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談讀書》讀後感

《談讀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6K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讀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讀書》讀後感

《談讀書》讀後感1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啊,在歷史的長河中書承載着今天與過去,他是我們最真誠的朋友,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受用一生的鉅額財富。

學了培根的短文《談讀書》,使我感悟很大,明白了讀書的目的,方法及作用。從而也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學的一篇課文《心聲》。它講述了主人公對於《萬卡》故事的情感以及他的內心世界。他多麼想在課堂上滿懷感情地朗讀《萬卡》,而老師卻說嗓音沙啞,拒絕了他的請求。

終於他實現了他所想的,滿懷感情地高聲朗讀了它。故事中的萬卡有着和主人公相差無幾的生活,主人公也正是感觸到萬卡的那份情感,纔會朗讀的那麼富有感情。這正是讀書的目的啊。一本書及至一篇好的文章會讓你瞭解整個世界,叫你讀懂生命的意義,能叫你變得更加聰慧,能叫你成爲一位智者,能叫你對人類真理有更深的認識,也能讓你感受到那份至高無尚的人間情感。

與《談讀書》相對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它主要講述了讀書的要決--會意和虛心。是啊,想要真正去弄懂一本書時,可能會有困難,但是當你虛心去領悟時,你將會了解到它真正的意境,而對於會意,陶淵明則是有獨到之處的見解,那便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而我們也許不必做到如此,只需深深探究,鑽研再加上虛心便可以和書合爲一體,想一想人書合一將會是何等境界?

書是朋友,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書是精神家園,在你煩惱的時他是一顆解憂的靈丹妙藥;書是財富,是一筆永遠賺不完的鉅額資產。

我的同學們,書,在你們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

《談讀書》讀後感2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遇。”我覺得“善讀”不僅僅是指多讀書,也在告訴我們讀書需要講求方法。就讀了培根的《談讀書》一文後,的確是啓迪多多,感到受益匪淺。

首先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培養一個人的學識氣度,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古典名著有許多都值得品讀。文中說道:“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順暢。”所以說書籍如浩瀚海洋,應取己所需而讀,我們應有選擇性地去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某一方面的書籍去讀,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書籍則應大體涉獵,取其精華去讀。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不去讀其它書籍,只是應在讀書的比例中能正確分配。

在讀書的過程中應適宜地做一些批註,在讀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後,用筆將一些關鍵性的句子圈點勾畫出來也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同時培根也說“狡黠都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在讀書過程中要明確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只是讀書中的表面文字,也應將它們與生活實際起來,再將自己從中得到的啓示實踐於生活,將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

總之,讀書的方法各有不同,像陶淵明認爲應“好讀書,不求甚解”,朱熹認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說我們應參照前人的讀書方法,結合自身實際,用自己的讀書方法去“善讀書”。

《談讀書》讀後感3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摘自《談讀書》

關於“讀書”這麼個涉及多方面的話題,我一直認爲“讀書多”不如“讀書精”,選一大堆毫無營養的書藉,讓那些無聊的文字充斥你的大腦,倒不如先一本修心養神的書藉來昇華你好,正應文章第一句話“讀書足以怡情。”

文章還講到“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這不禁使我想到我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傷仲永》,文中的方仲永天資聰穎,可自己寫詩作詩,但是他的父親卻不讓他接受更高的教育,反而憑藉他聰穎的資質讓他作詩賺錢,最後,仲永的資質被磨地消失殆盡,只淪落爲一個普通人,真是“傷”仲永啊!如果仲永接受了更高的教育,那麼他是否會成爲一代名人呢?就如他天生就是一棵上好的'佳木,可若不經修剪移接,也會胡亂生長,最後歸爲衆多花木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位。所以,我們不能認爲,“天生”“天賜”“天賦予”的這些東西就是好的,正如一句話所說:“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決定的。”要應用自己的好天賦,再加上後天努力,這樣我們一定會成功。

另外一點“讀史明智、讀詩靈秀、數學周密、科學深刻、倫理學莊重,邏輯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很贊同,並不同於我們開篇說到的一大堆雜文,這裏是講要廣泛涉獵,接納不同科類的書籍,使自己成長爲一個博學多才,各個方面都懂的人。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我認爲更應該是“天生我才必讀書”。所以,帶着你的天賦、你的書籍、你的決心、你的努力,向前跑,加油吧!

《談讀書》讀後感4

最近的閒散時間都用來看史鐵生先生的書了,記得之前上中學的時候,課本上選錄了他的文章,那時候看課文都覺得字裏行間都是感動,說實話我也曾設想過如果我遇到和史鐵生先生同樣的處境,我會怎麼辦,最後想到都覺得這對於我應該就像天塌了一樣,於是愈加配合史鐵生先生的堅毅和勇氣。因爲想把看過的書都整理一下,順便能夠摘錄一些好句子也是好的,所以就想起來要寫讀後感。

寫讀後感能讓我保持一種清晰的思緒去回顧自己看過的書,也有助於我去梳理我讀完書後的感情,於是在不斷地看書——寫讀後感的過程中,我發現,寫讀後感是有利於更好地讀書的。當我們只是讀書的時候也許我們就是在做單純地吸收知識的運動,而當我們開始拿筆記錄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一個消化的過程,我們需要自我理解書裏面的內容也需要再次審視我們讀書的態度。

我現在慢慢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在看完一本書或者文章之後,再寫一篇讀後感,通過寫讀後感我可以瞭解我自己的感情,沒錯,我們有時候需要靜下心來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什麼,看完自己的讀後感後我會再一次讀讀過的內容,這個時候我的感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變化,我會把這些“二次感悟”在寫進我的讀後感裏面。讓讀書成爲我們的每天的習慣,讓讀書成爲一種享受。

《談讀書》讀後感5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寫的《談讀書》,從中收益非淺。感覺裏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對讀書有了新的認識。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採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其說的是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使我們能夠從中學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寶貴知識和吸取他們成功的經驗,減少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但是讀書又不能費時太多,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不易太盛,太盛則矯。因此我們要善於挑選,只因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還可以補先天的不足,而經驗又能補讀書的不足,蓋天下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來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經過慢慢積累,以補先天的不足之處。而積累的經驗多了又能補讀書時所不能學到的東西。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句話說,有隻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盡信書中所言,也不可只爲尋章摘句,而應該仔細推敲思考。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同時對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蓋因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敘之諸多好處,我強力推薦大家看看這篇文章。

《談讀書》讀後感6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寫的《談讀書籍》,從中收益非淺。感覺裏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對讀書籍有了新的認識。 培根簡介

“讀書籍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採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其說的是讀書籍可以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使我們能夠從中學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寶貴知識和吸取他們成功的經驗,減少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但是讀書籍又不能費時太多,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不易太盛,太盛則矯。因此我們要善於挑選,只因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籍還可以補先天的不足,而經驗又能補讀書籍的不足,蓋天下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籍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籍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來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經過慢慢積累,以補先天的不足之處。而積累的經驗多了又能補讀書籍時所不能學到的東西。

“書籍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句話說,有隻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盡信書籍中所言,也不可只爲尋章摘句,而應該仔細推敲思考.讀書籍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我們要多讀書籍,讀好書籍.同時對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獵,蓋因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敘之諸多好處,我強力推薦大家看看這篇文章.

《談讀書》讀後感7

作爲學生,最大的困惑便是讀書,它不僅關係到你的未來,還影響着你的一生。

讀書看似簡單,卻也不簡單,但說它難,那就要看你讀書認不認真了。一個好的習慣,鑄就學習的成功。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習慣代表你的性格,你個人的形象,也能看出你做事是否認真,仔細,沉穩,不浮躁。

同在一個學校,同處一個班級,同樣的老師,同樣的作息時間,到了期末,爲何成績的差異讓人不堪直視。說智商的問題,家庭背景的差異,以及不感興趣等等這些,來彌補掩蓋成績不好的漏洞,這些全部都是藉口。既然你能機靈地想到既能欺騙老師,又能哄住家長的藉口,爲何不能將書讀好,提升自己的成績。

家長對你嬌寵慣了,你要什麼就買什麼,老師站在講臺上苦口婆心的講解知識,細心的批改作業,還要爲學生的安全擔憂等等。這麼多能讓你奮鬥的動力你卻不在乎,卻爲了一個傷腦筋的遊戲經常熬夜,爲了一部對生活沒多大幫助的電影浪費大好的光陰,白天上課你沒有精神,晚上該休息時卻躲在被窩裏看其他東西,把學習沒當回事,把父母的辛辛苦苦當作三分鐘感動,把老師的講解認爲理所應當。學習只關乎你個人的前途,拿你自己的前途看玩笑,何必呢。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的時候把心用在正當的事上,老了纔不會懊悔。不要總找一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理由和藉口,你若真的問心無愧,認真對待學習,那成功也不會食言,必然離你不遠。

成敗就在年輕時,收起你貪玩的心,拿出勇氣和決心,做到心無旁念,奮鬥吧!

《談讀書》讀後感8

讀書,我個人認爲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看書,看一本或一篇從未看過,也可以是重新看的書,第二,學習,上學校,多用於現代社會中,孩子出門前,都說一句:“我讀書去了!”

不想讀書不愛讀書的人如果有人問他爲什麼不讀書(指課外書),80%的孩子都會回答沒時間,我想換成是我,也會那麼說的。其實,生活中,空閒的時間是很多的,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在書桌前發呆的時候,玩瘋了需要平靜一會的時候,一個人閒着無聊的時候,……那些細小的時間,要靠你去拾掇。有一個作家說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頁書的時間總是有的,慢慢積累起來,將是一個很驚人的數目。“讀書”也就是“學習”,那“學習”又得分開說:“學”是學習新的知識,只有學了,纔將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習”便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學了,轉而又忘了,那等於白學,白學又不如不學,所以

溫習不可少。學習後還得“思”,“思”便是思索學過的知識,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學來也無用。讀書必是自願,只有自願做的事情才更快樂,更有效果。別人逼你,你本身不願意,只懷着滿肚子的氣讀書,腦裏便不能“思”了。比如說我吧,一本《家》,看了一個月還沒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辦法?但同樣厚薄的兒童小說,僅一小時,便半本“下肚”。那時我還想: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在我眼裏,暫時沒有。

我想,看書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確不同於其他小說,慢慢琢磨,才其樂無窮。

既然我早已讀過這篇文章,還寫了,就不能光說不做。走,看書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