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求卓越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追求卓越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追求卓越讀後感範文範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求卓越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追求卓越讀後感1

假期讀了《追求卓越》這本書,頗有感受。這本曾被《福布斯》評選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工商書籍中排名第一的名著給我了很大啓發。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知識之多,工具之多,諮詢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人們往往在這些精緻的陷阱中,看花了眼,甚至迷失了自我。然而,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之湯姆·彼得斯與羅伯特·沃特曼在此書中,讓我們真正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社會。看着優秀企業的做法,其實真理並不複雜,反而常常簡單的嚇人!

本書談的是一場革命——一場必要的管理學革命。這場革命向我們自以爲懂得的管理知識提出了挑戰,並且向百餘年來的美國管理傳統提出了挑戰。這場革命的根本就是,快速變化的時代要求我們,以機動靈活、熱愛變革的精神代替我們長期以來追求大批量和大規模營銷的傾向,因爲後者所要求的穩定、容易預測的環境已經不屬於21世紀。

“全球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的不俗的管理言論向來被企業界視爲圭臬。在這部經典著作中彼得斯提出,未來卓越的公司必定善於正面迎接混亂,把混亂本身是爲提供市場優勢的源泉,而不是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頭痛問題,寶潔、IBM、豐田等成功企業最大的成就就是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混亂商機。基於當今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現狀,彼得斯運用大量生動的事實和案例,深刻探討了各類企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經驗,爲陷入瓶頸的管理者開列了45個絕妙的管理策略,幫助他們在激烈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經營戰略,決勝於商機與風險並存的企業叢林。

書中觀點新奇大膽,震聾發聵,既痛陳當今企業管理的嚴重危機,又授以變革和重生的全新方案,文思奇詭,語言潑辣,在引人入勝中發人深省,是一部不同於所有企業管理著作的奇書。

本書作者托馬斯·彼得斯,生於美國巴爾的摩市曾獲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和商學博士學位,目前負責自己創立的顧問公司(PaloAltoConsultingCenter),對同時任教於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學院。他曾任麥肯錫等公司顧問,並長期爲《華爾街日報》撰稿。羅伯特·沃特曼,生於美國丹佛市曾獲科羅拉多州礦業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曾在麥肯錫顧問公司任職約二十多年。他發表了許多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文章並被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學院聘爲兼職教授

  追求卓越讀後感2

自從在“必讀的N本商業書”看到,已經期待多年了。書中觀點新奇大膽,震聾發聵,既痛陳當今企業管理的嚴重危機,又授以變革和重生的全新方案,文思大膽,語言精煉,在引人入勝中發人深省,是一部不同於所有企業管理着作的奇書。

《追求卓越》 是管理學的經典。它主要是以探索成功企業的特質爲主線來寫企業管理特質的。本書中大量的運用具有悠久歷史的成功企業來作爲實例來詮釋企業的管理特質。通過IBM、惠普、麥當勞、強生、迪士尼、花旗、沃爾瑪、通用電氣等美國經營最成功的企業進行研究,總結出了卓越企業的八大特質。

作者托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開啓了商業管理書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將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密切地結合起來,成爲轟動整個管理世界的經典法則。在作者眼中,“卓越”的標準是指企業除了表現在財務方面的長期的優異業績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創新精神。作者認爲,儘管每個優秀企業個性不同,但擁有許多共同的品質。這些品質基本上可以總結爲八大基本屬性,即:崇尚行動,貼近顧客,自主創新,以人助產,價值驅動,不離本行,精兵簡政,寬嚴並濟。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全球企業的管理和運營。崇尚行動,貼近顧客,自主創新,以人助產,價值驅動,不離本行,精兵簡政,寬嚴並濟這些指導性原理,仍然是許多企業提升績效和贏利水平的有效方法。雖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業可能已經失敗了,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八條原理所具有的真正價值以及它給企業運營帶來的深遠影響。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這8條原則,你會贏,肯定會贏,我永遠不會這樣說。我要說的是,忽視這8條原則,你會失敗,肯定會失敗”。

與此同時,托馬斯·彼得斯並沒忘了警告人們:“任何一個人如果蠢到看見一本商業書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確確是個白癡。”這個時代變化太迅速了,不可能僅僅依賴幾條準則就獲取永久的成功。彼得斯強調:“我們應該貼一個警告標籤。注意!沒有永恆的東西。任何東西吃得太多都會有毒。請記住:商業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論。”大師的語言風格潑辣。

《追求卓越》其實不僅僅是一本美國企業管理的聖經,其實也是一種全人類的生活價值觀。對於我們成長中的大學生具有很大幫助,所以,我推薦大家有時間可以看一看這本書。

  追求卓越讀後感3

《追求卓越》是一本充滿個人感情色彩的管理書籍。托馬斯·彼得斯爲管理設定了一個積極的目標,而非強調面臨的難題。書中通過對43家卓越組織的深入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爲傳統管理學者們所忽略,但卻是企業經營最基本的要素:將注意力放到顧客的身上,對人持續地關心,勇於實驗,百折不撓等。

在《追求卓越》中,托馬斯·彼得斯通過其“永久性革命”的'理論,向企業界闡述瞭如何在一個變化無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他的核心理念是:企業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標誌,因爲企業的成長不可能總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運轉,那麼今天則很可能要失敗。當然,管理並非無理可循,它也有一定的規則與原理,但正如有人所說:管理如下棋,管理的規則和範例如棋譜,分析棋譜絕對對棋藝的精進有幫助,但是棋譜不可能重複,一旦自己置身於問題的迷陣之中,解決的方法便沒有現成的規則可循了。所以,原則自然要信守,但應用時就要隨機應變,而且要使自己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永恆不變的。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最好的”的管理模式,任何拘泥於書本和信條的人都是傻瓜,難免遭遇失敗的命運。

是《追求卓越》一書使托馬斯·彼得斯從麥肯錫公司的普通職員一躍而爲管理大師。《追求卓越》成爲美國曆史上第一本銷量超過百萬的商業管理書籍。許多讀者讚譽有加,稱之爲“1982年以來美國工商管理的‘聖經’”。一時間,所有的媒體與商界人士都在談論着這本書,這本書甚至促成了商業書籍出版業的成熟。當代管理學泰斗彼得·德魯克一語道破天機:“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於他強迫你關注最基本的東西……它使管理聽起來是令人難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這本書放回在枕頭下,然後一切都會完成。”

成功從無定式,卓越貴在創新。是的,沒有人會反對彼得斯的這些管理學論點,但是問題在於,托馬斯·彼得斯在書中加以稱讚的“卓越企業”,後來有不少或歸於失敗,或銷聲匿跡,因而使人們對《追求卓越》一書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彼得斯錯了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呢?耐人尋味的是,今日的企業領袖幾乎沒有人不承認深受託馬斯·彼得斯提出的這8條原則的影響;而且,我們也不能忘記“《追求卓越》曾經一度幾乎是美國商業的拯救者”這一事實。今天重讀《追求卓越》,仍然會爲作者在那個“混亂、非連續的時代”裏所做的創新而振奮不已。

《追求卓越》給了全球各類企業一個共同的夢。這個夢把赤裸裸的功利、爾虞我詐的競爭、勾心鬥角的企業政治、生死攸關的管理等等,都精巧地包裝起來,穿上了“皇帝的新衣”。不管理論是否堅守,結論是否科學,有了夢就有了方向。

以IT業的標準來看,20xx年時間足夠讓《追求卓越》這本書流露出越來越多的“黑色幽默”。但一切可以時過境遷,“追求卓越”的夢想卻依然在IT業上空迴盪。

  追求卓越讀後感4

《追求卓越》是全球着名的管理學大師之一湯姆。彼得斯所着,翻譯家魏平所譯的一本頗具影響力的暢銷書。

在《追求卓越》,湯姆彼得斯總結了自己60多年來成就卓越至關重要的163個細節,涵蓋了危機、機遇、睿智、態度、行爲、工作、領導、網絡、人才、創新、學習等諸多方面,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裏,只不過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彼得斯一再強調,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情,小事情也很重要,這些小事情成就了卓越,做好小事才能成大業!

彼得斯告訴我們,要“努力忘記以往的黃金時代——懷舊本身具有毀滅性”。我想,這跟我們平時所說的“成績是屬於過去”是一致的。他還說,“鼓勵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但同時提醒自己這一切可能不會很快結束,以便使自己全心全意利用現有條件——事實上,品性完全由人們在應對逆境時的反應所決定的。”很欣賞這種面對逆境的生活態度,他告訴我們要有平常心,要正常面對挫折,應對困境,要“把損失拋在腦後(忘記自己內心的痛苦),立刻重新策馬揚鞭”。

彼得斯還強調,“學習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學習一種技藝,掌握某種知識,就是一些基本行爲領域也需要學習。比如:掌握感謝的方法、修復人際關係、傾聽吸收應對他人觀點、有效質疑、保持聯繫的藝術、在爭鬥的派系之間實現和平與繁榮、寫作與演講……這些都是企業效率的基石。”學習的方面很廣,學習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希望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夠好好學習,以平常心去面對生活,應對生活中的逆境。

關於遲到,彼得斯說,“遲到的後果也許比想象中的要嚴重”。他說,遲到5分鐘是遲到,遲到1或3分鐘也是遲到。遲到就是遲到。遲到比不到好嗎?絕對不是!早到就不遲到。早到意味着敬意,早到意味着“我在乎”,早到會場並不表示你很急切,而是表明你很守時。我想,早到幾分鐘與遲到幾分鐘,在聽會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至少,這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所以,建議以後大家還是要守時。

《追求卓越》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小哲理讓我信服,在此不一一列舉。我只是希望在此後的日子裏,我能更加追求卓越,追求一些所謂的小事情,讓自己的行爲更令人愉快,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學習更開心,效率更高,讓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愉悅!

  追求卓越讀後感5

讀完《追求卓越》讓我受益匪淺,在裏面,我們很清楚地記得,有次拜訪某大航空公司產品事業協調部門的主管,此人曾經成功地解決勞資糾紛,因此獲得現有的地位。他的辦公桌上空蕩蕩的,他一味翻着《哈佛商業評論》裏討論人際關係的文章。當我們討論他打算進行的計劃時,他拿出一份清單,上頭列舉着他擔任主席的各個委員會。這是一個過分強調矩陣組織的現象,容易造成職責零碎的工作環境。這和卓越企業的環境不一樣。 有位主管過去曾執掌埃克森亞洲分公司,後來在某個高層管理會議上就“戰略”發表演說,說出公司進步的傳奇故事。

這是公司關於高瞻遠矚、戰略行動大膽的故事嗎?我們認爲不是。它是由一連串務實行動所串成的故事。在他任職的20xx年中,幾乎每年都可以解決某個問題。有一年,地區總部派遣一個特別小組協助整治應收賬款,另一年則是解決關閉虧損部門的問題。還有一年是針對經銷商進行創新的安排。這是我們“組塊理論”解決問題的典型例子。我們相信,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不過是正視實際的問題,加以克服,而且立刻採取行動。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幾近完美地執行一連串實際的措施,讓每個問題變得容易管理,然後一一加以克服。每個計劃所需的時間都很短。無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計劃自然成爲大家的首要目標。這聽起來好像是戰略性的遠見,不過我們認爲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特徵:他們確實在執行一連串實際的任務。 在此有個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所謂“切割劃分”這種以行動爲導向的重要特質。這是指把事物分解開來,以促進組織的彈性及鼓勵採取行動。

這些以行動爲導向的小單位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推介人、團隊、工作小組、沙皇、項目中心、臭鼬工廠以及質量圈,不過這些名詞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不會出現在正式的組織圖上,也不會出現在企業的通話錄裏,它們卻是維持彈性組織最明顯的環節。 這些小團體是項目小組機制裏最明顯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業基本的組織單位。一般想到基本組織單位,通常是談比較高層次的部門或那些會出現在組織圖上的名詞。不過在我們看來,小團體更重要,它能使組織有效運作。在這方面(以及許多其他層面),卓越企業看起來極具日式風格。在《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一書裏,作者埃茲拉沃格爾表示,日本企業整體的業務和組織結構,都是以課長以及8~10人的小團體爲核心。

公司重要的基本構成元素是部門,而不是由某個配有個人祕書、助理的人負責特定的職務……這些基層小組在各自的領域裏自行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待高層主管下令……系統要有效運作,這些部門主管一定要相當瞭解公司的目標,這點是美國企業所欠缺的。要通過長期經驗以及多年和各級人員溝通,才能累積這樣深厚的瞭解。 以小團體爲組織基本單位的做法,在美國也奏效,只不過這種做法並非美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3M有好幾百個由4~10人的團隊負責開發新產品,德州儀器則有9 000個小組努力提升生產力。在澳大利亞,ICI總監德克齊德勒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仿效日本企業小組的形態,成立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團隊。

這家公司是澳大利亞少數具有絕佳勞動記錄的大型企業之一。 小型團隊真正的威力在於它極富彈性。3M隨處都有新產品團隊,沒有人會擔心這些團隊是否會破壞原有的組織制度。德州儀器董事長謝潑德形容他的公司爲“一個機動性、以項目爲導向的環境”,這樣的形容的確相當恰當。傑出企業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應該發揮功用的地方就絕對不會失靈。 卓越企業能夠有效運用團隊,這點和學術界在小型團隊研究的結果相吻合。譬如,卓越企業提升生產力或是新產品的團隊通常是由5~10人組成。

學術界的研究對此有很明確的結果:在大多數研究裏,最理想的小組規模約爲7個人。其他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個論點。志願加入、有限定期間,以及自行設定目標的團隊,通常會有更好的成效。 特殊工作小組。特殊工作小組可說是有效行動的縮影。不過,這種小組也可能集無可救藥的官僚組織之大成。我們對此印象非常深刻!例如,有個客戶是規模達好幾十億美元的企業。

我們對該公司的工作小組進行調查,發現這類單位總共有325個,數目雖多,但是長期以來卻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工作表現。讓我們真正感到震驚的是,在我們走訪三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組完成任務,也沒有任何一個小組遭到解散。我們在另一家公司隨機挑選工作小組的報告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報告通常都超過100頁,需要20~50個主管的批示簽章才能通過。 縱觀全文,讓我們知道在追求卓越不僅需要過人的膽識,細膩的管理藝術,還需要合理的規劃。結合自己的工作,在信息工作方面,規劃尤爲重要,要卓越,必定要有前瞻的眼光及規劃。

  追求卓越讀後感6

任何一個團隊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氣質,這種性格和氣質直接影響着團隊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經濟實力的強大對美國乃至西歐經濟形成了挑戰,《追求卓越》出版於日本企業在世界上步步緊逼,美國企業卻是節節敗退的大背景下。當時的美國企業熱衷於在管理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業戰略範例”,職業經理人和MBA習慣於計劃模型和精確財務分析,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卻普遍忽視管理學最基本的原則和品質,失去了對管理本質的把握,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導致美國企業的慘敗和自信心習喪失。

爲了迎接日本企業的挑戰,美國企業界開始研究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1982年托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出版成爲美國商業的拯救者和美國商業史上的轉折點。彼得斯回顧該書時說:“《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東西。它的風格是刻意形成的。我承認,這本書的邏輯就是美國式管理已被嚴重地扭曲。這是對美國式管理和麥肯錫式思維方式猛烈的、面對面的攻擊。”

用書中的一句話形容這麼一本書就是:像這樣的著作並不是當前研究和同事協助就可以問世的,而是一輩子歷練的產物。湯姆在其母親伊夫林*彼得斯的諄諄教誨下激發出對這份研究工作旺盛的好奇心,另一位作者羅伯特對於卓越的初期理念就是來自其母親弗吉尼亞*沃特曼,我們的一生從懂事起,母親就教導我們要做個好孩子,正是母親的那一句好孩子讓我們有了衝鋒卓越人生的資本。

托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開啓了商業管理書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將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密切地結合起來,成爲轟動整個管理世界的經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