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10篇)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精選10篇)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1

同學推薦給我東野圭吾的作品,寄給我6本他的小說。

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別喜歡東叔的寫作風格,敘事深入人心,故事一點點透露線索引人入勝,語言通透簡結,卻又讓人覺得那麼恰到好處,讓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憫和深情。雖然此書主要探討人性的罪與罰,但是卻讓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忽視,少年的愚昧無知,學校的冷漠無視才釀成了這樣悲劇。

如果他們能得到家庭和學校更多的關愛和疏導,另外,如果小葉子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中,不認爲發生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也許悲劇就可以避免……雖然沒有如果,卻爲每一個讀者敲響了警鐘。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關愛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也許偶爾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讓作惡的人在作惡前是否已經考慮好自己可以承擔一切後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如果你還有良心和悲憫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輩子心中揹負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許是一瞬間的惡念,罰確實索繞一生的枷鎖。

如果有孩子會讓她讀這本書,上上生動的一課。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2

東野圭吾的小說,越看越有味。開篇引人入勝,過程迂迴曲折又峯會路轉,讓人摸不着頭腦,最終柳暗花明,待合上書本又讓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爲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愛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盜竊的小偷殺死。在參與審判的過程中,她爲愛女極力尋求檢方判處對方死刑然而並沒有成功。(殺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釋期間再犯)。小夜子無法接受愛女被害,在案件判決後,她致力於維持死刑。然而,執念終究還是成了偏執,導致她發現紗織和史也年輕時犯下的罪行(初中時生孩子後把孩子殺了)時,執意要求他們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罰,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她自己被殺害。

對於紗織和史也年輕時犯下的罪,他們雖沒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們一直揹負着這個虛無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紗織自我放逐與墮落,企圖通過自虐來贖罪,她卻始終無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懷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盡最大的力量幫助他人救治幼兒,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們的自我反省與贖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罰在監獄之內服刑的罪人們更甚。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個案件,都應該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有不同的結局。同樣痛失愛女的中原,或許是他對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沒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書本,第一個念頭,教育是容不得丁點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恆。紗織和史也的悲劇,紗織懷胎十月,她父親居然沒發現;這樣的父親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兒?!懷孕這麼大的事情,爲啥沒有人尋求父母老師的幫助?是因爲害怕父母和老師而不敢說?現實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實例。這正是大多數家庭教育的失敗之處。而愛美的悲劇,則是因爲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個念頭是,爲啥同一事件對男女的影響天差地別?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紗織和史也,爲什麼都是女的心理出問題?是因爲男人更堅強女人柔弱嗎?我想大概是因爲孩子是女人懷胎十月所生,女人對於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沒生過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3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着前行。就是這麼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捲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並沒有退縮,爲了查找最後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倖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着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歷過種種苦難之後,她的美好終於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後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於未知和那顆勇於去承受苦難的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4

作爲東野圭吾的小書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書是我高三開始接觸與喜歡的。因爲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飯店》從此變成了東野的小迷妹。

對於他的書瘋狂購買,最近看的書是他的《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有三個疑問,對於這虛無的十字架,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爲何?是讓犯人聽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自由社會,但用盡一生贖罪?這本書主要就是圍繞了這三個問題在那邊周旋而展開的故事。

整體的感覺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裏也一直在糾結是讓那些人一命抵一命,還是讓他們能有後悔之心,爲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夠付出代價去彌補。東野筆下的"罪"與"罰"不僅對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時也突出了兩種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如果單單是的規定殺人的人要償命判死刑,那很容易,還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一定能讓罪犯能夠改邪歸正,又怎麼去告慰受害人家屬,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讓無期徒行的罪犯變成有期徒刑,幾十年後出來沒有與時俱進的生存能力,到時候又淪落到去進行犯罪,或者在這幾十年還是死不悔改的,在裏面表現的我悔改的樣子,再出來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間的衝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衝突,對錯誤的彌補,不再揹負虛無的十字架,對於我自我感覺的話,東野的很多書寫的都很觸動心理,他的每一本書都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所反映的問題,感觸很多。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5

蛭川與作造揹負着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心並不以爲然,只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爲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衆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後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爲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生,並娶了一個懷着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揹負着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爲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並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時“害怕被發現後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着嬰兒一起被殺死並掩埋。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

有的人,你以爲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並不以爲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6

開始讀《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純屬意外,機緣巧合在書架看到這本書。

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觸東野圭吾文字。東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家,作品常常與犯罪、暴力、復仇這樣冷漠的詞彙聯繫,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係和社會的炎涼。但也不乏一些溫暖的語句。“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尋某種倚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倚靠任何人。那麼,該倚靠什麼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經努力過的事實。”(選自《放學後》)“我的.天空裏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爲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着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選自《白夜行》)這些都曾給過我啓迪。

《虛無的十字架》也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犯罪、刑罰講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殺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執着於爭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屬,平淡的語言述說故事,通過人物命運批判法律。我讀書向來只能觸及文字最爲淺薄之意。在我看來,十字架是說讓人的心靈和肉體都得到懲罰的處置。虛無的十字架嘛,是說法律不能讓罪犯得到應有的、能夠讓他內心懺悔的審判,只是關進監獄或者死刑,並不能起到任何的實質性作用,受害者家屬也不會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撫。從這個層面講,法律並沒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虛設,所謂虛無。“死刑很無力”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將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樣適用。教師教書育人,最重不過一個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養一杆秤,使其知何爲可爲,何爲不可爲;其次,懲罰和獎勵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內心,喚起他的羞恥感、自豪感;最後引導孩子主動的重構那一杆秤,達到內心的道德平衡。這樣讓十字架不再虛無,懲罰才能是真的懲罰。如何判斷他是真的悔過,還是爲了逃避再懲罰的假意僞裝或是根本無懼懲罰,這是個問題。希望能在之後的閱讀和教育實踐中得到答案。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7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裏的沙發上,從旁邊的書架上抽出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讀起來。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我纔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本書主要講了道正與小葉子的女兒被殺,而兇手被宣判死刑後,他們覺得人生已經失去了目標,女兒已無法再生,兩人被迫分手。過了幾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電話,小夜子被殺了。雖然兇手不久後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卻在小葉子的遺物中有所發現,她的死因另有玄機。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東野圭吾的一句話:“無論兇手事後如何反省?多麼後悔,死去的生命都無法復活。”事實的確如此,只要犯了錯誤,無論事後多麼努力地去補償,也就無法挽回當時的損失。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的辦案細節。偵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屬那種據理力爭永不放棄的精神,誓死也要給死者討回一個清白的執着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如何?是讓他人聽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社會,用自己的一生來贖罪。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殘酷地奪走,你希望該如何處置犯人?如果犯人並未把死刑視作爲懲罰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用呢?

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值得思考。一本好的書一定是打開你的思維,引導你不斷去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8

看完這本書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爲什麼去埋孩地點沒有找到那個剛生下來的孩子呢?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於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嚐禁果。自然結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於是,揹着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餘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裏面也是一個悽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祕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並決心贖罪的地方。

小夜子目睹了自己女兒由一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不禁思索:到底犯罪過後所揹負的十字架是什麼?無期徒刑在監獄裏懺悔?還是從心出發體會到了自己所犯的罪,並下決心彌補?

所以最後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揹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自己看書確實囫圇吞棗,只是被情節所牽引,而而隱藏在句子裏的意蘊卻沒有深深體味……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9

推理結果和沉默的巡遊有點類似,這過程我沒有多興奮。主要是針對虛無的十字架有感。什麼叫虛無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給那些犯了殺人罪的揹負的,但由於會各種理由將死刑判爲無期,然後釋放,所以也就成了虛無的十字架。

主要是圍繞是否要取消死刑來發展。因爲沒有讓這些人付出代價,所以就會好奇要不要取消死刑?如書中,提到有許多兇手不會得到死刑,判死刑的案例反而較少。爲了遺族,這個兇手是要執行死刑的。但死刑就是剝奪了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如果這個人“願意”悔過,那這死刑是否能變成無期呢?書裏引入了除了當事人雙方外的看法,比如律師等。

1、引入了一個新的觀點,如果你要廢除死刑也好,那能給出什麼更好的替代方法嗎?

2、凡事都有兩面,沒一個殺人犯的殺人動機都不一樣,比如可能有些人只是防衛過當。那這些人是不是要實現死刑?許多案件提供的選項只有死刑!

最後,雖然叫《虛無的十字架》東野圭吾最後也寫出來了一對揹着真正的十字架負重前行,在爲自己贖罪的男女。兩相對比,我覺得這部推理屬性可能要稍微的讓一下位置給對社會的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後感 篇10

“要求殺人兇手自我懲戒,根本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獄中揹負着。”

——東野圭吾

故事開始於甜蜜羞澀的愛情。然而後續漸漸轉入正題。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殘忍殺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們無法面對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後,離婚了。然而,再次聽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爲警察詢問。小夜子死了,被一個老人殺死了。老人而後自首,供認不諱。但是太順暢卻令人生疑。一層層抽絲剝繭與搜尋小夜子生前的蹤跡,中原漸漸發現了這真相。真相總是令人驚訝。沙織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傷害者。因爲沙織和史也偷嚐禁果,犯下了彌天大錯,懷孕。之後更是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告訴父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屍叢林。再也不能面對彼此的兩人繼續交往沒多久就分手了。沙織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不敢面對爸爸,獨自離家卻又經歷坎坷,最後,染上偷竊癮,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獄。史也做了兒科醫生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還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關於建議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織,從而知曉當年事,從而被害。富士宮,青木原。

一瞬間,這些事,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畫。

最後的最後,我們還是不能斷定死刑該不該廢除。這是關於人性與社會的思考。蛭川反覆殺人犯罪,監獄沒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個個小生命,他幫助了很多人。無論怎樣,我們都有兩種甚至更多的結果。

我們對於生命,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愛惜,我們厭惡,我們生存,我們生活,我們思考,我們……我們對生命,應該保持一個最基本的態度,那就是尊敬。無論我們怎麼想怎麼對待自我靈魂,我們要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是恩賜。

自我的行爲是選擇,但是無論什麼選擇都應該是基於自願且不給他人造成傷害的。也許因爲種種原因你不愛自己,傷害自己,將自己推入深淵,但是無論生活怎麼操蛋的對你,你都不應該以同種方式不道德的還在他人身上

每個人,生來都有他們的使命。當然,不可選擇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但是,這從來不能成爲不努力和傷害別人的藉口。在每一個稱之爲人的身上,我們都應該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線與修養。以上,與學歷無關。

當我們討論生活的時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時存在,他們是成長註定的伴生。

然而,所謂的不幸從來不能成爲破壞幸福的託詞。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處罰,無論有期無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兇手無法自我懲戒。因爲當他們做出罪行的時候,內心被邪惡包圍,他們也許會在某時意識到自己的所爲,卻不代表他們能做出什麼來彌補。他們會想到罪惡,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無法做出什麼的時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軟弱無力,也強壯無比。哪怕只是作爲一個形式,即使只能讓罪犯呆在獄中,受到懲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虛無的十字架。我們知道,犯過罪的人受到懲戒後回到社會繼續犯罪的機率十分高,但是我們仍然要讓他們受到懲戒,因爲那些懲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虛無,它們也起到了壓迫作用。於局外人看來,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時刻,我們即使知道虛假,但揹負着,就好過什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