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精選8篇)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精選8篇)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1

主持人出書,我一直很關注,如果是白巖鬆、敬一丹這樣的主持界大腕的書,我一定要買來,認真地讀。因爲他倆的主持風格與自身的文化底蘊是我一直欣賞崇敬的。他倆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視這個平臺、得天獨厚的稀有資源來發展自己、積累感悟,厚積薄發,他們的視角也一定會帶給我們啓迪與收益。此文先談談白巖鬆的新書《白說》。先說文章的題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來說話的,而說是主持人的職業,他們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巖鬆姓白,我們乍看題目,首先理解爲這是他說的,其次還可引深爲其他含義,比如他自己說的,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白說也要說就另當別論了。

很早就特別愛看白巖鬆主持的節目,他講話的最大特點是思辯性、邏輯性特強,層次遞進中一口氣能說完很長一段話。比如,白巖鬆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中國足球: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淋漓盡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積於心的鬱悶,那凌厲的、咄咄逼人的語勢,讓聽衆與觀衆特別解渴。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是他5年以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錦,請看這本書的五部分小標題: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滿了哲理與辯證思維?人生的參悟就在每句話裏。

作爲新聞人的敏感與社會責任感,他不得不說,但他儘可能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套話。常言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這種風險對主持人無處不在,面對誤解和非議還得有勇氣擔當。無論對於古典音樂、體育、閱讀等生活話題,還是對於醫改、公益等社會和政治話題,白巖鬆在書中都能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給予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

可以說長久以來做爲新聞一線的主持人,他見多識廣,博採衆長,絕不人云亦云,這與他的讀書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我們分享了:“說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第一個10年,閱讀打開一個遠方的世界,帶着他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第二個10年,閱讀與他的情緒產生共鳴,陪伴着他走過青春的歲月,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第三個10年,閱讀曾國藩等引導他面對內心、人性和社會,學會爲人處世;第四個10年,閱讀《道德經》提供智慧、撫慰和解決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後說:“真正使閱讀成爲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好書,都是因爲其中蘊藏着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閱讀的滋養不是一朝一夕,是歲月慢慢積澱,是由內而發的魅力和氣質。”從閱讀中,白巖鬆積累着故事:在講述成功與失敗的時候,衆多的歷史人物出來佐證失敗是另一種新的開始;在論述觀點時,衆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而又有說服力,這都緣於他閱讀的滋養:“生活就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人們格外需要學會在不完美中讓內心得到紓緩和解脫,迴歸到正常的日子當中。”直達讀者心裏的同時,他的閱歷與讀者的經驗得到了共振與印證。

作者用銳利的目光去觀察和沉思整個人類與人性,把“思辯”這顆看不見的種子,經過加工、培養,使之與形象、語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麗的思辯之“花”,進而熔鑄成一個整體的、自成一體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博大的思辯胸懷,展示着思辯的永恆藝術魅力。讀着他的書,眼前就能浮現出他的聲音與姿態。這是他獨特的魅力,儘管他不是帥哥。

記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動中國”十年的一期節目裏,他說過的一段話:“這是一個和好人的約會,約會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頭髮還沒白呢,現在頭髮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節的時候,一個最溫暖的期盼。不同的人總結過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掙了多少錢。什麼都在變但是人們心底裏的,對於美好的那種感覺,對於善良的感覺,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每年的一種收成,這樣的收成對於中國來說比GDP重要。感動它呼應人們心裏本來就有的那種向善之心。感動應該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種水,有水這個世界不會乾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會認識到一些好人,跟這樣的一羣人,生活在一個時代裏頭,你就會一下子覺得心理特別踏實,好人很多的這種素養是咱們這個人羣當中的DNA吧,不會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話語就如同冬季裏喝一碗熱乎乎的高湯,慢慢滋養你的身心,讓你通體舒暢又令人回味,不僅僅是心靈雞湯,給別人講好每一個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說”上,我們沒有從事主持人的職業,但除了睡覺與獨處,每天也在說話。能否學着藝術點說,廢話少說,傷人的話少說,放慢語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點說;沒把握的事,謹慎點說;沒發生的事,不胡說;做不到的事,不亂說;傷心的事,對人要選擇性地說;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長輩的事多聽少說;夫妻的事,商量着說;孩子們的事,開導着說。腦子總有一根弦繃着: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雖說是《白說》不會白說,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傳播正能量,引領和提升了聽衆與觀衆。那我們尋常人好多的話可能是白說,但白說還是得說,只是儘量要開口有益,說好話,這也算《白說》沒白讀。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2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白說》共分爲“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許中國夢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蹟,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巖鬆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衆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許輿論環境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鬆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羣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係,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許個人成長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鬆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牀,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衝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誌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衝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爲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着白巖鬆對人生的參悟,作爲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3

先說說白巖鬆吧,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爲央視。知道他的人是柴靜的《看見》有提過,真正的喜歡是在《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彌補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國片段。

再來說說書吧,書裏寫的是:近幾年來白巖鬆在各場合演講內容的合集。

看完書之後的感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有些內容,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觀念,又讓我重塑了一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堅定,有些做法,我非學不可。

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

一、幸福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

白巖鬆在給學生的《傳家》書中的扉頁中寫道:“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內心氣躁的我,強迫自己慢慢細讀,依舊不懂箇中味道。深懂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於是,幸福之於我,物質剛好,情感淡濃相宜,精神豐盈。

慾望適可。相信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

二、做點無用的事兒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總是帶有目的性地爲人處事。做每件事,想着利益和捷徑。於是,我們錯過好多好多該有的經歷和風景。我也曾在生活裏尖銳地提問過,請直接告訴我,我要怎麼做,才能到達我想要的那個結果。現在想來害臊,因爲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數。

繞過該有步驟,揠苗助長後,發現該來得總是會來的。再後來,我不再去糾結我做的每一件事有什麼意義,我知道,只要我開心,只要我用心,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所以,我發呆,天馬行空,覺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三、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輸得體面,並且有尊嚴。這一段提到,他在倫敦奧運會報道時,奧組委的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我們都知道中國教育有弊端,從80年代的教育頑抗到90年代,然後80年代的父母依舊重蹈着教育着00後的孩子。現實告訴我,我們真的只是說說而已,別在意。

幾乎沒有一個父母一個老師一所學校教育孩子如體面且有尊嚴地輸。我們一代代的傳承着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老師。我們極其重視成功,也相對放大了挫折,卻沒有人告訴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去面對。我們不斷折騰着折騰着,流着淚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是打不死的小強,然後,繼續折騰,很少人能破繭成蝶。即使,我們還心心念念着,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請記住:敗局可以催生變局,前提是,你有意志和能力。成敗不在當下,而在歷史。

共享白巖鬆的一句話:在一個大時代裏,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彆着急,把它交給時間。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四、致青春: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

我一直自卑地覺得,我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是一個三觀可變的人。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沒有獨立的視覺和缺乏語言表達能力。但是,我願意學習,也還在學習的路上,有一天我會變得更加善於學習。我也會成爲一個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的人。

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請去尋找第二個答案。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4

讀了白巖鬆的白說,讓我對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小時候吃不飽肚子,誰能給兩個包子就是幸福的,就像有句古話說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就是在最需要水的時候,一滴水就能讓人記住一輩子,有水就是幸福的。終於有一天絕大多數人飽了,但是才發現慾望更強了,想擁有的東西更多了,所以不餓了,卻有了更多的麻煩。

現階段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幸福,不滿足現狀,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如果沒有物質基礎,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因爲基礎不牢靠,地動山搖。所以吃飽、穿暖了,對一個人的幸福太重要。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作用,所以物質是基礎,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缺少,依然不會幸福。正如花錢可以買來房子,卻買不來家的溫馨,花錢可以買的開書籍,卻買不來文化。當有一天你再次回到母校或者童年玩耍過地方時,會不會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很多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會不由得涌上心頭,那一刻你肯定是幸福的。回想起小時候玩過的遊戲,會不由得喜上心頭,因爲在那個玩具匱乏的年代,我們那些簡單而玩過千遍的遊戲是有感情,有精神的。

每次回去神木,我總是不由得想去吃一碗老街上的雜醬麪,那是我七歲的時候,第一次吃過那麼香的飯,直到今日,無法忘懷,雖然在怎麼吃也找不回那個時候的那種感覺了,但還是會大口大口的吃完,最後在倒一碗麪湯纔會滿足。讓我有時會感慨,所謂想老家了,也許就是想吃老街上的雜醬麪而已。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佔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能不能把這90%過得不那麼平淡,是我們一生去琢磨的。有時候我們會去問別人,你過的幸福嗎?一百個有一百個回答,但總之離不開物質和精神這兩個方面。我認爲沒有標準答案,誰說的都對。

百米比賽會有一條固定的終點線,即使你跑的再慢,十幾秒、二十幾秒總能撞線,但是幸福沒有終點線,有的人剛跑不久接近幸福,有的人跑了很久還是沒到。我們喜歡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過程,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黃金沒有百分之百的黃金,最多有99%、99.9%,幸福也許就像百分之百的黃金一樣,沒有絕對的到達,但可以無限靠近。

人生路上總會有坎坷和挫折,希望我身邊的人都可以走出低谷,將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滋有味,向着幸福無限靠攏,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5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鬆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鬆手裏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纔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纔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纔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6

今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說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書上說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說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說談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義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係),我們應該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歡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意義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說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有意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意義,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說人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悅的,但是總體來說悲劇的時間會長於喜悅的時間,而且喜悅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說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說就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着爲什麼一定要有意義,無意義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這裏,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爲什麼放羊,他說我爹跟我說放羊可以買更多的羊,賣了羊可以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劇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因爲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後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麼區別,一樣的可悲。

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裏,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最後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意義,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意義,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7

《白說》之所以能在近期暢銷書榜單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題目比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擁有一定的人氣指數這樣的因素之外,近日頻頻爆出的央視播音員、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顯然也是“功不可沒”的幕後推手。

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在各大電商推出的圖書促銷活動中,白巖鬆的新書《白說》始終佔據着十分顯眼的位置。從《痛並快樂着》開始,這差不多已經是人過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書了。說是新書,其實內容並不新鮮:書裏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來作者在各種場合的講演文字記錄,從大學到政府部門,從媒體沙龍、文化論壇到公益講座,甚至連看似頗爲專業的醫療改革研討會也將其列爲主講嘉賓,讓這位央視名嘴過夠了一把嘴癮,最後還不忘攢起來做成書,圖的就是再賺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書易如反掌,而想當年開此風氣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一衆央視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當仁不讓,至於質量參差不齊,大概也是早已在人們意料之中的。不過說實在的,剛開始讀這書時,還真被它吸引過一陣。雖然明知作者在大學演講,聽者主要是衝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環而去,不過讀了這部分演講內容,我琢磨着,換作是我,在上大學的年紀,估計也會覺得花時間去聽一場這樣的講座還算值得。比如他說到,年輕人要敢於“做點無用的事兒”,“不僅要懂得如何成功,還要懂得如何有尊嚴地失敗”,“每一次失敗都開啓了一種更好人生的可能”,還反覆提及閱讀與音樂的“治癒力”。諸如此類的話題,雖說和更有意思的學術講座不可同日而語,但至少證明此書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堪,也證明白巖鬆此人在投聽者所好上的確下過一些工夫,歸結起來這還是要拜其本職工作所賜。

衆所周知,央視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幾年黃健翔、崔永元、李詠、柴靜等人的離職,就震動程度而言,絕不亞於如今張泉靈、郎永淳的告別。只不過,之前的數人雖已離職,但其新東家不是別的媒體,就是中國傳媒大學,仍然身處廣義的傳媒圈中,並未跨界。而此番張、郎二人的離去,則是徹底告別這個行業,轉戰投資領域和互聯網醫療行業,對比之前央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覺過於“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爲出人意料,因爲他創造了一個歷史:《新聞聯播》欄目有史以來第一位主動選擇離職的主播。在此之前,這檔“第一傳聲筒”欄目的主播,要麼是退休或病亡的,要麼是退居二線的或被下崗的,哪裏會有人捧着這個據說工資高達二十六萬的金飯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時間黑洞一般的初創公司呢?但據說,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學,僅靠郎一人的工資入不敷出。也許這僅僅是傳聞,不過此前他們夫婦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記出版,似乎爲這一說法提供了某種背書,畢竟公開私人記錄,無論對於家庭還是個人都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何況是郎永淳這樣的公衆人物——如今看來,除了經濟原因,爲跳槽做準備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婦決定出版此書時的另一層考慮。

如此之多的央視主播選擇離開,以至於白巖鬆說他在出席一些場合時總在被周圍的人暗示“你怎麼還不走?”這聽起來似乎令被問者哭笑不得的疑問,也許正凸顯出了白巖鬆所在的這家頭牌媒體的逐漸式微。的確,二十六萬的高薪難得,但也並非舍此無處得;央視的工作穩定、聲名在外,可也並非人人都留戀。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這是白巖鬆面對“你爲何不走?”的疑問給出的回答。如果說這樣的回答不夠坦誠,那麼可以說,事實上任何處於作者這樣位置的人,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應該都很難做到真正的真誠與坦率,因爲說到底,在任何時代,決定一個人的言說姿態和內容的,正是他身處的那個位置。在《白說》這本書的後半段,出現了《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這類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甚至情不自禁將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敗筆——對於一位本應將社會公衆作爲第一受衆人羣的新聞評論者而言,這類“瞎操心”的表述應該越少越好。一個人爲了新聞評論的需要對社會或政府說長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謀士”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傳媒人企圖“越位”,事情卻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時所說的一切,都將淪爲不折不扣的“白說”。

  讀白巖鬆白說的讀後感8

白巖鬆,同齡人,卻很尊敬,把他當做新聞業界的良心的標尺,有他在,有他的節目在,新聞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嗎?》《痛並快樂着》,我都細細讀過,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鳴。《白說》是他的演講集,彷彿是隨他一起見證歷史,那些感悟,沒有華麗,沒有尖銳,沒有取悅,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身在這裏,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幹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複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臺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聖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着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纔是沒有根基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闢謠寂靜無聲。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總是遙遙無期。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爲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

一直贊同白巖鬆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隻給大衆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說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衆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乾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爲一縷輕煙掠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於別人,無可指責,別守着鍾,編着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精神。物質是基礎,可以依靠自己去創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每個人有關。幸福和國家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廉潔、高效的行政系統,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境。"

每一個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質、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因着這樣那樣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項。衣食無憂的時候,情感、精神和物質三足鼎立,但大多時候,以爲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條件好,我有人疼有人愛,我玩茶藝玩插畫“,只是這樣的幸福不要離開你的小天地,外出辦事被搶白你會委屈,遇到”碰瓷“你會恐懼,遭受不公你會失望,強迫接受價值觀你會厭煩……社會環境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改變的權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發發聲音。

”隨着年歲的增長,你不再會被標語口號牽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瀾。你的人生閱歷更加深厚,內心感受也更加複雜,反而是無詞的音樂,更能擊中你百轉千回的衝動和慾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寫的標語,聽到空洞的口號,我都會皺眉,如果跟進的是具體的行動還好,就怕是民衆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像寫標語的人在自娛自樂。漢語的凝練被稀釋,寡而無味,言之無物,就像行動與語言,越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行動,越是洋洋灑灑的總結宣傳。看到一篇好文章,聽到一次好講座,激動半天,同樣的漢字,被不同人編排就有不同的感覺,因爲好的文字揉進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腦。最近喜歡聽一些舊的世界名曲,以爲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答案原來在白巖鬆的這一席話裏。

”信仰是什麼?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麼是最差的,是底線,不能突破它。“

常說信仰缺失,其實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沒有那麼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標尺。小時候大人告誡我們:”不能衝着人潑水,不能隔牆潑水,潑水要低點,否則神靈要怪罪。“這些規矩形成了習慣,長大了,知道不是神靈怪罪,是尊重別人,爲別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的小習慣會折射到大的行爲上,就是”底線“。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隨,但起碼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爲說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

如今,主持人紛紛跳槽,其中一些給人正能量的新聞人的辭職挺讓人惋惜,郎永淳、趙普……有思想有見識有水準有職業操守的新聞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視,需要這些熒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滿滿的人,不知道他們離去後會不會再出現又一個趙普?真擔心下一個聽到的消息是白巖鬆離開央視。白巖松針對別人的詢問,說了上面這句話,相信他,正如趙普的微博:”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錯,但核心是價值觀留人。“希望不要聽到白巖鬆離職的消息,希望一直聽到他的”聲音“,他的《白說》並不白說,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衆中。

”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這也是一種價值觀吧,很正常,很簡單,卻又很複雜,未來還需要白巖鬆這樣的一羣新聞人堅守,爲了希望,爲了努力向好。