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莊子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莊子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莊子優秀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莊子優秀讀後感1

漸漸開始不再喜歡那些所謂出名的大家的總結,他們先入爲主說了一些想法,看似無懈可擊中堵塞了我們的思路,讓他們去喧囂吧,我自己去看了《莊子》,何爲平淡?

莊子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按照唯物主義觀點,相對主義者徘徊在唯物和唯心之間,最後墮入唯心主義,莊子貌似正好驗證了這個理論。基本上,他用不永恆否認了瞬間,用必定失去否認了現在,用最終的虛無否認了當時的擁有。道家的養生可能不太適合我這種稍微還是有點爭強好勝的人?莊子的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不比執着,不必癡狂;

2.一個人的核心部分不應該依賴外部評價;

3.凡事都有個自己的解釋安排最後達到平和。

3.強調了順應,無爲和生死相望,這是一種更大的作爲和紀念。 我最喜歡莊子的《天道》 《天運》 和《說劍》在《天道》中,莊子說了,聖人心中之所以寧靜,並非寧靜十分好,所以才寧靜,萬物不能擾亂它他的內心,所以才寧靜。他的主張其實一直都是這麼溫和的,告訴人們有這麼回事情,但是不一定是可以辦到的。一個能夠願意分享自己孤獨的人,一個內心已經如此淡薄卻仍舊分享了他的學說和孤獨的人,是值得崇敬的。並不是美好就可以達到,需要順應規律才能達到,就和沒人想要不幸福或者,可是我們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無時無刻不幸福。

《天運》中,他明確了道不是通過言語和辯論就可以推行,而個人價值觀決定了他的選擇和感覺,這個已經十分透徹了,他知道了運行的規律,並沒有強求每個人都會有他一樣的價值觀和感覺。最難得是《說劍》,這個文章說明莊子不是不善於揣摩人的心思,他是十分善於瞭解別人的,但是他幾乎沒有用這些去牟利,之前我十分推崇過《鬼谷子》,他知道人心險惡、社會h動盪依然去用他的智慧周旋並且不吝告知別人周旋的方法是堅強的。而莊子,一個有能力堅強選擇地逃避的人,他是善良的,他未必不可以做到別人能做的,他不是沒有才華,只是,他不想去做,他只是表達了他這種想法,一個真正按照自己的心去活着的人,是高尚、幸福、寧靜的。喜歡莊子,喜歡他的善良、平靜、不傲慢。莊子的靜是真的靜,雖然他有一個我不喜歡的缺點,就是他太相對論了,忘記了享受此時此刻的快樂。一切都會消逝,但是,依然值得去追求和擁有快樂。

  莊子優秀讀後感2

我們知道莊子是百家爭鳴時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具體的生卒年月無從知曉。《莊子》這本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本經典之作,現在流傳下來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

以前上中學時學過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遙遊》和《秋水》,這兩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裏面的許多語句我至今還記得,像“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進入大學後繼續讀了《莊子》裏的一些文章。感覺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束。讀完了《莊子》裏的一些文章,感到釋然,恬淡,清淨,類似莊子的“乘物以遨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不過離這種境界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我也要用自己的腳步來丈量邁進這種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許多東西一下子爆發了出來,遺忘已久的已經甦醒,我把它們重新拾了起來,裝進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爲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我要時刻告誡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要承擔的責任很重,要面對的失敗很多,要學習的地方不少。

莊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祿,從《秋水》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個故事就可以看出: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日:“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神龜者,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二人夫日:“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日:“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對於名利,莊子所表現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謂:天下煕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利,的確是一道不容易邁過的坎,多少人爲了它奔波一生,爲了它耗盡心力,最終陪伴自己的還不是一坯黃土!有多少人因爲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爲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爲利而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許有人會反駁我,沒有對利的追求,我們如何創造社會財富;沒有社會財富,我們如何擁有經濟基礎;沒有經濟基礎,我們如何獲得上層建築?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們不應爲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喪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莊子在《駢拇》中所說:“嫋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我們應該時刻牢記要回歸本真,迴歸本心,迴歸自然。

在莊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莊子的大境界。在《逍遙遊》一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顆大葫蘆籽兒,我在家就種了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出一個大葫蘆來,看起來十分飽滿,有五石之大。可是這葫蘆太大了,所以它什麼用也沒有。我要是把它一劈兩半,用它當個瓢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麼東西都不行。想來想去,葫蘆這個東西種了幹什麼用呢?什麼都裝不了。所以惠子便說,這葫蘆雖然大,卻大的無用,我把它打破算了。莊子說:你真是不善於用大的東西啊!於是便對惠子說: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以爲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莊子之所以有這樣獨特的思維方式,是因爲他的心中承載的是大的境界,他並沒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來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只有這種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規思維,才能真正有可能去體會莊子那讓人憧憬的“逍遙遊”。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談論創新,創新來源於何地?也許有時就來源於這種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獨特思維。其實我們的眼睛有兩個功能:對外,看到的是一個無比廣闊的世界;對內,看到的是一顆無比深邃的內心。只可惜,現在許多人,往往只意識到第一個功能,而遺忘了第二個功能,錯過我們眼睛最爲寶貴的東西,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遺憾。可莊子卻充分認識到了眼睛的這兩個功能,從而能真正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莊子在《秋水》篇中這樣說到:“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回過首來,我們是否應該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否應該思考我們現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我們期待自己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我們是否正在爲這個目標做些什麼?怎樣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這些我們因該做的事情?一連串的追問在拷問這自己:我,做到了嗎?

是啊,我做到了嗎?我一次次的問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答案。鏡子與玻璃的區別只不過是多了一薄層的水銀。這一小小的區別,引發的境界確大不相同。透過玻璃,我們只能看見外部的世界;但透過鏡子,我們不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還能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層薄薄的水銀,帶來的卻是大境界,實屬一大創造。在現代這個科技發達,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有着太多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一直擁有這樣一雙眼睛,一面鏡子,來時刻告誡自己,認清自己。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幾千年歷史的塵埃,交給我們後人的永遠不會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們期待達到一種什麼境界,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打個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無爲。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認清自己,這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孔子曾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通過日復一日的自省來一次次的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氣來面對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需要辨別外在的兩個障礙:一是物質,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辨別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內心始終有一種秉性。誠然,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生活在社會中,決不能脫離社會。而物質與世俗又是在社會中必然會遇到的,我們能超越它嗎?答案是肯定的!古語日: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真正的隱士是可以擺脫物質與世俗,視之如雲煙,哪怕自己就身在鬧市。這是一種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見,只要我們堅持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外化而內不化,就能擺脫物質與世俗的困擾。在面對內心世界時,要有所堅持;在面對外部世界時,要做到通達與順應。

我們知道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泊爲大,在《莊子》一書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證,比如在《達生》篇中,莊子這樣寫道“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達命制情者,不務命之所奈何”。要做到這點,實屬不易。拿當下大學生來說,正處“風華正茂,指點江山”,一股建功立業的氣勢,要做到莊子所說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這並不影響莊子人生哲學的魅力,因爲我們缺少經歷與閱歷,缺乏人生經驗,還沒有內斂成那種超脫的大氣,不能領略達到這種境界後的滋潤。我們還需要很多的磨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慶幸我們有莊子等先賢用他們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們,是我們不至於走向錯誤,走向虛無,甚至走向自我毀滅。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有一顆安靜的內心,一雙智慧的雙眼來捕捉先賢們的光芒,從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進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嬌柔虛妄,便是坐井觀天。先賢們不會爲此感到悲哀,因爲總有人能領會他們,並將他們的思想進行傳承,但對於我們個體,這是一種悲哀,先賢們給予大家的同樣機會,別人抓住了,而自己沒抓住,這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以,我們不應忘記傳統,忘記傳統,怎能創造現代!不僅不應忘記,還應充分的學習掌握傳統之精髓,把它創新有效的用之於現代,這纔是對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榮耀,坎坷,名利等等,對待它們一個比較好的態度便是時刻告誡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因爲“會過去”,從而少了幾分固執的眷戀,多了幾分拼搏的氣魄,不再爲以前所得所拖累,從而真實的快樂的活在當下。佛家講“三界”:前生,此即,來世。在我看來,不管前生如何,來世怎樣,我只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當下。前生已經過去,何必留戀;來世還未來臨,遙遙無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還活着,至於怎麼個活法,因人而異。我記得在一篇寓言裏,一個長者告訴那些年輕人的一個活法,也即一種生活態度: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後悔。我挺贊同這種人生態度,現在我正處於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時光裏,要是猥猥縮縮,膽怯畏懼,不敢對固有的還應改進的規則或潛規則發起挑戰與改革,而是拘泥於現實,那麼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毀了。寫道這裏,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裏面的一句名言: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我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不是每個人都有“爲人類解放而鬥爭”的宏圖大志,但是我們也至少要做到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這一生,要無所畏懼,但也要無所懊惱,要選擇不讓自己後悔的方式活着,獲得從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選擇“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雙,山河自在”,可以選擇“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可以選擇“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的這種出世的淡定與曠達。也可以選擇“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可以選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種入世的胸襟與氣魄。無論選擇那種生活方式,其實在我看來,兩者在時間和空間上並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限,入世與出世並不矛盾,它們是相容相通的,或許是構成人格理想的兩個重要方面。

讀了《莊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頗多,說了這麼多了,我們還要時刻問自己:我們生命中還有多少真實在活着?我們的心中到底還有多少夢想在活着?我們的未來到底還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們拿什麼來承受生命之重,來駕馭生命之輕?我們靠什麼來提升和捍衛生命的質地?這是對靈魂的審問!

在我內心深處永遠會存在一個座標,那就是活在真實裏,在生活中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莊子》,一本讀不完的大書,我正在讀着,也將繼續讀下去,只因生活還在繼續……

  莊子優秀讀後感3

因爲閒着無聊,剛好家裏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並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富裕。《莊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於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爲過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爲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莊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遊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麼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鬆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裏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於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並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並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爲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爲什麼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爲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裏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爲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