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顧頡剛自傳》讀後感大綱

《顧頡剛自傳》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自古以來,蘇杭都有天堂之稱,其環境與生活的美好,是可想而知的了。我沒有在蘇州生活過,但在杭州生活了幾年,對於杭州的美好與舒適,是有所感受的。所感遺憾的是,今日的杭州不再有昔日的文化情調,變得有味而無道了,我估計蘇州的情形也差不多。

《顧頡剛自傳》讀後感

蘇杭之所以有天堂之稱,除了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處富庶的魚美之鄉外,更多的還在於它的文化情調,就像一個女性的美,除了她的天生麗質之外,還和她的打扮與涵養有關,否則就只能是花瓶了。同今日的蘇杭變成了花瓶般的美,缺乏內涵與氣質不同,往昔的蘇杭是既美且醇的,值得再三品味。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就出生在蘇州,在他的自傳中有多處寫到蘇州的往日情調,可作爲我們管窺往日蘇州的入口。

概括顧頡剛先生的蘇州講述,我們可以將它的特點歸納爲這麼幾個字:富、美、閒、雅。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最爲富庶的地段,是流着“奶與蜜”的地方,這是周所周知的。只是蘇州的富同它周邊及其他地方不同,它是一種不事稼穡的富,也就是說,他是有錢人居住的地方,是花錢的地方,不是賺錢的地方,正是這種富庶養育了蘇州的特殊情調。我們知道,在那些因辛苦賺錢而富餘起來的地方,閒雅之人都比較少,而暴發戶卻很多。

在這樣的地方,精緻優雅的.文化是無法形成的,就像現今的中國一樣,賺錢很得勁,暴發戶很多,懂得花錢且化得有品味的很少。昔日的蘇州卻不是這樣,住在那兒的大多不是暴發戶,而是些富而知禮、富而求雅的人。據顧頡剛先生講述,當年住在蘇州的人都是周邊地區的大地主,他們不僅不事稼穡,甚至連自己的土地在哪裏都不知道,財富靠別人打理,他們只是收租,坐享其成。因此,這些蘇州人特別閒,他們往往都不工作,整日的就是聽戲、喝茶、讀書、品園,追求生活的閒暇、品味與情調,以至於他們連官都不願當,只願意逍遙自在,自得其樂。由於這種富造成的閒雅,再加上蘇州特有的水鄉之美,進而形成了它獨有的精美雅緻的文化情調。

由於富庶、有閒暇,追求品味自然會成爲往日蘇州人的情趣。他們大多喜歡玩物,最爲典型的就是他們的園林,追求精緻典雅、別出心裁,透露着特有的閒情逸致,對於忙忙碌碌的今人,不要說去追求,就是連欣賞恐怕都不能夠了。當然,蘇州人所玩的物不只是園林,他們的琴棋書畫、崑曲、小吃等等,樣樣精緻,或者巧奪天工、或者幽雅深遠、或者柔軟綿長,實在是佔盡人間風騷,不愧有天堂之譽。但是,要欣賞這些,必須要有特別閒靜的心態和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否則就會很隔,人在畫中游,心在畫卷外,比如,蘇州的崑曲,唱腔婉轉,吐詞極慢,簡直是一字一頓,沒有閒適的心態和良好的修養,是很難欣賞得來的。

在追逐效益和效率的今天,往日的蘇州情調是很難被人理解的。如果再加上意識形態的帽子,昔日的蘇州情調還可能變成封建沒落階級的頹廢了。設若如此,那就無法談論蘇州的往日情調了,也正是在這種階級意識和效率意識的摧殘下,往日的蘇州情調,精緻的學術文化,已經變得一去不返了。文化情調這種東西肯定是建立在富庶與閒暇基礎上的,只有富庶、沒有閒暇不行,只有閒暇、沒有富庶也不行。沒有閒暇的富庶大多是暴發戶,即使不是暴發戶,也缺乏創造和欣賞文化的閒情逸致,無法形成真正高品位的文化情調。沒有富庶的閒暇,就無法做到自娛自樂,大多會變得憂心忡忡,也就不可能產生那種心無牽掛的優雅。

如果財富的積累能變成文化的優雅,那麼,這種財富也就獲得了它真正的意義,因爲文化纔是流通古今的公共產品。如果財富的積累不能變成文化,轉化爲精神財富,那麼,這樣的財富是短暫的,缺乏公共性的,也就變得失去了意義。往日的財富積累將蘇杭變成了人間天堂,乃在於他們成功的將物質財富轉化成了精神財富。如果物質財富不能轉化爲精神財富的話,那麼,財富就可能變成張牙舞爪的怪物,就像今天的諸多財富擁有者那樣。

財富與文化,物質與精神,本是相互連通的,只是由於某些政治意識形態的頑固觀念非要將它們分開,讓財富失去文化的支持,不能轉化爲精神;讓物質與精神失去聯繫,變成庸俗粗陋的物質狂歡。看看《顧頡剛自傳》,品味品味往昔的蘇州情調,不僅有益於我們的身心,還能促使我們去反思財富與文化,物質與精神的血脈關係,這實在是件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