雖然轉瞬即逝,卻可以瞬間劃破黑暗,照亮整個星空。我擡頭望着你溫柔而又堅定的側顏,只記得那時你的眸子清澈明亮,似有萬千閃爍的星子墜落其中。遠航你知道嗎,我也願做一束煙花,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必須是最燦爛的。每一道放射出來的光華里,都摻雜着不爲人知的辛酸,每一個設計新穎的圖形中,都糅合着不爲人知的勞碌。

等他日兩鬢似雪時,回首前塵,知道我所綻放的小煙花曾經在人世間閃過亮麗的火花,那麼,我對自己也算是有個交代了。

遠航,遠航,爲夢啓航。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手指的力量。

我們可以不去留戀途中的星星與月亮,但我們一定要張開雙臂,擁抱終點處的太陽!

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

“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恆,但我們真誠。”讀到第三間時,我忽然就想起了《哈利。波特》中,鄧不利多的冥想盆。我突然明白鄧不利多說的“抽出幾捋思維放入其中,有朝一日進入去思考自己”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的小屋中,住着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我們把我們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羊腸小道。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的好好的,偏偏弄丟了開啓自己的鑰匙。在自己獨居的房屋裏,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

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完善自我,弘揚個性。

晉朝時代黑暗,朝廷腐敗,卻自有“竹林七賢”在一片亂世之中吟唱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於是有了嵇康的竹林打鐵、廣陵絕唱,有了阮籍的“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高呼,有了劉伶抱欄而舞,把盞而歌的吟唱。

每個人都是五線譜上看似雜亂無章的音符,但都是一首成功的曲子不可缺少的元素。

精神的小屋,需要以能夠承受愛恨情愁的心靈爲柱,以夢想爲樑,最後以自我爲牆,建成窗明几淨,陽光四溢的三間小屋!

遠航,讀完《精神的小屋》,我不敢說我豁然開朗,但我知道它確實給了我很大影響。我們都愛文學,愛好閱讀,愛好寫作。遠航,千萬不要放棄你的文學夢,我們要一起努力,去建造屬於自己的精神小屋。

既然已經決定更遠地飛翔,就不要收回已張開的翅膀。

願安好!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7

夜闌人靜之時,捧一籍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輕聲閱讀。脣齒輕啓間,心潮起伏,禪意芬芳。

畢淑敏說,人的一生需要爲自己修建三間精神的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與恨;第二間,安置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的自身。有了這三間精神的小屋,我們的心靈纔能有了真正的依靠。當柔光輕掠過“第三間小屋”時,寂寥空靈中,飄蕩着悠遠寧靜的思緒。

塵世紛擾,喧囂熙攘。多數人只盤旋在生活的表面,盲目地忙碌着。我們會苦惱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徘徊於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被諸如此類的迷霧困擾着,漸漸迷失方向,也迷失了自我。時而快樂,時而憂傷;時而上升,時而墜落。大家在意的,往往只是世間萬物的價格,卻常常忘記了那些看不到的價值。沒有了呼吸,再盛大光耀的人生,亦不過是坍塌的高樓,徒留一地瓦礫殘垣。

光影如露,日影如飛。記得有人說過,有些事如果現在不做,就可能一輩子也做不了了。那麼,我們能否真正的爲自己活一次呢?這個奇妙的念頭,於不經意間譁然綻放。單單是指你這個個體,這個獨立的生物,抑或是對初三的我們的共勉。

合上書本,驀的,我想,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後幾個月時,我該如何度過?是絞盡腦汁的糾結於那些爾虞我詐,還是輕輕打開塵封的心靈,想想自己最渴望、最需要的是什麼?伴着綿長的回憶,我寫下一條又一條願望:去彈一次鋼琴;去海邊漫步;出國旅遊一次;登珠穆朗瑪峯;街頭唱一次歌;寫一副讓自己滿意的書法作品;學習古箏;堅持健身;爲父母洗一次腳,並對他們說一句久違的“我愛你”……

奇怪的是,平日裏那些常常糾纏於心,令我們爲之煩惱、爲之困擾的事,諸如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官場上的明爭暗鬥、房子平方米的大小、存摺上數字的多少,等等,在生命的清單上,卻是一個也沒有。滾燙的淚,被手中這張沉甸甸的白紙惹下來。

原來,我們一直爲之花費心思、花費時間的事,也沒有那麼重要啊。而我們所忽略或是耽擱的,在生命最後時刻,才如驚濤駭浪般一涌而出。萬般紛擾霎時間皆如飛塵狂墜,方使得那些迷茫的人兒啊,懸崖勒馬,如夢初醒。

微風悠閒,流雲自在。一別塵埃,菩提花開。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8

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記》說:“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據鄭玄、孔穎達解釋:君子相接不用虛言,小人相接虛辭相飾;淡水相合爲江河,酒醴相合乃敗壞。這裏是借水和醴來喻揚儒家崇尚質實反對虛實的主張。水,淡而無味,但無酸酢;醴,甘甜而易壞。淡水相合如江河,坦蕩浩淼。君子坦蕩,清越可風。記得《鏡花緣》中寫到君子國,君子謙謙,坦蕩崇高。中國古代藝術更是充滿某種淡遠特色,水墨山水,水墨蘭花;手揮五絃,目送飛鴻,高山流水;更有甚者,陶詩採菊東籬悠然見山的情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無不體現出淡的韻味來。

身處這間小屋,弘一法師是我的老師。弘一法師到上虞白馬湖小住時,曾喜悅地把飯劃入口裏,鄭重而又了不起地夾起白蘿蔔。在他看來世間沒有不好的東西,掛褡好,破席子好,破舊的毛巾好,白菜好,蘿蔔好,鹹苦的蔬菜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在別人看來是受罪,而在他卻是享樂。蘿蔔白菜清水淡飯中可品出真滋味,寧靜淡泊中亦可參出玄妙的禪境。

在這間小屋裏,應卸下白天裏戴的各種面具,拋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繁華世界。留一份淡泊,守一份崇高。幾杯清茶,兩三知己,不述滿腹牢騷,只求信口開河信手拈,談天說地古今兼;沒有腐土酸佛,只有謙謙君子;不羨櫃窗陳美酒,只喜看架上列新書。

這間小屋,透着股君子之風——淡泊自守。

第二間小屋應是一間清香四溢的花屋。在無暇踱步於園林、流連於花展時,我就來這兒。我要用靈敏的嗅覺嗅嗅優雅芳香的天竺葵、薰衣草、白玫瑰、丁香花,我要用明亮的眼睛悟出石榴的熱情興奮、白丁香的悠閒淡雅、六月雪的恬靜自然。這所有的花兒都是我最真摯、最接近的朋友。如果無暇去風景秀麗的西湖,就讓我陶醉在這花的世界裏,陶醉在美的享受中。這小屋中的每一朵花都是精靈,是花仙子,和她們在一起時,我會覺得心情舒暢、愉快。因爲小屋的花常盛不衰,所以我也常常挑一枝金黃的向日葵或是幾枝嚴肅端莊的君子蘭贈予友人。以花會友,將淡淡的芳香傳遞給愛花、惜花之人,何樂而不爲?

喜歡這間小屋,因爲小屋裏開滿了四季不衰的鮮花,而人的一生不也正應當像美麗的花一樣,自己無所求,而給人間以美好嗎?

第三間小屋是讓人身心舒暢的茶屋。

《紅樓夢》中的賈太君一到翠櫳庵,就向妙玉索茶,與劉姥姥共飲老君眉;康熙南巡飲了碧螺春,此茶芳名流傳至今。古今許多騷人墨客,都與茶結下了不解的藝術因緣。蘇東坡就有“且將新火試新茶”的佳句,周谷城老人寫出了“作客老人家,暢飲一杯茶,勝友如雲至,春意滿天涯”鏗鏘歡樂的詩句。

想想五六十年後,我亦到耄耋之年。到那時,如約幾位年輕時的知己到這間小屋來,暢敘舊情,細啜香茗,嘖嘖品嚐,定會口舌芬芳,精神抖擻,龍鍾全消;回思往事,則定會青春煥發,目睹晚晴,逸興遄飛。這是何等的樂事!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茶有解毒去病、益目助思之效。身處這間小屋,哪怕沒有“綠葉紅鑲邊”的烏龍茶,但只要有濃濃的大磚茶,沁人心脾的綠茶就可襟靈爽身、滿意愜心。這間小屋是不敗的茶屋,一年四季,茶香溢人。能身處這間小屋,該是何等愜心滿意的事啊!

論語》中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飯,在隨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者回也。”能達顏回安貧守儉不是件易事,但又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被時髦追趕得身心疲憊的人羨慕着我精神的三間小屋呢!

我爲自己擁有這精神的三間小屋自豪!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9

畢淑敏在《精神的三間小屋》中說:“精神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

在我們的心中也有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我們的苦難。南太平洋的小島幼龜,只有經老鷹不斷的啄食,在競爭中得以生存,而沒有絲毫苦難意識的龜羣,終將成爲雄鷹的腹中之食。沒有經過流水沖蝕的卵石,不會發出奪目的光彩,沒有風雨洗禮的樹木,不會在風雨中愈益蒼翠,沒有經過苦難洗禮的人類,不會在自然面前更加挺拔。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多次遭貶,但他在心中總是將苦難承載。“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的蘇東坡,依舊樂觀地迎接苦難,在給友人李常的信中寫“雖遭貶於此,遇事者有尊主澤民着,則爲之錄。”這纔是一代偉人文豪的處世之學,將苦難放在心底,微笑面對生活。

第二間,盛放我們的思想。接受錯誤信息的幼龜,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爭先恐後地涌向海灘,等待他們的,將是滅頂之災。對於一個人來說,經過思考,在作出決定,纔是智者。法國作家帕斯卡爾在他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中說“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葦草,但是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第三間,盛放我們自己。即使是年幼的龜,也可以在危難時刻縮回去,重新審視世界,作爲有成熟心理的人類,更應擺正着急的位置,即使有苦難,也可以經過思考,找尋出路,堅信,我自己的主宰,雖然失望,但決不絕望。

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的心態,我們的選擇,決定了人世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劑良藥,不經歷風雨的花兒,怎麼會絢爛?不經歷磨練的人生,怎麼會發出炫目的光彩。

《精神的三間小屋》讀後感10

看了畢淑敏《精神的三間小屋》給了我很大的感觸,的確這樣,精神生活是每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所不可成缺的。畢淑敏在書中說,若有可能,要爲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放着對人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事業;第三間用於安放自己。全文看完,我不斷的問自己,我需要怎樣的精神生活,又將怎樣構建自己的精神空間呢?

時至今日,媽媽還要提醒我兒時的一幕,幼兒園學期結束,鄰居趙麗華欣喜地捧得獎狀和獎品手絹回家,而我則兩手空空,媽媽見我便問:“你怎麼沒拿到手絹?”我則說:“有什麼稀奇,我讓我爸買一打給你們看看。”據媽媽現講,她當時很氣憤,我覺得我不求上進,沒出息。我則不認同媽媽的觀點:難道非要拿到獎狀和獎品,就代表這人有出息了嗎?難道求上進一定是表現在要與別人一樣或是比別人更強嗎?或許自小我就在追尋着一種輕鬆,不麻煩的生活。樸素、低科技與世無爭、充滿靈性的生活,或許這也就是簡單生活吧!

第一間房裏,藏着我對父母的尊重,公婆的敬愛,對老公的情愛,對女兒的疼愛,對朋友的友愛,對一切我喜愛的人及物的喜愛,當然也包括對世態的憎恨、蔑視及厭煩。

第二間房裏,藏着我對幼教事業的執着和美好追求,當然我始終只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徘徊,但不會放棄。

第三間房裏藏的是我自己,業餘時間逛街領略時尚風情,茶餘飯後聽聽音樂、做做美容。

我就是這樣的我,就這麼多愛好和追求,或許有人說,這樣的生活也很單調,生活越豐富越好,誠然,豐富是一種美,而簡單是別一種美。簡單不是空虛,也許有人會覺得簡單的生活會空虛無聊,其實簡單不是無所爲,聽歌看碟做飯都是生活,並且都是簡單生活,而且這種簡單製造了一個輕鬆自由的空間,使心靈得到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