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精神的三間小屋散文

精神的三間小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總是以爲女性的作品,有着特有的細膩與溫情。閒暇的假日,什麼都好,可暑熱難消,早已淘取那本《畢淑敏散文集》,現在展讀,感覺愜意:她的字字句句帶來深情和睿智,也能夠帶來一種心靜,帶來一絲絲清涼。

精神的三間小屋散文

面對那句——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爲博大的名言,自慚形穢。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積累至那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雲霓?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國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也讓我們在景仰之餘,不知所措。也許因爲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這是畢淑敏《精神的三間小屋》的開篇語。

作者向我們言說的,是人的精神的一個空間,她有心地把它梳理成精神的“三間小屋”:一個是盛放着愛和恨的小屋;一個是盛放着事業的小屋;還有一個是安放自身的小屋。作者在“安放自身的小屋”特別言稱:“在我們的小屋裏,住着所有我們認識的人,惟獨沒有我們自己”?因爲我們的頭腦、思維、言行都受到別的人或事物的束縛,成爲別人的附庸,失去了自我,沒有爲自己留下一點生存的明證。

畢淑敏言說我們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誤: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羊腸小道。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蒐羅最新信息網絡八面來風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的發現,留下一個小小的儲藏盒。我們說出的話,無論聲音多麼嘹亮,都是別的喉嚨嘟囔過的。我們發表的意見,無論多麼周全,都是別的手指圈畫過的。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丟了開啓自己的鑰匙。在自己獨居的房屋裏,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

這就是現實中的我們,很少思考,很少真正擁有自己的東西。我們的腦袋瓜似乎長在了別人身上,替別人說話。我們的大腦塞滿別人的思想。最要命的,那些自己口裏說的、想的,都自始至終認爲是自己的東西。集裝箱再滿,也不是自己的東西。思維枯竭,思想幹涸,這是我們大都世人的精神真相。原來,這間小屋,名爲安放自己,實爲安放別人的東西。別人若是拿走呢?我們不就是屋內空空,一貧如洗。

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到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牆壁化爲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澤,江米紙的窗櫺破裂,露出慘淡而真實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畢淑敏再次用文學的語言,把堆放別人雜物的自己的精神小屋,說的不堪一擊,風雨飄搖。

這是個危房,按說不能住,可我們每個人,還是捨不得去維修,或拆除,或重建。塵世裏的人都說,拆房子、建房子,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因爲建房需要精力財力人力,甚至一個人建一座新房子,需要畢生付出。我們精神的房子呢?難道建起來容易嗎?它也像大地上矗立的房子,是主子一手一腳,一磚一瓦,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去琢磨去打造。真的是那樣的道理,精神的大廈,從來就不是海市蜃樓,看得見的,也能經得住時間的洗禮,歷史的淘洗。那些偉人的精神與思想,在我們面前,還不是一間間嶄新的“小木屋”?

畢淑敏爲我們描述了“精神的三間小屋”,我在想: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着這樣的三間小屋呢?塵世裏住着一間屋的、兩間屋的、或更多的小屋,可能都有。人的精神留下的空間是不是都一般大小,一樣地溫馨呢?就如畢淑敏所說的那樣的三間小屋,這樣的三間小屋外觀、大小、質地也是不可能相同的。人的精神氣象,若是比作小屋,可有草舍、瓦房、還有閣樓什麼的。它們都是各個主人棲居之所,沒有什麼不好,只是自己看得慣了,住的舒適,活得自在的。不過有人喜歡純樸自然,有人喜歡雕琢豪華,這是肯定的。現代文明替代了自然純樸------草廬成爲稀有,曠達之士更是不多的。

我又在奇思妙想了:若那精神可逃:人們的白天,精神必定逃到那第二間小屋----事業小屋裏去。並實實在在地打點自己的這間屋子:開窗,淨地,清點;讓日光朗照,讓自己陽光精神。夜晚,世人大都住進最後一間屋子----安放自己的屋子。靈魂需要安頓。有人說,夜晚是屬於靈的世界,我算是開悟了。我們要在燈下,傾聽自己的聲音,撫摸自己的傷口,溫存內心的那份倔強。有了彷徨,不要緊,夜很黑,也很長,會讓我們自己醒悟與療傷。第一間屋子,我們什麼時候去呢?愛恨情仇每時每刻影隨着我。一個聲音說:不要太在意。愛與恨,留在心底深處。等着雙休日,或給心靈一個假期,去撫平;江湖裏,相逢一笑泯恩仇。

畢淑敏有言: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於是,宜選風情竹林處,爲自己的精神修三間小屋。顯然,若要她自選三間小屋,棲息心靈之所,肯定還是選草廬爲好。人的精神宜樸宜淡,宜靜宜遠,那種“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境地,畢竟能夠給人的心靈,釋放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